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异丙酚与安氟醚或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对氧自由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异丙酚与安氟醚、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对氧自由基的影响.方法:32例择期手术的全麻病人,随机分为4组(每组8例),分别给予安氟醚麻醉(A组)、七氟醚麻醉(B组)、异丙酚-安氟醚麻醉(C组)、异丙酚-七氟醚麻醉(D组).其中A、B组为对照组,C、D组为观察组.分别于麻醉前及麻醉诱导后15min、1h和2h采集静脉血测红细胞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血清丙二醛(MDA).结果:麻醉后,A、B两组SOD值均逐渐下降,MDA值均逐渐升高,麻醉诱导后2hSOD、MDA值较麻醉前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但A、B两组相比较,SOD、MDA值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C、D两组SOD值较麻醉前均有下降趋势,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MDA值较麻醉前均逐渐下降,并于麻醉诱导后2 h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但C、D两组相比较SOD、MDA值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A与C组之间相比较及B与D组之间相比较,SOD值在麻醉诱导后2h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MDA值在麻醉诱导后1 h及2 h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1).结论:安氟醚和七氟醚均能产生自由基使MAD升高、SOD下降;临床麻醉剂量的异丙酚能有效地清除自由基、降低MDA.  相似文献   

2.
异丙酚与安氟醚或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对心肌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异丙酚与安氟醚或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对心肌酶的影响.方法:32例择期非心脏手术的全麻病人,随机分为4组(每组8例),分别给予安氟醚麻醉(A组)、七氟醚麻醉(B组)、异丙酚-安氟醚麻醉(C组)、异丙酚-七氟醚麻醉(D组).其中A、B组为对照组,C、D组为观察组.分别于麻醉前、麻醉诱导后2 h和术后3 d采集静脉血测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K)及其同功酶(CK-MB)、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HBDH).结果:麻醉诱导后2 h,A组CK、CK-MB值、LDH及HBDH值升高,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B组CK和CK-MB值升高,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术后3 d,A、B两组CK值升高,与麻醉前和麻醉诱导后2 h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AST值升高,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而且A、B两组相比较,A组的CK、LDH值升高幅度明显大于B组(P<0.05).C、D两组仅CK值在术后3 d与麻醉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但其升高幅度均明显低于A、B两组的同时值(P<0.01),其余各项心肌酶的变化在麻醉诱导后2 h及术后3 d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与C组比较,A组在麻醉诱导后2 h CK、CK-MB、HBDH值升高(P<0.01),LDH值升高(P<0.05);在术后3 d CK值升高(P<0.01).与D组比较,B组CK值在麻醉诱导后2 h及术后3 d升高(P<0.01),CK-MB值在麻醉诱导后2 h升高(P<0.05).结论:安氟醚和七氟醚两者均能使心肌酶升高,但安氟醚所致的心肌酶升高幅度更明显;临床麻醉剂量的异丙酚能有效地防止安氟醚和七氟醚麻醉时心肌酶的升高.  相似文献   

3.
异丙酚与安氟醚或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对肝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异丙酚与安氟醚和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32例择期非肝胆系统手术的全麻病人,随机分为4组,每组8例,分别给予安氟醚麻醉(A组)、七氟醚麻醉(B组)、异丙酚-安氟醚麻醉(C组)、异丙酚-七氟醚麻醉(D组).其中A、B组为对照组,C、D组为观察组.分别于麻醉前、麻醉诱导后2 h和术后3 d采集静脉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结果:A组和B组在术后3 d ALT值高于麻醉前(P<0.01),但未超出正常值范围,二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4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后2 h ALB值低于麻醉前(P<0.05),但术后3 d各组的ALB值均恢复正常,而且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其余各项指标全程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安氟醚和七氟醚两者均有潜在的、轻度的肝毒性;临床麻醉剂量的异丙酚能有效防止转氨酶的升高,对安氟醚及七氟醚所致肝脏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异丙酚复合安氟醚、七氟醚麻醉,是一种理想的静吸复合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不同异氟醚吸入麻醉方法对大鼠麻醉的安全性、稳定性及可操作性.方法 将4月龄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通过吸入箱麻醉(A组)、不插管面罩麻醉(B组)、气管插管吸入麻醉(C组)5 h,进行吸入麻醉药浓度可控性、大鼠生命体征、术中及术后死亡率比较.结果 麻醉2 h A组大鼠死亡率为15%,处理结束时共死亡6只,并且麻醉箱内麻醉药气体浓度波动明显,目标浓度难以维持.B组与C组异氟醚吸入浓度恒定,维持平稳.B组麻醉3 h内未出现大鼠呼吸抑制及死亡,麻醉结束时死亡率为20%.处理结束后1 d C组死亡2只,术后7 d C组共死亡3只,A、B组无大鼠死亡,麻醉后死亡率C组高于A、B组.结论 异氟醚面罩及气管插管吸入麻醉能保证准确、平稳的麻醉药吸入浓度;大鼠异氟醚吸入麻醉3 h内行面罩吸入是简便安全的,同时减少术后死亡率;长于3 h的吸入麻醉最好进行气管插管,但同时也会使术后死亡风险增高.  相似文献   

5.
何列  徐金龙 《浙江医学》1999,21(11):676-677
地氟醚是新型卤族类吸入麻醉药,麻醉诱导快,恢复迅速,对机体循环功能影响小。我院自1998年开始应用,取得良好效果,本文对地氟醚、异氟醚和安氟醚应用于腹部外科手术麻醉的情况作了比较,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病例选择:ASA Ⅰ~Ⅱ级择期腹部手术患者75例,年龄30~52岁,体重55~73kg。随机分成地氟醚(D)组、异氟醚(Ⅰ)组和安氟醚(E)组,每组各25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LC)手术患者吸入七氟醚与异氟醚麻醉恢复的情况。方法将40例ASAⅠ-Ⅲ级择期行LC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七氟醚组(A组20例)及异氟醚组(B组20例)。麻醉诱导后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诱导后吸入纯氧,氧流量2 L/min。麻醉维持:吸入七氟醚或异氟醚。维持血压和心率波动幅度不超过基础值30%。胆囊取出后停止吸入七氟醚或异氧醚,纯氧流量调整为8 L/min。记录睁眼时间(停止吸入麻醉药到睁眼的时间)、记录拨除气管导管时间(停止吸入麻醉药到拨除气管导管时间)、记录麻醉后恢复期评分达到9分时间(从停止吸入麻醉药计时)。结果与B组比较,A组睁眼时间、拨除气管导管时间、麻醉后恢得期评分达9分时间都较B组短。结论在LC手术中,与异氟醚比较,吸入七氟醚患者麻醉恢复较快,且麻醉恢复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艾司洛尔和乌拉地尔联合用药预防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ASAⅠ-Ⅱ级拟在经口气管插管全麻下手术病人48例,随机分为四组(A、B、C、D组,n=12).于麻醉诱导2min前静注:A组,艾司洛尔2mg/Kg;B组,乌拉地尔0.5mg/Kg;C组,艾司洛尔1mg/Kg 乌拉地尔0.25mg/Kg;D组,生理盐水1mL.用芬太尼和丙泊酚麻醉诱导,直接喉镜下气管插管.吸入异氟醚维持麻醉.监测SBP、DBP、HR和ECG.于术前、用药后2min、插管后1、3、5、7min记录上述指标,计算心率-收缩压乘积(RPP).结果插管后1min四组SBP、DBP、HR和RPP值均明显升高(p<0.05),与D组比较,A组、B组、C组SBP、DBP、HR和RPP值低于D组(p<0.05),与C组比较,A组SBP和DBP高于C组(p<0.05),B组HR高于C组(p<0.05),A组和B组RPP值高于C组(p<0.05);插管后3min、5min、7min四组SBP、DBP、HR和RPP值逐步下降至术前水平,其中A组HR下降最快,B组SBP和DBP下降最快,C组RPP值下降最快.结论联合应用艾司洛尔和乌拉地尔更能有效控制气管插管的心血管反应,特别是RPP值的升高,于心肌缺血病人或许有益.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乌拉地尔和异氟醚在鼻内窥镜手术控制性降压中的应用。方法:30例鼻内窥镜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乌拉地尔组(A组),乌拉地尔和异氟醚组(B组)。结果:乌拉地尔和异氟醚组(B组)血压维持比乌拉地尔组(A组)平稳,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B组出血量明显少于A组,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B组手术时间少于A组,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运用乌拉地尔和异氟醚降压,可增强降压效果,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瑞芬太尼复合N2O、异氟醚与单纯吸入N2O和异氟醚麻醉对比观察临床效果.选择ASAⅠ~Ⅱ级病人106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给予TCI泵入瑞芬太尼,吸入N2O、异氟醚,B组吸入N2O、异氟醚.结果 苏醒时间A组(5±2)min明显短于B组(8±3)min(P<0.05),A组异氟醚用量明显少于B组用量(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瑞芬太尼复合N2O、异氟醚麻醉可以减少吸入麻醉药用量,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苏醒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安氟醚、异氟醚和七氟醚对大鼠皮层脑片缺氧缺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大鼠皮层脑片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损伤组(缺氧缺糖损伤10 min)、吸入麻醉药+损伤组、印防己毒碱(GABAA受体拮抗剂)+吸入麻醉药+损伤组.通过脑片病理切片、HE染色和TTC 染色、定量比色测定吸光度A值,观察脑片缺氧缺糖损伤程度.结果1.0 MAC安氟醚、异氟醚和七氟醚处理30 min后,皮层脑片神经细胞的病理损伤较损伤组明显减轻.1.0 MAC和2.0 MAC的安氟醚、异氟醚和七氟醚明显提高损伤所致脑片的低A值(P<0.01).50 μmol/L的印防己毒碱完全抑制了2.0 MAC安氟醚的作用(P<0.01),部分抑制了2.0 MAC异氟醚的作用(P<0.01),但不影响2.0 MAC七氟醚的效果 (P>0.05).结论1.0 MAC和2.0 MAC的安氟醚、异氟醚和七氟醚对大鼠皮层脑片缺氧缺糖损伤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GABAA受体参与了安氟醚和异氟醚的脑缺血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安氟醚异氟醚临床上是否有交感兴奋作用并比较其强弱。方法 :3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 ,安氟醚组和异氟醚组。安氟醚组麻醉诱导平稳后吸入安氟醚使呼出气浓度维持 0 5最低肺泡有效浓度 (MAC) 5min ,然后将呼出气浓度加大到 1MAC维持 5min ,异氟醚组方法及吸入浓度与安氟醚相同。两组在吸入麻醉药后观察平均动脉压 (MAP)和HR。结果 :浓度在 0 5MAC时异氟醚组的MAP和HR明显高于安氟醚组 (P <0 0 1) ,而安氟醚组较麻醉前无明显变化。在 1MAC时异氟醚组 1~ 3minMAC和HR明显高于安氟醚组及麻醉前 (P <0 0 1)。安氟醚组 1MAC时 1~ 4minMAP低于麻醉前 (P <0 0 5 ) ,而HR较麻醉前快。结论 :异氟醚有较明显的交感兴奋作用 ,临床上应引起重视。安氟醚没有明显的交感兴奋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听觉诱发电位指数 (AEP index)是否可用于指导异氟醚与安氟醚麻醉。方法  4 0例择期手术病人 ,随机分成 4组 (n =10 ) :组Ⅰ为异氟醚指导组 (Iso t) ,组Ⅱ为异氟醚对照组 (Iso c) ,组Ⅲ为安氟醚指导组 (Enf t) ,组IV为安氟醚对照组 (Enf c)。对照组仅凭临床经验来调节异氟醚与安氟醚吸入浓度。指导组则通过维持AEP index值在 30左右来调节异氟醚与安氟醚吸入浓度。记录麻醉期间血压、心率及AEP index变化 ,并记录各麻醉药用量。结果 指导组收缩压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且波动幅度较对照组大。对照组AEP index明显低于指导组 (P <0 .0 5 ) ,但麻醉维持过程相对较平稳 ,镇痛药与肌松药用量明显少于指导组。结论 AEP index可为异氟醚与安氟醚吸入麻醉镇静与睡眠的深度提供量化指标 ,且能预测体动 ,但尚不能完全依赖AEP index来指导麻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管扩张药硝酸甘油和吸入麻醉药异氟醚行控制性低血压的效果。方法:将ASA~脑动脉瘤手术患者30例分为两组(n=15)均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硝酸甘油降压组(A组),剪硬膜开始即泵注硝酸甘油,从1μg/(kg.min)开始,术中根据血压调整浓度;异氟醚降压组(B组),剪硬膜开始即吸入异氟醚,两组目标血压是使平均压降为基础值的70%。采用HXD-I型监测仪监测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心电图(ECG)、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监测异氟醚呼气末浓度。分别记录基础值、降压前、降压中30min、停止降压后20min各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并计算心率收缩压乘积(RPP),并在以上相应时点行血气分析。记录麻醉时间、手术时间、降压起效时间(开始降压至达到目标血压所需时间)、降压时间(剪硬膜开始至瘤体夹闭后10min)、降压停止后恢复时间(停止降压至达到基础值血压所需时间)、拔管时间、清醒时间(OAA/S评分达4~5分所需时间)。结果:两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降压时间、拔管时间、清醒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降压起效时间和恢复时间B组比A组明显延长(P<0.05)。两组MAP、HR、RPP在基础值、降压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血气分析在各时间点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HR、RPP在降压30min和停止降压后20min均比降压前明显升高(P<0.05),A组在降压30min和停止降压后20minHR、RPP较B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吸入异氟醚行控制性低降压较硝酸甘油控制性降压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观察七氟醚和异氟醚与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箨综合征(OSAS)患者麻醉中的应用,探讨其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择期OSAS手术患者44例,随机分为瑞芬+异氟醚组、瑞芬+七氟醚组,麻酵维持首先根据BIS监测来调节七氟醚和异氟醚的吸入浓度,使BIS维持在45~55之,然后根据血压和心率调节瑞芬太尼的输注速率,手术结束前10分钟停止吸入麻醉药.观察两组的苏醒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等苏醒指标和术后并发瘟的发生.结集:七氟醚麻醇后睁跟时间、自主呼吸恢复对间、呼吸满意时间、拔管时间、离开手术室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等情况均优卡予异氟醚组(均(P<0.05)),记忆恢复时间明显优于异氟醚组(P<0.01).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七氟醚和异氟醚均适合予OSAS患者的麻醇,七氟醚麻醉苏醒质量更高.  相似文献   

15.
地氟醚是一种新型吸入麻醉药 ,其血 /气分配系数较其他常用吸入麻醉药低 ,诱导、苏醒迅速 ,麻醉深度更易调控。本文观察地氟醚吸入麻醉在老年人手术中的应用 ,并与异氟醚吸入麻醉作比较。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ASAⅡ~Ⅲ级择期行腹部手术的老年病人 30例 ,随机分成两组 :D组 (15例 )术中吸入地氟醚 ;I组 (15例 )术中吸入异氟醚。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ASA分级均无显著性差异。1.2 麻醉方法 麻醉前 30min肌注苯巴比妥钠 10 0mg ,阿托品 0 .5mg。入手术室后开放静脉 ,诱导前输注乳酸钠林格氏液 10ml/…  相似文献   

16.
Yie T  Guo X  Sang N 《中华医学杂志》1998,78(10):768-770
目的比较地氟醚、七氟醚、异氟醚、安氟醚在平衡麻醉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选择妇科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地氟醚(D)组,七氟醚(S)组,异氟醚(I)组及安氟醚(E)组,每组10例。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各组均先给予等效的设定浓度,即D组6%、S组2%、Ⅰ组12%、E组17%。同时吸入1∶2的O2和N2O,经静脉持续输入芬太尼和间断追加肌肉松弛药泮库溴铵维持麻醉。术中连续监测吸入麻醉药的肺泡浓度及吸入浓度,并维持肺泡浓度衡定在1mol/LAC,即D组3%,S组07%,Ⅰ组05%,E组06%。结果吸入麻醉后,肺泡浓度∶吸入浓度=1/2及肺泡浓度达到1mol/LAC值时间在D组及S组均明显快于Ⅰ组及E组。肺泡浓度∶吸入浓度及肺泡浓度∶设定浓度比值的升高速度在D组和S组均明显快于Ⅰ组和E组。终止麻醉后,D组肺泡浓度达到肺泡原始浓度50%的时间明显快于其它吸入麻醉药。结论地氟醚吸入及呼出均较快,易于调控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17.
择期腹部手术 30例 ,按吸入麻醉药的不同 ,随机分为安氟醚 (ENF)组和异氟醚 (ISO)组 ,全部采用静吸复合全麻。麻醉维持以ENF或ISO持续吸入 ,将麻醉气体浓度监测探头置于吸附过滤器出口处 ,监测麻醉废气浓度 ,并与气管导管口和吸附过滤器入口处麻醉气体浓度相比较 ,计算其吸附率。结果 :两组吸附过滤器出口处麻醉气体浓度与导管口和入口处浓度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ENF组和ISO组的吸附率组间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果表明 ,TM - 1型麻醉废气吸附过滤器对麻醉废气有较好的吸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对人异氟醚吸入麻醉作用的影响. 方法:择期全麻下胆囊切除手术患者20例,随机分为A, B两组,每组10例. 麻醉前,A组患者静滴尼莫地平0.5 μg/(kg·min);B组患者以相同的速率静滴生理盐水. 使用M1025A型麻醉气体浓度监测仪监测异氟醚的呼气末浓度(FETISO). 记录麻醉手术期血压、心率变化及全麻中异氟醚的用量. 抽取血样测定血浆皮质醇含量和血糖水平. 结果:静滴尼莫地平后血压、心率无显著变化; A组患者的平均FETISO为(11±4) mL/L,异氟醚消耗量为(4.1±0.5)mL/h,显著低于对照组(B组,P<0.01),后者平均FETISO 为(18±3) mL/L,异氟醚用量为(6.9±1.0)mL/h. 结论:0.5 μg/(kg·min)的尼莫地平可减少异氟醚的麻醉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比分析七氟醚与异氟醚低流量吸入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实施气管插管的96例全麻手术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将96名患者分为七氟醚组和异氟醚组,各48例.给予七氟醚组患者应用七氟醚麻醉,异氟醚组患者则应用异氟醚麻醉.对两组患者的麻醉后恢复时间、aldrete评分达到9分时间、拔管时间及患者的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七氟醚组患者的麻醉后恢复时间、aldrete评分达到9分时间、拔管时间明显短于异氟醚组(P<0.05),满意度明显高于异氟醚组(P<0.05).结论 七氟醚低流量吸入麻醉的临床效果优于异氟醚.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七氟醚与异氟醚复合瑞芬太尼(静吸)在妇产科腹腔镜手术使用后的麻醉恢复情况。方法择期行妇科腹腔手术的患者4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22-29岁,体重45到70kg。随机分为2组(n=20):七氟醚复合麻醉组(SR组)和异氟醚复合麻醉组(IR组)。麻醉诱导后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麻醉维持:SR组吸入1%-3%七氟醚。IR组吸入1%-2%异氟醚复合麻醉组(IR)。2组都采用靶控输注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浓(Ce)3ng/mL,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05mg/kg,维持血压和心率波动不超过基础值25%,记录睁眼时间(停止吸入麻醉药到睁眼的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停止吸入麻醉药到拔除气管导管时间),麻醉后恢复期评分达到≥9分时间(从停止吸入麻醉药计时)及麻醉后手术室停留时间,记录吸入麻醉药用量。结果与IR组比较,SR组睁眼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麻醉后恢复评分达到〉9分时间及手术室停留时间都比IR组缩短(P〈0.05),吸入麻醉药的总量和单位时间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异氟醚复合组比较,七氟醚复合组患者麻醉恢复快,且麻醉恢复后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