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了平板运动试验前后Q-T间期离散度(Q-Td)及经心率校正的Q-T间期散度(Q-Tcd)的改变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随机测量30例阳性组运动前,运动后2,4minQ-Td,kQ-Tcd,并与30例阴性者作比较,结果显示,Q-Td,Q-Tcd可作为冠心病运动试验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2.
探讨了平板运动试验前后Q-T 间期离散度(Q-Td)及经心率校正的Q-T 间期散度(Q-Tcd)的改变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随机测量30 例阳性组运动前、运动后2、4m inQ-Td 、Q-Tcd ,并与30 例阴性者作比较,结果显示,Q-Td 、Q-Tcd 可作为冠心病运动试验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3.
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QT间期离散度的临床分析济南军区总医院(山东济南250031)卫亚王奎风尤乃祯QT间期离散度(QTd)是指心电图上各导联Q-T时限变异的程度,其大小反映各部分心室肌复极化不均匀的程度。为了解老年急性心肌梗塞(AMI)时QTd及其临...  相似文献   

4.
白玉 《河北医药》2000,22(4):301-301
自 1990年Day等[1] 与Campbell首次证实Q T间期离散度具有临床意义以来 ,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 ,各导联Q T间期的差异代表心室肌复极的不同步性和电不稳定性的程度 ,并把这个差异称为Q T间期离散度(Q Td)。国内有关Q Td测定的正常值资料甚少[2 ] 。我们测定 2 0 0例 18~ 6 0岁健康成人常规体表十二导联心电图Q T及Q Td等参数 ,旨在对健康国人Q T及其离散度的正常值、年龄及性别的差异进行研究。1 资料与方法1 1一般资料  2 0 0例中男性 114例 ,女性 86例 ,年龄18~ 6 0岁 ,分为 18~ 30岁 ,31~ 4 5岁 ,4 6…  相似文献   

5.
303例正常人同步12导联Q—Td及J—Td测定分析徐萌徐铃**王蕊***杜云惠*倪锐志*近几年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表明,Q—T间期离散离(Q—Td)反映心室肌复极不同步性和电不稳定性的程度。鉴于目前国内甚少报告,本文用同步12导联心电图机对303例正...  相似文献   

6.
QT间期离散度与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QT间期离散度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观察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24h的QT间期离散度,并对比观察1周内发生与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QT间期离散度。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离散度和心率校正QT间期离散度大于对照组(P〈0.05),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QT间期离散度显著大于无心律失常者(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QT间期离散度增加可导致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7.
QT间期离散度(QTd)是指:体表心电图各导联间Q—T间期的差异。它反映心室肌复极的非同步性,不均一性,而非同步复极是恶性心律失常以及心肌缺血猝死的危险因子,通过心电图测算Q—T离散度,可评价心脏病发生猝死的危险性,有学者认为Q—Td与冠脉支架术有关。本文总结了31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冠脉支架术(PCI)治疗后QTd以及经心率校正的Q—T离散度(Q—Tcd)的变化,旨在探讨冠脉支架术对Q—Td和Q-Tcd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黄露 《肇庆医药》1999,(3):32-33
为观察早搏与Q-G间期延长的关系。以Q-T或Q-Tc间期〉0.44S为阳性标准,叮对160例住院病人的心电图进行观察。缫:在出现早搏的102例中,其Q-T及Q-Tc间期的阳性率均大于早搏出现者,有早搏与无早搏者的Q-T间期、Q-Tc间期间性率比较,差别分别有显著性和有高度显著性;房性早搏与室性早搏比较,差别无显著性。表明:Q-T、Q-Tc间期延长可作为预示早搏发生的一个指标,且Q-Tc延长的敏感度  相似文献   

9.
郝唯蔚  石湘芸 《天津医药》1998,26(11):650-652
为了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时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规律及其与临床的关系,对93例AMI病人进行入院时及第4周的QTD测定,并与80例正常人对照。结果发现:(1)AMI患者入院时及第4周的QTD均明显长于对照组(P〈0.01)。(2)单部位与多部位MI患者入院时的QTD无明显差异,但第4周时多部位MI患者的QTD明显大于单位MI患者(P〈0.05)。(3)AMI合并心衰、室速或室颤者QT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冠心病患者T波峰末时间(Tp-Te间期)进行测定,探讨心肌缺血与Tp-Te间期、心室肌跨壁复极离散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心电图显示心肌缺血的冠心病患者105例,同年龄组正常心电图9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Tp-Te间期,TpTe/(RR)(1/2)进行分析,计算Tp-Te间期离散度。结果心肌缺血的冠心病组Tp-Te间期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延长,而TpTe/(RR)(1/2)大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结论心肌缺血使TDR增大,Tp-Te间期及Tp-Te离散度可作为反映跨壁复极离散度的无创性指标。  相似文献   

11.
硫酸镁治疗Q—T间期延长致Tdp对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叶芳  孙彩琴 《江苏医药》2001,27(10):788-788
Q T离散度 (QTd)反映心肌复极时间总的变异性 ,这种变异性是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的主要机制。本文对 9例Q T间期延长引起的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Tdp)用硫酸镁治疗后观察其治疗前后QTd变化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对象 :我院 1997年 3月~ 2 0 0 0年 3月Q T间期延长引起Tdp患者 9例 ,男 5例 ,女 4例 ,年龄5 6~ 77岁 ,平均 6 5 2岁 ;其中窦性心动过缓 4例 ,二尖瓣脱垂综合征 1例 ,冠心病 1例 ,病毒性心肌炎1例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2例 ;除外电解质紊乱、低血钾、低血镁。二、方法 :(1)Tdp发作时除常规给予利多卡…  相似文献   

12.
盐酸普鲁卡因延长Q-T间期的探讨山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030001)刘晓玲,王红宇,齐志芬山西毛纺织厂卫生所李佩香1991年3至5月,我们采用美国产麦克8000/T型24小时动态心电图仪对19例胆囊切除病人在盐酸普鲁卡因静脉复合麻醉下行短围术期监测,以探讨Q-T间期在术前、术中、术后的变化与临床意义,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病例选择:冠心病组6例,全部符合WHO冠心病诊断标准。非冠心病组13例,均无器质性心脏病。年龄50~78岁,平均58.7岁。观测时间:选择术前4小时,术中滴注普鲁卡因后15分、30分、1小时和术后4小时。麻醉方法:常规术前准备,快速诱导麻醉后明视下气管插管,呼吸机或人工气囊维持通气。静滴1%盐酸普鲁卡因+司可林+芬太尼维持麻醉,用药量视手术时间而定,一般在150~400ml。统计方法:所有数据为均数±标准差(X±S),单位为妙。检验水准X=0.05。(Q-T间期均经校正即为Q-Tc间期。19例术前4小时与术中静滴普鲁卡因15分、30分、60分Q-Tc间期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术中15分、30分、60分的Q-Tc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术前和术中30分Q一Tc间期比较采用t检验  相似文献   

13.
QT间期离散度(QTD)是体表心电图各导联QT间期差异。缺血性心脏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且为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Zareba等[2]前瞻性研究393名心肌缺血患者中,17例猝死于心律失常,后认为迟发除极和非同步复极是心肌缺血猝死的危险因子。本文回...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活动平板运动试验QT问期离散度在冠心病诊断及预测心血管事件中的意义.方法 与冠脉造影结果对比,观察93例患者活动平板运动试验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比较不同程度冠脉病变之间QT间期离散度的差异,分析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 冠心病组的QT间期离散度高于非冠心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病变程度的增加,QT间期离散度也随之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26.9%,而非冠心病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7.69%.结论 QT间期离散度可作为活动平板运动试验诊断冠心病的指标之一,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与冠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并提示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QT间期离散度的增大相关,在预测心血管事件中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66例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的QT间期,QTc离散度(QTcd),JTc离散度(JTcd)QRS离散度(QRSd)的变化。结果显示除QTcmin,QRSd外QTcmax,QTcd,JTod在AMI后48小时内均显著增加;第2周显著降低(P〈0.01),其中溶栓治疗再灌注组国无灌注和非溶有下降更为显著(P〈0.01);第3~4周再灌注组明显回升(P〈0.01),无再灌注和非溶栓组则无变化,  相似文献   

16.
吴建华  苏丽娜 《贵州医药》1996,20(3):140-141
对152例冠心病(CHD)和210例正常人(N)的心电图进行了不同性别,电压QT间期离散度(QTd)及JT间期离散度(JTd)的测定。比较分析,结果表明CHD组QTd,JTd,值显著高于N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同一性别CHD组与N组间也有显著性或极显著差异,不同电压间比较分析显示CHD值QTd2mv〉1mv,(P〈0.05),N组JTd值2mv〉1mv(P〈0.01)。提示QTd或J  相似文献   

17.
家族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2例刘建书笔者收治2例患者,有典型家族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心电图特征及家族史。例1:女,24岁,农民。因反复晕厥抽搐7年再发入院。7年前首次发作晕厥抽搐后,常因情绪激动、疲劳、恐惧诱发晕厥、抽搐,每年发作0...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QT间期离散度与左室肥厚之间的关系。方法 高血压病患者65例,正常对照组30例,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出左室重量指数(LVMI),同时用心电图测出QT间期离散度(QTd)和校正后QT间期离散度(QTcd)。结果 高血压病伴左室肥厚组QTd及QTcd显著大于高血压病不伴左室肥厚组及正常对照组,QTd及QTcd与左室重量指数呈显著正相关(r=0.56,P〈0.01,r=0.59,P〈0.01)。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钙对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及T峰末间期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到2011年12月陈旧性心肌梗死且连续服用阿托伦他汀钙的患者55例为观察组,连续口服阿托伐他汀钙20~40 mg/d≥3个月;同期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55例因各种原因未使用他汀类药物者为对照组;连续口服阿托伐他汀钙20~40 mg/d≥3个月的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30例为SAP组.所有患者在基线及服用他汀药物3个月后进行QT离散度及校正T峰末间期测量.结果 用药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校正T峰间期均明显长于SAP组[(100±6)、(98±6)ms比(86±6)ms,均P<0.05],QT离散度与SA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7±9)、(48±9)ms比(38±6)ms,均P<0.05].用药后,观察组QT离散度[(33±9)ms]和校正T峰末间期[(79±6)ms]均明显短于用药前(均P<0.05),并明显短于对照组[分别为(46±8)、(97±6)ms,均P<0.05].SAP组QT离散度[(31±6)ms]和校正T峰间期[(78±5)ms]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及T峰末间期延长,此类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钙可减少QT离散度及T峰末间期变化.  相似文献   

20.
邹继政 《医药世界》2009,11(7):327-328
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病、长QT综合征,药物引起的尖端扭转性室速及心源性猝死者与QTd(QT离散度)延长呈正相关。故QTd可用于识别发生持续性室速与心源性猝死的高危患者。喹诺酮类药物的一个明确不良反应是引起QT间期延长。为了观察喹诺酮类药物与QT间期及其离散度之间的关系,笔者选择了喹诺酮类药物的代表—左氧氟沙星作了本类病例的统计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