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脾虚证酶学的研究进展李德新辽宁中医学院(沈阳110032)修宗昌长春中医学院(长春130021)脾胃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精髓。近年来,人们在酶分子生物学方面对脾虚证进行了广泛深入地研究,发现一些较有意义的指标。本文就近10余年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脾虚证与酶学相关性研究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脾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利用现代科技方法与手段对其病理变化进行深入研究 ,一直为人们所热衷。现就脾虚证酶学研究概况作一综述。1 消化吸收方面1 1 淀粉酶淀粉酶由唾液腺细胞和胰腺细胞合成 ,唾液淀粉酶是来自唾液腺的消化酶。中医学认为 ,脾开窍于口 ,涎为脾液 ,提示脾与唾液密切关联。脾虚失运 ,淀粉酶活性亦将发生相应改变 ,因而这方面研究始终是关注的焦点。有报道 ,脾虚患者酸刺激后唾液淀粉酶活性明显于酸刺激前其活性[1、2 ] 。正常人的消化腺分泌有一定储备力 ,大多数酶活性差为正值。而脾虚患者发生的这种异常变化 ,说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酶学在脾虚证研究中的应用。方法:从消化、免疫、能量、神经系统四个方面介绍酶学在脾虚证研究中的应用,并简要分析了酶学与脾虚证相关性研究的不足,从而进一步为酶学在脾虚证的临床诊疗应用提供了帮助。结果:大量基础与临床研究报道显示,酶学在脾虚证的应用已涉及多个系统,同时也获得了一些酶类作为诊断脾虚证的客观指标。结论:应对证型细化研究,把脾虚证分为各个亚型,做到同证异型,同型异病的对比研究,从而更好地将酶学应用到脾虚证的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4.
从生物酶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等8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脾虚证的研究进展 ,认为所取得的成绩是紧紧围绕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展开的。指出今后的发展将会进入到一个更加基础、更加微观和证型发展相互联系的新阶段 ,因此必须从具体的疾病出发以求得对脾虚证更详细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亚健康脾虚证的尿液代谢组学特征,阐述脾虚证的生物学本质。方法:对12例健康人和12例亚健康脾虚证患者的尿液样本进行氢核磁共振(1H-NMR)检测。将所得NMR数据通过正交信号校正处理后再采用PLS分析方法,研究健康组与亚健康脾虚证组之间尿液代谢产物谱的差异。结果:两组尿样核磁共振氢谱的OSC-PLS(ctr)分析结果显示,健康人与亚健康脾虚证患者能够被区分,两组尿液样本之间的代谢物含量有明显差异。脾虚证组尿液中3-羟基丁酸(δ1.18,1.22)、乳酸(δ1.34,4.14)、甘氨酸(δ3.58)、肌酐(δ3.06、4.06)、马尿酸(δ3.98、7.54、7.58、7.62、7.66、7.82、7.86)的含量低于正常组,而氧化三甲胺(δ3.26)、柠檬酸(δ2.54、2.66)的含量则高于正常组,其谱峰相对积分面积明显增高。结论:运用代谢组学研究方法可以成功区分亚健康脾虚证和正常人的尿液,初步得到其证型的代谢表型与差异性代谢物,尿液代谢组学的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阐释亚健康脾虚证的发生机制,从而阐述亚健康脾虚证的生物学本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脾虚证的微观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生物酶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等8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脾虚证的研究进展,认为所得成绩是紧紧围绕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展开的。指出今后的发展将会进入到一个更加基础、更加微观和证型发展相互联系的新阶段,因此必须从具体的疾病出发以求得脾虚证更详细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脾虚证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及不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越洋  周亨德 《陕西中医》2002,23(4):337-338
分别从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 3个不同的方面总结脾虚证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 ,并对其进行评价 ,提出脾虚证动物模型造模方法的不足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9.
10.
在脾虚证状态下,机体会出现多系统、多器官的病理改变。文章从免疫及分子生物学两个方面,论述了脾虚证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利血平所致大鼠脾虚证代谢组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运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利血平所致脾虚大鼠血清和尿液代谢表型的变化,鉴定与脾虚相关的代谢标志物以探讨脾虚相关代谢途径.方法 利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技术建立大鼠血清和尿液的代谢指纹谱.应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研究对照组和模型组之间的代谢物谱差异,并通过变量重要性投影在血清和尿液中选取生物标志物.结果 利血平所致的脾虚大鼠血清和尿液代谢表型发生明显的变化,在血清和尿液中分别鉴定了与脾虚相关的12种和10种生物标志物.结论 脾虚大鼠机体糖代谢、脂质代谢、氨基酸代谢和氨代谢紊乱,同时,转甲基作用被抑制.该研究为探讨脾虚证的本质、诊断的客观化和脾虚证动物模型的评价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老年脾虚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脾虚与衰老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老年脾虚动物模型的建立来探索脾虚与衰老的相关性。方法:将24只15月龄昆明种老年小鼠随机分为老年对照组和老年脾虚模型组,每组12只;另取2月龄昆明种青年小鼠12只,作为青年对照组。造模方法为:老年脾虚模型组小鼠单日游泳至耐力极限,喂饲甘蓝,双日100%精练猪脂0.5 ml/只灌胃,连续8 d。观测小鼠的一般状态,体重变化,血清中D-木糖含量、淀粉酶(AMS)活力,肝匀浆、脑匀浆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脑匀浆中单胺氧化酶-B(MAO-B)活力。结果:与老年对照组相比,老年脾虚模型组小鼠表现为逐日体重下降,懒动,大便时干时稀;后期进食量减少等“脾虚”症状;上述各项生化指标与老年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脾虚与衰老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脾虚可导致或加速衰老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壮医药线点灸对实验性脾虚大鼠下丘脑、血清、胃、小肠组织 (脑肠轴 )胃泌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耗气破气加饥饱失常法对 12 0只 Wistar大鼠进行脾虚造模 ,建模后给予壮医药线点灸治疗 ,并设立正常对照、脾虚模型自然恢复对照、空线点灸对照和中药四君子汤治疗对照。治疗前后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下丘脑、血清、胃、小肠组织胃泌素含量。结果 :模型动物 (治疗前 )血清胃泌素水平较正常对照组为低 ,下丘脑、胃、小肠组织胃泌素含量比正常对照组高 ;经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后 ,下丘脑和胃组织内胃泌素含量下降 ,血清胃泌素水平提升 ,小肠组织胃泌素含量不变。结论 :壮医药线点灸对脾虚大鼠脑 -肠轴胃泌素水平有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14.
脾虚泄泻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按泄泻与否将40例脾虚症患者分为泄泻和非泄泻组,并设20例健康对照组,以观察脾虚泄泻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结果表明,脾虚泄泻组的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显著低于脾虚非泄泻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脾虚泄泻组的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显著高于脾虚非泄泻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而且C3b-RR与木糖吸收率、红细胞数、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等  相似文献   

15.
麦粒灸治疗脾虚泄泻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麦粒灸对脾虚泄泻证患者唾液淀粉酶活性、尿D-木糖、血清SIgA的影响。方法:将11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56例)。治疗组采用麦粒灸患者脾俞、胃俞、足三里穴,每穴3壮,隔日1次,连续30天,对照组接受中药治疗。结果:麦粒灸能显著改善患者脾虚泄泻症状,并显著提高唾液淀粉酶活性,尿D-木糖排泄率及降低血清SIgA,其作用优于对照组,结论:麦粒久脾虚泄泻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6.
脾虚证胃粘膜组织细胞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索脾虚证胃粘膜相,胃粘膜病变的程度与脾虚证型的关系,方法:取经检测排除心,肺,肝,胆,胰,肾及肠等容质性疾病的188例脾虚证患者胃粘膜,应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组织化学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学,亚细胞超微结构检测,结果:脾气虚证和脾阳虚证胃粘膜既可有器质性病变存在(G型)也可无器质性病变存在(F型);脾阴虚型和脾虚气证胃粘膜的有器质性病变存在,且病变程度也较G脾气虚证与G脾阳虚证型  相似文献   

17.
脾虚证分度定量诊断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90例多系统多病种脾虚患者的研究,采用多指标探索脾虚证的定量诊断方法。发现随着木糖吸收率的逐步降低,脾虚证各种虚状的出现率不断升高;除周围血管阻力渐上升外,唾液淀粉酶活性、血液流变学检测、心功能、血红细胞、血红蛋白及淋巴细胞转化率等指标值均逐渐下降,并与木糖吸收率呈正相关,有显著性意义。按照上述规律,将脾虚证分为Ⅰ、Ⅱ、Ⅲ3度,并列出各度的症状出现率及检测结果,初步提出脾虚证分度定量诊断法。  相似文献   

18.
脾阴虚与脾气虚血浆血管活性肠肽水平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脾阴虚证与脾气虚证血浆血管活性肠肽的变化。方法:脾阴虚组30例、脾气虚组25例,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患者血浆血管活性肠肽(VIP)的含量。结果:血浆血管活性肠肽的含量脾阴虚组为33.12±20.11ng/L、脾气虚组为47.07±28.59ng/L。与对照组比较,脾阴虚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脾气虚组显著增高(P<0.01)。结论:脾阴虚证、脾气虚证患者“运化失常”的客观病理基础与血管活性肠肽水平变化相关,血管活性肠肽水平对脾气虚证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各种方法,为提高临床疗效提供可靠证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对近年来针灸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文献进行综述。[结论]针灸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有显著疗效,但临床中上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