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技的进步给人们带来了生活上的便利,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电磁污染。什么是电磁污染?电视、电冰箱、电脑、手机等工作时,产生的电磁波就是电磁辐射。但电磁辐射和电磁污染不同,电磁辐射无处不在,而电磁污染只有在电磁辐射达到一定强度后,才会致人头疼、失眠、记忆衰退、视力下降、血压升高或下降等,严重的可能引起部分人员流产、白内障,甚至诱发癌症。  相似文献   

2.
如今,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已全面进入了智能化时代,但这些智能化产品在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种看不见的隐忧——电磁辐射。如今,电磁污染已被公认为继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噪音污染之后的第四大公害。那么,电磁辐射究竟对人体健康有多大危害?市场上热销的防辐射产品的功效到底怎样?人们应该如何预防与尽量减少电磁辐射造成的伤害呢?电磁辐射无处不在众所周知,任何电子设备在运行时,都会对周边环境中产生一定强度的电磁能量,可以产生不同形式、不同频率、不同强度的电磁污染源。电磁辐射,就是一种从电磁源向外发出电磁能量的现象。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中能够产生电磁辐射的设备、种类和数量都在大幅度增加,电磁辐射可谓是无处不在,人们已经  相似文献   

3.
通了电的医疗仪器,都会或强或弱地产生电磁辐射现象,产生电磁污染。本文试图对其产生、危害和防护等作分析及对策探讨。  相似文献   

4.
电磁污染已经成为继大气污染、水污染、土污染和噪声污染后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五大污染。通过对电磁污染对人体的危害及作用机理、电磁辐射标准与防护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和综述,了解电磁污染对人体的危害及作用机理,为开展电磁辐射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及采取防护措施和今后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
徐志荣 《医疗装备》2002,15(9):23-25
凡是通了电的医疗仪器,都会或强或弱地产生电磁辐射现象,产生电磁污染。作者试图对其产生,危害和防护等作分析及对策探讨。  相似文献   

6.
电磁辐射已成为人类第四大污染源。根据文献对室内各种电磁辐射源的频率分布、电场和磁场强度等进行了详尽地分析,并与电磁防护标准进行对比,评价电磁辐射源电磁污染的情况,发现在近距离范围内很多辐射源辐射强度超标。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各式各样的家用电器进入寻常百姓家。这些电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编织了一张张无形的电磁波网,带来不同程度的电磁污染,影响人体健康。但是,人们对于日常电器的电磁辐射产生、危害及防护的认识仍然模糊。因此,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电器所带来的电磁辐射污染,掌握一些防护方法对自我健康的保护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8.
与人们对水污染,空气污染的高度重视相比,对电磁污染的重视还远远不够。因其存在状态和产生的伤害都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伤人于无形。几十年来,流行病学专家对电磁辐射研究的结果表明:电磁辐射直接作用于人体,可能导致血液,淋巴液和细胞原生质发生改度,受污染的儿童易患白血病;电磁辐射还能影响人体的循环、免疫、生殖和代射系统,严重者会诱发癌变;或导致男性生殖能力的降低、丧失;导致孕妇发生自然流产或胎儿畸形。电磁辐射还可影响心血管系统和视觉系统,  相似文献   

9.
信息     
中国消费者协会有关人士就电磁污染问题提醒消费者注意5个方面的问题。这位人士说,电子技术广泛应用造成的电磁污染,已被公认为继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噪音污染后的第四大公害。电磁污染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电磁污染影响人们的健康也是众多专家研究认可的。但是,如果做好适当的防护工作,还是可以避免或减少电磁辐射对身体的伤害。  相似文献   

10.
啸林 《药物与人》2008,(11):77-77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各类办公自动化设备、移动通讯设备、家用电器迅速进入我们的生活,这些高科技产品所产生的电磁辐射,又成为继室内空气污染、放射性污染和噪音污染之后的又一室内环境污染物质。如何防范电磁辐射,生活中怎样才能减少电磁辐射污染呢?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加快,电磁产品被广泛地用于通信、医疗、遥控和军事等各个领域,电磁辐射也普遍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目前我国拥有大量电磁辐射暴露人群,电磁辐射暴露防治刻不容缓。人脑是电磁辐射最为敏感的靶器官,因此电磁辐射是否对暴露人群神经功能产生影响成为近年研究热点。综述电磁辐射暴露现状、生物学效应、流行病调查以及影响神经功能的机制,为电磁辐射暴露人员安全防护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前国内对电磁辐射设备场区的电磁辐射强度预测和评价方法尚不多见。本文用近几年国际较通用的SNGTD估算法算出电磁辐射强度,结合我国现行国家标准,导出了距天线不同距离处安全高度界限值。并用总辐射剂量评价对人体的危害。该方法不仅准确的提出电磁辐射污染区域及安全区域,而且能在设备安装前就可预测出其污染的状况,这对于劳动卫生监督和劳动保护管理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电磁辐射的危害及防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越来越严重,被人们称为"隐形杀手".介绍了常见的电磁辐射源,分析了电磁辐射危害人体的机理及对人体产生的危害,并提出了防护电磁辐射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4.
电磁污染已被公认为是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噪音污染之后的第四大公害。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将电磁辐射列入必须控制的主要污染物之一。 电磁波作为一种物质存在形式,一百多年前麦克斯韦用理论形式证明了它的存在,电磁波既有天然成分,也有人工来源。天然的电磁辐射来源于地球的热辐射、太阳热辐射、宇宙射线和静电等,属于自然现象。人工电磁辐射来源广泛,既可以来自于高压线、变电站、电台、电子仪器、医疗设备、激光照拍设备和办公自动化设备的运行,也可以来自于微波炉、电视机、电脑、手机、电冰箱、  相似文献   

15.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医疗装备在医院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九十年代,国内医院进入了设备引进的高峰期,医疗设备平均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大中型医院装备了CT。MR。DSA、医用加速器等大型医疗设备,品种上千种,价值上亿元。医疗装备建设的迅速发展,为临床诊疗提供了有力保障,其优势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医疗设备结构和原理复杂涉及声、光、电、气、磁等技术领域,几乎所有设备都或强或弱地产生电磁辐射(或弱电磁场),这样医院不仅要面对日趋恶化的自然区域电磁环境上还要叠加医疗设备电磁辐射及电磁污染。近几年医院区域更…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部队电磁辐射岗位作业官兵对电磁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和卫生防护。方法随机选取某部从事电磁辐射岗位作业官兵187人,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官兵对电磁辐射相关常识的认知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该部电磁辐射岗位作业官兵电磁相关常识的总体及格率为73.6%;知识来源主要包括讲座授课、报纸、杂志、网络和书籍等途径;不同教育程度和工龄的作业人员对电磁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教育程度和工龄是影响作业人员掌握电磁知识的因素。结论部队电磁辐射岗位的作业人员对电磁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进一步加强电磁辐射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7.
脏电之忧     
《rrjk》2010,(5)
当你与家人围坐在等离子电视机旁欣赏节目,或通过笔记本在互联网上遨游时,你可能不会想到,这些家用电器、电子设备在使用过程中都会不同程度地产生不同波长和频率的电磁波,这些电磁波已成为一种新的污染源。一旦电磁辐射的能量超过一定限度就造成了电磁污染,这种污染会直接威胁人们的健康。科学家将这种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闻不着的健康杀手形象地称为"脏电"。  相似文献   

18.
脏电之忧     
当你与家人围坐在等离子电视机旁欣赏节目,或通过笔记本在互联网上遨游时,你可能不会想到。这些家用电器、电子设备在使用过程中都会不同程度地产生不同波长和频率的电磁波,这些电磁波已成为一种新的污染源。一旦电磁辐射的能量超过一定限度就造成了电磁污染。这种污染会直接威胁人们的健康。科学家将这种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闻不着的健康杀手形象地称为“脏电”。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 ,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射频技术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在创造巨大效益的同时 ,对周围环境及作业人员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它会破坏生物体内电的自然生理平衡 ,使生物钟失衡 ,节奏发生紊乱 ,从而减弱人体抵抗力 ,影响身体健康 ,患所谓“电磁病”。另外 ,电磁辐射还会干扰广播电视收听收看 ,影响仪器仪表的正常工作等。因此 ,电磁辐射对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污染问题已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1 基本物理学知识1 1 电磁辐射的性质及特点 电磁辐射以电磁波的形式在空间向四周传播 ,具有波的一般特征[1] ,其波谱很宽 ,按其生物学作用的…  相似文献   

20.
电磁场通常被认为是由带电物体产生的电场和磁场相互依存的存在形式的总称;电磁辐射是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通过空间传播的现象[1].随着广播电视发射系统、移动通讯基站、高压输变电系统、电气化铁道等的迅速发展,电磁辐射的健康效应愈加为人关注.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电磁辐射污染列为当今人们生活中的第四大污染,电磁辐射污染引起的纠纷也不断增多,由于立法的不完善,电磁辐射引发的案例纠纷往往不能通过法律手段解决,最终只能通过有关部门的调解,耗费很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