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急性时相血清淀粉样蛋白A(A-SAA)和罗格列酮(RGZ)对内皮细胞白细胞介素(IL)6和IL-8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分别用不同浓度(0.5/μg/ml、5/Lg/μg)的A-SAA、RGZ(10μmol/L)处理ECV304内皮细胞8h、24h后抽提总RNA,用RT-PCR技术检测IL-6、IL-8 mRNA的表达。结果A-SAA能显著促进ECV304细胞IL-6、IL-8mRNA的表达,并呈剂量和时效依赖性(P〈0.01)。而RGz并不影响A—SAA对ECV304细胞IL-6和IL-8 mRNA表达的促进作用。结论A—SAA可通过促进内皮细胞IL-6、IL-8的表达和分泌,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RGZ并非通过影响A-SAA对内皮细胞IL-6和IL-8表达的促进作用发挥其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性时相血清淀粉样蛋白A(A—SAA)和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RSG)对内皮细胞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PAI-1)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分别用不同浓度(0.5μg/ml、5μg/ml)的A—SAA、RSG(10μmol/L)处理ECV304内皮细胞8h、24h后抽提总RNA,用半定量RT-PCR技术检测MCP-1、PAI-1mRNA的表达。结果A—SAA能显著促进ECV304细胞MCP-1、PAI-1mRNA的表达,并呈剂量和时效依赖性(P〈0.01)。而RSG能部分减低A—SAA对ECV304细胞MCP-1和PAI-1mRNA表达的促进作用。结论A—SAA可通过促进内皮细胞MCP-1、PAI-1的表达和分泌,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RSG可通过部分减低A—SAA对内皮细胞MCP-1和PAI-1表达的促进作用发挥其抗炎、抗AS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辛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6及CRP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将63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33例和常规治疗组30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辛伐他汀组每晚睡前加服辛伐他汀20mg,连服4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行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及C反应蛋白(CRP)检测。结果辛伐他汀组治疗后血清IL-6、CRP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亦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组治疗后血清IL-6及CRP水平均无明显降低。认为辛伐他汀有明显抗炎作用;治疗ACI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测定肝硬化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6和IL-8水平。结果 36例肝硬化患者血清IL-6、IL-8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采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一个月后肝功能恢复者血清IL-6、IL-8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而肝功能未恢复者血清IL-6、IL-8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不明显。结论 肝功能损伤可能是白细胞介素活性增加的重要原因,细胞因子的水平与肝硬化的形成及预后有关,还原型谷胱甘肽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赵俊泉  吕秀英 《山东医药》2007,47(22):40-41
将急性脑梗死(ACI)患者58例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30例和常规治疗组28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行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变化.另选同期健康体检的2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ACI治疗前血清TNF-α、IL-6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辛伐他汀组血清TNF-α、IL-6水平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常规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清TNF-α、IL-6降低不明显(P>0.05).认为辛伐他汀通过影响ACI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从而发挥明显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作为易损斑块的检测指标的可能性。方法:设ACS组29例,慢性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8例,对照组31例。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SAA的表达比较。结果:ACS组血清hs-CRP、IL-6、TNF-α及SAA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及对照组(P<0.01);SAP组4种炎症标记物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S患者SAA水平显著增高,对ACS的预测可能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使用辛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清中妊娠相关蛋白A(PAPP-A)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选择UAP患者68例,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36例);常规治疗组(32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0例)。各组在入院时即刻检测血清中PAPP-A和IL-6水平。常规治疗组采用常规治疗(阿司匹林、依那普利、倍他乐克等),辛伐他汀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20mg,每晚一次,连续治疗4周。SAP组采用与辛伐他汀组同样的治疗方法。结果入院时两组UAP患者血清中PAPP-A、IL-6明显高于SAP组,两组间比较具有明显差异性(P<0.01),经治疗4周后,辛伐他汀组血清中PAPP-A、IL-6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1),而SAP治疗前后PAPP-A、IL-6无明显差异性。结论PAPP-A、IL-6作为炎症反应的新标志物,在UAP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的检测意义,早期应用辛伐他汀能有效降低UAP患者血清中PAPP-A、IL-6的浓度,提高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汪洁 《山东医药》2006,46(20):54-55
将56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和常规组,各28例,两组均予溶栓剂、抗凝剂、B受体阻滞剂等常规治疗,辛伐他汀组在此基础上口服辛伐他汀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检测血清IL-6和TNF-α。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同法测上述指标。结果ACS患者治疗前血清IL-6、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辛伐他汀组治疗后血清IL-6、TNF-α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常规组治疗后血清IL-6、TNF-α降低不明显(P〉0.05)。认为血清IL-6、TNF-α水平升高与ACS发病密切相关,辛伐他汀可降低ACS患者血清IL-6、TNF-α水平,即有减轻病变部位炎症反应和保护内皮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动态变化在急性脑梗死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4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1、4、7、14 d的血清IL-6、IL-8、TNF-α水平,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发病第1天血清IL-6、IL-8水平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第4天达峰值[(19.53±5.25)、(3.20±1.05) μg/L],之后逐渐下降,第14天水平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TNF-α水平在第1天即达峰值[(59.38±14.37)μg/L],在1-14d始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发病后第1天及第4天血清IL-6、IL-8、TNF-α水平均与梗死体积呈正相关(r=0.373,P<0.05;r=0.541,P<0.01;r=0.646,P <0.01;r =0.305,P<0.05).结论 IL-6、IL-8、TNF-α水平的增高程度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梗死体积大小密切相关,临床检测有助于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及脑损害程度的评估.  相似文献   

10.
苦参碱对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血清IL-6、IL-8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氧化苦参碱对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经肝穿活组织病理检查筛选 6 4例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32例。两组治疗前后均采用放射免疫技术检测血清IL - 6、IL - 8及HA、LN、PC -Ⅲ含量。结果显示氧化苦参碱治疗前后血清IL - 6、IL - 8及HA、LN、PC -Ⅲ含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治疗后上述含量均明显下降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证明氧化苦参碱具有抗肝纤维化效用  相似文献   

11.
Liang F  Hu DY  Wang BY  Huang N  Wu Q  Chen HQ 《中华内科杂志》2005,44(6):421-424
目的本研究检测层流低切应力诱导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IL8基因的转录激活。方法RTPCR检测4.2dyne/cm2切应力处理0.5、1、2h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IL8mRNA表达。构建IL8报告基因质粒pEGFP1IL8USCS,转染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切应力刺激3h后,流式细胞仪分析绿色荧光蛋白表达。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观察切应力处理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0.5、1、1.5、2h的NFκBp65核转移。用对照和切应力处理10、20、30、60min的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胞质蛋白,进行IκB和磷酸化IκB的免疫印迹。结果低切应力刺激可诱导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表达IL8mRNA。切应力刺激后,重组质粒转染的血管内皮细胞表达IL8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切应力诱导NFκB向胞核内转移,和IκB的磷酸化和降解。结论NFκB传导通路可能介导切应力诱导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IL8基因的转录活化,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环磷酰胺、沙立度胺、白芍总苷、辛伐他汀对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EC)增殖及其分泌内皮素(ET)-1的影响.方法 培养EA.hy 926细胞,用四氮唑蓝染色法(MTT)观察环磷酰胺(2000、500、150、50 μmol/L)、沙立度胺(50、10、1、0.1、0.01 μmol/L)、白芍总苷(36、18、4.5、0.5 μg/ml)、辛伐他汀(10、5、2、1 μmol/L)在不同浓度和不同培养时间下对EC增殖的影响;ELISA检测环磷酰胺(2000、500、150、50 μmoL/L)、沙立度胺(50、10、1、0.1、0.01 μmol/L)、白芍总苷(36、18、4.5、0.5 μg/ml)、辛伐他汀(10、5、2、1 μmoL/L)作用后EA.hy926细胞培养上清中ET-1水平的变化.结果 (1)环磷酰胺、白芍总苷对EC增殖的抑制作用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作用72 h时呈浓度依赖性;沙立度胺对EC的增殖无明显作用,且随时间的延长变化不大;辛伐他汀在作用24 h时对EC的增殖有促进作用,随作用时间的延长对EC的增殖呈抑制作用.(2)环磷酰胺(1000、150、50 μmol/L)、沙立度胺(10 μmol/L)、辛伐他汀(10、5 μmol/L)作用24 h可显著抑制EC分泌ET-1,白芍总苷(36 μg/ml)可显著促进EC分泌ET-1.结论 环磷酰胺、白芍总苷、辛伐他汀对EC的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辛伐他汀能明显抑制EC分泌ET-1,环磷酰胺可抑制EC分泌ET-1.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平滑肌祖细胞(SPC)和内皮祖细胞(EPC)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将其接种在纤维连接素包被培养板,加入不同浓度辛伐他汀(0.01~10μmol/L)培养8d。采用平滑肌肌动蛋白免疫荧光染色鉴定骨髓源性SPC,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FITC—UEA—I和Di I-acLDL双染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EPC,并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计数。结果:辛伐他汀显著抑制骨髓单个核细胞分化为SPC。0.01μmol/L辛伐他汀组与对照组SPC数量分别为79±5对85±4(P〈0.05)。辛伐他汀显著促进骨髓单个核细胞向EPC分化,其促进作用随辛伐他汀浓度升高而增加,在1.0μmol/L达最大效应。1μmol/L辛伐他汀组与对照组EPC数量分别为87±5对39±4(P〈0.01)。结论:辛伐他汀选择性抑制骨髓单个核细胞向SPC分化,促进其向EPC分化,局部应用有促进损伤血管再内皮化和抑制新生内膜过度增生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humanumbilicalveinendothelialcells,HUVEC)及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将HUVEC分为3组进行培养,包括正常对照组、重组人白细胞介素6(rhIL6)刺激组和阿托伐他汀组。通过MTT法测定各组细胞的增殖活力,并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①正常对照组、rhIL6组及阿托伐他汀组的吸光度(A)分别为0.172±0.014、0.257±0.058及0.184±0.021;②rhIL6作用下,HUVEC粗面内质网上核糖体较对照组明显增多,而阿托伐他汀可抑制rhIL6对HUVEC的这种超微结构改变。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有效抑制rhIL6,进而阻止HUVEC增殖。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对肿瘤坏死因子(TNFα)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表达的影响,以期探讨3-羟-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可能的非调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方法体外培养HUVEC,加TNFα100U及1×10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早期辛伐他汀治疗对血脂和炎症反应标记物的影响及差异 ,探讨他汀类药物在ACS早期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 ACS住院患者 12 3例 ,入院后测定血浆甘油三酯 (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白细胞介素 6 (IL 6 )和C反应蛋白 (CRP)水平 ,然后随机分为辛伐他汀治疗组和非辛伐他汀治疗组。出院时重复测定上述指标。同期测定 15例慢性稳定性心绞痛 (CAP)患者和 15名健康者作对照比较。 结果  1 ACS患者血浆TC、LDL C、IL 6、CRP显著高于健康者 (P <0 0 1) ,血浆LDL C、IL 6显著高于CAP患者 (P <0 0 1)。 2 出院与入院时比较 ,辛伐他汀组和非辛伐他汀组血浆IL 6、CRP显著降低 (P <0 0 1) ,出院时辛伐他汀组血浆IL 6、CRP也显著低于非辛伐他汀组 (P <0 0 1)。 3 据入院时血浆IL 6、CRP水平 ,把ACS患者分别分为IL 6、CRP高值组和低值组 ,出院与入院时比较 ,高值组和低值组血浆IL 6、CRP均显著降低 (P<0 0 1,P<0 0 1) ,但只有高值组 ,出院时辛伐他汀治疗者血浆IL 6、CRP显著低于非辛伐他汀治疗者 (P <0 0 1,P <0 0 5 )。 结论 ACS患者早期辛伐他汀治疗有明显抗炎症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与膜-细胞骨架连接蛋白家族结合的磷酸化蛋白50(EBP50)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内Akt1磷酸化水平、细胞分泌明胶酶的活性以及细胞骨架表达和分布的影响,阐明其影响人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及成管的分子机制。方法构建EBP50的真核重组表达载体,将重组质粒分别稳定转染HUVEC细胞系,经Western blot法验证后,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应用划痕法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应用Matrigel法检测细胞的成管能力;应用Western blot检测EBP50对Akt1磷酸化水平的影响;应用明胶酶谱法检测HUVEC细胞分泌的明胶酶活性;应用免疫荧光观察细胞骨架的分布。结果转染的外源性EBP50 cDNA片段已整合到基因组中;与对照组细胞比较,EBP50能显著抑制细胞的增殖、迁移及成管能力,并且EBP50明显下调Akt1的磷酸化水平(t=2.98,P<0.01);同时使HUVEC分泌的MMP2活性下降,并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内细胞骨架的分布。结论EBP50可以抑制HUVEC细胞的增殖、迁移及成管,其机制可能与调整Akt1的磷酸化水平、调节细胞分泌明胶酶的活性及影响微丝细胞骨架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构建携带人激肽释放酶(kallikrein,KK)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并导入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观察其对缓激肽(BK)、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水平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1)将KK基因定向克隆入腺相关病毒载体质粒pAAV-MCS中,构建成pAAV-KK;(2)分别将pAAV-KK及pAAV-LacZ与另外两种质粒pHelper、pAAV-RC通过脂质体共同转染AAV-293细胞,包装出rAAV-KK和rAAV-LacZ重组腺相关病毒。将rAAV-LacZ原液稀释成不同浓度梯度并感染HT-1080细胞,通过β-半乳糖苷酶染色测定病毒感染滴度,并观察LacZ传代HT-1080细胞的表达情况;(3)将rAAV-KK感染HUVEC,检测其对缓激肽、NO、ET-1水平和eNOS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1)成功构建了带有KK目的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和带有LacZ报告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对照载体);(2)rAAV-LacZ重组病毒以感染滴度6.2×107I U/ml感染HT-1080细胞后,LacZ基因能够在连续传代的HT-1080细胞内稳定持续表达;(3)与空白组、LacZ组(对照组)相比,KK感染组的HUVEC细胞培养液中BK[(2.864±1.36)pmol/ml∶(2.782±1.48)pmol/ml∶(6.576±2.08)pmol/ml]、NO[(16.42±1.02)μmol/L∶(16.46±1.25)μmol/L∶(21.28±1.46)μmol/L]水平明显增加,eNOS基因[(0.353±0.031)∶(0.364±0.049)∶(0.423±0.038)]表达明显增强,ET-1[(262.91±17.85)pg/ml∶(263.56±15.87)pg/ml∶(199.48±16.99)pg/ml]水平显著下降(P均0.01)。结论:(1)成功构建了携带有人激肽释放酶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KK感染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2)可使细胞分泌BK、NO,以及表达eNOS基因增加,ET-1减少,改善内皮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平滑肌祖细胞(SPC)和内皮祖细胞(EPC)黏附的影响,筛选新一代用于包被洗脱支架的药物。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重悬于SPC培养基或EPC培养基,接种在纤维连接素包被的培养板,以平滑肌肌动蛋白免疫荧光染色鉴定骨髓源性SPC,以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的异硫氰酸荧光素-荆豆凝集素-Ⅰ(FITC-UEA-Ⅰ)和Dil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I-acLDL)双染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EPC。分别收集培养8 d的SPC和EPC,加入不同浓度辛伐他汀(0,0.01,0.1,1,10μmol/L)培养24 h。采用贴壁法检测SPC和EPC黏附能力。结果:辛伐他汀显著抑制SPC黏附,0.01μmol/L辛伐他汀作用24h,黏附SPC数量较对照组(0μmol/L)明显减少[(52±4)个∶(59±5)个,n=5,P〈0.05]。与SPC相反,辛伐他汀显著促进EPC黏附,其促进作用随辛伐他汀浓度升高而明显增加,1.0μmol/L达最大效应,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39±5)个∶(12±3)个,n=5,P〈0.01]。结论:辛伐他汀选择性抑制平滑肌祖细胞黏附,促进内皮祖细胞黏附,其双向调节作用呈浓度依赖性,局部应用有促进损伤血管再内皮化和抑制新内膜过度增生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