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鼻端缺损的四种修复方法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四种常用的鼻端缺损修复方法的优、缺点,为临床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耳郭复合组织游离移植、局部鼻唇沟皮瓣、管形皮瓣、眼轮匝肌蒂颞区皮瓣,修复鼻端缺损57例,并进行综合分析,从修复缺损面积、住院时间、手术效果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57例鼻下端缺损均得到较好地修复.管形皮瓣修复缺损面积最大、住院时间最长;局部鼻唇沟皮瓣修复缺损面积最小、住院时间最短;耳郭复合组织游离移植效果好,但修复缺损面积有限.结论 鼻部下端缺损的修复,应根据其缺损面积、局部情况、患者要求和预期修复效果,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一种有效修复鼻端缺损的手术方式。方法:利用眼轮匝肌与颞区之间充分的血运联系,设计以眼轮匝肌为蒂的颞部皮瓣,皮瓣经皮下隧道转移至受区,修复鼻部缺损。结果:本组11例,有10例皮瓣存活良好,1例术后出现皮瓣周缘部分坏死,颞部供区瘢痕轻微,眼裂无明显变形,效果比较满意。结论:眼轮匝肌蒂颞部皮瓣是修复鼻端缺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3.
鼻部皮肤小肿瘤切除后的缺损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回顾和总结鼻部小面积皮肤肿瘤切除后,创面的修复原则和术式选择.方法 选择直径≤2.0 cm,鼻下部1/3皮肤良恶性肿瘤切除后致鼻部组织缺损的73例患者.根据缺损部位、范围、类型和患者的要求,应用局部双叶皮瓣修复鼻尖、鼻翼和鼻侧壁皮肤软组织缺损(n=31);鼻唇沟皮瓣修复鼻翼外侧全层缺损(n=8);鼻唇沟皮下蒂皮瓣修复鼻翼皮肤软组织缺损(n=12);耳郭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修复鼻翼缘全层缺损(n=22).结果 71例患者手术获得完全成功,对修复术后效果满意.1例鼻唇沟皮瓣远端折叠部分皮肤浅层坏死,换药后愈合,鼻翼、鼻孔轻度变形.1例耳郭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再造鼻翼术后因感染而失败.结论 应用局部双叶皮瓣、鼻唇沟皮瓣、皮下蒂皮瓣或耳郭复合组织游离移植修复鼻部直径≤2.0 cm的皮肤肿瘤切除后的创面,可获得Ⅰ期修复的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4.
眼轮匝肌蒂皮瓣在眼睑皮肤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眼睑组织缺损修复主要有游离植皮和皮瓣转移两种。但各种厚度的植皮术后都有一定程度的挛缩、色泽改变等可能性。局部皮瓣转移无论在皮肤的色泽、质地还是术后功能等方面都是理想选择之一[1,2]。我们利用眼轮匝肌蒂皮瓣修复眼睑皮肤组织缺损38例,取得满意效果。1手术方法于缺损边缘的外侧设计推进皮瓣,根据缺损的大小、部位确定需转移皮瓣的大小。设计V-Y推进皮瓣。皮瓣与缺损的长度比例为3∶1,酌情可达4~5∶1。皮瓣的宽度与缺损的外侧边缘宽度相等。皮瓣的蒂部可根据具体情况设计成①蒂在内侧:皮瓣以缺损处的皮下组织及眼轮匝肌为蒂部(图1…  相似文献   

5.
6.
眼轮匝肌蒂颞部皮瓣修复颜面部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探讨用眼轮匝肌蒂颞部岛状皮瓣修复颜面部、鼻部及下睑小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效果.方法1994年~1999年设计以眼轮匝肌为蒂,以同侧颞区无毛发区为供区,皮瓣最大范围3cm×5cm.皮瓣带蒂岛状移位至颜面部创面,共修复下睑外翻、鼻部、面部瘢痕及色素痣切除后的组织缺损12例.结果术后12例皮瓣完全成活,随访2年,疗效良好.皮瓣宽在3cm以下时供区均可直接缝合,术后较少遗留瘢痕及继发畸形.结论眼轮匝肌是一个多元血管供血的肌肉,以其眶部肌肉为蒂的同侧颞部无毛区岛状小皮瓣是修复颜面部小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一个可行方法.但颜面部组织缺损面积较大时,供区缝合困难,应慎用.  相似文献   

7.
鼻尖皮肤缺损因涉及面部美容问题所以治疗起来比较棘手。目前的治疗方法多选用皮瓣。本文报道1例鼻尖血管瘤切除术后鼻尖缺损鼻唇沟皮下蒂皮瓣修复病例,分析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9岁,因"鼻尖植皮术后外形不满意12年"就诊。12年前行鼻尖血管瘤切除术及鼻尖游离植皮术。查体:植  相似文献   

8.
鼻尖皮肤缺损因涉及面部美容问题所以治疗起来比较棘手。目前的治疗方法多选用皮瓣。本文报道1例鼻尖血管瘤切除术后鼻尖缺损鼻唇沟皮下蒂皮瓣修复病例,分析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9岁,因"鼻尖植皮术后外形不满意12年"就诊。12年前行鼻尖血管瘤切除术及鼻尖游离植皮术。查体:植皮区位于鼻尖中部偏右,面积约2.5cm×2.0cm,颜色较周围  相似文献   

9.
根据鼻部美容分区选择修复鼻翼缺损方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东方人鼻部美容分区与鼻翼缺损修复手术方法选择的关系。方法如鼻翼缺损局限于鼻翼内2/3区域内,首选耳廓复合组织游离移植修复,在鼻翼创缘向内翻转局部皮瓣作为部分衬里;如缺损向内超过鼻翼区达鼻端区,向外超过鼻翼中外1/3交界,则首选同侧鼻唇沟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结果本组17例,其中11例选用耳廓复合组织游离移植,6例选择鼻唇沟真皮下血管网薄皮瓣行鼻翼修复。移植组织全部成活,鼻翼外形和色泽满意。结论依据鼻部美容分区选择手术,可使术后外形更加逼真,瘢痕更隐蔽。翻转局部皮瓣作为部分衬里可扩大移植物与受区的接触面积,提高成活率,并克服了直线瘢痕收缩形成鼻翼缘小缺口的不足。鼻唇沟真皮下血管网皮瓣血液循环可靠,再造鼻翼的臃肿程度大大减轻。  相似文献   

10.
眼轮匝肌肌皮瓣一期修复眼睑周围局部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采用眼轮匝肌肌皮瓣一期修复眼睑周围局部缺损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外鼻肿物切除术后缺损的整形修复方法.方法:观察我院2005年-2010年40例外鼻肿物切除术后患者,其中直接拉拢缝合3例,V-Y成形术修复7例,耳后皮片移植修复5例,用耳廓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10例,转移鼻唇沟皮瓣修复15例.结果:术后皮瓣及移植组织全部成活,切口一期愈合,外观改善满意,随访6个月-3年肿物均无复发.结论:外鼻肿物切除术后,依据缺损的部位、大小,深浅,灵活应用不同的修复方法,方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鼻部不同亚单位组织缺损的修复方法,为临床选择不同术式提供参考。方法:2006年2月~2012年1月鼻部不同亚单位组织缺损患者68例,其中采用真皮蒂鼻唇沟皮瓣修复40例,采用耳廓复合组织游离移植修复19例,采用额部皮瓣修复9例。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耳廓复合组织游离移植全部成活,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3年,平均1年。术后鼻缺损修复良好,鼻外形及通气功能良好,皮瓣色泽、弹性、质地与周围正常皮肤接近。供区鼻唇沟无明显瘢痕,耳廓瘢痕隐蔽,额部植皮部位轻微色差,瘢痕不明显。结论:鼻部不同亚单位组织缺损的修复,应根据缺损部位、范围、深度及缺损周围情况等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以达到良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3.
鼻唇沟皮瓣在鼻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鼻唇缺损修复重建的一种方法 ,评价鼻唇沟瓣修复鼻唇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2例患者应用鼻唇沟瓣修复其鼻唇部组织缺损.缺损部位包括鼻背、鼻尖、鼻翼、鼻面沟、上唇及下唇等 ,最大缺损面积约3.5 cm×4.5 cm.皮瓣沿鼻唇沟走行方向设计,蒂宽1.5 cm,长度根据缺损范围确定,长宽比例不超过31.结果 12例皮瓣全部成活 ,外形恢复满意,皮瓣质地、色泽均与周围皮肤接近,触痛觉及温度觉存在.鼻唇沟瓣取材方便,供区瘢痕隐蔽,畸形不明显.结论 鼻唇沟皮瓣是鼻唇缺损修复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鼻唇缺损修复重建的一种方法,评价鼻唇沟瓣修复鼻唇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2例患者应用鼻唇沟瓣修复其鼻唇部组织缺损。缺损部位包括鼻背、鼻尖、鼻翼、鼻面沟、上唇及下唇等,最大缺损面积约3.5cm×4.5cm。皮瓣沿鼻唇沟走行方向设计,蒂宽1.5cm,长度根据缺损范围确定,长宽比例不超过3∶1。结果12例皮瓣全部成活,外形恢复满意,皮瓣质地、色泽均与周围皮肤接近,触痛觉及温度觉存在。鼻唇沟瓣取材方便,供区瘢痕隐蔽,畸形不明显。结论鼻唇沟皮瓣是鼻唇缺损修复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Bernard瓣修复下唇癌术后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5例下唇癌患者分别行传统和改良的Bernard瓣即刻修复缺损,并进行术后随访观察其形态和功能恢复情况。结果:5例患者中3例应用传统的bernard瓣手术方法,2例使用改良的Bernard瓣修复。术后形态和功能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结论:Bernard瓣修复下唇癌术后1/2~2/3的缺损可取得满意效果。其中传统Bernard瓣主要适用于缺损更接近于1/2的病例,而改良的Bernard瓣主要用于缺损更接近于2/3的病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Abbe瓣、Es t l ander瓣和Ber nar d瓣修复唇癌术后缺损的效果。方法:对行Abbe瓣、Es t l ander瓣和Ber nar d瓣修复唇缺损的14例唇癌患者进行病例资料回顾性研究,对3种修复方法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随访期间,无局部复发及区域淋巴结转移。随时间的推移,功能及美观评分越来越高(功能及外形效果越来越好)。术后6个月,总体形态功能和自我评价的结果均较为满意。结论:Abbe瓣、Est l ander瓣及Bernard瓣修复唇部缺损各有优点,需根据缺损大小、位置、患者需求选择,可达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7.
18.
19.
Inexpensive methods to augment cement pressurization in the face of cortical defects are presented. The first two methods involve the use of disposable plastic syringes and the foil packaging from suture material. The third uses screws that were removed with hardware. The techniques prevent cement extrusion from the cortical defects with minimal stripping of the remaining soft tissues. Methods for using foil packaging to form templates for accurate production of well-fitting cortical inlay grafts and the use of plastic wire ties as temporary fixation devices are also describ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