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大鼠直肠壁内淋巴管的微细分布和形态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大鼠直肠壁内淋巴管的分布和形态、结构特点,为探讨直肠癌淋巴道转移的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用半薄、超薄切片、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大鼠淋巴管的微细分布。结果大鼠直肠壁的黏膜固有层深部可见毛细淋巴管,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均有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结论直肠壁各层内均有毛细淋巴管,除黏膜层外,还存有淋巴管。  相似文献   

2.
人胃癌淋巴管的微细分布和形态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人胃癌组织淋巴管的微细分布和形态特征,为进一步探讨胃癌的淋巴道转移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取临床手术切除的胃癌组织,按癌中心区、周边区和正常区分别取材,石蜡切片,应用高碘酸--无色品红--橙黄G法(PAS法)和半薄切片观察淋巴管的形态和分布。结果:胃癌中心区无淋巴管,胃癌周边区淋巴管扩张、密度及淋巴管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区。结论:癌周边区淋巴管增多且扩张,这增加了癌细胞侵入淋巴道导致转移的机会。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人宫颈癌中晚期不同部位淋巴管的形态和分布特点,为探讨宫颈癌淋巴道转移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将临床手术切除的宫颈癌材料,由癌组织周边区及正常区取材,应用半薄切片光镜观察、石蜡切片HE染色法,对宫颈癌淋巴管的形态分布和癌组织进行了形态学观察.结果 宫颈癌周边区较正常区淋巴管增多且扩张.结论 宫颈癌周边区淋巴管增多和形态改变增加了淋巴道转移的机会.  相似文献   

4.
目的 电镜下观察宫颈癌淋巴管的形态特点和改变,为探讨宫颈癌淋巴道转移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将临床手术切除的宫颈癌材料,由癌组织周边区及正常区取材,应用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对宫颈癌淋巴管的形态分布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 观察到癌周组织周边区有较多的毛细淋巴管分布,并可见淋巴管管壁扩张、破损.内皮细胞器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宫颈癌周边区较正常区淋巴管增多且扩张.结论 宫颈癌周边区淋巴管增多和形态改变增加了淋巴道转移的机会.肿瘤细胞可通过管壁破坏和内皮连接开放而进入淋巴管腔.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病程人宫颈癌周边区淋巴管的形态分布特点,为探讨宫颈癌淋巴道转移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将临床手术切除的宫颈癌组织,按癌组织中心区、周边区及正常区取材,采用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法、半薄切片光镜观察法和超薄切片电镜观察法,对宫颈癌淋巴管的形态分布和癌组织进行了形态学观察。结果癌细胞已突破基膜并向间质浸润;宫颈癌周边区较正常区淋巴管增多,并可见淋巴管扩张,管壁模糊破损。结论宫颈癌周边区淋巴管增多和形态改变,对肿瘤细胞最终发生淋巴道转移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小鼠胃癌组织中JAM-1的表达情况,观察胃癌组织中淋巴管的分布和形态特点,探讨胃癌淋巴道的转移机制.方法:利用致癌剂苯并芘诱发小鼠胃癌模型,定期取材,HE染色,观察鉴定;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小鼠胃癌组织中JAM-1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苯并芘诱癌率达74.42%:JAM-1的阳性表达率随着胃癌的发生、进展而下降,在正常胃组织的腺细胞、胃癌的癌细胞和血管均见JAM-1的表达,且表达的面密度随胃癌的发生、发展而明显降低,JAM-1在早期胃癌组织的淋巴管阳性表达的面密度较正常胃组织显著降低,在进展期胃癌淋巴管表达缺如.结论:JAM-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降低,提示JAM-1可能通过降低细胞间的粘附能力而促进胃癌细胞的淋巴道转移.  相似文献   

7.
胃癌微淋巴管的增殖状态及分布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癌微淋巴管的分布特点以及增殖状态。方法应用双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采用Podoplanin及Ki-67标记56例胃癌及12例相应正常胃组织,并检测微淋巴管及微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增殖活性。结果正常胃组织微淋巴管在黏膜固有层、黏膜下层、肌层及浆膜层均可见到,且在黏膜下层数目最多,多呈扩张状,壁薄,形态大小不一,其微淋巴管密度(LMVD)为6.93±1.32。胃癌微淋巴管在癌周及癌内数目及形态均不同,癌内微淋巴管数目少,其LMVD为5.83±3.26,并且多闭锁呈条索状;癌周微淋巴管数目多,其LMVD为11.89±3.95,且扩张呈管腔样,有时可在其中发现癌栓。癌周LMVD与癌内比较,差别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10.1,P〈0.01);与相应正常胃组织比较,差别亦有统计学意义(t′=7.52,P〈0.05)。胃癌癌周微淋巴管内皮细胞Ki-67指数与癌内微淋巴管及相应正常胃组织微淋巴管相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t=6.38、6.88,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存在新生微淋巴管,癌周数目较多,且具有较高增殖活性,提示癌周微淋巴管可能是发生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功能性淋巴管。  相似文献   

8.
非小细胞肺癌早期淋巴转移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及癌周淋巴管形态学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机理。方法 应用双重免疫组化及图象分析和透射电镜观察55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癌周组织内淋巴管的细微分布、形态和结构。结果 发现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内有新生的毛细淋巴管,癌周组织中毛细淋巴管的分布明显高于正常组织,淋巴结转移组的Vv,NA,及Lv平均值较非转移组的增高。随着癌的浸润发展,癌周组织毛细淋巴管数量增多,密度增加,形态结构变异,内皮细胞间连接呈开放状态,并可见癌细胞通过开放的连接通道进入淋巴管。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及癌周组织内淋巴管增生,形态结构变异是癌细胞淋巴道转移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9.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大鼠胃癌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癌细胞淋巴道转移机制,观察VEGF-C及其受体Flt-4在大鼠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胃癌组织的癌细胞和淋巴管内皮细胞对VEGF-C和Flt-4的表达。结果VEGF-C和Flt-4在癌细胞的胞浆均可见阳性表达;淋巴管内皮细胞上仅见到Flt-4的阳性表达。结论①Flt-4与VEGF-C在胃癌细胞的表达正相关,可能与肿瘤的浸润有关。②推测VEGF-C可能通过其受体Flt-4诱导胃癌组织淋巴管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舌鳞癌病灶组织淋巴管分布特点,探讨人舌鳞癌癌灶及癌周淋巴管密度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及其可能的淋巴道转移机制,分析淋巴管生成与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标记62例病理组织标本中的淋巴管,并计数人舌鳞癌癌灶与癌周组织淋巴管密度值。【结果】观察可见癌周淋巴管数量较癌内增多,管壁菲薄,多见扩张、开放状态。舌鳞癌伴颈部淋巴结转移阳性组癌周淋巴管密度较淋巴结转移阴性组高(P〈0.05),癌灶内与癌周淋巴管密度与患者的年龄、性别、T分期均无相关性。【结论】(1)人舌鳞癌组织中存在大量新生淋巴管,主要分布于癌周围组织。(2)与舌鳞癌伴颈部淋巴结转移阴性组相比较,淋巴结转移阳性组癌周淋巴管密度明显增高。(3)舌鳞癌癌周淋巴管密度的增加是癌细胞转移的病理解剖学基础,可能与淋巴结转移有关,观测舌鳞癌组织中淋巴管的生成对预测癌淋巴道转移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喉癌淋巴管的微细分布和超微结构特征,为探讨喉癌淋巴转移机理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采用半薄切片光镜观察、超薄切片电镜观察人喉癌组织中央区、周边区和正常区内淋巴管的形态学变化。结果:喉癌中央区未见淋巴管,周边区淋巴管数量较正常区明显增多,管腔扩大;毛细淋巴管管壁破坏,细胞器发生明显改变。正常区毛细淋巴管的形态和超微结构未见明显改变。结论:喉癌淋巴管的分布及形态的改变与肿瘤细胞经淋巴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人结肠癌组织podoplanin表达与癌组织淋巴管转移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结肠癌组织血管、淋巴管内皮细胞podoplanin的表达,为研究癌淋巴管转移的分子机制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 根据不同病变阶段的手术病人切除的结肠癌标本进行HE染色和podoplanin的免疫组化染色,观察podoplanin在结肠癌组织中血管和淋巴管的表达情况。结果 结肠癌组织血管内皮细胞podoplanin不染色,淋巴管内皮细胞podoplanin阳性表达,同时,随着临床分期的增高和淋巴结转移的发生,podoplanin的阳性表达率增高。结论podoplanin可选择性的表达在结肠癌组织淋巴管内皮上,能明确的区分血管及淋巴管成分,可作为一个淋巴管内皮特有的标志物。同时,癌组织内的淋巴管随着临床分期的增高和淋巴结转移的发生,podoplanin阳性表达率增高,这说明随着肿瘤的进展,结肠癌组织中的淋巴管数量随之增加,可能与结肠癌的淋巴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3.
人胰腺癌组织LYVE-1表达与癌组织淋巴管转移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胰腺癌组织淋巴管内皮细胞LYVE-1的表达,为研究癌淋巴管转移的分子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人胰腺癌和正常胰腺组织中LYVE-1的表达情况进行观察,用LYVE-1来标记淋巴管,检测癌组织中微淋巴管密度(LMVD)。结果胰腺癌组织血管内皮细胞LYVE-1不染色,淋巴管内皮细胞LYVE-1阳性表达,经计数微淋巴管数量,癌组织中的LMVD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胰腺组织(P〈0.01),并且LMVD的表达与VEGF-C、VEGF-D的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LYVE-1可选择性的表达在胰腺癌组织淋巴管内皮上,能明确的区分血管及淋巴管成分,可作为一个淋巴管内皮细胞较特异的标记物。由于LMVD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增高,说明淋巴管数量的增加可能与胰腺癌的淋巴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4.
结肠癌淋巴管的形态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人结肠癌淋巴管的形态结构 ,探讨淋巴道转移机制。方法 取手术后人结肠癌标本 2 0例 ,制备树脂包埋块半薄切片 ,光镜观察定位及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结果 癌肿中心区未见淋巴管 ,周围区有较多淋巴管和淋巴管内皮细胞变性 ,高尔基体和溶酶体数量增多 ,粗面内质网扩张、脱颗粒 ,内皮间连接开放 ,并可见部分内皮细胞破坏溶解。结论 结肠癌淋巴管转移可能通过内皮连接开放和对内皮细胞的破坏溶解作用进入淋巴管管壁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喉癌淋巴管的微细分布特征,为探讨喉癌淋巴转移机理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采用5′-核苷酸酶-碱性磷酸酶双重染色法(5′-Nase-ALP)观察。结果:喉癌中央区未见淋巴管,癌周区淋巴管数量较正常区明显增多。结论:喉癌淋巴管的分布及形态的改变与肿瘤细胞经淋巴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试验来研究胃癌组织微淋巴管β—catenin的表达及癌细胞转移之间的关系与发生机制。方法:正常胃组织标本2例,胃癌病理组织32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通过LYVE-1标记定位,对比不同条件下的转移与分化间的胃癌淋巴管β-catenin的表达情况。结果:LYVE-1在正常组织及癌组织中的微淋巴管上皮呈表达阳性,而正常组织微淋巴管β—catenin表达呈阴性,胃癌组织β—catenin在胃癌微淋巴管中表达不显著,β—catenin在微淋巴管的表达低分化表达率为66.4%,在有转移组中表达率67.7%,分别同高分化组和无转移组表达差异显著(P〈0.05)。结论:癌细胞的转移与胞质中β—catenin积累相关,促进了胃癌细胞周围微管道形成,提高了癌细胞的转移几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食管癌淋巴管的形态分布规律、超微结构特征,为探讨食管癌淋巴转移机理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采用半薄切片光镜观察、超薄切片电镜观察人食管癌组织中央区、周边区和正常区内淋巴管的形态学变化.结果:食管癌中央区未见淋巴管,周边区淋巴管数量较正常区明显增多,管腔扩大;毛细淋巴管管壁破坏,细胞器发生明显改变.正常区毛细淋巴管的形态和超微结构未见明显改变.结论:毛细淋巴管壁的破坏和内皮细胞的开放连接可能是食管癌淋巴道转移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子宫颈癌组织中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 1(LYVE 1)标记的淋巴管密度(LVD)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1例早期子宫颈癌(Ⅰa Ⅱa)和12例正常子宫颈存档组织蜡块中LYVE 1标记的LVD,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①肿瘤组织周围淋巴管管腔扩大,形态不规则,肿瘤组织内部淋巴管管腔小,多呈闭塞状态。肿瘤组织内部淋巴管密度(ILVD)明显高于肿瘤组织周围淋巴管密度(PLVD)(P<0.01)。ILVD和PLVD与正常子宫颈组织LVD相比均明显增加(P<0.01);②与无淋巴结转移者相比,有淋巴结转移者ILVD和PLVD均明显增加(P<0.05,P<0.01)。与无淋巴管浸润者相比,有淋巴管浸润者ILVD和PLVD均明显增加(P<0.05,P<0.01)。组织学分级G2、G3与G1相比,ILVD和PLVD均明显增高(P<0.05),而G2、G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子宫颈癌组织中ILVD和PLVD与正常子宫颈组织相比明显增加,并与淋巴结转移、淋巴管浸润等临床病理因素相关,肿瘤淋巴管生成可能在早期子宫颈癌淋巴转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细胞周期抑制因子p57kip2、LIMK-1与临床病理的关系以及在胃癌浸润转移及肿瘤微淋巴管和微血营形成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EnVision法)检测40例胃癌组织和其对应癌旁组织(距癌灶缘>5 cm)中p57kip2、LIMK-1的表达水平,及检测微淋巴管和微血营密度.结果:p57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