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淑丽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7,30(3):193-196
髌股关节排列紊乱是髌股关节疾病的根本病因,而动态MRI技术在研究髌股关节疾病方面展现了美好前景。就动态MRI技术的发展及在定性、定量诊断髌股关节异常排列的价值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明确膝关节运动时胫骨、髌骨与股骨髁接触的重叠区域 ,测量并比较分析重叠区域内髌股、胫股关节各自接触压大小及分布特点 ,探讨髌股关节置换术中股骨滑车假体长度的设计。方法 :收集 8具新鲜膝关节尸体标本 ,在Instron 85 0 1生物力学测试仪上构建实验平台 ,模拟生理状态下膝关节站立到下蹲屈膝的过程 ,采用染色法描记重叠区域、压敏法测量髌股、胫股关节在该区域接触压。结果 :股骨髁关节面存在髌股、胫股关节运动重叠接触区域 ,范围大致相当股骨髁髌股关节接触区域内、始于屈膝 75°髌股接触部的后部分区域 ;重叠区域内髌股、胫股关节各自接触压测定显示 ,前者的接触压明显高于后者。结论 :股骨滑车假体的有效长度应涵盖髌股关节在股骨髁所有接触区域。 相似文献
3.
髌股关节排列紊乱是髌股关节疾病的根本病因,而动态MRI技术在研究髌股关节疾病方面展现了美好前景.就动态MRI技术的发展及在定性、定量诊断髌股关节异常排列的价值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髌股关节置换术治疗单纯髌股关节骨关节炎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9例单纯髌股关节骨关节炎行髌股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均于术前1d给予口服塞来昔布;术后第1d开始主、被动屈伸膝关节。术前对患者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出院后第1、6、12个月随访复查膝关节正侧位片,进行VAS和HSS评分并询问患者主观满意度,将记录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并随访,随访时间25~37个月,平均28.4个月;末次随访VAS 0~1分,平均(0.32±0.12)分, HSS 93~98分,平均(96.34±3.64)分;随访期间无1例患者出现髌骨轨迹不良、髌骨脱位及假体松动等并发症;患者对本次手术满意率100%。结论髌股关节置换能有效减轻乃至消除单纯髌股关节骨关节炎所致疼痛,改善因髌股关节骨关节炎所致的关节功能障碍,是保守治疗失败后治疗单纯髌股关节骨关节炎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动态磁共振成像技术定量评价髌股关节排列的方法和价值. 资料与方法 选取健康男、女志愿者各15名(30侧膝关节)为正常对照组.随机选取14例(28侧膝关节,男性6例,女性8例)髌股关节排列异常者为疾病组,将既往有外伤史的膝关节作为患侧膝关节组(14侧),而对侧膝关节为无症状组(14侧).应用特殊位置装置使膝关节从伸直位0°至屈曲位45°范围(间隔5°)内被动运动,应用三维快速梯度回波序列T1WI获取膝关节不同屈曲角度的轴位图像,分别测量髁间沟角(SA)、髌骨倾斜角(PTA)、髌骨移动率(BSO).分析男、女正常组膝关节在不同屈曲角度各测值侧别及性别间有否差异,并确定上述各测值的参考范围.分析疾病组膝关节不同屈曲角度患膝的各测值与正常组及自身对侧膝关节各测值间有否差异. 结果 男、女正常两侧膝关节的SA、PTA、BSO值在膝关节不同屈曲角度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膝关节不同屈曲角度不同性别间统计学分析显示男、女性别间各测值轻微差异.疾病组与正常对照组的SA、PTA、BSO值在膝关节不同屈曲角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疾病组患侧与对侧的SA、PTA、BSO在膝关节各个屈曲角度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双侧髌股关节间存在着相似的结构特征及运动规律;动态MRI不仅能反映髌股关节的异常排列程度,还可以提供异常程度的动态变化趋势,在定量评价髌股关节病变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7.
8.
Q角对髌股关节接触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研究应用染色法和压敏片法,对8例新鲜尸体膝关节在不同Q角和屈膝角度时的髌股接触部位、面积和应力分布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在生理Q角状态下,随着屈膝角度的增大,髌股接触从髌后关节面下极逐渐向上极移行,接触面积也逐渐增大,接触应力呈渐进缓慢增加:并在屈膝80°—90°时出现腱股接触现象,这种现象对保护关节软骨,避免局部软骨压力过高有重要意义。Q角改变后,接触区向内或向外侧偏移,接触面积无明显改变,但接触应力变化显著。作者认为异常的Q角是导致髌股疾病的一个潜在因素,无论是手术矫治还是运动员选材时都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测量髌股关节动态MRI的一些参数,比较不同屈曲角度下正常人及患者之间的差异性。方法:对两组(正常组30个,病例组20个)膝关节分别在被动屈曲0°,6°,12°,18°,24°,30°,36°下进行轴位动态MRI检查,测量髌骨最大径(MPW),外侧髌股角(LPA),股骨滑车沟角(FTA),髌骨倾斜角(PTA),股骨滑车沟深度(FTD),分别比较正常组及病例组在七个不同屈曲角度下各测量参数的差异性。结果:各参数在正常组及病例组在不同的屈曲角度下组内均无显著性差异;PTA及FTD在所有角度下均有组间的显著性差异,FTA在部分角度下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动态MRI下的PTA及FTD可以很好的定量评价髌股关节的对合关系,FTD在18°及24°下也可以用来定量评价髌股关节的对合关系,建议在膝关节屈曲20°左右进行MR检查测量PTA、FTD、FTA来定量评价髌股关节。 相似文献
10.
镍钛聚髌器治疗髌骨骨折61例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1992-1997年使用镍钛形状记忆聚团器(NT-patellarconcentrator,NT-PC)治疗骸骨骨折61例,计62个筋骨。临床布料与大法1.使用方法:使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监制的NT-PC(Ill型),具体结构为2支骸底功能爪枝,腰部及3支骸尖功能爪枝。术前根据骨折的程度及脸骨大小选择合适的聚骸器,体积分数为0005(或0.5%)的洗必泰浸泡消毒,制备消毒的冰盐水。术中切开显露骨折端,清除关节腔积血,整复骨折。粉碎严重者,可利用股骨躲骸关节面的"天然模具"挤压骸骨,使其复… 相似文献
11.
12.
关节镜辅助下经皮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术治疗髌骨软骨软化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报告关节镜辅助下经皮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术治疗21例髌骨软骨软化症的治疗效果,并探讨了影响疗效的因素.临床资料本组21例(28膝)髌软骨软化症患者均经关节镜确诊,根据Outbridge软骨退变分级标准,I级髌骨软骨退变8膝,Ⅱ级13膝,Ⅲ级4膝,Ⅳ级3膝.采用屈膝45.位Merchant髌骨轴位x线摄片结合关节镜检查诊断髌股排列错乱,发现髌骨倾斜16膝,髌骨半脱位6膝,髌骨倾斜与半脱位并存6膝.本组患者28膝均在关节镜辅助下实施经皮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术.结果随访平均17.2月,按照Crosby和Insall疗效评定标准,优12膝,良12膝,一般4膝,优良率达85.7%.结论本术式治疗伴有髌股排列错乱的髌骨软骨软化症疗效确切,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快等优点.软骨退变的程度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髌骨纵行骨折X线诊断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髌骨纵行骨折少见,常规膝关节正侧位片不易发现[1,2],如果检查不当,有时容易漏诊,延误治疗.我们遇到15例,就X线检查及诊断方面的一点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探讨非典型脂肪-血液界面(FBI)征在膝关节隐匿性骨折X线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9例膝关节外伤后X线检查阴性,经CT检查确诊膝关节隐匿性骨折和排除膝关节骨折患者的常规膝关节X线及CT资料.CT检查作为金标准,所有的检查均在3天内完成.结合CT描述积脂血症在X线侧位髌上囊的影像表现,作为非典型FBI征.统计隐匿性骨折和无骨折两组资料X线平片显示非典型FBI征的情况,并统计分析以X线侧位髌上囊非典型FBI征作为标准判定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 99例患者中,CT确诊隐匿性骨折57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积脂血症,CT检查典型的FBI征见于13例(22.8%)隐匿性膝关节骨折病例,表现为液-液平面10例(17.5%),有时还可以出现三层3例(5.3%).或者仅表现为关节积血、积液44例(77.2%).其中51例于X线侧位髌上囊见密度增高,表现为卵圆形、长圆形、条样或斑片样等形态,可以作为FBI征的非典型表现.CT确诊膝关节隐匿性骨折者的X线非典型FBI征发生率为89.5%,明显高于CT排除膝关节骨折者的X线非典型FBI征发生率11.9%,(x2=56.106,P<0.05).由X线侧位髌上囊密度增高,即不典型FBI征提示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准确度88.9%,灵敏度89.5%,特异度88.1%,阳性似然比7.52,阴性似然比0.12,阳性预测值91.1%,阴性预测值86.1%.结论 外伤后膝关节X线侧位髌上囊密度增高可以作为FBI征的非典型表现,对膝关节隐匿性骨折具有较高的提示作用,可作为诊断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间接征象.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观察锁骨钩钢板治疗急性重度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02年5月—2005年12月采用锁骨钩钢板及韧带修复治疗Post 3~6型肩锁关节脱位和Neer 2型锁骨远端骨折共5例。结果术后所有患者X线片评估复位率达100%,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5.3个月;术后无一例发生伤口感染、内固定松动或断裂,内固定取出后无一例发生脱位和骨折,按ChenW J疗效评价标准,肩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97.14%。结论锁骨钩钢板是近年来治疗急性重度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的一种较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髁状突纵形骨折后及夹板治疗时双侧颞下颌关节区的血流情况。探讨夹板治疗机制。材料和方法:中国实验用小型猪14头,分为髁状突纵形骨折未治疗组、夹板治疗组及正常对照组。分别于髁状突纵形骨折后2、3、4、12周做核素三相骨扫描检查。结果:髁状突纵形骨折侧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joint,TMJ)血流相的时间-放射性强度曲线改变大,峰值升高,峰时后延,以2周时最为明显,夹板治疗组各时间点均较未治疗组的a/β比值高。骨折侧血池相及延迟相计数比值升高,骨折后2周最高,然后逐渐下降。延迟相计数比值在夹板治疗组较未治疗组高。结论:夹板治疗髁状突纵形骨折有利于骨折后的血供,可能的作用机制是夹板减轻关节内及骨内压力,减轻静脉瘀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颞骨关节结节骨折在CT中的表现.方法 通过多层螺旋CT扫描,采用多平面重建(SPR)、最大密度投影(MIP)技术(其中部分病例普通CT横轴位扫描,冠状位重建)对18例20侧颞骨关节结节骨折根据骨折部位分为2类:颅段骨折和颅外段骨折.颅外段骨折又根据骨折线通过关节结节最外下后方突起的位置分为突起内侧骨折、突起骨折和突起外侧骨折3种亚型.结果 18例20侧骨折中,颅段骨折1例,颅外段骨折17例19侧.后者突起内侧骨折8例,突起骨折5例,突起外侧骨折6例,其中2例突起骨折伴对侧突起外侧骨折.结论 CT能对颞骨关节结节骨折的类型作出正确判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