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实验通过自身对照研究探讨狗总胆管结扎(CBDL)所致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肝脏血流动力学的特征,结果表明:狗总胆管结扎后门静脉压力、嵌塞肝静脉压力、门-腔静脉压力梯度均较结扎前明显增加,门静脉血流量明显减少,而肝动脉血流量明显增加。门静脉血管阻力明显增加,而肝动脉血管阻力明显降低。肝脏组织学检查显示为完全和(或)不完全分隔型纤维间隔形成。上述改变与人类肝硬化门脉高压所见者一致。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CT灌注成像及多普勒血流计测定肝脏血流灌注量,研究肝动脉栓塞术对肝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10头猪麻醉后,行肝左动脉栓塞术;于肝左动脉栓塞术前及术后,采用CT灌注成像测定肝右叶肝动脉灌注量、门静脉灌注量、总肝血流量、肝动脉灌注指数,采用多普勒血流计分别测定肝门静脉、肝固有动脉、肝左动脉及肝右动脉血流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肝左动脉栓塞术前及术后比较,栓塞术后肝右动脉血流量及肝右叶肝动脉灌注量增加,肝右叶门静脉的血流灌注量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肝固有动脉血流量明显减少,肝门静脉血流量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肝动脉栓塞术后,通过肝动脉缓冲效应,门静脉血流量增加,维持全肝血流量基本平衡.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门体分流时合适分流口直径。方法 胆汁性肝硬化门脉高压的10条犬施行门-腔H型分流,并在不同分流口直径下分别测定游离门静脉压(FPP)、门腔压力梯度(PCPG)、门脉流量(PVF)和肝动脉流量(HAF)。 结果 分流口直径(SD)和门静脉直径(PVD)之比(SD/PVD)与FPP、PCPG、PVF呈负相关,与HAF呈正相关,且直线关系良好。结论 SD/PVD需小于70%时才能达到限制性分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动态观察犬行门腔和肠腔端侧分流术后对肝脏和胰岛细胞功能的影响。分析两组分流术后肝脏形态学改变和门脉血中胰岛素浓度与肝血流量变化之间的关系后,作者认为肝血流量减少是肝功能恶化的主要因素,两组分流术后周围血和门脉血中胰岛素和胰高糖素水平均降低,且同时有胰岛A,B细胞数量减少和胰腺空泡变性等。上述变化门腔分流组较肠腔分流血为明显。由此提示,门体分流术,尤其是全门体分流术可损害胰腺内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部分门静脉动脉化(APS)与限制流量的APS术后对肝脏微循环及肝脏结构功能的远期影响.方法 建立APS和限制流量的APS的大鼠实验模型,对肝脏微循环和结构功能改变进行为期6个月的对比观察.结果 APS组肝组织LDF为(1.389±0.125)PU,限流组肝组织激光多普勒血流量(laser doppler flow,LDF)为(1.203±0.135)PU,APS组肝脏血流量明显大于限制流量后APS组(P>0.05).APS组血清ALT、AST水平与限制流量的APS相比呈升高趋势,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S组血清ALP水平明显升高,与限制流量的AP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内门静脉及其分支显著增宽、壁增厚、内膜胶原纤维增多.而限制流量的门静脉动脉化术后未出现以上改变.结论 APS术后,限制流量是必需的,防止过高血流量对肝脏功能和结构的损害.  相似文献   

6.
陈燕  夏成静  江从勋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10):1505-1507,1520
目的观察高剂量异丙酚对家兔肝血流阻力及肝血流量的影响,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20只成年雄性健康家兔随机分为异丙酚组11例,输注异丙酚1.2mg/(kg·min)和对照组9例,输注等容量5%葡萄糖液,开腹游离门静脉和肝动脉,行颈总动脉、门静脉、肝静脉插管。循环稳定后给药,生理记录仪连续监测给药后90min内平均动脉压、门静脉压、肝静脉压,电磁血流仪连续测定门静脉和肝动脉血流量,计算门静脉、肝静脉血管阻力。结果给药30min后各时点,异丙酚组平均动脉压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但肝血流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以门静脉血流量增加为主,同期门静脉、肝静脉血管阻力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剂量异丙酚虽降低肝灌注压,但同时也使肝血管阻力显著降低,明显提高肝脏血液灌注。  相似文献   

7.
放射性核素显像测定大鼠肝部分切除后残肝有效血流量,并观察应用丹参后对其残肝血流量的影响。30只大鼠随机分成3组:单纯切肝组(对照组)、缺血组、缺血应用丹参治疗组(丹参组)。术前、术后1h、1、3、7d分别测定残肝血流量变化。结果表明,缺血组较对照组残肝血流量减少更显著(P<0.01);应用丹参后残肝血流量得到明显改善,并于1周恢复术前水平。核素显像测定肝血流量具有方法简单、准确、无创等特点。提示丹参可能具有改善残肝微循环、增加其有效血流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外科手术门脉高压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观测门静脉系统血流和术中门静脉测压 ,对 2 2例门脉高压症脾肾分流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前后的血流动力学进行研究。结果 本组术后的门静脉血流量介于断流组与脾肾分流组之间 ,自由门静脉压亦介于断流组与脾肾分流组之间 ;本组门静脉压的下降与门静脉血流量的减少呈正相关 (r =0 70 6 7,P 0 0 0 5 )。结论 该术后门静脉血流肝内灌注良好 ,门静脉瘀血状态缓解。  相似文献   

9.
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了57例肝占位性病变血流。原发性肝癌以动脉供血为主,并有速度快的特点,肝总动脉血流量较肝血管瘤、正常组显著增加(P<0.0001),门静脉血流量显著减少(P相似文献   

10.
采用统一的标准,统一的仪器和单盲试验法,对24例健康受试者分别测定了受术前、模拟发功试验和气功发放“外气”试验的肝血流量。结果表明,受试者在接受气功师发放外气的试验中,其肝血流量与受术前和接受模拟发功时肝血流量之差,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提示气功“外气”能增加健康人肝血流量。但是,受试者接受模拟发功时的肝血流量与施术前相对照,其差异则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模拟发功对健康人肝脏血流量并无显著影响。进而证明气功“外气”的试验结果,并非心理暗示所致。  相似文献   

11.
<正> 门静脉高压症并发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门静脉高压症病人的重要死因之一,也是临床常见的急症。应用各种门一体静脉分流术治疗此并发症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经验表明,分流手术的近、远期效果均不够理想。况且各种分流手术的操作都很复杂,分流了门静脉的血流量,也就减少了肝脏的灌流量。因此,近年来有倾向于施行门奇静脉断流手术的趋势。 门奇静脉断流术的方法很多,有单纯胃冠状静脉结扎木、胃横断术(Tanner.)、胃近侧血管离断术(Hassab.)、胃底横断术(裘法祖)、胃底静脉环扎术(郑扶民)、食道下端及胃底切除术(井口洁)、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戴植本等)等。  相似文献   

12.
吲哚氰绿(Indocyanine green,ICG)在体内主要由肝脏清除,以往用ICG的清除技术测定肝血流量,都需作肝静脉插管。本文报道了用ICG的清除技术非侵入性的检测犬的肝血流量的研究结果,提示采用药代动力学二室模型计算肝血流量的方法可不需作肝静脉插管,费时少,操作简便,结果较精确,因而方便临床实际应用,是一种较好的定量估价肝血流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徐心  黎一鸣  周娟 《陕西医学杂志》2005,34(9):1050-1052
目的:探讨肝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和肝脏中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1)浓度的变化在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大鼠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模型,应用微电磁流量计测定肝硬化时肝动脉血流量(HABV)、肝动脉脉搏(PI)、肝动脉平均峰值(HAI)。应用RT-PCR技术检测肝组织中iNOSmRNA和ET-1mRNA的表达水平。硝酸还原酶法检测肝组织和门静脉血液中NO含量。放免法测定门静脉血中ET-1浓度。结果:肝硬化组肝组织中iNOSmRNA和ET-1mRNA的表达水平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5)。正常组大鼠肝组织NO、门静脉血中NO和ET-1浓度都很低,在肝硬化门脉高压组显著升高(P<0.05)。肝硬化门脉高压组肝动脉HABV、PI、HAI呈显著性升高(P<0.05)。结论:肝脏微循环中扩血管物质NO和缩血管物质ET-1浓度的比值改变是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形成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可能与门静脉系统高动力血流状态,血管渗透性增加等发生有密切关系。同时肝动脉血流量增加,一方面促进NO/ET-1比值的失衡,另一方面通过肝动脉缓冲作用,导致肝内门静脉循环受阻。  相似文献   

14.
通过直肠给药~(99m)Tc-MIEI测定门脉-系统循环短路。对8例正常对照者与58例各种肝脏疾病患者作了测定。正常对照者5min内肝影显示而其他器官放射性极少。门脉高压性肝硬化患者心影明显,其心脏与肝脏比值(H/L)明显高于正常组、急性和慢性肝炎组(P<0.01)。H/L值与茚菁绿试验(ICG)值具有良好相关。H/L值与手术直接测定门静脉压力值之间也有着明显相关性。本方法是一种实用、可靠的诊断门脉分流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观察了兔肝不同血供对肝脏再生的影响。单纯肝叶切除兔剩肝再生显著,肝叶切除 肝固有动脉结扎兔剩肝也明显再生,肝叶切除 门~腔静脉侧侧分流兔剩肝既有萎缩又有再生,肝叶切除 门~腔静脉端侧分流兔剩肝严重萎缩。实验说明完整的肝脏血供是肝脏再生的保证,门脉血供对肝脏再生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肝脏是人体中最大、最重的实质脏器,由肝小叶和一系列管道(门静脉、肝静脉、肝动脉和胆管)所组成。肝脏的血供丰富,接受门静脉和肝动脉的双重血液供应。它们之间有互相调节作用,门静脉血流量减少时,肝动脉血流量增加,反之亦然,此即为"肝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脏部分切除手术中肝脏微循环功能的对患者的损伤程度及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近几年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共23例,患者都采用了阻断第一肝门的方法进行了肝部分切除手术。在手术中要随时动态测定患者的肝脏微循环的血流量;在术前以及手术后的第1天和5天,抽取患者的血液标本,对患者的肝功能进行检测情况。结果术后检查患者的肝脏微循环血流量值表现正常。而且手术后的第1天和5天的检测显示,患者的肝功能改善程度良好。结论阻断肝脏血流施行肝部分切除手术可以有效地减少肝脏微循环功能的损伤程度,并且能够降低手术的风险,改善患者的肝脏机能。  相似文献   

18.
肝门静脉侧支循环分流量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门静脉侧支循环分流量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王万祥,寿乃延(第一附属医院外科)各种慢性肝病后期由于合并肝门静脉高压而建立侧支循环,最终转流门静脉血绕过肝脏进入体循环,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和肝性脑病等一系列并发症[1],因此肝门静脉侧支循环分流量的测定对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肝脏部分切除手术前增加肝细胞内糖原含量能否减轻术中因阻断肝血流所引发的肝脏微循环功能的损伤程度。方法将我院近9年治疗的3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于术前24h内静脉滴注高浓度的葡萄糖;对照组不做特殊处理。两组患者均采用阻断第一肝门方法行病变肝脏切除术。术中动态测定肝脏微循环血流量;并于术前及术后第1、5天,抽取血液标本,检测患者肝功能情况。结果于肝门血流阻断解除后同一时相,两组肝脏微循环血流量值均表现为实验组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且术后第1、5天,实验组肝功能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而术前两组间差异不显著。结论在阻断肝脏血流施行复杂的肝脏手术之前,增加肝细胞内糖原含量可有效地减轻肝脏微循环功能的损伤程度,降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门体分流性脑病(PSE)是门脉高压症的常见并发症。PSE被认为是氨等含氮物质引起的,正常情况下这些物质被肝脏从血液中清除。肝硬化和其他肝脏病变时会发生门体分流(PSS),如外科门体静脉吻合术(PSA)或自发性门体分流,这些侧支血管绕过肝脏,从而造成有毒的含氮物质在血液和组织内蓄积。PSE以脑病变为特点,而门体分流性脊髓病(PSM)则是发生在肝硬化和(或)PSS患者,以肢体瘫痪、巴宾斯基征阳性和肌肉僵直为特点。通常只累及下肢。对于出现该综合征的第1例报道是对1例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后观察了5年的患者。这位患有慢性乙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