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Willis环前部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临床资料1 2 0例病人中 ,男 68例 ,女 52例。全部行CT检查 ,1 1 7例显示SAH ,出血部位主要位于前纵裂、终板池、鞍上池、脚间池及侧裂池 ,少数出血位于额叶、颞叶并破入脑室。1 0 5例行全脑血管造影 (DSA)检查 ,发现动脉瘤 1 1 2个 ,另外凭CT和MRA检查并经手术证实动脉瘤 1 5个 ,共 1 2 7个动脉瘤 ,经翼点开颅手术夹闭 1 2 4个动脉瘤。其中 :前交通动脉动脉瘤 50个、后交通动脉动脉瘤 39个、大脑中动脉动脉瘤 2 0个、大脑前动脉近段、远段动脉瘤 4个 ,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 5个、ICA床突上段动脉瘤 5个、眼动脉动脉瘤 1个…  相似文献   

2.
Willis氏环前部与前交通动脉瘤相关的显微解剖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手术显微镜下对40例成人尸体脑的 Willis 氏环前部及其分支解剖观察。分析和讨论临床特别是前交通动脉瘤外科相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本文探讨脑Willis动脉环远侧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自1985年10月至2001年9月期间收治脑动脉远端的动脉瘤26例,其中位于大脑前动脉远侧段6例,大脑中动脉远侧段3例,大脑后动脉远侧段9例,小脑上动脉主干2例、小脑前下动脉主干1例,小脑后下动脉主干5例。动脉瘤最大径小于0.5 cm 9个,非囊状动脉瘤6例,合并脑AVM 5例。25例行手术治疗,1例合并脑干 AVM者采用γ-刀治疗AVM。结果 出院时临床状况优良者22例(84.6%),轻残者2例,重残者1例,死亡1例。另1例γ-刀治疗者在6个月后因动脉瘤再破裂出血而死亡。结论 脑Willis动脉环远侧动脉瘤的临床特点:①大脑后动脉(PCA)和小脑后下动脉(PICA)的远侧动脉瘤发生率高;②非囊状动脉瘤较多;③动脉瘤较小;④合并脑AVM的发生率高;⑤引起脑内血肿多。手术治疗效果良好,但合并脑AVM时手术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Willis环前部颅内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技巧及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Willis环前部动脉瘤585例(612个)的临床资料.术前Hunt-Hess分级:0级32例,Ⅰ级120例,Ⅱ级218例,Ⅲ级176例,Ⅳ级27例,Ⅴ级12例;影像学均显示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均行显微动脉瘤夹闭术;早期手术(发病3d内)107例,亚急性期手术(发病后4~14d)376例,延期手术(发病14d后)102例;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比较不同手术时机患者的预后及病死率.结果 585例612个Willis环前部动脉瘤均成功夹闭.术后GOS评分:1分6例,2分13例,3分28例,4分136例,5分402例.随访412例,恢复良好396例(96.2%).不同手术时机患者的预后良好率及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2及0.624).结论 显微动脉瘤夹闭术是治疗Willis环前部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颅底显微外科的不断开展,迫切需要有关Wills环前部的显微解剖资料。方法:在放大6~25倍显微镜下对20例成人尸体大脑半球的Willis环前部血管及穿支进行了显微解剖研究。结果:大脑前动脉第一段起始处直径(2.53±0.61)mm,长(15.03±2.75)mm,发出(11.93±2.79)支直径(0.27±0.12)mm的穿支;20例前交通动脉共37支,1支的占40%、2支以上的占60%,直径(1.29±0.58)mm,长(3.09±1.22)mm,发出(4.20±1.60)支直径(0.36±0.15)mm的穿支;Heubner回返动脉共有47支,起始处直径(0.79±0.22)mm,长(25.28±8.04)mm,发出(6.23±2.76)支直径(0.63±0.12)mm的穿支。结论:熟练掌握Willis环前部的显微解剖、保护好各穿支血管是在Willis环前部动脉瘤和鞍区肿瘤显微手术中获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血流导向装置(FDSs)治疗Willis环远端颅内动脉瘤对被覆盖侧支动脉的影响。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以及Cochrane central database共4个数据库中截止至2022年7月之前发表的论文,收集应用FDSs治疗位于Willis环远端颅内动脉瘤,并评价FDSs覆盖的侧支血管的通畅率、侧支血管闭塞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和颅内动脉瘤治愈率的原创性研究。应用STATA 14.0,在随机效应模型下估计合并的率及95%置信区间。结果 共7项研究被纳入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在Willis环远端颅内动脉瘤经FDSs治疗后的随访过程中,34%(95%CI,22%—46%)的侧支血管在仍保持通畅;10%(95%CI,5%—16%)的患者在术后出现了侧支血管闭塞相关并发症;82%(95%CI,69%—95%)的患者颅内动脉瘤被完全治愈,尤其中长期随访治愈率可达88%(95%CI,75%—100%)。结论 FDSs治疗Willis环远端动脉瘤效率高,但在手术过程中应尽量避免覆盖侧支血管,以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DSA与MRI或MRA双三维影像融合技术条件与要点及对颅内大与巨大型动脉瘤诊断、对脑深部微小动脉瘤与静脉瘤实施神经导航手术的价值。方法早期应用手工操作,目前在Siemens Artis Zee Biplane双大平板DSA机的SystemSyngo X-WP三维后处理工作站上,将符合三维融合条件的DSA与MRI或MRA影像数据,利用Inspace 3D-3D-Fustion软件分析合并数据后,将DSA与MRI或MRA双三维影像进行融合,获得融合后影像供临床诊断、评估颅内大与巨大型动脉瘤以及治疗脑深部小型动脉瘤、静脉瘤时输入神经导航实施手术。结果对1例左颈内动脉后交通巨大型动脉瘤伴血栓形成病人,通过DSA与MRI或MRA双三维融合影像,提高了巨大型动脉瘤血管內治疗前后对瘤体大小及瘤内血栓与临床占位效应相关性的认识;对1例脑室岀血铸型病人,经DSA确诊为moyamoya病合并胼胝体下室旁脉络膜后动脉血流相关性动脉瘤及1例脑深部动静脉畸形合并血流相关性静脉瘤病人成功实施了神经导航手术。结论 DSA与MRI或MRA双三维影像融合是一项用特制软件后处理新技术,融合后三维影像对颅内大与巨大型动脉瘤的诊断有新认识,发现DSA影像瘤体小于MRI影像瘤体而大于MRA影像瘤体,以及对脑深部血流相关性动脉瘤及静脉瘤融合数据输入神经导航实施手术有很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3D Slicer三维影像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7~9月经翼点入路开颅夹闭术治疗的12例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术前利用3D Slicer软件三维重建动脉瘤模型及其周围血管和部分骨性结构,并模拟手术入路,显示手术视野下动脉瘤与毗邻结构的位置关系;术中参考立体模型,寻找动脉瘤并根据解剖结构实时定位,实现精准夹闭。结果 12例均顺利完成三维影像重建,将三维模型与术中所见进行对比,9例正确反映术中真实解剖情况,3例术中对比效果欠佳,小动脉瘤(直径<5 mm)以及小血管重建效果相对较差,但是动脉瘤周围主要血管结构对比一致。12例动脉瘤均顺利实施开颅夹闭术,术中没有出现动脉瘤破裂。术后次日复查颅脑CTA示载瘤动脉通畅,未见新增出血,动脉瘤夹闭良好。术后3个月,复查CTA未见动脉瘤复发;GOS评分5分8例,4分3例,3分1例。结论 3D Slicer三维影像重建制作的颅内动脉瘤三维立体模型,可获得更多的立体解剖信息,加深对病变局部解剖的认识,指导制定手术计划,减少术中动脉瘤破裂的风险,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颅内动脉瘤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8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均行3D—CTA检查,采用彩色容积重建法重建图像。明确诊断为颅内动脉瘤并同意手术治疗者在工作站电脑上利用软件模拟手术中术者视野及手术径路,观察颅内动脉瘤与相关结构的关系及对手术的影响,以便对术中可能的情况进行评估。结果3D—CTA能清晰显示动脉瘤(包括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轮廓的三维结构)、Willis环的大血管、以及与附近骨质之间的三维空间关系。术后复查3D—CTA示动脉瘤夹闭满意72例,瘤颈残留5例;3例未复查。按COS评分,术后恢复良好75例,植物存活3例,死亡2例。结论3D—CTA对颅内动脉瘤术前评估具有实用价值,有助于手术头位及入路的设计,有利于术中寻找及辨认颅内动脉瘤,并对影响动脉瘤显露及夹闭的情况提前采取措施,尤其适合于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少见部位及载瘤血管变异较大的颅内动脉瘤。  相似文献   

10.
正1病例介绍患者,女性,5 0岁,因"突发头痛、呕吐13 d"于2016年11月4日入院。查体:血压130/90 mmHg,心肺查体未见明显异常。神经系统查体:神志清楚,应答切题,言语流利,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颅神经查体未见异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侧腱反射略亢进,双侧巴宾斯基征(+),颈强(+),双侧克尼格征和布鲁辛斯基征(+)。Hunt-Hess分级:2级,Fisher评分:2分。  相似文献   

11.
作者于2003年10月至2004年12月行成人尸头经翼点人路解剖15具30侧,于2001年7月至2005年5月经翼点入路成功夹闭Willis环前部动脉瘤64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3D-CTA容积重建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3D-CTA容积重建(VR)图像与DSA结果的对照研究,探讨3D-CTA VR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126例115个动脉瘤的3D-CTA和DSA比较影像学资料,分析3D-CTA VR重建表现。影像学分析诊断采用双盲法。结果126例患者共发现115个动脉瘤,102个病人为单发动脉瘤,5例为2个动脉瘤,1例为3个动脉瘤。3D-CTA VR重建漏诊9例,DSA漏诊2例。17例DSA和3D-CTA VR重建均诊断为阴性。经统计分析3D-CTA VR重建在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达到92.2%、94.4%和92.5%。结论3D-CTA VR技术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中具有较好的诊断方法,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筛检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影像融合技术在颅内多发动脉瘤破裂出血后责任动脉瘤判断中应用效果。方法 2016年1月至2020年8月前瞻性收治颅内多发动脉瘤破裂出血57例,术前将CT及CTA扫描DICOM格式原始数据导入3D Slicer软件进行影像融合,判断出血责任动脉瘤,并与开颅手术记录进行对比。结果 融合影像可以精确地显示蛛网膜下腔血肿与动脉瘤的关系。57例中,54例(94.7%)融合影像判断责任动脉瘤与手术记录一致,3例不一致(1例出血量小、2例出血量过多,无法根据血肿与动脉瘤的空间关系判定责任动脉瘤)。结论 颅内多发动脉瘤破裂出血病人,应用3D Slicer软件将CT与CTA数据进行影像融合,可以精确显示血肿与动脉瘤的空间关系,有助于判断破裂出血的责任动脉瘤。  相似文献   

14.
三维CT对颈内动脉硬膜环附近动脉瘤的诊断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总结应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对颈内动脉硬膜环附近动脉瘤(juxta-dural ring aneurysm, JDRAn)的诊断经验。方法分析23例该部位动脉瘤患者的26个动脉瘤与海绵静脉窦及硬脑膜的位置关系,评价3D-CTA在判定动脉瘤是否向硬膜内突出上的作用。结果3D-CTA诊断出26个JDRAn中的25个,诊断率为96%。仅在高CT值表面遮盖显示法(shaded surface display,SSD)处理影像上显示的6个动脉瘤均位于硬膜外;6个颈内动脉窦部动脉瘤(carotid cave aneurysm, CCAn)中3个位于硬膜内,1个位于硬膜外,另2个颈部的一部分突出于硬膜内。低CT值处理影像上显示的其它13个非CCAn均突出于硬膜内。结论3D-CTA可以有效地诊断JDRAn,为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神经影像解剖联合三维模拟重建教学法在神经外科实习生带教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20年9月—2021年6月在空军军医大学(原第四军医大学)附属唐都医院实习生110名,随机分为对照组(n=55)和实验组(n=55)。对照组采用传统实习带教模式,实验组采用神经影像解剖联合三维模拟重建教学法。主要观察指标为出科理论考试成绩。次要观察指标为学员课程满意度打分及病例分析临床能力考核评价。结果 经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后,实验组的出科考试成绩(86.4±7.3)高于对照组(82.5±6.4)(P=0.004)。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基础知识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0),在综合应用得分上,实验组成绩(32.3±2.1)高于对照组(29.3±2.8)(P=0.000)。实验组学员课程满意度打分(95.4±3.8)高于对照组(93.2±3.6)(P=0.002)。实验组优秀和良好的学员比例(93%)高于对照组(80%)(P=0.040)。结论 神经影像解剖联合三维模拟重建教学法使本科学员对神经外科相关疾病的诊断、术前评估、手术设计、治疗措施以及预后评估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大大增强学员的临床思维和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眶上锁孔入路下Willis环前循环的显露范围,为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提供解剖学参考依据。方法10个成人尸体头颅行眶上锁孔入路的手术解剖,手术显微镜下观察Willis环前循环的显露范围及其穿支动脉的显露情况。结果外侧可显露同侧大脑中动脉的最大范围(1.88±0.26)cm;内侧可显露对侧颈内动脉的最大范围(0.77±0.15)cm;上方可显露前交通动脉复合体最高点距前颅底平面(0.66±0.17)cm。前交通动脉的穿支数(3.10±1.20)支;A1的穿支数(6.35±2.18)支;Heubner返动脉平均(1.20±0.62)支,其中11/24起源于ACoA水平,8/24源于A2,5/24源于A1。结论眶上孔、额骨颧突、前床突、视神经及颈内动脉床突上段是眶上锁孔入路的解剖标志;眶上锁孔入路对于Willis环前循环及其穿支动脉显露良好,适用于Willis环前循环部位的动脉瘤手术。  相似文献   

17.
三维CT动脉血管造影(3D-CTA)技术是采用新型三维重建技术配合连续静脉注射对比剂,以显示动脉血管性病变的检查手段,近年来此项技术在临床应用的相关研究报道逐渐增多。我院自2003年1月-2004年7月应用3D-CTA技术对9例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患进行诊断性检查,并将其影像结果作为手术依据,施行手术治疗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 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疾病的初步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2月采用 Willis覆膜支架治疗的13例颅内动脉病变的临床资料。结果 13例中,海绵窦动静脉瘘3例;动脉瘤10例。13例共置入Willis覆膜支架13枚,均一次成功置入支架。9 例动脉瘤术后即刻动脉瘤不显影;1例巨大型动脉瘤术后即刻少量内漏;2例海绵窦动静脉瘘术后即刻病变完全消失,责任动脉通畅;1例海绵窦动静脉瘘术后即刻少量内漏。13例术后随访7~25个月,平均(15±4.6)个月;病变均无复发,责任动脉通畅;2 例术后即刻少量内漏,随访期间内漏自行闭塞;1例CTA显示支架近心端中度狭窄;13例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均为0分,随访期间未出现任何相关临床不适。结论 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疾病操作简便,安全有效,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双血管三维影像融合”技术的影像融合方法及其在脑血管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西门子Artis zee biplane双平板DSA机及其所配设备System syngo X-WP三维后处理工作站,双容积重建出数据,利用Inspace-3D3D-Fusion软件分析合并数据,显示两侧颈内动脉或一侧颈内动脉和椎动脉与血管病变的供血关系。结果 利用软件能显示双血管供血病变(如脑动静脉瘘、脑动静脉畸形等),清晰显示血管病变与供血动脉、走向等关系,帮助诊断和指导治疗。结论 “双血管三维影像融合”对诊断脑血管病血供情况和指导治疗有较大临床价值,并且利用融合Fusion技术改进重建工作流程,因此可以大大扩展双血管融合技术的临床适应症,提高显示的准确性,是判断Willis环的结构和双血管供应的血管病变的新方法,对临床诊断、治疗有重要参考价值,对科研与教学增加了新的评估手段与直观方法。  相似文献   

20.
搭桥血管重建技术在颅内复杂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搭桥血管重建技术在颅内复杂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24例颅内复杂动脉瘤经血管搭桥、血管重建治疗.分别采用动脉瘤切除远近端血管吻合,动脉瘤孤立加大隐静脉高流量搭桥,颞浅动脉低流量搭桥等方式处理动脉瘤.结果 4例行动脉痛切除远近端血管吻合,16例行大隐静脉高流量血管搭桥术,4例行颞浅动脉低流量血管搭桥.出院时GOS评分5~4分者22例,重残1例,死亡1例.结论 搭桥血管重建技术是颅内复杂动脉瘤治疗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在前循环复杂动脉瘤治疗中,大脑中动脉M2段与颈外动脉吻合是最适宜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