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目的:检测雪旺细胞标记物Leu-7与肌上皮细胞标记物α-SMA在涎腺腺样囊性癌(ACC)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Leu-7、α-SMA与ACC嗜神经侵袭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双标记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检测Leu-7蛋白与α-SMA蛋白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Leu-7蛋白与α-SMA蛋白均有表达,二者在同一肿瘤性肌上皮样细胞胞质中共表达.结论:腺样囊性癌中肿瘤性肌上皮样细胞发生雪旺细胞分化进而侵袭神经可能是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的病理组织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食管腺样囊性癌(ACC)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来源及预后。方法 应用HE染色、免疫组化及组织化学染色,对3例食管腺样囊性癌进行病理及临床分析。结果3例食管腺样囊性癌的癌组织主要由立方形腺上皮细胞和变异的肌上皮细胞组成,呈筛孔状腔隙、管状、实体状排列,腔隙内含嗜碱性和嗜伊红分泌物;3例食管腺样囊性癌中例1表面上皮有移行;免疫组化:3例CK、H-CK、P63、S-100(浆,核)、EMA、Bcl-2均(+),例3CerBb-2(±),P53(+),例2CD117(+),AAT(±)、SMA(-),PAS/AB(+)。结论 发生在食管的腺样囊性癌很少见,诊断标准及组织细胞起源建议严格定义,起源于唾腺的诊断腺样囊性癌,凡起源于其它部位或组织者应冠以腺样囊性癌。  相似文献   

3.
食管腺样囊性癌二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腺样囊性癌(简称ACC)一般发生在大小涎腺,而发生在食管非常罕见,1954年第一次描述食管ACC,至1990年共有47例报告。我院25年来仅见2例,组织学图象与发生在涎腺的ACC一致,现进行简要的报道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 病例报道 例1:患者男性,60岁,因吞咽不顺半年来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basaloid-squamous carcinoma,BSC)的组织学形态特征,探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5例BSC标本进行光镜、电镜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BSC组织学有许多与涎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相似的特征。但BSC癌细胞分化较低异型性较强,癌巢周围细胞呈栅栏状排列,肿瘤表面鳞状上皮常伴发原位癌或浅表浸润性鳞状细胞癌;偶见癌巢与表面鳞状上皮基底层相连、或偶见癌巢内形成鳞状细胞,或腺管样结构,这些与ACC不同。超微结构与ACC相似,但癌细胞分化更低,胞质内可见张力原纤维是与ACC不同之处。免疫组化结果:基底细胞样成分:CK(pan)15/15、EMA15/15、CEA6/15、S-100 6/15、SMA7/15阳性,显示肿瘤含有上皮和肌上皮细胞。结论BSC是一种分化较低、侵袭性较强,有向腺样、鳞状及肌上皮细胞分化倾向,具有独特临床病理特征的恶性肿瘤,其组织学特征可作为病理诊断标准,超微结构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可辅助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中国肿瘤》1997,6(4):32-32
由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研究完成的“诞腺腺样囊性癌生物学特性研究”课题,于1996年10月通过上海市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该研究由何荣根、邱蔚六等教授针对涎腺癌的临床和病理实践中提出的和当前国内外争论的热点课题,以腺样囊性癌(ACC)为代表,从其生物学特性认识入手进行了较系统的实验研究。分别建立了来自腭部小涎腺和腮腺的涎腺腺样囊性癌ACC-2和ACC-3细胞系,完成了各种细胞生物学特性检测和鉴定。首次证实ACC细胞在试管内能分泌基底膜成份层粘蛋白(LN)、Ⅳ型胶原、肝硫酸乙酰糖蛋白、内粘蛋白(En…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研究旨在回顾性分析头颈部腺样囊性癌的颈部淋巴结的临床转移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 月至2008年12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 头颈肿瘤科的616 例腺样囊性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62例腺样囊性癌合并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进行临床统计学分析。结果:头颈部腺样囊性癌的颈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约为10% ,原发于舌根、舌体及口底部的腺样囊性癌较其他部位更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分别为19.2% 、17.6% 和15.3% ,转移部位多发生在Ⅰb区与Ⅱ区。淋巴结转移的方式以经典的管道性转移为主,直接浸润型转移仅常见于下颌下腺的腺样囊性癌累及颌下淋巴结。原发部位及瘤周淋巴血管浸润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发生密切相关。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其临床预后明显较差(P < 0.01)。结论:舌- 口底复合体为头颈部腺样囊性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常见原发部位,在临床治疗及随访上应得到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7.
目的:阐明肾脏转移性腺样囊性癌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肾脏转移性腺样囊性癌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及超微结构特点。结果:右侧腮腺腺样囊性癌根治术后13年发生肾脏转移,肿瘤位于左侧肾脏上极,切面灰白、细腻、质中,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组织学显示瘤细胞由腺上皮细胞和肌上皮细胞两种细胞构成,肿瘤组织呈条索状、腺囊状或筛网状排列,囊腔内充以嗜碱性黏液样物质,局部可见瘤栓及神经束侵犯。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两种肿瘤细胞vimentin阳性;腺上皮细胞CDI17阳性;肌上皮细胞actin、p63、34βE12阳性。电镜显示瘤细胞间具有腺腔,瘤细胞巢周围有完整或不完整的基板。结论:腺样囊性癌是一种生长缓慢的恶性上皮性肿瘤,易复发和远处转移,甚至可以转移至肾脏,对此类肿瘤患者应进行长年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8.
肌上皮细胞的表型分化在涎腺发育及多形性腺瘤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与目的探讨肌上皮细胞与涎腺发生、涎腺多形性腺瘤发生的关系以及肌上皮细胞的分化状态与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材料与方法采用组织学、免疫组化方法对不同发育阶段(胚7~8周、胚9~10周、胚11~14周、胚15~20周)的涎腺胚胎组织及涎腺多形性腺瘤中肌上皮细胞的表型分化及功能状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涎腺发育过程中,导管腔面及基底层细胞表达CK19,偶可表达CK14,而不表达肌上皮细胞的标记物α-SMA,为非肌上皮来源;而原始腺泡和闰管中肌上皮细胞的标记物阳性表达,为肌上皮前体细胞分化而来。在多形性腺瘤中,非管腔的肿瘤实质中,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表达肌上皮细胞标记物CK14、P63、α-SMA,为肌上皮来源,软骨样成分和粘液样成分偶可表达肌上皮细胞标记物CK14和α-SMA,可能亦为肌上皮来源。管腔样结构、浆细胞样细胞、透明细胞不表达肌上皮细胞标记物,可能来自管腔细胞系。结论在涎腺发育过程中,腺泡和闰管来自肌上皮细胞系;导管系统来自管腔细胞系。以肌上皮分化较好的肿瘤预后较好,其中可能的原因为肌上皮细胞分化异常,失去其自身的表型特征,从而失去抑制肿瘤生长和侵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阐明肾脏转移性腺样囊性癌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肾脏转移性腺样囊性癌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及超微结构特点.结果:右侧腮腺腺样囊性癌根治术后13年发生肾脏转移,肿瘤位于左侧肾脏上极,切面灰白、细腻、质中,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组织学显示瘤细胞由腺上皮细胞和肌上皮细胞两种细胞构成,肿瘤组织呈条索状、腺囊状或筛网状排列,囊腔内充以嗜碱性黏液样物质,局部可见瘤栓及神经束侵犯.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两种肿瘤细胞vimentin阳性;腺上皮细胞CD117阳性;肌上皮细胞actin、p63、34BE12阳性.电镜显示瘤细胞间具有腺腔,瘤细胞巢周围有完整或不完整的基板.结论:腺样囊性癌是一种生长缓慢的恶性上皮性肿瘤,易复发和远处转移,甚至可以转移至肾脏,对此类肿瘤患者应进行长年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0.
Ma MQ  Tang P  Zhao XJ 《癌症》2007,26(7):798-799
腺样囊性癌(adenoidl cystic carcinoma,ACC)常发生于涎腺、气管、支气管,偶可发生于乳腺、泪腺、子宫颈等部位,食管原发性ACC临床上罕见.  相似文献   

11.
背景与目的 头颈部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常发生肺转移,目前ACC肺转移的研究报道不多,对于其确切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结果知之甚少,最佳治疗策略尚无共识.本研究探讨头颈部ACC肺转移的有效治疗策略、临床结局和长期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76例头颈部ACC肺转移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  相似文献   

12.
腺样囊性癌(简称ACC,)为具有特殊生物学行为的涎腺恶性肿瘤。最早由Robin和Laboulbene(1853)以异位腺瘤报道了鼻腔、副鼻窦ACC。肿瘤表现进展缓慢、术后复发、倾向侵犯神经干和能长期带瘤生存等特征。本文以我院收治的大小涎腺ACC22例并附有随访资料(1970~1983年),对肿瘤的病理分型、预后和组织发生作初步探讨。病理标本经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部分病例作PAS和爱先兰(Alcain blue)染色。  相似文献   

13.
口腔、颌面     
丁酸钠抑制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cN0舌鳞癌颈淋巴结微转移检测及其临床意义;个体化前臂皮瓣Ⅰ期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皮肤镜图像分析技术对颜面部肿瘤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 VEGF)在涎腺腺样囊性癌和癌周组织中的表达。探讨VEGF与 ACC病理亚型侵袭和转移的关系 ,为临床提供减少复发和转移提供资料。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 SABC法 ,对 32例 ACC及癌周正常涎腺组织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1 .肿瘤组织中 VEGF表达为80 % ( 2 6/32 ) ,癌周组织表达率 1 8.9% ( 6/32 )。 2 .实性型及复发转移中 VEGF表达大于筛状型。结论 VEGF在 ACC的亚型 ,侵袭及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 ,表达强阳性 ,可以作为临床预防复发、转移的一种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5.
顾玲  步荣发  杨舸  邱方会 《现代肿瘤医学》2007,15(11):1558-1560
目的:探讨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34例经病理确诊的腺样囊性癌病例,病理切片取材见神经断面。对34例病例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诊断、治疗以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ACC复发率似与神经侵袭的病理及临床症状、体征表现有一定关系。但本组病例样本较少,尚需更多样本进行研究。结论:对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研究,可为其机理研究提供参考,以便早发现、早治疗,提高治愈率及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酪氨酸激酶B(TrkB)在涎腺腺样囊性癌(ACC)的表达情况,探讨TrkB与ACC嗜神经侵袭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28例ACC,3例正常腮腺,3例正常颌下腺,3例正常舌下腺及5例涎腺腺泡细胞癌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图像分析法对组织切片中的TrkB进行检测。结果以病理学表现为标准,28例ACC中的嗜神经侵袭率为46.4%(13/28),TrkB阳性率为92.8%(26/28),存在嗜神经现象组中TrkB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未见嗜神经现象组(P=0.001)。TrkB的表达在正常大涎腺的导管细胞为阳性,而在腺泡细胞癌胞浆内均为阴性。结论TrkB可能作为ACC嗜神经侵袭的生物学标志物。TrkB表达的增高可能是ACC嗜神经侵袭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7.
背景与目的:腺样囊性癌(adenoidcysticcarcinoma,ACC)的临床经过常表现为治疗后复发和转移.目前尚无确切的预后判断指标.本文探讨ACC上皮细胞粘附分子钙粘蛋白(E-cadherin,E-cad)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lnuclearantigen,PCNA)表达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对34例腺样囊性癌E-cad和PCNA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实体型ACC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筛状型和管状型患者(P<0.01).临床分期与ACC复发转移(P<0.01)及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显著相关(P<0.01).E-cad低表达者(占50.0%)在复发、转移和术后生存时间小于5年者多见(P<0.05).PCNA高表达组的复发转移率明显高于低表达组(P<0.005),前者术后5年生存率则显著低于后者(P<0.005).E-cad与PCNA在ACC中的表达显著相关(P<0.005).结论:E-cad、PCNA的表达及临床分期可作为ACC判断预后的指标;E-cad和PCNA可能在ACC恶性进展中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腺样囊性癌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组织中Notch1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资料间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8例ACC患者及对照组正常口腔小涎腺中Notch1的表达,并对ACC病例进行随访,分析Notch1的表达与临床病理资料间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ACC病例组中Notch1总阳性率为81.6% (31/38),而正常口腔小涎腺阳性率为30% (9/30),Notch1在ACC及正常口腔小涎腺中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Notch1的表达与病理分型、T分期及侵犯相邻组织呈正相关 (r =0.550,P=0.002;r =0.741,P=0.001;r =0.523,P=0.005)。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理分型、淋巴结转移、Notch1的表达、T分期、侵犯相邻组织对患者的预后有影响 (P<0.05),且Notch1的表达和肿瘤分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CC生长缓慢,但易复发且伴远处转移,Notch1在ACC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在评估其预后方面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口腔颌面肿瘤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邱蔚六  郭伟 《中国肿瘤》1999,8(6):271-273
口腔颌面肿瘤占全身肿瘤的构成比仅2%-4%,但我国有12亿人口,其绝对数字仍十分惊人。近年口腔颌面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本文就我国口腔颌面恶性肿瘤的研究现状和今后发展做一述评。1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1.l人口腔扬细胞系的建立和应用自1981年我国首次建立八舌鳞状细胞癌细胞系(Tcasll3)和腰、腮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系(Acfy、ACC3)之后,叨年代又相继建立了颊粘膜鳞状细胞癌细胞系(BcaCD885);舌下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系(SACc83);腰粘液表皮样癌细胞系(MEC.l)等共6株。此外,一株肺转移性腺样囊性癌细胞…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腭部腺源性肿瘤的病原特征、诊断方法和处理原则。材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 87例腭部腺源性肿瘤的资料并进行临床及病理分析。结果 本组腭部腺源性肿瘤 87例 ,其中男性 33例 ,女性 5 4例 ,男女比为 1∶1 6 3,发病年龄 10~ 72岁 ,平均年龄42岁 ,35~ 5 5岁占 76 %。原发部位以软硬腭交界处最多 ,占 5 3%。多形性腺瘤、粘液表皮样癌和腺样囊性癌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肿瘤 ,占本组病例的 82 7% ,恶性肿瘤稍多于良性 ,良恶性比约为 1∶1 2 3。结论 资料分析提示腭部腺源性肿瘤中恶性稍多于良性 ,多形性腺瘤、粘液表皮样癌和腺样囊性癌占了绝大部分 ,而好发于大涎腺的良性肿瘤Warthin′s瘤罕见于腭部。治疗原则是以手术为主结合放疗、化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