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健康人群中活化蛋白C反应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活化蛋白C抵抗(APC-R)表现为血浆中活化蛋白C(APC)抗凝反应性的降低,欧美学者的研究表明,主要由于FV基因点突变引起。近年来发现,APC-R可能是静脉血栓形成(VT)的病因之一。国外调查表明,APC-R的发生明显高于其他遗传性血栓疾病,是欧洲人群中家族性VT最重要的因素。为了了解中国健康人群中APC反应性的表现,我们对94例健康献血者进行了以APTT为基础的APC反应性的检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3.
斑块炎症可能影响冠脉血管舒缩,故作者在稳定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评估C反应性蛋白(CRP)血清水平与冠脉血管反应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犬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C反应蛋白(CRP)增高的程度及其与心房肌电生理改变的关系。方法24只成年杂种犬随机分为4组,实验组1~3分别为:无菌性心包炎组、模拟CABG手术组、模拟CABG手术并给予甲基强的松龙2 mg·kg~(-1)·d~(-1)心包内注射(激素组),对照组为假手术组,开胸但不打开心包。经右颈外静脉放置10极冠状静脉窦标测导管和经右股静脉放置10极界嵴标测导管,于手术当天及术后4d内每天测量左、右心房有效不应期(ERP_(LA)和ERP_(RA)),左、右心房内传导速度(LACV和RACV)和左、右心房间传导速度(inter-atrium conduction velocity,IACV);并于每天电生理参数测定前经右肘静脉抽血5ml,采用免疫浊度终点测定法测定犬的血清CRP浓度。结果手术当天,4组犬之间的各项电生理参数和CRP浓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天起,与激素组和对照组相比,心包炎组和CABG组具有较短的ERP_(LA)(81.67、91.67 vs 106.67、101.67)和ERP_(RA) (96.67、93.33 vs 113.33、118.33)、较慢的LACV(87.83、87.65 vs 97.20、97.60)、RACV(88.40、89.60 vs 99.05、99.48)和IACV(87.58、88.60 vs 98.00、98.35)、较高的CRP浓度(225.33、208.17 vs 107.02、112.53),P均<0.05,其变化于术后第2、第3天达到极点;术后各天心房肌电生理参数的改变与CRP浓度密切相关(r=0.65~-0.88,P均<0.0001)。结论CABG手术后伴发了严重的炎症反应和电生理参数改变,且电生理参数的改变与CRP浓度密切相关,激素治疗可以有效地降低CRP浓度,并且有效地抑制了心房肌电生理参数的改变。  相似文献   

5.
C反应蛋白与冠状动脉疾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C反应蛋白为冠状动脉疾病的临床诊断、监测、治疗和预后提供了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数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内皮依赖血管舒张功能、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斑块积分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高分辨率血管超声法检测76例冠心病患者与30例非冠心病对照组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颈动脉IMT及斑块积分;并检测患者血液中hsCRP水平,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根据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数将冠心病患者分为3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及三支病变组。结果冠心病患者的血浆hsCRP显著高于对照组,FMD在冠心病各亚组中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IMT在冠心病组中明显增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颈动脉斑块积分在冠心病各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数与血浆hsCRP及斑块积分呈正相关,与FMD呈负相关。结论血浆hsCRP、FMD及颈动脉斑块积分的检测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相关。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C反应蛋白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关系及阿司匹林对其的影响,观察4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虱及42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C反应蛋白浓度以及不同剂量的阿司匹林对心肌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浓度的影响。结果发现心肌梗死及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C反应蛋白浓度较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显著增高(P〈0.001)。小剂量(每天300mg)阿司匹林可降低心肌梗死患者的C反应蛋白浓度(P〈0.05)。提示C反应蛋白浓度可作为评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预后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冠状动脉病变与胰岛素抵抗、高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胰岛素抵抗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冠状动脉严重程度间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冠状动脉造影证实至少有1支血管狭窄≥50%的9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临床表现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41例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51例,按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分为单支病变组35例、双支病变组28例及3支以上病变组29例。分别测定其空腹血糖、血浆胰岛素、hs-CRP、冠状动脉Genisini评分,用自我平衡模式分析法(HOMA-IRI)作为评价胰岛素抵抗程度的指标。分析胰岛素抵抗、hs-CRP、冠状动脉病变3者间的关系。结果:①SA组与ACS组:hs-CRP(3.34±3.91∶18.39±15.93)、胰岛素抵抗指数(IRI)(1.57±0.96∶3.09±1.64)、Genisini评分(35.31±28.32∶64.74±32.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②单支病变组与双支、≥3支病变组比较:hs-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RI(2.04±1.17∶2.28±1.64∶3.61±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后,单支病变组与≥3支病变组的hs-CRP(8.68±11.08∶18.24±1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Gensini评分与IRI、hs-CRP呈正相关(r=0.508,P<0.01;r=0.489,P<0.01),hs-CRP与IRI亦呈正相关(r=0.536,P<0.01)。结论:胰岛素抵抗、hs-CRP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炎症反应在冠状动脉慢血流(SCF)现象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60例在我院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未发现明显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均采用TIMI血流帧数计数来评价冠状动脉的血流速度,根据造影结果分为SCF组以及冠状动脉正常血流组(NCF组),每组各30例,对2组患者的临床特点、血清可溶性SES、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SCF组患者血清SES及hs-CRP水平明显高于NCF组(58.60±3.96 vs 43.83±3.50ng/mL;3.92±0.40 vs 2.58±0.22 μg/mL,P<0.01),且hs-CRP水平的高低与平均TIMI血流帧数结果明显正相关(r=0.830,P<0.01).结论:SCF患者血清SES以及hs-CRP水平的升高,提示炎症反应可能与SCF现象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 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枪杏的患者161例进入此研究,冠心病但血糖正常组52例,冠心病伴有糖耐量异常组24例,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组85例.记录各组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评分,并检测各组患者血浆hsCRP水平.结果 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组冠状动脉造影评分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组患者hsCRP水平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组(P<0.01).冠状动脉造影评分与hsCRP水平之间呈正相关(r=0.309).结论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与血浆hsCRP水平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冠心病(CHD)患者活化蛋白C敏感率(APC-SR)并计算活化蛋白C抵抗(APCR)阳性率,探讨APC-SR及APCR在CHD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7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内科住院的56例CHD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为同期在本院耳鼻喉科住院的患者54例,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APC-SR,计算APCR阳性率;同时采用免疫酶联吸附试验检测血浆中蛋白C、总蛋白S和游离蛋白S。结果CHD患者APC-SR平均值(2.44±0.18)显著低于对照组(2.68±0.15)(P<0.01);CHD组APCR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CHD组APC-SR<2.4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蛋白C、总蛋白S和游离蛋白S在CHD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低水平APC-SR与CHD的发病相关,可考虑将该指标作为CHD危险人群的筛查指标。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近年有关高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关系临床证据的回顾,讨论测定高敏C反应蛋白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进行心血管危险分层的重要性,探讨采用降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方法来降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总病死率的可行性。临床证据显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的高危人群,其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检测的临床应用有助于识别高危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提高对血管和血管外活动性炎症反应的认识。炎症干预的临床证据同样也说明,早期使用他汀类药物,可能对高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患者有效,即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理想或接近理想水平。  相似文献   

13.
易栓性疾病中抗磷脂蛋白抗体与活化蛋白C抵抗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易栓性疾病中抗磷脂蛋白抗体与活化蛋白C抵抗的关系,采用检测抗心磷脂抗体,狼疮抗凝因子和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方法检测了127例易栓性疾病病人和41例正常对照者,结果发现,易栓性疾病病人中有11例活化蛋白C抵抗阳性,其中有7例抗磷脂蛋白抗体也是阳性,并能被血小板磷脂纠正,提示抗磷脂蛋白抗体可能为中国人易栓性疾病常见因素之一,且抗磷脂蛋白抗体的致高凝状态与其对蛋白C抗凝途径的干扰有关。  相似文献   

14.
3-羟-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辛伐他汀(Simvastatin)已用于治疗血胆固醇过多,但尚有其他多种作用。本文作者评价辛伐他汀对血液透析患者的炎症、氧化应微和血凝标志物包括高敏感性C-反应性蛋白(Hs-CRP)、白蛋白、丙二醛(MDA)和D-二聚体(D-dimer)的作用。 方法 研究包括终末期肾病其总胆固醇水平>5.2mmol/L已在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62例。除外有急性炎症、感染、使用有影响胆固醇水平或氧化作用药物的患者。男18例,女44例,平均年龄62岁。血液透析治疗中位数疗程21(2~166)个月。基础肾脏疾病包括糖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清尿酸、胆红素和超敏C反应蛋白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评价三者对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对429例疑诊冠心病而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均同期检测血清尿酸、胆红素和超敏C反应蛋白,并检测三酰甘油(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素氮(BUN)和肌酐(Cr).根据冠状动脉狭窄情况分为冠状动脉正常组(冠状动脉无狭窄,35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冠状动脉狭窄小于50%,97例)、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组(仅有一支冠状动脉分支狭窄大于或等于50%,123例)和多支病变组(有一支以上冠状动脉分支狭窄大于或等于50%,174例),并在每组内分高LDL-C亚组和正常LDL-C亚组.结果 各组间总血尿酸水平依次呈递增趋势,多支病变组和单支病变组较正常组分别升高了35.0%(P<0.05)和27.9%(P<0.05);而多支病变组与单支病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直接胆红素水平呈依次递减趋势,多支病变组和单支病变组与正常组比较直接胆红素水平分别下降了38.2%和26.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支病变组和单支病变组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接胆红素各组间两两比较未发现统计学差异.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多支病变组(0.934±0.826 mg/L)和单支病变组(0.616±0.776 mg/L)较正常组(0.164±0.432mg/L)均显著升高(P均<0.05);同时,多支病变组较单支病变组升高了51.6%(P<0.05).在剔除了LDL-C影响后亚组分析中,也得出类似结果.单因素losistic回归结果表明血尿酸、直接胆红素和超敏C反应蛋白均为影响冠状动脉病变的因素,其中尿酸的OR值最大(OR 5.347,95%CI 3.365~8.49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除LDL-C和血糖等冠心病的传统危险因素外,血尿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对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要强于直接胆红素(r值分别为1.124和2.113,P值分别为0.001和0.000).结论 (1)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加重,尿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增高.冠心病患者直接胆红素浓度降低,间接胆红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无明确关系.(2)尿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大于直接胆红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对拟诊冠心病的170例患者用免疫散射比浊法进行hs-CRP检测,并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采用Gensini评分系统对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程度进行定量评分,得出Gensini积分,统计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hs-CRP的相关性。结果:由低至高Gensini积分四分位分组后,hs-CRP在不同Gensini积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CRP的水平与Gensini积分呈显著正相关(R=0.382,P〈0.01)。结论:血清中hs-CRP浓度的含量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呈正相关,可作为临床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 C反应蛋白 (CRP)、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水平变化及其与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采用 EL ISA法检测 12 7例 2型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组 )血清 CRP、可溶性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 - 1(s VCAM- 1)和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 1(s ICAM- 1)水平 ,并与 6 4例健康人 (对照组 )进行比较。结果 糖尿病组血清 CRP、s ICAM- 1、s VCAM- 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 ;有血管并发症者CRP、s ICAM- 1、s VCAM- 1明显高于无血管并发症者 (P<0 .0 1) ,大血管并发症、微血管并发症和大血管与微血管并发症并存者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糖尿病组血清 CRP水平与 s ICAM- 1、s VCAM- 1水平变化呈正相关 (r =0 .5 76~ 0 .6 2 4 ,P <0 .0 1)。结论 血清 CRP、 s ICAM- 1、 s VCAM- 1相互作用、可能参与了糖尿病的发生与发展 ,并与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比较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与健康正常人血浆C-反应蛋白(CRP)浓度的变化。探讨炎症反应在ACS发病所起的作用。方法:对23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和3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在急性发病时测定血浆CRP浓度,并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记录缺血总负荷。结果:AMI和UAP患血浆CRP浓度明显比健康正常人高(P>0.01),缺血总负荷大于1000mm.min与小于1000mm.min ACS患中血浆CRP浓度无显性差异(P>0.05)。结论:CRP与冠状动脉(冠脉)斑块活动有关。与心肌缺血的程度无关,炎症的应是导致ACS发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冠心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与血管内皮损伤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与血管内皮损伤的关系。方法:以45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以15例其他心脏病患者和2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测定他们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CEC)数量及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冠心病患者组CEC数量和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心脏病组和对照组(P〈0.05)冠心病患者CEC数量和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r=0.78。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的血管内皮损伤可能与CEC数量及C反应蛋白水平有关,二者的协同作用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慢血流(SCF)与血清脂联素(ANP)、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显示冠状动脉无明显病变的患者70例,通过校正TIMI血流计帧法(cTFC)计算各支冠状动脉的血流帧数。冠状动脉血流平均帧数≥27定义为SCF,将患者分为SCF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检测ANP和hs-CRP水平。结果:SCF组血清的APN水平低于对照组[(4.88±0.34)μg/ml∶(7.34±0.48)μg/ml,P<0.05],而其血清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2.13±1.07)μg/ml∶(1.29±0.69)μg/ml,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hs-CRP是影响SCF的危险因素(OR=2.44,P=0.04),APN是SCF的保护性因素(OR=0.94,P=0.03)。结论:血清hs-CRP水平升高、APN水平降低与SCF相关,炎症反应在SCF发生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