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仪白膜法制备血小板的参数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采用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仪,用白膜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寻找理想的制备条件。方法分别比较两种离心力及白膜量对血小板和悬浮红细胞质量的影响。结果白膜量43g,血小板计数及回收率均显著高于42g(P<0.01),悬浮红细胞中白细胞残存率显著低于42g(P<0.01)。两种离心力对血小板及悬浮红细胞质量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2236×g、白膜量43g为白膜法机器分离血小板的最佳制备参数。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全自动全血成分分离机制备洗涤红细胞的效果是否符合国家质量要求。方法设置全自动全血成分分离机的运行参数,制备30袋洗涤红细胞,检测洗涤红细胞的容量、血红蛋白含量、上清蛋白质含量和溶血率。结果 30袋洗涤红细胞的检测指标均符合国标质量要求,容量(m L):248.367±3.685,血红蛋白含量(g):43.727±1.681,上清蛋白质含量(g):0.014±0.005,溶血率(%):0.037±0.008。结论全自动全血成分分离机制备的洗涤红细胞符合国家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3.
目的实现小剂量红细胞制备的自动化和标准化。方法将小剂量去白红细胞制备关键控制点,融入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机的控制软件中,进行编程,从而实现成分分离机来制备小剂量去白悬浮红细胞产品。结果使用成分分离机制备的小剂量去白悬浮红细胞,分装后的小剂量产品容量稳定,分别为(50.77±7.68)和(50.30±6.22)m L(P0.05);血红蛋白含量均匀,分别为(10.01±1.79)和(9.97±1.59)g(P0.05);小剂量去白悬浮红细胞应用于临床后,患儿血红蛋白的实际升高值和理论值,分别为(83.50±9.53)和(80.50±5.46)g/L(P0.05)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结论使用成分分离机制备的小剂量去白悬浮红细胞产品能够保证质量且临床治疗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 合理优化人员分配,切实提高制备血液成分的工作效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工法(2010年5月)和机器法(2011年5月)分离全血制备血浆和红细胞成分的相关参数,计算分离全血的时间、数量、工作人数等,比较2种方法及不同工作时段、不同班组分离全血的人均工作效率的差异.结果 机器法比手工法分离全血人均工作效率提高22.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工法分离全血,18 ~21时间段比14~18时间段提高工作效率29.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法分离全血,18~21时间段比14~18时间段工作效率提高19.1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法分离全血不同班组的工作效率比较中,3人班组最高、其次为4人班组、5人班组、6班人组最低,分别为20.50±14.24、19.13±8.43、19.78±10.29、14.50±7.88.结论 使用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机分离全血能够提高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合理优化的人员组成对提高工作效率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儿童血液病房成分输血的应用特点,总结成分输血的经验,提高血液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方法 对本院2011年儿童血液病房所有成分输血(包括红细胞悬液、去白红细胞、洗涤红细胞、机采血小板、浓缩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1)儿童血液病房全年成分输血763人次,占儿内科(不包括NICU、PICU)输血人次的99.2%.输注量占前3位的成分血分别是红细胞悬液、血小板、去白红细胞,分别占65.15% (497/763)、19.0%(145/763)、9.57% (73/763).成分输血应用率达100%.2)病因主要为地中海贫血、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患儿输注红细胞成分时Hb平均(66.90±9.87) g/L,输注血小板成分时Plt平均(15.92±8.05)×109/L.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输注红细胞成分时Hb平均(65.54±11.75)g/L,输注血小板成分时Plt平均(7.29±5.22)× 109/L.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输注红细胞成分时输血指征与诊疗指南符合率分别为93.3%、91.1%,输注血小板时输血指征符合率分别为73.1%、77.7%.地中海贫血患儿输注红细胞成分时Hb平均(75.97±11.56)g/L,与地中海贫血诊疗指南比较,输血指征符合率仅为9.35%.3)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0%,其中,红细胞悬液发生不良反应1例,血浆1例,其余11例均为血小板输血不良反应(7.53%).主要表现为发热反应、过敏反应,通过对症治疗均缓解,顺利完成输注,无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成分输血是血液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严格掌握成分输血指针,节约血液资源,同时又保证有效治疗患儿,提高血液病患儿的生活质量,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及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供血者标本采用2种不同工作流程,观察交叉配血结果的一致性及所用时间,为临床工作提供最佳的工作流程。方法分别采用供血者压积红细胞标本、供血者稀释为1%悬液红细胞标本和相同的受血者标本在全自动血型仪上进行主侧交叉配血试验,比较全自动血型仪交叉配血结果的一致性。分别比较供血者压积红细胞标本工作流程和供血者稀释为1%悬液红细胞标本工作流程供血者血液标本前处理,标本处理中,标本后处理,及标本全程处理所用的平均时间。结果供血者压积红细胞标本和供血者稀释为1%悬液红细胞标本全自动血型仪交叉配血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0,P0.05)。供血者压积红细胞标本和供血者稀释为1%悬液红细胞标本工作流程供血者血液标本标本前处理、标本处理中平均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92、t=0.562,P0.05),标本后处理和标本全程处理平均用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6.485、t=67.053,P0.05)。结论供血者稀释为1%悬液红细胞标本工作流程,其标本后处理,标本全程处理所用的平均时间更短,更加适合标本量大的医院在临床工作中使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临床输血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从输注全血发展到成分输血。我院从1993年1月正式开展成分输血,制备和输注的血液成分有浓缩血小板悬液(PC)、浓缩白细胞悬液(BC)、压积红细胞悬液(RCC)、洗涤红细胞悬液(WRC)、代血浆血(BSP)、新鲜冰冻血浆(FFP)、冷沉淀共7种,现将我院成分输血的情况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统计资料:本院普通病房、老干部病房、第二住院部的住院病人以及门诊病人1993年~1994年两年全部用血数据。 1.2 统计方法:每月月底统计全月采血总量,  相似文献   

8.
成分输血是将血液中各种成分进行分离,加工成各种血液制品,然后根据受血者病情需要有针对性输注,以达到治疗目的。它具有疗效高,不良反应少,一血多用和节约血液等优点。成分输血常用的血液制品种类有浓集红细胞,洗涤红细胞、红细胞悬液,白细胞悬液,血小板悬液,新鲜或冰凉血浆以及血浆凝血因子制品等。其主要的特点及临床适应证如下: 1.浓集红细胞:为新鲜全血经离心或沉淀后移去血浆所得。优点红细胞浓度高,血浆蛋白少,可减少血浆内抗体引起的反应,适用于非免疫性急慢性贫血。 2.洗涤红细胞:浓集红细胞用生理盐水洗涤  相似文献   

9.
为了使正常离心后的血液成分分开,作者采用1种新型的光电控制分离器操纵3或4联袋,收集血袋顶部和底部都有出口。全血经离心后,放在上述装置上,血液成分可同时从顶部和底部被挤压出来,首次分离即可得到3个血液成分:少白细胞的SAGM红细胞悬液、CPD血浆和白膜。这一系统已在(A、B)两个实验室试用。为得到最大产率的少细胞血浆采用高速离心,白细胞从红细胞中分开也最完全。剩余的白细胞数是0.46±0.25(A)和0.5±0.4(B)×10~9/红细胞单位,血小板浓缩物可以用正常方法从PRP或从白膜层制备。 ~(51)Cr标志红细胞自身输血24小时后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使用自体血液回收机(CATS)处理红细胞悬液对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在围体外循环(CPB)期的血液保护作用。方法将2006年12月—2008年12月,36名行心脏手术体外循环的新生儿患儿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18名/组。对比对照组未经CATS处理和实验组经CATS处理后红细胞悬液中血细胞比容、血钾、血糖、乳酸和缓冲碱(BE)等成分的水平差异;对比研究2组体外循环开始后不同时点血细胞比容、乳酸变化、红细胞悬液的预充量、尿量及颜色变化。结果转流前,实验组经CATS处理的红细胞悬液中血细胞比容明显高于对照组(t=2.491,P<0.01),而血钾、血糖和乳酸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2.968、3.021、2.041,P<0.01);2组中的缓冲碱水平无明显差异;在体外循环初始10 min和结束时,实验组的血细胞比容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2.038、2.152,P<0.05);在体外循环初始10 min,实验组乳酸水平则明显低于对照组(t=2.856,P<0.01),在体外循环结束时,实验组乳酸水平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红细胞悬液预充总量明显少于对照组(t=2.648,P<0.01)。结论自体血液回收机(CATS)可明显改善陈旧红细胞悬液质量,减少血液预充,在新生儿围体外循环期起到较好的血液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清洗式回收血液的成分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洗式血液回收已被证实为一种安全有效的血液保护方法,已广泛用于临床,尤其是出血量较大的手术中。血液回收机清洗后的回收血液是红细胞比容为50%左右的红细胞悬液,其它血液成分被大量清除。手术种类、术野情况及血液回收过程中的一些操作会对清洗后血液的质量产生一些影响,目前关于回收血液质量的研究较多,但对残留白细胞及血小板的功能尚有争议,本文就清洗后回收血液的成分特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长途运输对地震应急血液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运输方式、不同运输时间对血液质量的影响。方法对抗震救灾期间调入本科的40份红细胞悬液和10份自采红细胞悬液分别在保存期末测定其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变异(RDW)、红细胞膜渗透脆性、血浆游离血红蛋白(FHb)浓度、K+浓度、pH值和细菌培养。结果所有受检的红细胞悬液均符合质量标准,但与自采的红细胞悬液相比,经长途运输的血液,其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运输时间最长的血液质量下降明显。结论对于地震等突发事件的应急血液的调动,应该尽可能地缩短其运输时间,如果距离遥远应采用空运方式运输。  相似文献   

13.
目的实现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的自动化和标准化。方法通过成份分离仪制备血小板与手工制备血小板2种方法对血小板质量进行比较。结果分离仪制备的血小板,重量比较稳定,CV值为5.0%;手工分离制备的血小板重量的稳定性较差,CV值为32.4%。而混入的白细胞和红细胞2种方法也有统计学意义,前者t=14.52,P<0.01;后者t=7.89,P<0.01。结论使用TACE-Ⅱ血液成分分离仪制备血小板能够保证质量。  相似文献   

14.
血液去白细胞后白细胞残留量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血液去白细胞后白细胞残留含量,为临床患者提供去除白细胞的血液。方法将2004年12月~2005年10月质控抽检的去细胞白前后50袋红细胞悬液的白细胞残留量作对比分析。结果去白细胞前红细胞悬液中白细胞残留量是去白细胞后悬液中白细胞残留量的1300多倍。结论血液成分中的白细胞是一潜在的致病因子,临床输注去除白细胞的血液将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同种免疫、巨细胞病毒感染和非溶血性输血发热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清洗式血液回收已被证实为一种安全有效的血液保护方法,已广泛用于临床,尤其是出血量较大的手术中。血液回收机清洗后的回收血液是红细胞比容为50%左右的红细胞悬液,其它血液成分被大量清除。手术种类、术野情况及血液回收过程中的一些操作会对清洗后血液的质量产生一些影响,目前关于回收血液质量的研究较多,但对残留白细胞及血小板的功能尚有争议,本文就清洗后回收血液的成分特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非连续密度梯度分离法分离红细胞的影响因素,初步建立Percoll分离液在红细胞分离中的最佳操作条件。方法:检测Percoll与1.5 mol/L NaCl比例为9∶1、10∶1、11∶1、12∶1、13∶1渗透压情况,选取等渗比例作为最佳母液(SIP);以不同密度细胞被充分离心沉降分离,较少存在红细胞滞留、拖带现象作为分离效果评判标准,比较不同红细胞悬液浓度、不同离心力、不同离心加减速度、不同温度和不同离心时间的分离效果。结果:50%以下浓度红细胞悬液分离效果优于50%以上浓度红细胞悬液,4 000×g优于3 000和2 000×g的离心效果,2-8的离心加减速度可以获得满意的离心效果,4℃分层效果比室温稳定,20 min优于15和10 min的分离效果。结论:Percoll与1.5mol/L NaCl为12∶1和11∶1的母液可作为等渗母液,优先4℃离心条件离心,加减速度2-8,其离心效果会随着红细胞悬液浓度的降低、离心时间的延长、离心力的增加而获得更好的分离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血液成分分离机两种版本程序分离血液进行效率分析。方法对比分析血液成分分离机使用7.4.5.21和7.4.5.25版本程序分离全血的时间。结果对于200ml、300ml及400ml血液的分离,7.4.5.25版本程序所用的时间均小于7.4.5.21版本程序,两个版本进行比较其分离时间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成分分离机使用7.4.5.25版本程序进行血液分离,其效率优于7.4.5.21版本程序,且分离的血液符合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8.
一.成分疗法简介在输血中心全血可被分离为以下成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冷沉淀及冷沉淀上清液。对缺乏某种血液成分的患者给予其所需的成分血比给予全血更能有效地利用血液,且疗效更佳。自无菌塑料联袋系统出现后,才能在完全无菌的系统中分离各种血成分。现采用一种四联袋系统可从一单位血中分离出红细胞、血小板、冷沉淀及冷沉淀上清液,进一步可制备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血浆。但对白细胞的临床价值尚存疑虑。另一个重要进展是向红细胞浓缩物中加入“添加液”。添加液降低了红细胞浓缩物的粘滞度,减少了输注时阻塞的危险。另外添加液能更好地保存红细胞,使其保存期限延长至5周(无添加液的红细胞最多贮存3周)。再者,使用添加液能从每单位血中获取更多的血浆,增加了血浆蛋白(包括因子Ⅷ)的产量。  相似文献   

19.
RhD(-)血液常以甘油作为保护剂对红细胞进行低温冰冻保存,临床使用前必须解冻去除甘油,使洗涤后红细胞悬液中甘油残留量含量<10g/L[1],因此解冻后的洗涤过程的操作至关重要。我们在制备解冻红细胞的过程中使用改良设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1材料与方法1.1材料设备组和改良组各20  相似文献   

20.
目的考察全自动血液分离机和传统手工制备的浓缩血小板的质量差异。方法将采集的40袋400ml全血随机分为2组:全自动血液分离机分离组和传统手工法分离组,对分离出的浓缩血小板进行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含量检测。结果全自动血液分离机分离法白细胞混入量、红细胞混入量显著低于传统手工分离法,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种分离方法的血小板计数无明显性差异(P0.05)。结论全自动血液分离机分离出的浓缩血小板质量比传统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