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同梗死部位心电图表现及梗死相关动脉的分布特点,评价心电图诊断梗死相关动脉的价值。方法对13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心电图显示心肌梗死发生率以心脏下壁、前间壁和广泛前壁最高,分别为31例(23.5%)、26例(19.7%)和22例(16.7%);造影显示梗死相关动脉的发生率分别为左主干(LM)3例(2.3%)、前降支(LAD)73例(55.3%)、回旋支(LCX)18例(13.6%)、右冠状动脉(RCA)38例(28.8%);前壁心肌梗死(55例)的梗死相关动脉多为LAD(51例,92.7%),下壁心肌梗死(31例)的梗死相关动脉多为RCA(22例,71.0%)或LCX(7例,22.6%),且与冠状动脉优势类型密切相关,前壁梗死合并aVR、aVL导联ST段抬高对诊断LAD近段闭塞的特异性较高,分别为86.7%和90.0%。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与梗死相关动脉存在明显相关性,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胸导联R波递增不良心电图患者动态心电图观察在诊断心肌梗死过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25例心电图表现为胸导联R波递增不良患者分为A组心肌梗死组(12例)和B组非心肌梗死组(13例),所有患者通过24小时内动态心电图观察,结合病史、其他检查检验及住院资料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结果心肌梗死组12(A组)例患者中有7例(58.33%),13例非心肌梗死组(B组)中1例24小时内有心电图动态变化(7.69%)。两组患者在24小时内心电图动态变化发生率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胸导联R波递增不良心电图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观察有助明确心肌梗死的诊断,在临床上发现胸导联R波递增不良心电图患者应注意动态观察,并结合病史体征和其他方法加以确诊,避免漏诊。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特征及临床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中经我院心电图检查后转三级医院进行治疗并确诊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同时接受过经皮冠状动脉造影的50例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对其心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对其心电图改变特征及诊断归纳总结。结果在这5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32例(64%),前壁10例(20%),前间壁3例(6%),急性前壁侧壁2例(4%),急性前壁下壁2例(4%),急性下壁合并右室1例(2%)。在心电图出现室性心律失常38例(76%),缺血性J波12例(24%),缺血性J波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无缺血性J波组,两者差异显著(P0.05)。与冠状动脉造影对比,5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有40例能够通过心电图判断罪犯血管,其中判断错误含有8例,无法判断具有2例,导致判断错误以及无法判断的原因主要见于多支病变及下壁心肌梗死者。结论心电图操作简捷,并且在短时间内可以对病情作出相关的诊断,其具有判断"心肌梗死部位、罪犯血管"的价值,但也有很多的原因致使心电图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病情判断,会使得出现误诊、延伸的现象。所以,相关医护人员在进行临床诊疗工作的时候,还需要对此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心电图异常的情况。 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7年4月于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就诊的118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后接受心电图检查,并针对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具体分析。 结果经心电图检查后,118例患者中存在心电图异常的达到97例(82.20%),类似急性心肌梗死29例(24.58%);心电图异常主要表现为ST-T改变、心律失常、病理性Q波、QRS波振幅增高等;治疗后有82例(84.54%)患者心电图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电图异常改变,临床需进行联合诊断,并加强心电图连续监测,提高诊断准确率,利于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以胃肠道症状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救治效果。方法纳入2015年3月至2017年4月江苏省新沂市铁路医院以胃肠道为首发症状的患者154例,其中48例疑为急性心肌梗死,经心电图、急诊心脏生化检查、心肌梗死3项(缺血性心脏病、初始十二导联心电图、初始心肌酶化验单)结合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并针对急性心肌梗死病情及时采取抢救措施。结果 48例诊断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治愈出院45例(93. 75%),出现并发症2例(4. 17%),死亡1例(2. 08%)。47例患者救治成功后,心电图指标Q波时间、Q波/R波较治疗前明显缩短,ST偏移较治疗前明显缩小(P均0. 001);且治疗后血清心肌标志物指标CK、CK-MB、cTnT及cTnI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 001)。结论针对胃肠道症状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全面检查,确诊后及时对患者行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方案,能有效提高临床救治成功率,有效改善患者心电图及血清心肌标志物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发病前后心电图动脉变化情况,以进一步提升心电图在急性肺血栓栓塞症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胸部X线、螺旋CT和肺动脉造影确诊,对患者发病前后心电图动态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52例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患者中,出现心电图动态变化患者49例(94.23%)。窦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律失常、S1QmTm、QmTm、Tv1-v3发生情况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患者的心电图动态变化情况多样复杂,通过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电图动态变化情况,并结合临床症状,可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7例急性脑梗死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资料,并与随机抽取同期单纯急性心肌梗死2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均记录到典型的心电图动态变化,及心肌坏死的血清心肌标记物水平的动态改变。两组患者性别、平均年龄、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胸痛、胸闷、心悸等症状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低血压、心律不齐、心力衰竭等临床表现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在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PTCA、支架植入治疗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近期好转率两组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急性脑梗死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组好转出院时有73.33%(11/15)的患者有不同程度偏瘫、失语等致残。结论急性脑梗死和急性心肌梗死主要病因均是动脉粥样硬化,急性脑梗死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梗死所致的胸痛、胸闷等症状可不典型或被原发病掩盖,容易漏诊。密切观察病情,进行心电图和心肌坏死标记物水平的动态跟踪,对做出早期诊断、及时采取合理治疗措施,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均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下壁心肌梗死时心电图aVR导联QRS波群形态的改变。方法分析89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心梗前、后以及1年后的心电图和10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无冠心病患者的心电图,分析aVR导联QRS波群形态的变化。结果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前和无冠心病患者的心电图aVR导联QRS波群多呈q(Q)r型(89.2%),少数呈QS型(10.8%);下壁心肌梗死后及1年后心电图aVR导联QRS波群多呈rs(S)型(86.21%),少数呈QS型(12.77%),极少数呈Qr型(1.02%)。结论下壁心肌梗死后心电图aVR导联QRS波群多呈r(sS)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急性回旋支心肌梗死的临床心电图特征,探讨其在急性回旋支心肌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8月—2011年8月58例急性回旋支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资料,并进行总结。结果回旋支100%闭塞的患者35例,回旋支次全闭塞的患者23例;回旋支心肌梗死患者58例。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时心电图ST段无明显抬高,对判定急性心肌梗死相关血管(IRA)为回旋支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急性心肌梗死最主要的是能准确及时采取理想的治疗方法,达到再灌注及减少梗死面积,减少患者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6月~2015年8月收治的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5例的临床资料,患者均经心电图检查。结果 65例患者经心电图检查之后,其中53例患者可见病理性Q波,T波发生倒置,ST段弓背抬高;12例患者未见病理性Q波,T波直立,ST段显著抬高;下后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35例(53.85%),单项曲线下壁心肌梗死10例,前壁心肌梗死7例,前间壁心肌梗死9例,非Q波心肌梗死4例;CK升高42例,CK-MB升高15例,cTnl升高27例。结论对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心电图诊断可了解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并对心电图变化特征进行了解,其对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老年心血管高危患者非心脏手术后肌钙蛋白T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监测肌钙蛋白T(cTnT)水平的变化对老年心血管高危患者围术期安全性的意义.方法 接受腹部手术全身麻醉的老年心血管高危患者52例,按术后cTnT监测结果分为2组:cTnT阴性组24例(46.2%),cTnT阳性组(≥0.01 ug/L)28例(53.8%),回顾性分析围术期患者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49...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以急性左心衰竭为首发表现的普遍ST段压低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发生心力衰竭的特征和原因。方法综合分析20例以急性左心衰竭为首发表现的普遍ST段压低型心肌梗死20例患者的病史和临床特点,根据心电图、心肌酶的动态变化、Killip心功能分级和心脏彩超报告的心功能指标,探讨普遍ST段压低型心肌梗死发生急性左心衰竭的特征和原因。随访10人的预后,1年内3人死亡。结果20例中,15例为无痛性心肌梗死;5例心肌酶轻度升高;随访1年内死亡率30%,均为糖尿患者;心电图特点:AVR和(或)V1导联S—T段抬高,余导联S—T普遍压低〉0.1mV,尤其V3~V6S—T段压低更明显,或T波呈对称性深倒置;心脏彩超:LVEF(40±10)%,LVEF〈40%8例,LVEF〉40%12例;节段性室壁动度减弱或不协调。结论以急性左心衰竭为首发表现的普遍ST段压低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为:(1)多合并有冠心病发病的主要致病因素;(2)以急性左心衰竭为首发表现的普遍ST段压低型心肌梗死大多数为无痛性心肌梗死;(3)心电图显示心肌缺血及损伤的面积广泛;(4)表现为心脏收缩、舒张功能显著减弱或不协调;(5)心力衰竭是其严重的并发症,也是其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J波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探讨J波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2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心电图是否存在J波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结果:两组患者心律失常情况差异总体无显著性(P0.05),但是个别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5)。J波呈顿挫型、振幅高、持续时间长者提示发生心脏事件危险性增加。结论:心电图中对J波综合征的诊断可以早期发现高危人群,提高对心源性猝死的防范,临床预测价值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并总结心肌梗死超急性期不典型临床表现及心电图改变,提高体表心电图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可疑超急性心梗病例出现不典型临床表现或不典型心电图改变的病例除记录常规12导联外,加做右室导联(V3R、V4R、V5R)及后壁导联(V7、V8、V9),定时心电随访,并对应各导联做前后对比.结果 有26例急性心梗病例超急性期出现不典型临床表现或不典型心电图改变.结论 熟悉并掌握心肌梗死超急性期不典型临床表现及心电图变化有利于提高体表心电图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无胸痛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临床确诊的60岁以上老年人2型糖尿病无胸痛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A组,41例),老年2型糖尿病心肌梗死伴典型心绞痛患者(B组,49例)及非老年人2型糖尿病心肌梗死伴典型心绞痛患者作为对照组(C组,43例)。比较3组基线临床资料,发作至入院时间、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时的主要临床表现、合并症、并发症、心电图特点,并比较院内病死率。结果 3组临床基线资料比较显示,A组较B、C组患者年龄大[(74±9)岁],糖尿病病程长[(18±5)年],合并疾病比例高,发作至入院诊时间长[(19±13)h](均为P<0.05)。C组男性较A、B组多(88.4%),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组以呼吸困难、恶心呕吐、乏力、头晕为主要临床表现,室性心律失常较多见(34.1%)。ECG表现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较少(31.7%)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较多(48.8%),梗死部位为下壁(36.6%)和后壁(26.8%)较多。A组病死率为17.1%,B组为8.1%,C组为7.0%。A组病死率较B、C组高,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老年人2型糖尿病无胸痛性心肌梗死患者年龄较大,糖尿病病程较长,合并疾病较多,临床症状多变,ECG表现为STEMI较少NSTEMI较多,梗死部位为下壁和后壁较多,病死率较高,临床应提高对其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低射血分数患者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分析30例心脏超声检查射血分数〈30%的冠心病患者进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的临床效果。方法2003年1月至2010年1月进行选择性OPCAB手术30例,全部经心脏超声检查测定射血分数为25-30(25.3±6.1)%。有心梗史23例,急性心肌梗死后1个月内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9例;心功能Ⅱ级7例、Ⅲ级18例、Ⅳ级5例。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双支病变3例、三支病变21例、左主干6例。结果全部病例均完成OPCAB手术,平均远端吻合口(3.6±0.7)个,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3例。无死亡病例。有3例术后出现急性左心衰、低心排综合征,安放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后保守治疗好转。2例患者术后出现室颤,均复苏成功。结论低射血分数患者实施OPCAB手术有良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电图及心肌标志物的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2012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356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脑梗死组)及258例非脑梗死患者(正常对照组)的资料,分析两组患者心电图和心肌标志物变化情况,并对脑梗死患者进行6个月的随访。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急性脑梗死组心电图异常的比例明显增大(22.9%比73.3%,χ^2=150.53,P=0.00),肌钙蛋白 I [cT-nI,(0.02±0.003)μg/L比(0.07±0.002)μg/L]、肌酸激酶同工酶[(9.1±5.6)U/L比(24.2±4.1)U/L]和肌酸激酶[(98±9.8)U/L比(202.7±10.2)U/L]水平明显升高(P均<0.05);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年纪越大心电图异常率越高[60~75岁(37%),>75岁(83.8%),χ^2=80.54,P=0.00];随访6个月后,cTnI异常组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cTnI正常组(86.8%比19.5%,χ^2=95.09,P=0.00)。结论:老年急性脑梗死时心电图、心肌标志物异常发生率较高,对判断病情、评估预后和指导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多种非心肌梗死性Q波、ST-T改变的机制及鉴别点。方法 回顾分析非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心电图呈心肌梗死样改变的临床资料及心电图特征。结果 非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心电图呈心肌梗死样改变39例,急性胰腺炎6例,病毒性心肌炎8例,肥厚性心肌病5例,主动脉夹层3例,心脏原发性肿瘤3例,急性肺栓塞4例,早期复极征3例,Brugada征2例,预激综合征1例,肺源性心脏病2例,胸部外伤2例。心电图异常包括ST段改变29例(74.4%)、异常Q波18例(46.2%)、T波改变28例(71.8%)。结论 异常Q波、ST-T改变等心电图改变非急性心肌梗死独有特征,多种疾病也可出现心电图异常。结合临床,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必要的辅助检查对相关疾病的判断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体表心电图aVR导联ST段抬高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血管(IRA)诊断及临床预后的意义.方法 收集2010年10月至2012年12月因急性心肌梗死入住我院的患者共240例,根据患者入院时心电图aVR导联ST段有无抬高,分为A组(AVR导联ST段抬高)80例和B组(aVR导联ST段无抬高)160例,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进行对比.结果 ①两组患者性别、糖尿病病史、PCI病史等一般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比较:IRA为左主干(LM),A组9例,B组3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RA左主干和(或)三支血管(LM/3VD),A组46例,B组1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aVR导联ST抬高对IRA为左主干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75%和69%,对IRA为左主干和(或)三支病变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73%和81%.④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A组36例,B组2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⑤在住院期间,aVR导联ST段抬高(OR=10.03,95%CI=5.36~18.77,P<0.01)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VR导联ST段抬高提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血管为左主干和(或)三支血管病变及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高.aVR导联ST段抬高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血管判断及临床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PS)引起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例的分析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74例AP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74例APS患者中,合并急性心肌梗死者10例,发生率为3.6%,10例患者年龄为(45±13)岁,男女比为1:4,其中原发性APS和继发性APS各5例,8例患者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后才明确APS的诊断。经激素、免疫抑制剂和抗栓治疗后2例(20%)死亡。结论 APS患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少见,预后差,治疗措施主要为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对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年轻女性需考虑AP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