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抗血栓药物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utecoronarysyn drome ,ACS)是一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破裂、血小板粘附、聚集甚至血栓形成而致急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综合征。根据ST段是否抬高而将其分成ST段抬高的ACS ,即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和非ST段抬高的ACS ,后者又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non STseg mentelevationmyocardialinfarction ,NSTEMI) [1] 。近年来随着ACS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有关大规模、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结…  相似文献   

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药物治疗与介入治疗对比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的临床表现,它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粥样斑块破裂与出血导致血栓形成,血管再通是其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短期内改善临床征状优势明显[1]。本研究对比分析二种治疗方法的疗效,为临床上ACS合理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并发血栓形成为主要病理特征,如果血栓是以血小板为主的附壁血栓,由于冠状动脉仍有残存的血流灌注,一般不会导致大范围的透壁心肌梗死,亦无明显的心电图ST段抬高,患者主要表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或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统称为非ST段抬高型ACS(NSTE-ACS);  相似文献   

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 Acute coronarysyndromes;ACS)由于其病理生理和临床特点与穿壁性急性心肌梗死 ( AMI)和稳定型心绞痛 ( SAP)存在明显差异 ,如非穿壁性心肌梗死 ( MI)时病理基础为在粥样硬化斑块松动 ,裂纹或破裂同时形成非堵塞性血栓 ,而侧枝循环却较好 ,引发小范围非穿壁性 MI,心电图( ECG)上不出现 Q波 ,即非 Q波 MI( NQMI) ;ACS的另一种状况是不稳定型心绞痛 ( UAP) ,其病理改变主要是粥样斑块的不稳定 (激活状态 ) ,而少有血栓形成 ,表现为无心肌坏死的缺血性症状持续存在。因此 ,ACS的治疗与 AMI和 SAP亦存在很…  相似文献   

5.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药物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或溃烂,进而诱发血栓形成引起冠脉血流完全中断或极度降低的病理、生理改变所导致的综合征。ACS具有发病急、常无先兆、危险性大的特点,是冠心病致死的主要原因。药物防治是在原有扩张冠状动脉药物和降低心肌耗氧药物抗心绞痛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转向抗血小板、抗凝、稳定班块的药物。治疗的目的不仅仅是缓解症状,更重要的是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本文就治疗ACS药物的研究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倪梅  张兴华 《山东医药》2004,44(4):53-55
目前,将急性心肌梗死(AMI)分为两大类,即ST段抬高AMI和非ST段抬高AMI,由于二者在病理上不同,故应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本文重点讨论ST段抬高AMI的药物治疗进展。ST段抬高AMI的定义是指患者具有AMI的临床症状,并且伴有ST段抬高在V1~V3导联≥0.2mV,或在其他导联≥0.1mV。  相似文献   

7.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治疗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主要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斑块不稳定、继而出现斑块破裂、冠脉内血栓形成并导致冠脉内血流量减少的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急性心肌梗死(AMI)及心脏性猝死(SCD)。它具有发病急、变化快、死亡率高但可救治的特点,这类患者在急诊室以急性胸痛  相似文献   

8.
本文回顾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病机制相关因素药物治疗方面目前研究的现状,临床试验没有证实抗生素和降低血浆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浓度以达到降低ACS发病率及死亡率的目的.氯吡格雷加阿司匹林强化的抗血小板治疗也未出现人们所希望的结果.TNT试验和IDEAL试验再次证实高胆固醇血症和ACS关系及LDL-C降的越低越好的理论.ExTRACT-TIMI 25试验和OASIS-5试验证实了一种较新的抗血栓药物在治疗ACS中的优势,它们为考虑更新和修改现行指南提供了重要的新证据.  相似文献   

9.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综合治疗包括内科保守治疗、静脉溶栓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我们评价了综合治疗对568例ACS的疗效和安全性,对临床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新对策和新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utecoronarysyndrome ,ACS)包括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 (myocardialinfarction ,MI)和无ST段抬高的ACS ,后者又包括无ST段抬高的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 ,这二者可统称为不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一、ACS干预对策的演变以ST段抬高的MI为例 ,6 0年代以前 ,AMI病人是收在普通内科病房治疗 ,主要治疗手段是长期卧床 ,休息和止痛。这些手段不能改变病人的预后 ,如同链霉素和雷米封问世前的结核病治疗状态 ,治疗是消极的 ,住院死亡率高达 30 %。6 0 80年代是…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我院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住院患者在ACS治疗指南公布前后再灌注和药物治疗10年间的差异及对ACS患者住院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冠心病病房收治的950例ACS患者,分成指南公布前组(1995~1999年、A组)和指南公布后组(2000~2005年、B组)。分别对两组住院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比较。结果①共有950例患者入选,其中男性692例,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441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患者16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347例,两组平均年龄分别为(66.4±10.3)岁和(67.2±10.5)岁。B组较A组住院时间(12.8±4.6)d比(20.5±8.5)d缩短(P均<0.001)。②近年来肝素、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他汀类调脂药和氯吡格雷的使用率明显升高(P均<0.001);阿司匹林和硝酸酯类药物临床使用率较高且无明显变化(P均>0.05)。③ACS患者接受再灌注治疗方式发生改变,溶栓治疗有下降的趋势(P>0.05),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明显升高(P<0.001)。住院病死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自ACS治疗指南公布后,住院的ACS患者肝素、β受体阻滞剂、ACEI、他汀类调脂药和氯吡格雷的使用率明显升高,溶栓治疗有下降的趋势,而PCI明显升高。住院病死率有降低趋势(P>0.05),但距指南仍有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1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发生的成因主要由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斑块形成及破损。在此基础上 ,血小板发生活化并介导血栓形成 ,因此抗血小板药物在 ACS的治疗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就抗血小板药物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急性心肌梗死(AMI)及心脏性猝死(SCD)。它具有发病急、变化  相似文献   

14.
<正>心血管病已经成为中国居民的首要死因。其中,半数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所致。现已经阐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引起血小板激活、黏附和聚集,致使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是ACS发病的关键机制。因此,抗血小板是ACS药物治疗的基石。近年来,随着大量临床试验的展开和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应用,抗血小板治疗领域取得许多新的突破。1口服抗血小板药物  相似文献   

15.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非介入治疗中的抗血小板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特征是冠状动脉斑块破裂、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因此抗血小板药物在ACS治疗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综述了抗血小板治疗在ACS非介入治疗中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相似文献   

16.
<正> 阿斯匹林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被视为标准化治疗,但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如难以耐受、过敏、抗药、消化道出血和颅内出血等使患者不得不终止治疗.由于急性冠状动脉事件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就不稳定性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治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在一些大规模的试验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未来预防和治疗冠心病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on-  相似文献   

18.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和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NSTEMI)均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表现形式。2000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病协会(ACC/AHA)UAP与NSTEMI治疗指南强调,应对UAP/NSTEMI患者进行危险性分层,并根据危险分层选择相应的治疗策略。UAP/NSTEMI的药物治疗进展中,以抗血小板治疗和抗凝治疗的进展最快,本文将重点介绍。  相似文献   

19.
许法运 《山东医药》2004,44(4):55-57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包括Q波性急性心肌梗死(AMI),非Q波性A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它们的主要发病机制都是在斑块破裂的基础上诱发急性血栓形成,如果形成急性闭塞性血栓,则主要造成ST段抬高的Q波性AMI;如果血栓为非闭塞性或虽为闭塞性但其远端已有侧支循环形成,多造成非Q波性AMI或UAP,统称为无ST段抬  相似文献   

20.
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是指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和非Q波型急性心肌梗死 (NQMI)。2 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来 ,随着对非ST段抬高的ACS发病机理的深入研究 ,对它的治疗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本文对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治疗非ST段抬高的ACS的进展进行综述。一、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治疗非ST段抬高的ACS1 直接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治疗非ST段抬高的ACS :指在非ST段抬高的ACS患者发病早期 (2 4~ 4 8h)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 ,若无禁忌证 ,同时行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 ,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