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安市部分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防御机制现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了解西安市部分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防御机制现状,教育和引导贫困大学生建立成熟型心理防御机制,使其能够自主防御和处理心理重负。方法 利用防御方式问卷(DSQ)及自行设计的问卷,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防御机制进行调查。结果 在面临心理压力时,绝大多数贫困大学生采用不成熟型心理防御机制,与非贫困大学生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贫困大学生不成熟型心理防御机制与其心理健康发展形成非良性循环,应从多方面帮助其建立成熟型心理防御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新疆地区贫困大学生心理应激状况和特点,为维护新疆地区贫困大学生身心健康提供依据。方法使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CCSPSS)",对新疆8所本科高校的贫困生和非贫困生进行调查。结果与全国大学生常模相比,新疆地区贫困大学生在心理应激的各个维度得分和总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大学生常模(P值均0.01)。与非贫困生相比,贫困生在家庭和生活维度得分显著高于非贫困生(P值均0.05),在学习、发展、社交和总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66.06%的贫困生认为影响心理健康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家庭成员患重病,53.21%贫困生认为是家庭经济困难,分别位居第1和第2位。而49.25%和43.87%非贫困生分别认为家庭成员患重病和家庭经济困难是影响心理健康较为重要的因素,位居第4和第7位。结论新疆地区贫困生面临较高的心理应激,来自经济、家庭和生活方面的应激源仍是影响贫困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应激因素。  相似文献   

3.
掌握维吾尔族贫困大学生自杀意念与心理弹性的关系,为少数民族特殊群体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随机选取乌鲁木齐2所高校1 154名维吾尔族贫困学生,同时选取同年级、性别、生源地1 098名非贫困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心理健康状况自评量表及成人心理弹性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新疆维吾尔族贫困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为15.42%(178/1 154),非贫困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为10.56%(116/1 0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02,P<0.01);贫困男生和女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均高于非贫困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3.94,6.03,P值均<0.05);维吾尔族贫困学生心理弹性总分为(5.11±0.95)分,非贫困学生得分为(5.03±0.9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P<0.05).无论是否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各维度及总分与自杀意念均呈负相关(P值均<0.05).结论 新疆维吾尔族贫困大学生自杀意念较高,心理弹性较好,且两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4.
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综合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以朋辈辅导为核心模式的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对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心理防御、社会支持和人格的影响,提高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方法 从987名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中,以自愿加入的方式,确定94人为被试.以朋辈辅导为核心进行综合心理健康教育,14周后分别用防御方式问卷(DSQ)、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对被试进行心理状况和人格特征测试.结果 干预后,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防御方式、社会支持各项指标均改善明显,人格结构有一定改善.结论 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方法,但人格的完善需要进一步长期培养、系统干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寻贫困大学生自身具有的积极的内在资源和心理倾向,为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法,对四川省437名贫困大学生的领悟社会支持与心理复原力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 贫困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与心理复原力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进一步回归分析表明,领悟社会支持总分能够有效预测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复原力水平.结论 社会在给予贫困大学生外界支持的同时,还应关注个体对支持的主观感受性,挖掘他们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在帮困工作中做到针对性和有为性.  相似文献   

6.
家庭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家庭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掌握家庭贫困大学生心理异常发生比率,寻找帮助家庭贫困大学生走出心理困境的方法。方法 以萍乡高等专科学校115名家庭贫困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统计得出115名家庭贫困大学生9个方面的因子和均分,以及心理异常发生比率,分析研究家庭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结果 家庭贫困大学生心理异常发生比率很高:家庭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低于全国青年常模;男、女家庭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存在差异。结论 家庭贫困是大学生产生心理卫生问题的重要原因,家庭贫困甚至比学业受挫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还大,应关注家庭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并采取切实措施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7.
贫困大学生心理压力和人际交往障碍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心理压力是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和情绪上的体验。大学阶段学生要承受许多心理压力,心理承受力较差的同学在压力面前可能会产生种种心理障碍,严重的会导致心理疾患。大学生中存在一个特殊的群体——贫困大学生,目前已占大学生总数的10%~15%。由于社会的急剧转型、社会化的变迁以及环境的迅速变化,给贫困大学生带来了一系列的冲击和压力,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困境和人际交往障碍也日益显现出来。2001年教育部对全国12.6万名大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因心理压力产生心理障碍的比例高达20.23%,  相似文献   

8.
探索人际信任和心理复原力在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挫折心理之间的中介作用,为提高贫困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提供实证支持.方法 采用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人际信任量表、心理复原力量表和挫折心理问卷,对贵州省8所大学948名贫困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挫折心理和人际信任均呈负相关,与心理复原力呈正相关;人际信任与心理复原力呈负相关(P值均<0.05).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负向预测挫折心理(β=-0.066,t=-1.335,P=0.182)和人际信任(β=-0.258,t=-1.369,P=0.171),人际信任正向预测挫折心理(β=0.167,t=2.909,P<0.05).贫困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正向预测心理复原力(β=0.611,t=19.024,P<0.01),心理复原力负向预测挫折心理(β=-0.064,t=-1.344,P=0.179).结论 贫困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和心理复原力在积极心理品质和挫折心理两者间起中介作用.培养贫困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度,提高其心理复原能力有利于增强其抗挫折能力.  相似文献   

9.
探索贫困和非贫困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动态变化规律,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应对方式问卷(CSQ)对329名贫困大学生和2 339名非贫困大学生进行连续3 a的追踪调查.结果 在纵向数据上,贫困生3a在自责、求助和幻想因子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非贫困生3 a在除合理化外CSQ的5个因子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共同趋势是解决问题和求助得分逐年增加,自责、幻想和退避得分逐年减少;在横向对比上,贫困和非贫困生在解决问题(3 a)、求助(第3年)和退避(第2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贫困生在解决问题和求助上得分较高,在退避上得分较低.在性别变量上,男、女贫困生入校3 a CSQ各因子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非贫困男、女生3 a则在除合理化外CSQ的5个因子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贫困和非贫困大学生入校后,应对方式逐渐成熟,但贫困生的应对方式相比非贫困生更为成熟.  相似文献   

10.
快乐感是人们在一定时期内的主观情绪体验,包括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2个方面,是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已有研究表明,大学生情绪状态与经济状况有关,家庭经济困难因素可对大学生活产生困扰。本研究将从正性情感、负性情感2个方面来考察贫困大学生的情绪体验,并与非贫困大学生进行比较,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依据,并为贫困大学生心理继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王伟国 《中国学校卫生》2012,33(12):1505-1506
贫困大学生是我国高校中一个特殊的群体,贫困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成为近年来高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高校贫困生除了具有一般大学生心理特点外,还承受着来自社会、生活、学业等各方面的多重压力[1].因此,高校在关注贫困大学生经济问题的同时,也应进一步关注其心理上存在的不足,帮助贫困学生增强心理调节能力,指导他们选择积极的应对方式,保障学习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2.
张庆吉  涂叶满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11):1642-1644
探索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动态变化规律,为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对东莞某高校2011年入学的329名贫困大学生和2 339名非贫困大学生进行连续3a的追踪调查.结果 贫困生和非贫困生人校3a的纵向比较显示,在UPI量表区分的3类人群的人数比例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6.44,368.60,P值均<0.01),心理健康者比例在逐年上升,贫困生心理健康良好的人数比例依次为大一年级学生(41.3%)、大二年级学生(58.1%)和大三年级学生(60.2%);非贫困生为大一年级学生(47.1%)、大二年级学生(65.7%)、大三年级学生(68.7%);横向比较显示,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在大一年级学生测试时UPI区分的3类人群的人数比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大二年级学生和大三年级学生测试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7.746,9.311,P值均<0.01),贫困生中心理问题学生的比例大于非贫困学生.结论 贫困大学生和非贫困大学生人校后,心理健康程度均在逐年提升,非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程度提升更高.  相似文献   

13.
探讨早期贫困经历对大学生当前睡眠质量的影响,为缓解早期贫困负面影响提供思路.方法 采用2阶段抽样方法,抽取芜湖地区5所大学的874名学生,使用社会经济地位量表、Lachman控制感量表等进行调查,所获数据使用t检验、分层回归和Bootstrap程序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有早期贫困经历大学生的睡眠质量(4.24±1.46)显著低于普通大学生(4.77± 1.32)(t=3.37,P<0.01).学生睡眠质量更低(t=3.37,P<0.01).在控制性别、年龄和当前社会经济地位后,个体的控制感可以削弱早期社会经济地位与睡眠质量的联系(β=-0.08,95%CI=-0.13~-0.01,P<0.05).结论 早期贫困经历对大学生的睡眠质量有负向影响,个体的控制感可以减弱该影响.  相似文献   

14.
了解中国经济发展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为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依据.方法 经济发展指标来自1994-2007年的《中国统计年鉴》,贫困生心理健康指标来自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等1998-2011年139篇(n=54 423)采用SCL-90的实证研究文献,利用横断历史分析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贫困大学生人际关系、偏执2个因子均值与年代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5~-0.17,P值均<0.05);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和敌对4个因子标准差与年代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8 ~-0.25,P值均<0.05);贫困大学生人际关系、偏执的均值以及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和敌对的标准差与5a前人均GDP、城镇化、工资水平、教育经费投入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7~-0.27,P值均<0.05);躯体化的标准差与城市和农村恩格尔系数、房价占工资比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8~0.20,P值均<0.05),而抑郁与城市恩格尔系数呈正相关(r=0.18,P<0.05).结论 贫困大学生部分心理健康因子有所改善,一些健康因子的内部差异在逐渐变小.经济发展是影响贫困大学生某些心理健康因子发展及其内部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特困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学校特困生与贫困生群体已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目前我国高校特困与贫困大学生在校人数的比例为1/3~1/4,且转型期社会经济变迁加剧了贫困生问题的长期性[1-2]。特困、贫困大学生不仅要承受经济拮据、难以完成学业的压力,还可能有深藏于内心的困惑、焦虑、痛苦和自卑的心理负担,因此特困、贫困生群体的心理辅导已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和内容。笔者对特困、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进行了调查,为特因、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1对象与方法抽取河南省文、理、医、农科4所大…  相似文献   

16.
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健康教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秀荣 《中国校医》2010,24(7):559-560
据有关资料报道,贫困大学生SCL-90各症状因子分值均高于非贫困大学生和全国常模,尤其体现在躯体化、强迫、抑郁等因子。近年来在校学生有极端行为的人数,贫困生占65%以上。因此,有效开展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从根本上帮助他们战胜困难、摆脱困扰、树立学习和生活信心,是社会、高校和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7.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贫困大学生的绝对人数也在不断上升。目前,高校贫困生的比例约占30%,而在西部地区这一比例更高。为此,教育部和各高校制定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为贫困生完成学业提供了经济保障。然而,就在全社会关注贫困生“物质困难”的同时,一种新的“危机现象”悄然而生,他们又面临着“心理健康”危机。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帮助贫困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心理调适能力、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表明,贫困生有心理问题的比例高…  相似文献   

18.
了解贫困医学生心理复原力现状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为提高医学生心理复原力水平提供指导和依据.方法 采用大学生心理复原力量表与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对分层随机抽取的贵州省3所本科医学院校1 940名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纳入贫困医学生444名.结果 贫困医学生心理复原力水平得分为(103.54±11.16)分,总体处于良好水平;不同性别学生自我接纳、自我效能、稳定性和问题解决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87,2.91,-1.98,2.31,P值均<0.05),不同民族学生家庭支持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2,P<0.05),不同年级学生朋友支持和家庭支持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00,3.62,P值均<0.05).除幻想性、世故性和实验性外,其他人格特征与心理复原力及其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稳定性与有恒性是贫困医学生心理复原力强弱的重要影响因素(OR值分别为1.223,1.298,P值均<0.05).结论 贫困医学生心理复原力处于良好水平,但与非贫困医学生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心理复原力与人格特征存在一定关系,心理复原力受人格因子稳定性与有恒性的影响,稳定性和有恒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心理复原力.  相似文献   

19.
了解心理情景剧的团体辅导促进大学贫困新生心理资本水平的提升效果,为大学贫困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效依据.方法 通过访谈、自愿报名的方式,以贫困生为标准,选取某校“筑梦计划”“贫困专项计划”33名贫困新生,采用整合式心理情景剧,包括暖身、音乐、绘画、演出、讨论分享、总体提升等具体方法,同时采用问卷前后测的评估方式,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实验组、对照组辅导前心理资本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实验组、对照组在心理资本总分(F=34.09,P<0.01)及自我效能(F=6.65,P<0.05)、希望(F=14.57,P<0.01)、乐观(F=37.92,P<0.01)、韧性(F=4.13,P=0.0508)4个维度上前后测的得分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通过单元均数比较,发现实验组的得分提高幅度大于对照组.结论 心理情景剧对提升大学贫困新生心理资本水平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优秀贫困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学校贫困生心理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方法  于2021年4—5月,采用一对一深入访谈法,对东莞市某本科高校22名优秀贫困大学生进行访谈。  结果  优秀贫困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主要有9项:感恩(20名)、独立(15名)、真诚(13名)、努力(12名)、友善(11名)、好学(11名)、自我认知调节(11名)、自律(11名)、坚持(11名)等,其中感恩和独立是最核心的心理品质。影响优秀贫困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因素主要为家庭因素(“家人的品质影响”占72.7%,“家人的教导”占63.6%,“家人的情感支持”占59.1%,“父母重视教育”占比36.4%),且家人的品质影响是核心因素;同伴因素(“同伴的影响”占45.5%,“同伴的情感支持”占45.5%);教师因素(“教师的情感支持”占40.9%,“教师的教导”占27.3%),此外,其他因素如个人实践经历、国家政策支持和学校氛围等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结论  优秀贫困大学生有较多的积极心理品质。应多关注贫困大学生群体的积极心理特征,从多方面探索积极心理品质形成的因素,重视社会情感支持的作用,加强贫困生群体的积极心理品质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