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7):4061-4062
1482例正常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新生儿听力筛查按照常规的检测方法进行检测,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每日给予耳道及鼻腔护理,比较两组新生儿的初筛率和复筛率。观察组初筛通过709例,未通过32例,初筛通过率为95.68%,对照组初筛通过663例,未通过78例,初筛通过率为89.47%,观察组初筛通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实际复筛1例,实际复筛率为3.12%,对照组实际复筛15例,实际复筛率为19.32%,观察组筛查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加强对新生儿耳道及鼻腔护理,可提高新生儿听力筛查的通过率,有利于对及早发现听力障碍的新生儿,有利于患儿早期治疗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护理干预对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提高听力筛查的初筛率及其通过率、复筛率,降低假阳性.方法:以2008年7月~2010年1月分娩的1612例新生儿为对照组,未进行护理干预;以2010年2月~2011年5月分娩的1525例新生儿为观察组,进行一系列的护理干预.对两组听力筛查初筛率及其通过率、复筛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初筛率为100%,通过率为93.77%,复筛率为100%;对照组初筛率为80.89%,通过率为80.44%,复筛率为78.43%.两组初筛率及其通过率、复筛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新生儿听力筛查初筛率及其通过率、复筛率,提高听力筛查的效率.  相似文献   

3.
选取出生满3d以上的新生儿231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158例,对照组的家长没有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健康教育,观察组家长接受关于听力筛查方面的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新生儿听力的初筛率及复筛率。发现观察组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初筛率和复筛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家长对新生儿听力筛查目的、必要性以及结果有较好的掌握,对假阴性和假阳性有充分的理解,复查随访接受率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健康教育的干预,能够有效增加新生儿在听方面的筛查依从性,最终成功进行听力筛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路径在新生儿听力筛查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480例产妇及其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0例,观察组实行健康教育路径,对照组实行传统健康教育方法.结果:两组新生儿初筛率、复筛率、产妇对假阳性的理解率、满意度、健康教育达标率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生儿听力筛查中实施健康教育路径,有利于提高新生儿筛查率、产妇相关知识理解率及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3):3105-3106
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分娩的2000名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均为1000例,分对照组和早期护理组,对照新生儿给予常规听力筛查,且在此期间,不给予特殊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新生儿听力筛查的结果 (初筛率、通过率、复筛率)。观察组和对照组新生儿的初筛率分别为100.0%和82.3%,通过率分别为95.6%和81.9%,复筛率分别为100.0%和80.1%,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新生儿听力筛查的过程中给予系统性的早期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筛查的准确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适宜的健康教育模式,提高听力初筛未通过婴儿的复筛率。方法母婴同室新生儿使用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在出生24~48h普筛,未通过者,出院前再筛查1次。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高危儿初筛、听力初筛未通过42d复筛的婴儿均采用TEOAE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联合复筛,仍未通过者,于出生后2.5~3个月通过绿色转诊于听力诊断中心进行听力学诊断和医学评估和相应治疗,以2013年2月~2014年1月在本院活产的新生儿5569例为观察组,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与管理;发调查问卷、复筛温馨提示卡、复筛前七日院信息平台短信提醒、复筛日未来者专人负责电话追踪。以2012年2月~2013年1月活产的新生儿5142例为对照组,对照组按常规作入院后听力筛查教育。比较2组初筛率与复筛率。结果观察组的复筛率为96.40%(477/495);对照组的复筛率为64.8%(314/484)。观察组的复筛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的健康教育与综合管理,专人负责新生儿听力筛查追踪随访工作,对提高新生儿听力复筛率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干诱发电位用于新生儿听力筛查准确性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7年6月7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快速脑干诱发电位听力筛查仪(AABR)对出生后3~5 d的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初筛。初筛未通过者,出生后30~42 d复筛;复筛仍未通过者于3月龄行诊断型听性脑干诱发电位检查确诊。比较新生儿性别、分娩方式、胎龄、产妇年龄、耳别、正常与高危等6个因素与筛查通过率的关系。结果:新生儿性别、分娩方式对初筛、复筛通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胎龄、产妇年龄、耳别、正常与高危因素对初筛、复筛通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产妇孕期的保健,尽量降低异常分娩的情况,普及并推广新生儿听力筛查,尽可能提高听力筛查的准确性,加强对患有听力障碍的新生儿进行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8.
杨芳  张丹  汤让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8):1561-1562
【目的】通过对比出生后48~72h新生儿和出生30d婴儿听力筛查初筛和复筛的通过率,探讨儿童听力筛查的最佳时间。【方法】将本院2004年1~12月出生的新生儿3301例分为两组。A组:出生后48~72h进行听力筛查;B组:出生30d进行听力筛查。两组筛查未通过者,30d后进行复筛,复筛未通过者转诊听力诊断中心确诊。【结果】A组1236例,初筛通过率83.01%,复筛通过率90.48%,B组2065例,初筛通过率91.96%,复筛通过率69.88%(P〈0.01)。A组与B组转诊率分别为1.62%和2.42%。【结论】新生儿出生30d进行听力筛查通过率高于出生后48~72h进行听力筛查的新生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专业指导提升新生儿听力筛查系统建立与实施过程中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8月院内生产的新生儿2400例,采用数字随机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1200例)和对照组(1200例)。两组新生儿均应用耳声发射技术,在分娩后3天内至产妇出院前(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则为高危儿出院前)为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高危儿在病情稳定后进行筛查。初筛未通过于出生后42天复筛,如复筛仍未通过则于三个月龄进行听力学诊断。实验组由2名经过听力筛查系统培训且具有主管护师以上职称的人员负责建立听力筛查系统,指导协助护士工作,同时对疑似听力障碍的新生儿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对照组单纯性在护士轮班时行普遍听力筛查及护理工作。观察两组新生儿初筛、复筛、诊断及干预情况。结果实验组初筛率95.42%,初筛未通过11.70%,参与复筛89.55%,未通过复筛38.33%;对照组初筛率为92.83%,初筛未通过13.91%,参与复筛70.32%,未通过53.21%。实验组诊断阳性率39.53%,干预率93.02%;对照组诊断阳性率23.40%,干预率82.98%。上述比较两组差异显著( P<0.05)。结论建立新生儿听力筛查系统有利于提高新生儿听力初筛率、复筛率、诊断率以及干预率,降低失访率,有利于听力障碍儿童的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新生儿听力筛查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耳声发射仪对2916例出生3d后的新生儿进行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的检测,“未通过”者在生后42d进行复筛,仍“未通过”者在生后3个月再次复筛,可疑者同时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BR)的检查,以进一步确诊,并进行随访。同时对新生儿家长在入院时、入院期间进行听力筛查健康教育,并观察健康教育对新生儿听力筛查依从性的影响。[结果]经过一系列健康教育活动干预后,初筛依从率为100%,复筛依从率为96.58%,最终确诊听力异常儿6例。[结论]健康教育能大大增加新生儿听力筛查的依从性,达到听力筛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如何通过专业指导,提升新生儿听力筛查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6年8月院内分娩的新生儿2400例,采用数字表法将其随机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新生儿均应用自动脑干诱发电位技术,在分娩后3 d内至产妇出院前(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则为高危儿出院前)进行听力筛查,高危儿在病情稳定后进行筛查。初筛未通过者于出生后42 d复筛,如复筛仍未通过则于3个月龄进行听力学诊断。试验组由2名经过听力筛查系统培训且具有主管护师以上职称的人员负责建立听力筛查并指导协助护士工作,同时对疑似听力障碍的新生儿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对照组按照护士班次的职责行普遍听力筛查及护理过程。观察两组新生儿初筛、复筛情况。结果:试验组初筛、复筛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立规范新生儿听力筛查过程,有利于提高新生儿听力初筛率、复筛率,降低失访率,有利于听力障碍儿童的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新生儿听力筛查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耳声发射仪时2916例出生3d后的新生儿进行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的检测,“未通过”者在生后42d进行复筛,仍“未通过”者在生后3个月再次复筛。可疑者同时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BR)的检查,以进一步确诊,并进行随访。同时时新生儿家长在入院时、入院期间进行听力筛查健康教育,并观察健康教育对新生儿听力筛查依从性的影响。[结果]经过一系列健康教育活动干预后,初筛依从率为100%,复筛依从率为96.58%,最终确诊听力异常儿6例。[结论]健康教育能大大增加新生儿听力筛查的依从性,达到听力筛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影响因素与护理干预措施,提高初筛通过率,降低复筛率。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出生的9532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新生儿听力筛查影响因素,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经过护理后使新生儿初筛通过率由80.54%提高至94.64%。结论:通过分析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影响因素并实施干预措施,显著提高了初筛通过率,降低了复查率,提高了听力筛查的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统计北京市2010年新生儿听力筛查状况,分析相关因素对质量指标的影响。方法自制问卷对全市106家助产机构2010年的新生儿听力筛查状况进行调查,并结合2010年新生儿听力筛查上报资料进行统计描述。结果 2010年全市106家已开展听力筛查的助产机构共筛查新生儿159888人,听力筛查初筛率91.99%,初筛未通过率10.32%;复筛率72.30%,复筛未通过率13.27%;两步筛查后需转诊率0.99%。本市户籍新生儿的初筛率和复筛率较外地户籍新生儿高,城区助产机构的初筛率和复筛率较远郊区县助产机构高。不同助产机构的地区分布、筛查仪器的品牌和类型、筛查场地、初筛次数及筛查人员职称结构和在岗稳定性等因素影响下的初筛未通过率有显著性差异,其中城区助产机构高于远郊区县,畸变产物耳声发射高于瞬态声诱发耳声发射,床旁筛查高于独立房间内筛查,住院期间仅接受1次初筛高于重复筛查。结论 2010年北京市本市户籍听力筛查质量指标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要进一步提高初筛率,重点应放在外地户籍和农村地区的筛查管理上。规范筛查仪器、筛查人员资质、筛查环境和筛查技术要求,有助于将筛查质量指标维持在合理化区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瞬态诱发性耳声发射(transient 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TEOAE)技术联合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utomated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ABR)在高危新生儿听力受损筛查中的价值。方法 391例有听力损害高危因素新生儿,于出生后3~20d行听力损害检查(初筛),其中双耳TEOAE检查均未通过者193例(386耳)为未通过组,均通过者198例(396耳)为通过组。分别于出生后42d和3个月时再次行听力损害检查(第1、2次复筛),比较TEOAE法、AABR法、TEOAE联合AABR筛查(联合法)3种方式以及2组初筛、复筛的通过率。结果 TEOAE法在初筛及第1、2次复筛中的通过率分别为50.64%、87.60%、90.28%,AABR法分别为77.62%、85.04%和96.55%,联合法分别为43.09%、83.76%和89.13%,联合法筛查通过率低于TEOAE、AAB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通过组初筛及第1、2次复筛应用联合法的通过率分别为0、77.46%、81.61%%,通过组分别为85.10%、89.90%、96.46%,通过组应用联合法初筛及第1、2次复筛通过率高于未通过组(P0.05)。结论 TEOAE联合AABR用于高危新生儿听力受损筛查,可降低假阳性率和漏诊率。  相似文献   

1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3):481-482
目的研究高危儿筛查应用不同护理管理干预模式的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842例高危新生儿进行研究,按不同的护理干预方案将所有高危新生儿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2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综合护理,比较两组初筛、复筛通过率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研究组初筛及复筛通过率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95.96%)高于对照组(87.89%)(P<0.05)。结论综合护理对于高危新生儿听力筛查效果的提升有着显著作用,有助于早期诊断其听力障碍,高危新生儿家属也会因此而对护理人员给与更高评价,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了解新生儿听力障碍的基本情况,以便早发现、早确诊并及时进行干预。方法选择2010年2月至2011年3月在梧州市工人医院出生的500例新生儿,采用耳声发射检测仪(TEDAE)进行初筛,未通过者再次复筛,复筛未通过即采用脑干诱发电位诊断。结果本院听力筛查初筛通过率88.2%(441/500),复筛通过率90.7%(49/54);正常新生儿与NICU新生儿初筛与复筛通过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新生儿通过率更高;本组新生儿中先天性听力损失检出率为0.8%(4/500)。结论 TEOAE是一种准确、敏感、简捷、无创的新生儿听力筛查手段,新生儿听力筛查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对于高危新生儿,更应重点筛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本院新生儿听力筛查情况及其对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筛查型耳声发射仪对2011年8月~2012年4月对1960例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结果正常足月儿组初筛通过率为90.07%(1497/1662),复筛通过率为9455%(156/165);高危儿组的初筛通过率为63.13%(125/298),复筛通过率为24.66%(18/7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最适天数应在新生儿出生后3d或3d以上,新生儿出生后的最初几天里,随着新生儿日龄的增加,初筛通过率明显提高。本次听力筛查确诊听力障碍新生儿20例(1.02%);其中高危儿组13例(4.36%),正常足月儿听力障碍7例(0.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必须重视新生儿尤其是高危新生儿的听力筛查及管理;对复筛未通过的新生儿加强随访、定期检查;对确诊听力障碍新生儿及早干预、听力补偿或重建,减少听力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新生儿听力筛查听力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该院出生并行听力筛查的6 196例新生儿听力学特点,其中足月新生儿5 781例纳入足月儿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新生儿415例纳入NICU组,所有新生儿于生后72h内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初筛,未通过初筛的新生儿于42d行DPOAE复筛;未通过复筛者于3月龄时应用听性脑干反应(ABR)、DPOAE、声导抗检查进行听力损伤的诊断。结果参与听力初筛新生儿通过率为90.95%,其中足月儿组为92.11%,NICU组为74.70%。参与听力复筛的通过率为81.47%,其中足月儿组为85.20%,NICU组为65.59%。参与听力诊断的婴幼儿通过率为60.66%,其中足月儿组通过率为74.28%,NICU组为42.30%。NICU组各阶段的筛查通过率均明显低于足月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例重度及以上听力损伤病例中,NICU组占70.0%(7/10),明显高于足月儿组的30.0%(3/10)。结论新生儿听力筛查可早期发现先天性听力损伤,NICU的婴幼儿是听力损伤的高危人群,应重点筛查,同时对所有婴儿均应进行必要的监测随访,以减少永久性听力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1059例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进行新生儿的听力筛查,同时自制问卷调查表,对新生儿的出生史,家族史、疾病史,母亲妊娠史等13个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1059例初筛新生儿中,初筛通过率单胎高于多胎,足月儿高于早产儿,体重≥2500g者高于〈2500g者,平产高于剖腹产,正常新生儿高于病理新生儿(P值均〈0.01);出生体重,早期高胆红素血症与1个月后复筛结果有关。【结论】胎龄、胎数、出生体重,分娩方式,病理因素对应用DPOAE进行听力筛查的初筛结果有显著影响,出生体重与早期高胆红素血症对复筛结果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