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为了探讨中医藏象理论在色诊中的应用,从色见于外,脏应于内;色以察其外,脉以知其内等方面分析中医色诊的理论渊源;从面部色诊分属脏腑、依色诊判断脏腑精气盛衰、凭色诊推知脏腑病性病位、用色诊进行脏腑辨病辨证和据色诊推断脏腑重症危症等方面阐述了中医色诊的临床应用及“察外以知内”的实用价值,从而提出了藏象学说奠定了中医色诊的理论基础,而“色脉相合”是其根本原理的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2.
《内经》之色诊,一般多指面部望色而言。望面色对临床实践及理论教学具有重要意义,这在中医诊断学中反映得尤为突出。一、色诊究原理《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曰“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指出色泽是人体脏腑气血之外荣。因“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灵柩·邪气脏腑病形》篇),故各脏腑的精气均通过经络而上荣于面。因神以脏腑  相似文献   

3.
面部色诊是通过观察病人颜面、五官气色的变化以了解病情的诊断方法,它是中医独特的诊断方法,可以为疾病的定性、定位以及预后提供一定的诊断依据,具有相当重要的诊断意义,因而被历代医家所推崇。《千金翼方》云:“上医察色,次医听声,下医脉候……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可见面部色诊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性。1色诊之色泽、色位和色调面部皮肤之色调和色泽可以反映出内脏的功能和气血之盛衰。笔者认为在望面色时,不仅要观察色调之青、红、黄、白、黑,尤须分辨色泽之明晦、泽夭、浮沉、聚散和色位之上下、内外等差异。因为辨别色调…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是中医望诊理论,特别是中医色诊理念的成熟期。1.非诊法专著中的色诊理论。明·张三锡所著《医学六要》中“四诊法”一卷有一专段论述望色及色脉诊,张氏禀《内》、《难》以来之色诊理论,认为“有诸中必形诸外,见其表以知其里”,强调望色首要望其神,其理论较之张氏之前的色诊理论更详细具体,贴近临床,对明清时期望诊以及色诊专著的问世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色诊是中医的特色之一,是中医临床进行辨证论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程序。《景岳全书》在色诊方面具有独到之处。本文就《景岳全书》色诊的基本概念及其在临床辨证时对面色、舌色、便色、月经血色、吐乳、痘疹等的色诊独到之处作一简单的论述。在总结色诊的基础上,以期促使色诊与现代光子学技术的结合与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从仲景面部色诊看其现代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光栋 《中医研究》1994,7(2):10-12
本文通过对仲景面部色诊的理论研究,分析论证了面部色诊的临床价值。并就1985年来国内面部色诊的研究进展归纳概括如下:1临床理论研究方法:取得了不少成果,若干疾病可通过面部色诊确诊。2在客观指标研究方面:现已采用仪器进行检测,从而取得定性,定量数据。今后面部色诊要获得更大进展,就需要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注意各病理色象形成机理及全身生理、生化改变的研究,并结合现代科技,进一步使其客观化、规范化,提高其临床准确率,使其广泛运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7.
望诊为中医四诊之首,即《难经》所谓“望而知之谓之神”.中医望诊首重色诊,笔者通过对色诊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分析,从色诊原理、理论基础、色诊方法及现代研究等几个方面对中医色诊研究成果予以总结.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进行传统中医色诊的客观化研究,本课题组设计开发了中医色诊定量系统。方法: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硬件是一个标准光源环境的图像采集装置,软件对采集的中医色诊图像进行处理,计算出与人体五脏对应色部区域的色度值。结果:系统研制完成后,采集并处理了100例中医色诊图像。结论:试验结果验证了系统在中医色诊客观化研究中的有效性,可作为中医色诊客观化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证候的色诊象(非色彩)角度,探讨和比较《直诀》诊法与现代《中医儿科学》诊法的特点,从侧面反映《直诀》作为中医诊法学说发展的历史阶段意义。结果:①有“其它色诊特性”的色诊象频数比较:体表类有“其它色诊特性”的色诊象占所有体表类色诊象的比例,《中医儿科学》明显高于《直诀》;小便有“其它色诊特性”的色诊象占所有小便色诊象的比例,《中医儿科学》明显高于《直诀》;②体表类“其它色诊特性”分类频数比较:《中医儿科学》比例较大的类别有:“色泽类特性”、“无血色类特性”、“枯萎类特性”;《直诀》比例较大的类别有“发亮类特性”。从上述结果看,似乎《中医儿科学》的色诊象比《直诀》更“细”,表现在重视非色彩的其它色诊特性,其类别也多样化。《直诀》与《中医儿科学》色诊象上述差异的原因和意义,还有待结合更多的资料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0.
1.何谓神,神的含义是什么,有何意义? 【答】神是人生命活动的总称。神的含义有二。一为广义的神,是指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它是内脏功能的反映,即所谓“精气”。“神气”,包括人的神志、面色、形体、动态、语言、呼吸和对外界的反映等各方面表现。二为狭义的神,是指人的思维及意识活动,即所谓“神明”、“神志”。望神可了解病人机体精气的盛衰及病情的轻重。因为神是以精气为物质基础的,只有精气充足,才能体健神旺,患病多轻;反之,若  相似文献   

11.
色诊是观察病人颜面肤色的变化以了解病情的方法,在中医的诊断与治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临床对色诊的重视还不够。文章综述了中医经典中有关色诊的概念、源流与作用,并通过五则五色所病的医案,介绍了色诊的意义及临证中运用望色提高辨证准确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一)什么是色诊?中医诊断学是由望、闻、问、切四诊组成的一个统一体,色诊是望诊的一部份,也是主要的部份,是观察人体外表的色泽和神气的变化作为推断疾病的根据之一的一种方法。古代色诊的方法很多、有观察眼睛的色泽和神气的,  相似文献   

13.
色诊是中医诊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在标准光源环境中采集了30例青年人和53例老年人的面部图像,使用研制的色诊图像处理软件,得到不同色部在RGB和Lab颜色空间的色度数据,统计表明青年人和老年人的面部色度存在明显差异。该研究为中医色诊的定量化研究提供了特征数据,是下一步对色诊图像进行疾病识别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面部色部定位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认为色部定位是色诊的基础和关键理论,也是当前色诊客观化的关键问题;提出了明堂色部、颜面色部、五官五阅三种色部定位法。  相似文献   

15.
《内经》是一部医学全书,它素被尊为"医书之祖",《内经》中的色诊学说,内容丰富,论述甚详,是望诊部分的中坚内容。通过对《内经》中色诊内容的整理,概述色诊内容,主要包括望色之神、望色之常、望色之异、五色主病、望色之位、望色之变等。  相似文献   

16.
中医色诊客观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中医色诊客观化的理论和实验研究的进展。阐述色诊的色部定位方法、医学图像分析技术的新进展、色诊客观化实验所使用仪器设备和实验结果,提出了存在的不足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17.
中医色诊研究及光子学技术在色诊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简要地阐述了中医色及色诊的基本概念及其临床意义,以及目前中医色诊的主要研究方向及其进展,探讨了光子学技术在中医色诊中的应用及其主要研究内容,以期光子学技术促使色诊技术向微量化、自动化和快速化的方向发展,提供中医诊断的新手段、新方法和新仪器,为中医药学的现代化探求新的方向与前景.  相似文献   

18.
色诊是中医诊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在标准光源环境中采集了30例青年人和53例老年人的面部图像,使用研制的色诊图像处理软件,得到不同色部在RGB和Lab颜色空间的色度数据,统计表明青年人和老年人的面部色度存在明显差异.该研究为中医色诊的定量化研究提供了特征数据,是下一步对色诊图像进行疾病识别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用模型中医学思维探讨中医色诊.方法:基于中国古典哲学元素系统发生同构律,从哲理和数理两个层面解读中医色诊规律.结果:中医色诊在哲理上应用了太极、冲气、阴阳、五行等思维模型,在数理上以奇数演化律S2=2n+1这一公式为规律.结论:模型中医学下的色诊具有哲理同构律和数理同构律,并且可以使色诊更加完善,从而有效合理地指...  相似文献   

20.
浅议色诊     
中医之色诊,指医生观察病人面部颜色与光泽,以了解病情的诊法。面部皮肤的色泽是脏腑气血之外荣,如《内经》所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故面部肤色之荣枯,反映脏腑精气之盛衰及邪气之所在。笔者通过临床观察体会到,异常面色可预测疾病的发生,推断其病位,判断其疾病的轻重,确定其预后。一、五色皆有常常色,指人在正常生理状态时面部的色泽,即指人体精神、气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