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 5 0年来 ,分子生物学的突飞猛进发展 ,极大地提高和加深了人们对生命现象本质的认识。流行病学吸收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成果 ,不断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 ,从分子或基因水平上 ,研究疾病和健康状况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影响因素 ,以及预防和控制疾病 ,从而为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新的起点 ,大大丰富了流行病学研究内容。 2 0多年来 ,流行病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相互融合 ,逐渐衍生出分子流行病学这门新兴的分支学科。国内分子流行病学的起步虽然较国外晚 ,但经过不断努力 ,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一、国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状… 相似文献
2.
对分子流行病学发展之拙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珊珊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10):829-830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蛋白质、核酸等先进检测技术已在医学研究中被广泛应用,不少医学界同仁正试图应用这些先进技术解决流行病的诸多问题,例如通过对分子、基因的研究,来发现和认识因病原体变异而引起相应疾病在人群中的新特征;从变异研究到基因预防以及通过基因分型以判断可能的传染源、传播途径等,这不仅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而且令人欣慰的是,这些研究均已取得了初步成果,尤以在传染病研究方面的成绩更为显著。但与此同时,有些与流行病学关系不大甚至基本上没有关系的研究,往往也被冠以“某某疾病的分子流行病学”,而细观其内容只不过是某些新技术方法(如PCR)在检测某病病原体过程中的应用而已,既无明显的人群特征,且样本量又甚小,难以说明流行病学的任何问题,这怎么能被称为“分子流行病学”?那么,什么是分子流行病学呢? 相似文献
3.
4.
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贲门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贲门癌的研究受到重视,同时先进的分子流行病学方法也应用于贲门癌的研究。本文介绍近年来关于贲门癌的毒物代谢酶、叶酸代谢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细胞周期因子、DNA损伤修复基因和免疫相关因子等分子流行病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6.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分子流行病学应运而生。近年来,通过细菌DNA分析,从遗传学角度阐明菌株之间的关系,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的报道日益增多,流行病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完善。本文对其近况介绍如下。1 分子流行病的检测和分析方法由于一些较复杂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得到简化,从而使细菌DNA分析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变得更为有效。这些技术主要包括质粒指纹图谱染色体DNA酶切谱和染色体DNA探针指纹图谱分析3大类。有关它们的基本原理王枢群作过系统报道。 相似文献
7.
广西狂犬病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广西狂犬病毒的分布和来源,从病原学角度分析广西狂犬病疫情高发的原因。方法2005年9月~2006年4月在广西玉林、贵港、柳州、来宾、南宁和河池等6市共收集健康犬脑标本1 352份,用直接免疫荧光法(DFA)和RT-PCR法检测狂犬病毒,其中22份标本完成狂犬病毒N基因编码区下游720bp核苷酸序列的测定。结果用DFA法检测出阳性标本160份,阳性率为11.83%,RT-PCR检测出阳性标本26份,阳性率1.9%,对其中22份标本完成N基因编码区下游720bp核苷酸序列的测定,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87.8%~100%,推导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7.5%~99.6%,表明广西病毒标本N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变异主要是同义突变。种系发生分析显示,广西病毒标本分为A、B、C群,各群分布范围不同,具有明显地域性特征;中国存在的3群狂犬病毒(CHINA-1、CHINA-2和CHINA-3群)目前在广西均有分布。广西流行的3群病毒来源各不相同:A群可能来源于与广西相邻的湖南、贵州;B群可能由广西北部省区传入;C群是在广西境内循环的毒株。结论广西境内普遍存在狂犬病毒感染犬只,并有外省狂犬病毒的传入,可能是近年广西狂犬病疫情上升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人类从18世纪初叶发现抗天花病毒疫苗以来,经过200余年的艰苦奋斗,特别是近半个世纪卓有成效的工作,全球及我国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取得了辉煌成果。正当人们以欢欣喜悦的心情庆贺天花的消灭,霍乱近乎绝迹,脊髓灰质炎证实即将消灭,新生儿破伤风接近消除,又将揭开21世纪新的历史一页之时,WHO总干事长中岛宏先生在《19年度世界卫生报告》中惊呼“我们正处于一个全球性传染病危机的边缘。”他指出“数年前,人们乐观地认为许多传染病可以轻易地得到控制,这种想法在国际上导致了一种非常危险的自满情绪。为此,正在付出的是几百万条生命… 相似文献
9.
本对其中研究较多的前致癌物代谢活化的早期过程,DNA加合物、癌基因突变与临床早期肺癌的关系进行了总结,并对这些标志物应用于肺癌易感人群的筛检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分子流行病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人群和家族中环境或遗传因素,从而阐明疾病的分布和病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分子流行病学已经历了20余年的应用,随着学科的发展,分子流行病学的定义和目的更加明确;应用于传染病防治上更加普及;在分子诊断上应用更加广泛;DNA检验技术更加先进;它所带来的教育和伦理问题更加被关注。 相似文献
11.
多氯联苯(PCBs)是一类在环境中广泛存在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生物体具有蓄积毒性.研究表明PCBs表现出的分子遗传毒性能够引起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等相关基因表达的显著调节.低等动物、模型动物及啮齿类动物被大量应用于研究PCBs对分子和细胞功能相关基因及生理发育功能相关基因的影响.目前,对于PCBs人群流行病... 相似文献
12.
生殖道沙眼衣原体(CT)感染是全球范围内重要的性传播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加之其无症状感染者比例较大,疫情防控形势严峻。随着实验室技术和基因组学的发展,人们对生殖道CT分子流行病学的认识和研究正逐渐深入,以期更有效地监测其流行趋势和菌株变异。此文就生殖道CT分子的分型方法、基因多态性与疾病特征、检测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患病率近年在我国及日本有不断增高趋势。我国发达地区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已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利用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的技术与方法 ,从分子水平开展本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发现原发性痛风和高尿酸血症为性联染色体遗传 ,但外显不全。编码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 (HG PRT)的基因HPRT、编码 5 磷酸核糖 1 焦磷酸 (PRPP)合成酶的PRS基因的移码、错位、缺失等突变造成酶活性降低或升高 ,使血尿酸升高 ,产生高尿酸血症和痛风 ;N5,N10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MTHFR)基因C6 77T突变、β3 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Trp6 4Arg突变也可能与高尿酸血症相关。对此病基因水平的诊断与防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幽门螺杆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子流行病学的发展,使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及其流行特征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同时,通过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人们也认识到幽门螺杆菌与不同的疾病结局有关,而具有不同遗传基因位点的人群感染该菌后产生的结局也不同,这就为幽门螺杆菌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各方面提供了更为确凿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病原体基因数据急剧增加,将这些数据与系统发育分析方法相结合,可用于阐述病原体的起源和进化、流行过程中的时空分布、参数变化以及抗原、毒力、耐药性等表型特征变化规律、病原体传播趋势预测等。本文简述了系统发育研究的目的和系统发育树的构建方法,阐述了距离法、最大简约法、最大似然法、贝叶斯法等常用系统发育重... 相似文献
16.
079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患病率近年在我国及日本有不断增高趋势.我国发达地区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已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利用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的技术与方法,从分子水平开展本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原发性痛风和高尿酸血症为性联染色体遗传,但外显不全.编码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的基因HPRT、编码5-磷酸核糖-1-焦磷酸(PRPP)合成酶的PRS基因的移码、错位、缺失等突变造成酶活性降低或升高,使血尿酸升高,产生高尿酸血症和痛风;N5,N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C677T突变、β3肾上腺索能受体基因Trp64Arg突变也可能与高尿酸血症相关.对此病基因水平的诊断与防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18.
狂犬病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是防控狂犬病暴发的前提.已有的研究成果显示,对狂犬病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以全基因组测序为好,提高犬狂犬病疫苗免疫覆盖率和建立健全狂犬病疫情预警网络平台可能是扭转我国目前狂犬病高发的关键所在.此文综述了基因序列分析和氨基酸序列分析的狂犬病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基因芯片是指固定有许多有序列的寡核苷酸探针的载体 ,通过杂交检测 ,对各种基因进行分析[1] 。由于它所具有的高通量性、快捷、便宜等优点 ,在各个领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其中也包括分子流行病学领域。基因芯片主要用于菌株的地理流行病学分析、菌株的重要分子特征相关的流行病学分析———分子流行病学的病因学研究及传染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本文主要从芯片的原理、应用及所存在问题等几方面 ,初步探讨基因芯片在传染病流行病学应用中的广阔前景。一、基本原理Fodor等[2 ] 于 1991年首先提出了基因芯片的概念 ,进而随着分子生物… 相似文献
20.
幽门螺杆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敏 《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2001,28(4):177-180
分子流行病学的发展,使门螺杆菌感染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及其流行特征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同时,通过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人们也认识到幽门螺杆菌与不同的疾病结局有关,而具有不同遗传基因位点的人群感染该菌后产生的结民不同,这就为幽门螺杆菌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各方面提供了更为确凿的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