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实验用兔24只,4只采用墨汁灌注方法观察正常兔胫骨皮质微血管构筑。其它制备骨折模型,并于术后3,8,18,28,42d分别处死。注入中国墨汁,观察纵血管系统的重健。结果表明:在骨折愈合9~18d,纵血管系统与骨痂之间的循环才得到建立,提示纵血管系统在骨折愈合早期没有横系统重要,但在中期非常重要。纵系统重建标志着骨折断端皮质骨的连接,可考虑施加横向及任意方向的载荷,以促进纵血管系统生长,防止骨不连,加速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2.
骨髓腔内微血管在骨折愈合中的形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讨骨折造成滋养动脉损伤对骨干皮质深层2/3和髓腔内组织的缺血坏死及骨折愈合的影响,采用墨汁灌注法,观察4只兔骨髓内微血管;另20只兔制备骨折模型,于术后3,8,18,28及42d处死动物,观察骨折后髓内微血管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骨折损伤滋养动脉时,髓内及皮质深层2/3供血阻断,髓内微血管增多、扩张,在整个骨折愈合时期(3~42d),髓内微血管密度高于正常。认为,骨骺与干骺端之间丰富的微血管吻合,在骨折愈后侧支循环的建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对骨折愈合局部血液循环的重建进行了研究.8只山羊分为两组:正常组.用于观察骨微血管;实验组,观察骨折血运重建,线锯造成胫骨中段横骨折,6周后处死.两组动物均在股动脉插管,注射中国墨汁,连续切片观察.结果表明;(1)滋养动脉供应骨干骨髓,骺——干骺动脉供应骺、干骺端骨髓;皮质深层2/3由滋养动脉分支供应,而皮质浅层1/3由骨膜动脉供应;(2)当骨折损伤滋养动脉,干骺部血管、骨膜血管扩张,增多.提示这些动脉在骨折愈合血运重建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矩形髓内钉(RIN)对骨折愈合过程中骨折局部微循环的影响。方法:运用兔胫骨骨折内固定模型,通过微血管墨汁造影,组织切片观察等方法对RIN等不同内固定后骨折局部微循环的变化进行了动态对比研究。结果:骨折早期,各组皮质血容量均锐减,RIN,END组以内1/2,SPL组以外1/2的减少明显,术后7d,血容量明显恢复,各组均超过正常值。术后14d,血容量扩增至最高峰,约为正常值的6倍,之后血容量渐渐降低,术后84d接近正常。同组相比术后28d骨痂血管最丰富;同期相比RIN组骨痂血管最丰富,END组次之,SPL组最小,组间差异显著,结论:RIN对骨折局部微循环影响小,有利于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5.
上肢骨干骨折内固定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屯内固定术治疗上肢骨干骨折的实验动物模型,为研究不同内固定下骨折愈合的机制提供实验对象。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5只,随机选择一侧前肢上臂,取外侧切口显露肱骨,以线锯在其中段截骨,复位后植入天鹅记忆接骨器(SMC组);同法在对侧植入4孔动力加压接骨板(DCP组)。分别在术后l、2、48、12周摄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并处死5只动物取材,HE染色,行病理学观察。结果:术后动物全部成活,前肢负重明显低于后肢。X线片显示:SMC组在术后8周骨折愈合,愈合过程中未见明显外骨痂及板下皮质骨疏松;DCP组骨折愈合速度较慢,术后12周时骨折端仍有骨痂,伴局部皮质骨疏松。,病理学观察:术后8周,SMC组骨折端直接由板层骨替代;术后12周,DCP组形成骨性连接,处于改建塑形期。结论:SMC固定下实验性兔肱骨干骨折愈合过程与临床相似,愈合速度和质量优于DCP固定。兔肱骨干骨折内固定模型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上肢骨干骨折内固定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中药对小鼠骨折后血管重建与骨折愈合方式关系的影响。方法 昆明种小鼠50只,制作闭合性胫腓骨骨折模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口服中药,对照组口服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后第3、7、15、21、28天处死动物。腹主动脉墨汁灌注,制成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结果 实验组骨折部位血管的增生、扩张程度高于对照组。软骨内成骨占整个骨痂的比例少于对照组。实验组较对照组约提前1周愈合。结论 中药通过促进骨折部位血管增生、扩张,加速软骨骨痂改建,减少软骨内成骨,增加膜内成骨的比例,促进骨折的愈合。  相似文献   

7.
转化生长因子β不同给药方式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给药方式给予外源性TGF-β对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方法:采用兔右尺骨骨折模型。不同给药方式下在骨折区给予TGF-β,观察骨折愈合后生物力学,骨痂面积,皮质骨厚度和哈佛氏管直径的变化。结果:给予TGF-β各组的骨痂面积和最大抗弯强度明显增加,以缓释系统给予法治疗后的作用最强,对极限应力,刚度,极限负荷时能量吸收,皮质骨厚度和哈佛氏管直径则没有影响。结论:外源性TGF-β对骨折愈合有一定促进作用,不同给药方式给予TGF-β,对骨折愈合作用的效果不同,以缓释系统法给予TGF-β的效果较强。  相似文献   

8.
实验性长骨缺损的一期骨外固定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柳  李起鸿 《中华外科杂志》1996,34(11):688-691
为观察加压外固定的骨断端和骨延长区微循环的重建过程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作者以羊胫骨干骨缺损为模型,进行了微血管造影和铸型、墨汁灌注透明切片、放射微球法局部血流量测定等观察。结果证实延长区血管极丰富,与延长速度(1.0mm/天)同步生长,并随延长区新生骨皮质出现逐渐向正常皮质骨血管系统衍变。延长结束2周时血流量达高峰(54.56±8.53ml/min/100g)。骨缺损断端皮质血管于术后7周长入间隙并相互吻合,此时血流量达(31.82±2.85ml/min/100g)。术后12周仍比正常皮质骨血流量(3.02±0.13ml/min/100g)高2倍,断端对位良好,呈一期愈合。作者认为胫骨干骺端血循环丰富,延长区骨修复迅速,加压外固定同样可出现骨折一期愈合。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旨在观察和比较波形与直形钢板内固定对局部皮质骨血供的影响。采用微血管墨汁灌注技术观察了两种钢板固定于完整兔股骨干后不同时期皮质骨内微循环的形态改变。直形钢板固定后板下及板对侧皮质骨微循环出现早期血管减少,以后反应性增生;波形钢板固定后板下早期未见明显血管减少,后期亦反应性增生、但不如直形钢板侧剧烈。  相似文献   

10.
实验性骨折愈合的血运重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实验对骨折愈合局部血液循环的重建进行了研究。8只山羊分为两组;正常组,用于观察骨微血管;实验组,观察骨因运重建,线锯造成胫骨中段横骨折,6周后处死。两组动物均在股动脉这,中国墨汁,连续切片观察。  相似文献   

11.
转化生长因子β不同给药方式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给药方式给予外源性TGF-β对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方法采用兔右尺骨骨折模型,不同给药方式下在骨折区给予TGF-β,观察骨折愈合后生物力学、骨痂面积、皮质骨厚度和哈佛氏管直径的变化.结果给予TGF-β各组的骨痂面积和最大抗弯强度明显增加,以缓释系统给予法治疗后的作用最强,对极限应力、刚度、极限负荷时能量吸收、皮质骨厚度和哈佛氏管直径则没有影响.结论外源性TGF-β对骨折愈合有一定促进作用,不同给药方式给予TGF-β,对骨折愈合作用的效果不同,以缓释系统法给予TGF-β的效果较强.  相似文献   

12.
骺——干骺端皮质微血管在骨愈合中的形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关于骺--干骺动脉在骨折愈合中的作用,资料较少,有必要研究。方法:本研究用家兔24只,4只用于观察正常骺端皮质血管。其余制作骨折模型并于骨折后38、18、28、42d分别处死,观察骺--干骺端皮质微血管的变化。结果:早期(3~8d)骺端皮质微血管扩张明显,中期(8~28d)血管扩张及血管相对密度达到最高峰。后期,血管变细,密度降低,但仍然比正常组高。结论:骺--干骺血管在骨折愈合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桥形钢板的研制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克服接骨板固定后骨吸收和骨结构紊乱 ,设计一种加垫的桥形钢板 ,通过动物实验比较新型钢板和普通加压钢板对骨折愈合和骨结构变化的影响。方法  30只新西兰兔在双侧胫腓骨连接处截骨 ,右侧用直条钢板固定 ,左侧用有垫桥形钢板固定 ,在中央和两边螺孔内放置降解速度不同的高分子垫圈。术后 5、10、15周分三批处死动物后测量骨折和螺钉间内、外径和骨皮质厚度并进行光镜和荧光观察。结果 对照侧骨皮质变薄 ,骨髓腔扩大较实验组明显 ;组织学发现 ,实验组骨痂出现早 ,骨质吸收少 ,骨折局部改进快。结论 加垫桥形钢板可以减少钢板对骨的应力遮挡效应 ,有利于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4.
体外冲击波促进兔ACL重建后腱骨愈合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采用体外冲击波(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s,ESW)治疗对ACL重建后腱骨愈合的影响。[方法]采用趾长伸肌肌腱建立兔ACL重建动物模型,2—3个月龄雌雄不限健康新西兰大白兔18只随机分为2组,ESW组ACL重建术后24h给予冲击波治疗,对照组ACL重建术后不给予冲击波处理,术后2、4、8周处死动物取标本做HE和Masson三色染色观察组织愈合病理学改变,血管墨汁灌注观察愈合组织新生血管含量。[结果]ESW组术后4周腱骨界面成纤维细胞和成软骨细胞增生活跃,胶原纤维合成明显增多、排列规则。术后8周腱骨界面由致密结缔组织连接,胶原纤维大量合成,呈垂直纵向规则排列,部分区域出现胶原纤维-纤维软骨组织-骨组织的移行带改变,形成类似韧带直接止点样结构。腱骨界面组织愈合较对照组迅速。术后4周和8周腱骨界面新生血管的含量ESW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28,P=0.008)。[结论]体外冲击波治疗可显著促进兔ACL重建后早期腱骨愈合。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旨在观察和比较波形与直形钢板内固定对局部皮质骨血供的影响。采用微血管墨汁灌注技术观察了两种钢板固定于完整兔股骨干后不同时期皮质骨内微循环的形态改变。直形钢板固定后板下及板对侧皮质骨微循环出现早期血管减少,以后反应性增生;波形钢板固定后板下早期未见明显血管减少,后期亦反应性增生,但不如直形钢板固定侧剧烈。结论:波形钢板内固定对骨内微循环的影响明显弱于直形钢板,其引起骨质疏松的状况亦低于直形钢板。  相似文献   

16.
苯妥英在兔骨折愈合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观察苯妥英在骨折愈合中的作用,选用健康家兔72只,手术造成双侧桡骨骨折模型。随机分为三组:全身用药组,局部用药组及对照组。分别于骨折后第9,16及30d处死动物,采用X线摄片、骨痂重量测定及组织学检查等方法观察苯妥英局部应用和全身应用在促进骨折愈合中的作用。结果表明:苯妥英局部应用和全身应用均有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带血管神经蒂的新肌骨瓣治疗顽固性肱骨骨不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带血管神经蒂的新肌骨瓣治疗顽固性肱骨骨不连臧鸿声1986年3月作者采用带血管神经蒂的胸大肌胸肋部的胸骨外层皮质骨及肋软骨骨膜,转移包裹肱骨两骨折端,治疗胫骨骨不连l例,经随访观察9年3个月,术后8个月骨折骨性愈合。恢复了较好的上臂及肩肘关节功能。这种...  相似文献   

18.
外源性TGF-β和BMP对兔尺骨骨折愈合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外源性TGF—β和BMP对骨折愈合的作用。方法:用兔尺骨骨折模型,在骨折局部单独或联合应用TGF-β和BMP,通过X线片观察、生物力学、骨几何参数和骨痂钙含量测定对骨折愈合进行评估。结果:各骨生长因子治疗组的骨痂量、骨痂钙含量、骨愈合情况和骨折愈合后的力学强度明显优于对照组,TGF—β和BMP联合应用优于单用一种生长因子,单用TGF—β好于BMP。结论:在兔骨折周围局部应用外源性TGF-β和BMP,可促进骨折愈合,单用TGF—β的作用强于BMP,它们联合应用时,这种作用进一步增强,在促进骨折愈合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不同长度骨缺损模型中皮质骨内变化及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本文应用非脱钙骨切片技术研究皮质骨在1mm和10mm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的变化及其在骨修复中的作用。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0只,分成1、2、3、4、6周组,每组再分成1mm及10mm2组,每组3只,右侧分别为1、10mm骨缺损侧,左侧为对照。制作非脱钙骨切片,组织学观察骨缺损愈合过程中皮质骨结构变化。结果:组织学观察显示,两骨缺损模型修复过程的早期,皮质骨断端各表面均出现了骨融解现象,皮质骨陷窝内的骨细胞被溶解并释放出,与周围骨缺损修复组织联系紧密。4周后,在1mm骨缺损模型中,在外骨痂附近的皮质骨部位有许多的改建与再建的哈佛氏系统单位,皮质骨内的再建结构与外骨痂及连接骨痂内的再建结构紧密相连;而10mm模型中,皮质骨无明显变化。结论:伴随骨修复过程,骨缺损两端皮质骨发生特征性改变,在骨愈合再生期,可为骨修复过程提供促骨修复细胞及物质;而在骨愈合的改建期,也参与各种骨痂的改建过程。因此,皮质骨是骨修复过程的再生及重建过程中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长管状骨骨折一期植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一期植骨在长管状骨骨折治疗中的疗效及优点。方法:1999年12月~2001年4月对67例经内固定塑形后仍不能消除断端问隙的管状骨骨折采用皮质骨碎块加自身骨泥一期移植,经过6~16个月随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结果:1例因再次外伤致内固定断裂,另1例因内固定松动,重新手术,余均取得骨性愈合。结论:皮质骨碎块和自身骨泥结合一期移植,可获得骨折的即刻稳定,诱导新骨生长,促进骨愈合,方便实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