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静脉置管在颅脑损伤危重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静脉置管方法在颅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96例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组48例和锁骨下静脉组48例,分别观察两种方法置管的1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及置管时间的长短。结果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100.0%,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6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锁骨下静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锁骨下静脉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邻近动脉损伤、导管脱落的例数较多,与PIC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ICC导管的穿刺简便易行,并发症少,可长期留置。  相似文献   

2.
PICC和锁骨下静脉置管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两种方法在颅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76例置管患者随机分为PICC组38例和锁骨下静脉组38例,分别观察两种方法置管的1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及置管时间的长短。结果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100%,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6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锁骨下静脉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锁骨下静脉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邻近动脉损伤、导管脱落的例数较多,而PICC组发生静脉炎的例数则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结论PICC导管的穿刺简便易行,并发症少,可长期留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6月,对140例需要实施中心静脉置管的手术病人随机均分为超声组(采用超声引导经颈内静脉穿刺)和对照组(采用传统体表解剖标志经颈内静脉穿刺),对两种方法 进行对照研究,记录从消毒铺巾至成功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需要的穿刺时间、穿刺次数、成功率及有无并发症.结果 超声组70例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中心静脉置管首次穿刺成功65例(92.9%),总成功率为100.0%,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44例(62.8%),总成功率为91.4%,两组首次穿刺成功率和总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超声组的平均穿刺时间为(4.2±1.3)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7.9±2.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声组无并发症发生,对照组为6例(8.6%),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法首次穿刺成功率明显优于传统标记法,且穿刺时间明显缩短,并可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可见超声引导下经颈内静脉穿刺行中心静脉置管具有安全、有效和不良反应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三种中心静脉导置管路径的优劣。方法:回顾性分析314例行中心静脉置管的住院患者资料,根据置管路径不同分为3组,颈内静脉路径组103例,锁骨下静脉路径组105例,股静脉路径组106例,比较其穿刺成功率、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3组中无1例发生空气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心律失常。3组内穿刺成功率、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及局部渗血、血肿、血气胸、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导管堵塞及导管脱出的发生率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三种路径的使用效果和安全性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李洁霞  潘琦津 《内科》2014,(3):370-371
目的观察股静脉体表投影点定位穿刺置管法在股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入选的49例需采用股静脉置管化疗的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患者(25例)采用股静脉体表投影点定位穿刺置管法,对照组患者(24例)采用常规定位股静脉穿刺置管法,观察两种置管定位方法在股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95.7%)明显高于对照组(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穿刺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误穿动脉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体表投影点定位法进行股静脉置管,能显著减少穿刺的盲目性,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缩短穿刺时间,降低误穿动脉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并探讨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应用于老年病人中的效果与护理对策。方法我院自2010年2月至2013年4月期间共收治372例深静脉置管的患者,观察组148例经锁骨下静脉置管;对照组224例经股静脉置管,对比分析两种置管方式的成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全部患者深静脉置管的成功率为98.39%(366/372)。其中观察组经锁骨下静脉置管的成功率为97.97%;对照组经股静脉置管成功率为98.66%,两组相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73%,对照组为4.02%,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其中5例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静脉血栓、气胸以及败血症),其余均为轻微并发症,及时处理后好转。结论选择深静脉穿刺置管具有安全、可靠、痛苦小等优点,特别是在老年危重病人中开展更具优势;股静脉置管方式与锁骨下静脉置管方式各具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老年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情况,比较不同置管部位下,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将与血栓发生相关联的各种危险因素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接受中心静脉置管操作的老年患者405例,根据置管部位不同分为股静脉组46例,颈内静脉组40例,锁骨下静脉组319例。又根据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情况分为血栓组31例,非血栓组374例。对入选患者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置管部位、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情况等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锁骨下静脉组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颈内静脉组和股静脉组(5.0%vs 15.0%,19.6%,P<0.05,P<0.01)。血栓组既往静脉血栓病史明显高于非血栓组(19.4%vs 6.4%,P<0.05)。结论老年患者通过锁骨下静脉途径进行置管,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最低;静脉血栓史对老年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同样具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改良的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行锁骨下静脉穿刺,减少血胸、气胸和血气胸的发生。方法选择100例行射频消融的患者,应用改良的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穿刺的患者做为观察组;100例应用传统的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为对照组,观察穿刺成功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改良的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X线正位透视下距锁骨和第一肋的交界处外下方约1个穿刺针的距离进针,与皮肤成15~30度夹角。结果观察组穿刺成功97例,成功率97%,其中3例透视下穿刺未成功,经股静脉送指引导丝至腋静脉,导丝指引下穿刺成功,成功穿刺部位在X线正位透视下锁骨和第一肋交界处第一肋上缘以下、第二肋上缘以上约2~3cm2的范围内;3例穿刺未成功;3例曾误穿锁骨下动脉,手法压迫后无出血;1例误穿刺锁骨下动脉并置入5F鞘管,保留导丝拔除鞘管后压迫5min无出血,随后拔除导丝。对照组穿刺成功98例,成功率98%,2例改经透视下穿刺腋静脉成功;误穿锁骨下动脉6例,1例发生血气胸,其余5例手法压迫后无出血;气胸2例。观察组患者血胸、气胸或血气胸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0vs 3%,P0.01)。结论改良的锁骨下静脉穿刺是一种安全的穿刺方法,无血胸、气胸和血气胸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使用两种不同型号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治疗胸水的临床比较。方法 A组27例患者采用16Ga中心静脉导管置管,B组28例患者采用14Ga中心静脉导管置管,观察胸水治疗的有效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置管治疗的有效率、术后疼痛率及导管脱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置管治疗中B组使用扩张鞘管扩张皮肤的例数多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导管阻塞的例数少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是一种安全、可靠、损伤小的方法,其中带侧孔、流速达5400ml/h的ARROW中心静脉导管阻塞率较小,在胸水引流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0.
顾磊  张玉 《实用老年医学》2007,21(4):266-268
目的评价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观察深静脉置管术的并发症及相应处理对策;比较锁骨下静脉和股静脉2种置管术的优缺点。方法共454例患者,采用Arrow公司的中心静脉导管,选择锁骨下静脉和股静脉置管。结果置管成功率为98.46%,并发症发生率为17.18%;锁骨下静脉置管术和股静脉置管术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深静脉置管术安全、可靠,可减轻患者痛苦,尤其适合在老年危重患者中开展;锁骨下静脉置管和股静脉置管各有优缺点,而后者更加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经锁骨下静脉及股静脉途径放置冠状窦电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连续纳入2010年1月2012年5月行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641例患者,分为2组:锁骨下静脉组(321例)穿刺锁骨下静脉放置固定弯十极冠状窦电极;股静脉组(320例)穿刺股静脉放置可调弯十极冠状窦电极。比较两组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锁骨下静脉组中穿刺成功317例(穿刺成功率98.8%),其中3例术后检查出现气胸,1例因误置入6F鞘管到锁骨下动脉停止手术,气胸患者中1例因面积>30%行闭式引流,另2例未行特殊处理自行吸收,4例患者均未留下后遗症,该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该组置入鞘管的320例患者中307例成功放置固定弯冠状窦电极,置入电极成功率为95.9%。13例(4.1%)不成功者改经股静脉途径12例成功置入电极。股静脉组333例(锁骨下静脉组电极置入不成功者也改用股静脉途径,该组实际人数:320+13=333)均穿刺成功,其穿刺成功率为100%,3例未能成功置入冠状静脉电极,置入电极成功率为99.1%。此3例未能置入患者行逆行冠状静脉造影后经股静脉成功置入电极。股静脉组电极置入成功率显著高于锁骨下静脉组(99.1%vs.95.9%,P<0.01)。锁骨下静脉组并发症稍多于股静脉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穿刺成功率和曝光时间[(77±40)s vs.(75±46)s],无显著差异。股静脉组总成功率显著高于锁骨下静脉组[99.1%vs.94.7%,P<0.01]。结论:两种途径放置冠状窦电极成功率均较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股静脉组总成功率显著高于锁骨下静脉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住院需行PICC置管的患者300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设为观察组(150例)和对照组(15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行PICC置管,对照组采用传统穿刺法进行PICC置管。观察记录2组贵要静脉使用情况、导管末端位置、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2组穿刺、置管的一次性成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9.3%(149/150),一次性置管成功率98.7%(148/150),总置管成功率100%,贵要静脉使用率95.3%(143/150),导管末端位于上腔静脉的比例94.7%(142/15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151±17)d亦明显较对照组延长(P0.05);观察组静脉血栓、机械性静脉炎及周围组织损伤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穿刺点渗血及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比较,两组无显著差异性。结论:PICC置管在超声引导下应用改良Seldinger技术,可显著提高置管成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临床探讨对急诊危重症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本院急诊科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期间收治的68例行颈内静脉穿刺管术的急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行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对照组采用体表解剖标志定位行颈静脉穿刺置管术,比较2组患者穿刺效果。结果观察组行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后的置管成功率(97.06%)、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1.12%)均明显优于采用体表解剖标志定位行颈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对照组(79.41%)、(70.59%),且观察组置管失败率(2.94%)、置管所需时间(13.5±2.7)min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0.59%)、(21.4±1.2)min;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88%)明显低于对照组(26.47%),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诊危重症患者行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效果显著,置管成功高,置管所需时间及并发症少,可作为抢救及治疗急诊危重症患者的主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肘正中静脉行临时心脏起搏器置入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2020年6-12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部需临时心脏起搏器置入术患者184例,根据置入临时心脏起搏器的路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经股静脉(76例)或锁骨下静脉(32例)路径;观察组采用经肘正中静脉(76例)路径,统计置管时间、电极到位时间、电极到位率、感知带动例数、放射量、电极脱位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电极到位时间[(1.3±0.6)比(1.2±0.8)min,t=0.922,P=0.357]相近,电极到位率(100%比100%)一致,感知带动率(100%比100%)相同,放射量[(16.1±3.9)比(15.5±4.5)mGy,t=0.940,P=0.348]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电极平均留置时间相似,电极脱位率方面,观察组患者与经锁骨下静脉患者类似,观察组较经股静脉患者低[2.6%(2/76)比10.5%(8/76),χ2=8.950,P=0.003]。观察组的置管时间[(0.5±0.1)比(4.2±1.3)min,t=2...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原液肝素封管用于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的效果,探讨合理的封管浓度。方法 120例血液透析患者均行颈内或锁骨下静脉置管,将其随机分为A、B、C 3组,血液透析结束后分别从导管动、静脉端快速推入0.9%氯化钠溶液10ml,将导管内血液彻底冲洗干净,然后采用肝素封管,A组肝素浓度为1250 U/ml,B组为3125 U/ml,C组为6250 U/ml。观察3组导管留置时间、堵管发生率及患者透析1个月后的凝血功能指标。结果 3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及堵管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A组及B组比较,C组导管留置时间显著延长,堵管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1个月后,3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液肝素封管使用可延长导管留置时间,不增加出血风险,是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较为理想的封管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脐静脉置管联合PICC置管在危重早产儿输液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危重早产患儿16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对照组患儿在出生当天给予PICC穿刺置管治疗;观察组患儿出生后即刻给予脐静脉置管治疗,10 d后拔除改用PICC穿刺置管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住院治疗期间静脉穿刺次数、每次穿刺所需时间及住院治疗时间;比较两组患儿静脉输液时药液外渗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儿导管堵塞、导管感染、血栓形成、穿刺局部皮肤过敏等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住院治疗期间静脉穿刺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每次穿刺所需时间与住院治疗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儿静脉输液时药液外渗发生率(40. 0%)低于对照组(95. 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儿导管堵塞、导管感染、血栓形成、穿刺局部皮肤过敏等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在危重早产儿中联合使用脐静脉置管与PICC穿刺置管进行治疗,可显著减少住院治疗期间静脉穿刺次数,减轻患儿痛苦,降低药液外渗发生率以及导管堵塞、导管感染、血栓形成、穿刺局部皮肤过敏等的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感染原因及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技术(CVC)主要用于危重患者的抢救及外周静脉穿刺困难的患者。随着使用材料的不断更新,导管的使用时间明显延长,但感染率随之增加。为探讨感染原因及留置导管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现对接受CVC的6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无痛策略对血液净化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的影响.方法 将血液净化治疗首次置管的2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100例.研究组采用无痛策略进行置管操作,对照组按常规方法进行,比较两组患者疼痛评分、置管时间、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以及24小时内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200例入选患者中,95.2%的患者认为血液净化置管疼痛,在置管全过程,局麻第一针、进扩张管以及缝合皮肤固定导管时疼痛较为剧烈,有10例患者在消毒铺巾时就开始诉疼痛.研究组置管疼痛评分为(5.2±1.8),低于对照组的(6.1±2.0);研究组平均置管时间为(476.7±290.0)秒,低于对照组的(849.81±419.1)秒;研究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68%,高于对照组的46%;研究组24小时内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35%,低于于对照组的49%.结论 无痛策略可使置管穿刺与麻醉镇痛同步进行,是中心静脉置管时局部浸润麻醉技术的优化,可减轻血液净化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的疼痛,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置管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颈外静脉置管在抢救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对68例急性左心衰竭危重患者经颈外静脉穿刺置管,其中经左侧颈外静脉置管29例,经右侧颈外静脉置管39例。结果成功65例,成功率95.6%,未发生出血、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颈外静脉置管成功率高,多在1 min~3 min内完成操作,可为急危重症患者抢救赢得时间。选择颈外静脉置管是抢救急性左心衰竭患者较佳的静脉通路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股静脉置管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应对策略。方法以行股静脉穿刺置管术患者43例为观察组,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患者32例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88.37%,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62.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为11.63%;对照组为37.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股静脉穿刺置管手术简便、风险低、成功率高,做好股静脉穿刺置管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导管的应用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