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种抗癫痫药物血药浓度监测的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洁雯 《广东药学》2005,15(4):54-55
目的分析儿童抗癫痫药物(AED)的血药浓度监测结果,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对我院2001年1月-2003年12月服用丙戊酸钠(VPA)、卡马西平(CBZ)、苯巴比妥(PB)、苯妥英钠(PHT)患者共1598例/次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了解儿童抗癫痫药物在我院应用的现状和趋势。结果血药浓度在正常治疗范围内的患者占50.3%,小于正常治疗范围的患者占42.9%,高于正常治疗范围的患者占6.8%,联合用药的患者中,血药浓度低于或高于正常治疗浓度的患者总达44.1%。结论癫痫患者应重视血药浓度监测,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临床分别使用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卡马西平3种抗癫痫药患者的血药浓度,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289例分别使用抗癫痫药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卡马西平的患者进行血药浓度测定结果的分析、评价。结果血药浓度在正常治疗浓度范围内的患者有167例(57.79%),低于正常治疗浓度范围且疗效不佳的有99例(34.26%),高于正常治疗浓度范围、怀疑中毒的有23例(8.21%)。结论对于癫痫患者,应重视血药浓度监测,及时调整用药方案,以达到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3.
3种抗癫痫药物的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3种常用抗癫痫药物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及药物相互作用的关系,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FPIA)对口服丙戊酸钠176例、卡马西平72例、苯妥英钠29例的癫痫患者血中药物谷浓度进行监测(277例次),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口服丙戊酸钠在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内有98例,有效控制率为89.80%;口服卡马西平在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内有49倒,有效控制率为95.92%;口服苯妥英钠在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内有6例,有效控制率为66.67%。结论监测癫痫患者服药后不同时间段体内的血药浓度,对临床及时调整给药方案、降低癫痫的发作率、减少抗癫痫药物的不良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癫痫患者卡马西平、丙戊酸血药浓度监测情况。方法对262例常规服用卡马西平、丙戊酸钠老年癫痫患者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卡马西平组有13.75%低于有效血药浓度,5%高于有效血药浓度,81.25%达到有效血药浓度。而丙戊酸组有51.96%低于有效血药浓度,3.92%高于有效血药浓度,44.12%达到有效血药浓度。丙戊酸组达到有效血药浓度的比率明显低于卡马西平组(P〈0.01),而两组高于有效血药浓度的比率基本相似(P〉0.05)。结论患者在给予卡马西平或丙戊酸钠初次使用剂量后达到有效浓度的比率存在一定差异。临床医师在应用抗癫痫药物时应实施个体化给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103例抗癫痫药物血药浓度监测结果的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卡马西平、丙戊酸钠、苯妥英钠、奥卡西平的血药浓度,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卡马西平、丙戊酸钠、苯妥英钠、奥卡西平在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内分别为39例(92.3%),19例(54.3%),33例(12.1%),9例(69.2%)。结论抗癫痫药物血药浓度监测对合理用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血药浓度个体差异较大,影响因素较多,应结合其他临床指标综合分析监测结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儿童癫痫患儿服用卡马西平后,其血药浓度,给药剂量及给药时间的关系。方法:对服用卡马西平及联合用其他抗癫痫药物的51例癫痫患儿,用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监测其血药浓度,并结合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稳态血药浓度与给药剂量,给药时间,是否联合用药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结论:儿童癫痫患者服用卡马西平后的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及时监测血药浓度,调整给药剂量及给药时间,对控制儿童癫痫发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血药浓度监测了解苯妥英钠、卡马西平、苯巴比妥这3个抗癫痫药的血药浓度情况.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111例分别口服苯妥英钠、卡马西平、苯巴比妥的患者进行血药浓度测定,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监测111例抗癫痫药血药浓度在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内的有57例,占51.4%,低于有效血药浓度范围30例,占27.0%,高于有效血药浓度范围的24例,占21.6%.结论 对于癫痫患者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对临床及时调整用药方案,降低癫痫发作频率,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2000~2004年我院4种抗癫痫药物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4种抗癫痫药血药浓度有效率和高于及低于有效浓度的百分率的统计分析,有针对性的指导临床,合理调整给药方案。方法:运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解放军总医院2000年1月~2004年12月所监测的4种抗癫痫药物的血药浓度结果进行分析。结果:4种药物的监测结果中,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内结果占年监测例次的百分率以卡马西平为最高,但总体上均较低;而低于有效浓度范围的结果在年监测例次中所占比例较大。结论:血药浓度监测结果是指导临床用药的依据之一,应综合分析患者的用药方案、用药史、实验室数据和临床疗效.真正做到个体化给药。  相似文献   

9.
抗癫痫中药制剂服用者抗癫痫西药血药浓度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解并证实某些抗癫痫纯中药制剂中是否会有抗癫痫类西药成份,以便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与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对已服用各种(共22种)抗癫痫中药制剂的42例癫痫患者,用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监测苯妥英,丙戊酸,卡马西平,苯巴比妥4种抗癫痫药物的血药浓度。结果:22种抗癫痫中药制剂中不同程度的含有1-4种抗癫痫类西药;单服中药的25例患者,20例癫痫症状者得不到控制,5例引起中毒;中药与西药联合中药17例中,2例引起中毒。结论:服用某些抗癫痫中药的患者,必须监测其中所含西药成份的血药浓度,建议生产这些含西药的抗癫痫中药制剂时,应标明所含西药成份及含量,以便医生合理用药,最好是不加入抗癫痫类西药成分,以免疫加入西药的剂量不足而达不到治疗目的。或因加入的西药成份剂量过大而引发起中毒;中西药联合用药时,应考虑所服中药中含有抗成份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用药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0.
癫痫患者2种治疗药物浓度的监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监测治疗癫痫患者血清中苯妥英(PHT)和卡马西平(CBZ)的浓度。方法: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住院和门诊78例癫痫患者血药浓度。结果:其中服用苯妥英23例,卡马西平55例,低于治疗有效浓度分别有14例和19例,各占60.87%和34.55%,中毒浓度1例。结论:癫痫患者的治疗与苯妥英和卡马西平的用药水平有关,治疗剂量不能仅凭经验用药,有条件则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实行个体化给药。  相似文献   

11.
抗癫痫药物常用剂量与血药浓度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了解不同抗癫痫药物常用剂量与血药浓度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监测几种抗癫痫药物的血药浓度.结果:服用丙戊酸钠的常用剂量,有53%病例的血药浓度在有效范围(50~100 mg*L-1),42%的病例低于50 mg*L-1,5%的病例高于100 mg*L-1; 服用卡马西平的常用剂量,有61%病例的血药浓度在有效范围 (4~12 mg*L-1), 35%病例低于4 mg*L-1,4%病例高于12 mg*L-1;服用苯妥英钠的常用剂量,仅有29%病例的血药浓度在有效范围(10~20 mg*L-1),63%的病例低于10 mg*L-1,8%的病例高于20 mg*L-1.结论:丙戊酸钠、卡马西平的常用剂量与有效血药浓度有较好的关系;苯妥英钠的常用剂量与有效血药浓度的关系较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监测服用抗癫痫中药制剂癫痫患者的血药浓度,鉴别其中的西药成分,配合临床安全合理的使用药物,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测定55名癫痫患者所服用的抗癫痫“纯中药”制剂中苯巴比妥、苯妥英、丙戊酸和卡马西平的血药浓度。结果:55例患者所服用的32种中药制剂中有6种未检出任何化学成分,其他服用中药制剂的癫痫患者的血液样本中都不同程度的检出抗癫痫化学成分,有的还多达3种。结论:中药制剂厂家在药品说明书中应注明中西药成分,保障患者用药安全;药师应做好癫痫患者用药教育,合理应用抗癫痫药物。  相似文献   

13.
抗癫痫中成药中非法添加西药成分的血药浓度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长期服用抗癫痫中成药的患者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查明抗癫痫中成药中非法添加的西药成分。方法:通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中成药中添加的丙戊酸、卡马西平、苯巴比妥、苯妥英的种类及血药浓度。结果:所有服用抗癫痫中成药的患者中均检测到上述四种西药成分,其中含丙戊酸17例,血药浓度在有效范围内占23.53%;含卡马西平17例,血药浓度在有效范围内占17.65%;含苯巴比妥17例,血药浓度在有效范围内占41.18%;含苯妥英5例,血药浓度在有效范围内占60.00%。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准确,可快速筛查抗癫痫中成药中非法添加的西药成分,便于临床指导患者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老年癫痫患者卡马西平、丙戊酸血药浓度监测情况。方法 对262例常规服用卡马西平、丙戊酸钠老年癫痫患者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结果 卡马西平组有13.75%低于有效血药浓度,5%高于有效血药浓度,81.25%达到有效血药浓度。而丙戊酸组有51.96%低于有效血药浓度,3.92%高于有效血药浓度,44.12%达到有效血药浓度。丙戊酸组达到有效血药浓度的比率明显低于卡马西平组(P<0.01),而两组高于有效血药浓度的比率基本相似(P>0.05)。结论 患者在给予卡马西平或丙戊酸钠初次使用剂量后达到有效浓度的比率存在一定差异。临床医师在应用抗癫痫药物时应实施个体化给药。  相似文献   

15.
姚丽雯  龚丽娴  石磊  袁进  姚小莉  曾晓晖 《医药导报》2007,26(10):1236-1237
[摘要]目的 通过对抗癫痫药物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为临床提高本类药物的治疗水平作参考.方法 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对568例服用丙戊酸钠、374例服用卡马西平、85例服用苯妥英钠和45例服用苯巴比妥的患者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及临床疗效分析、评价.结果 抗癫痫药治疗指数小,安全度较低,其作用的个体差异大.结论 癫痫患者应重视血药浓度监测,并结合其他因素调整用药方案,以达到安全、有效、合理应用抗癫痫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儿童癫痫患者服用卡马西平后,其血药浓度、给药剂量及给药时间的关系。方法:对服用卡马西平及联合用其他抗癫痫药物的51例癫痫患儿,用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监测其血药浓度,并结合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稳态血药浓度与给药剂量、给药时间、是否联合用药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结论:儿童癫痫患者服用卡马西平后的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及时监测血药浓度、调整给药剂量及给药时间,对控制儿童癫痫发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军 《中国药业》2008,17(11):55-55
目的促进临床安全、有效地用药。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分别测定患者地高辛和卡马西平的血药浓度,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共监测地高辛723例,血药浓度在有效范围(0.8~2.0μg/L)的有339例,有效率为46.9%;共监测卡马西平89例,血药浓度在有效范围(4~12mg/L)的有42例。有效率为47.2%。结论对于治疗窗比较窄的药物,有必要进行治疗药物的血药浓度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主动调整给药方案。  相似文献   

18.
贾暖  孙成春  董玉波 《中国药房》2012,(30):2827-2828
目的: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癫痫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2011年3种抗癫痫药(丙戊酸钠、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的血药浓度监测数据。结果:我院抗癫痫药血药浓度监测例数大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共监测1653例次;儿童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的例数占总例数的38.05%,除卡马西平组外,偏离有效浓度范围的比例均高于50%。结论:正确地应用治疗药物监测,对提高癫痫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4种抗癫痫药物单用与合用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128例癫痫患者4种抗癫痫药单用与合用的临床疗效以及中毒情况,对128例癫痫患者的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着重分析了PHT中毒病例与血药浓度的关系.举例说明TDM工作有助于诊断、处理药物过量中毒;对合并用药的合理性具有指导作用,建议尽量避免多药合用;同时必须密切注意PHT的饱和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20.
115例癫痫患者卡马西平血药浓度测定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监测卡马西平的血药浓度,分析临床合理用药情况。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对115例次服用卡马西平的癫痫患者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并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115例血药浓度监测中,血药浓度低于4μg/ml占22.6%,4~12μg/ml占73.9%,超过12μg/ml占3.5%。出现中毒反应的有6例,占5.2%。结论卡马西平个体差异大、影响因素多,在临床中应加强治疗药物的监测,实施个体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