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platelet-leukocyte aggregation,PLA)在进展性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检测1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压、血糖、血脂、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PLA,并分析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158例脑梗死中,37例发展为进展性脑梗死.进展性脑梗死组入院次日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 platelet-monocyte aggregations,PMA)高于无进展性脑梗死组(P<0.05),而PLA、血小板-淋巴细胞聚集体(platelet-lymphocyte aggregations,PLyA)、血小板-中性粒细胞聚集体(platelet-neutrophilic aggregations,PNA)在两组间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PMA水平与血糖、血胆固醇、CRP、纤维蛋白原、收缩压呈正相关;收缩压(OR0.11,95% CI 0.05 ~0.28,P=0.00)、PMA( OR 5.65,95% CI 2.47 ~ 12.96,P=0.00)为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在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参芎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PLA)的影响.方法 将51例ACI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和阿司匹林+参芎注射液组,检测两组治疗前后PLA、血小板中性粒细胞聚集体(PNA)、血小板淋巴细胞聚集体(PLyA)和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PMA)的水平,以及血小板聚集率(PAR)、C反应蛋白(CRP)、血白细胞、血小板、血脂、血糖和纤维蛋白原(Fg)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变化.结果 阿司匹林组:PLA、PNA、PLyA以及CRP均有下降趋势,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PMA、PAR以及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阿司匹林+参芎注射液组:PLA、PMA、PAR、CRP以及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其中PMA和PAR下降较阿司匹林组更为明显(均P<0.05),而PNA、PLyA有下降趋势但与治疗前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白细胞、血小板、血脂、血糖和Fg水平的差异均无统汁学意义.结论 参芎注射液具有协同抗血小板活化与聚集,抑制PLA,特别是PMA形成的作用,此外还具有一定的抗炎功效.  相似文献   

3.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的变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PLA)的变化,及其与血浆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聚集率(PAgT)的关系。方法对46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24例年龄、性别相配的非脑血管病患者(对照组)进行PLA、CRP和PAgT的检测。结果脑梗死组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PMA)、PAgT和CRP分别为(13.00±0.76)%、(59.46±3.07)%和(9.39±1.28)mg/L,对照组分别为(6.55±0.29)%、(39.38±5.42)%和(2.37±0.46)mg/L,两组间差异有极显著性(均P<0.01);脑梗死组PLA、血小板-中性粒细胞聚集体(PNA)和血小板-淋巴细胞聚集体(PLyA)高于对照组,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脑梗死组PMA与CRP和PAgT呈极显著正相关(r=0.390、0.500,均P<0.01)。结论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炎症反应和血小板活化水平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早期去骨瓣减压术对大面积脑梗死老年患者神经功能及血小板活化能力水平的影响。方法将郑州中康医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123例大面积脑梗死老年患者按照手术时间分组,对照组61例发病24~48 h内行去骨瓣减压术,观察组62例超早期(发病24 h内)行去骨瓣减压术。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神经功能、血小板活化能力水平及手术并发症。结果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6个月末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术后1周末血小板淋巴细胞聚集体(PlyA)、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PMA)、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PLA)及血小板中性粒细胞聚集体(PNA)的百分比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6%)较对照组(20%)低(P<0.05)。结论超早期去骨瓣减压术可降低大面积脑梗死老年患者血小板活化水平,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表达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P-选择素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全血流式细胞术测定3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时间血小板PECAM-1、P-选择素的表达水平,并与30名健康对照比较。结果脑梗死患者24h内血小板表达PECAM-1、P-选择素(分别为78.35±10.48,7.75±3.04)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48.89±10.84,2.18±0.83,均P<0.01);P-选择素于24h、PECAM-1于48h达高峰,后缓慢下降,至14d仍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P<0.05,P<0.01)。48h内血小板PECAM-1与梗死体积大小呈正相关,与NIHSS评分无关;P-选择素与梗死体积大小和NIHSS评分呈正相关。14dNIHSS评分与血小板PECAM-1有负相关,与P-选择素无关。结论血小板表达的PECAM-1、P-选择素参与了脑梗死急性期的不同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微小RNA(miR)-26b与血小板P选择素(CD62p)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以本院12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病例组)和128例体检结果健康者(健康组)为研究对象。分析病例组血清miR-26b、CD62p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关系,以及对发病后3个月预后不良的预测效能。结果 病例组miR-26b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健康组,CD62p表达水平高于健康组(P<0.05)。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脑梗死体积及预后患者血清miR-26b、CD62p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血清miR-26b与mRS评分、脑梗死体积及NIHSS评分均存在负相关,而CD62p与mRS评分、脑梗死体积及NIHSS评分存在正相关(P<0.05)。NIHSS评分及脑梗死体积增加、miR-26b低表达、CD62p高表达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miR-26b联合CD62p预测急性脑梗死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950。结论 血清miR-26b、CD62p与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双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方法将72例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双抗血小板治疗组(治疗组)与阿司匹林单抗血小板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改善脑循环、营养神经、清除自由基、稳定斑块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氯吡格雷75mg/d,14d为1个疗程。于治疗前、治疗后第15天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患者NIHS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双抗血小板治疗脑梗死合并糖尿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小板功能检测对不同合并症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程度、功能残疾水平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疗效的意义。方法 将单独患有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和同时患有两种或以上合并症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4组(研究组),无合并症的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全血连续血小板计数法检测各组患者接受抗血小板聚集药治疗前后的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ax aggregation ratio,MAR),结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IH stroke scale,NIHSS)、功能残疾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等指标,与无合并症的脑梗死患者进行比较,分析用药前后MAR与NIHSS、mRS变化的关系,观察不同合并症对抗血小板聚集药疗效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在接受抗血小板聚集药治疗前研究组的MAR、NIHSS、mRS显著较高(P<0.05),多种合并症组较其他各组显著更高。在接受抗血小板聚集药治疗后各组患者MAR、NIHSS、mRS均显著降低(P<0.05),随用药时间延长研究组MAR、NIHSS、mRS的下降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研究组间比较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等合并症可使血小板聚集能力增高,同时也会降低抗血小板聚集药的疗效。在临床上血小板功能MAR的检测对于评价不同合并症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程度、功能残疾水平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的疗效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吴芳  刘悦  蔡志友 《卒中与神经疾病》2018,25(2):142-145+149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CD62P)的关系。方法 选择本院收治的1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3组,每组各60例,以同期体检健康者60例为对照组; 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评分)评定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血清神经功能缺损指标(NES、S100B)及H-FABP、CD26P水平,分析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血清H-FABP、CD26P的关系。结果 急性脑梗死重度组与中度组NIHSS评分、NES及S100B水平均高于急性脑梗死轻度组,而中度组高于轻度组(P<0.01); 急性脑梗死组血清H-FABP、CD26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急性脑梗死重度组与中度组高于急性脑梗死轻度组,而中度组血清H-FABP、CD26P水平高于轻度组(P<0.01);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FABP、CD26P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血清H-FABP、CD26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推测临床可参照血清H-FABP、CD26P水平来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与血小板聚合物CD14~+、CD42a~+水平,了解脑梗死患者单核细胞-血小板聚集情况及临床价值。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脑梗死组80例和对照组60例外周血单核细胞CD14~+、血小板膜糖蛋白CD42a~+双阳性细胞所占的百分比,并对脑梗死患者进行NIHSS评分。结果脑梗死组外周血单核细胞与血小板聚合物CD14~+、CD42a~+阳性率(25.46±8.91)高于对照组(14.25±6.36)(P0.05);且脑梗死时不同NIHSS评分组间单核细胞与血小板聚合物CD14~+、CD42a~+阳性率比较:轻型组20.24±9.66、中型组25.35±8.41、重型组32.40±8.85三组间比较P0.05,与病情严重程度明显相关。结论急性脑梗死早期单核细胞与血小板聚合物CD14~+、CD42a~+表达明显增高,检测单核细胞与血小板聚合物CD14+、CD42a+水平对于脑梗死患者早期诊断及预测病情轻重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和D-二聚体在急性进展性脑梗死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3-07—2016-02我院治疗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检查的50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3组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和D-二聚体水平.结果 进展组和非进展组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和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提高,进展组各项水平明显高于非进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和D-二聚体水平有助于判断进展性脑梗死病情发展,针对患者实际情况采取积极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脑侧支循环的形成情况及其对近期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35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头部CTA影像结果,分析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的形成情况,采用NIHSS评分及ADL评分法评价患者入院时及治疗14d时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析侧支循环的形成对近期神经功能的影响。结果 (1)35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进展性脑梗死97例(27.6%),非进展性脑梗死255例(72.4%)。进展性脑梗死97例中,无侧支循环形成56例(57.7%),有侧支循环形成41例(42.3%);非进展性脑梗死255例中,无侧支循环形成者99例(38.8%),有侧支循环形成者156例(61.2%)。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较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形成几率低(χ2=10.195,P=0.002)。(2)在进展性脑梗死患者97例中,无侧支循环形成患者治疗14d时NIHSS评分及ADL缺陷程度均明显高于有侧支循环形成组(t=2.567,P=0.012;Z=-2.152,P=0.031);在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255例中,无侧支循环形成者治疗14d时NIHSS评分及ADL缺陷程度均明显高于有侧支循环形成者(t=2.371,P=0.019;Z=-2.437,P=0.015)。结论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形成状况差,无侧支循环形成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神经功能恢复差。无侧支循环形成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容易发生进展,且近期神经功能恢复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及不规则趋化因子(FKN)在进展性脑梗死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时期血清HMGB1及FKN水平变化,根据斯堪的纳维亚脑卒中量表(scandinavian stroke scale,SSS)评分分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根据梗死体积将180例患者分为大梗死灶组、中梗死灶组、小梗死灶组。另纳入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1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有35例(19.44%)发展为进展性脑梗死。进展组SSS基线评分低于非进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性组患者发病后1 d、7 d、14 d血清HMGB1、FKN水平高于非进展组和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灶体积大则血清HMGB1、FKN水平高(P0.05)。结论血清HMGB1、FKN增加可能通过增加炎症反应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进展,加重脑组织损伤,导致脑梗死患者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陷窝蛋白-1(Caveolin-1)的水平变化及其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急性脑梗死患者、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志愿者,检测血清Caveolin-1的水平,评价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END,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END的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Caveolin-1水平对END的预测价值。结果 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组患者的血清Caveolin-1水平高于急性脑梗死组、2型糖尿病组、对照组(P<0.05); 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组END患者的Caveolin-1水平、女性比例、入院时NIHSS评分、起病至入院时间、糖化血红蛋白、随机血糖、hs-CRP水平均高于非END患者(P<0.05); 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Caveolin-1水平增高、女性、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增高及入院时NIHSS评分增加是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组患者END的危险因素(P<0.05); 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Caveolin-1对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END具有预测价值,最佳截点为34.95 ng/mL。结论 血清Caveolin-1水平升高是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END的危险因素,且对END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正五聚蛋白3(PTX3)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01—2019-12商丘市中心医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0例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采用WB法检测血浆GSK-3β表达,采用免疫吸附法检测PTX3表达,检测脑循环血流速度、血流量和外周阻力。结果观察组外周血GSK-3β表达、PTX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脑循环血流速度和血流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外周阻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NIHSS评分≥21分患者外周血GSK-3β表达、PTX3明显高于NIHSS评分<5分和5~20分患者(P<0.05);GSK-3β表达、PTX3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592和0.444,P<0.05);GSK-3β表达、PTX3与脑循环外周阻力呈正相关(r=0.466和0.453,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GSK-3β、PTX3水平升高,与神经功能受损、脑循环外周阻力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水平与急性颈动脉硬化性脑梗死防治效果及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2月来中信惠州医院就诊的急性颈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80例,为患病组; 同期收集来本院进行体检的正常志愿者40例,为健康对照组; 患病组脑梗死各时间点(入院后第1 d、第2、4、8周)对患者的Lp-PLA2水平进行检测,健康对照组人群在体检时进行相同检测,对比2组间的差异。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测患者的颈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计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rouse积分,分析Crouse积分与Lp-PLA2水平的相关性。治疗后应用NIHSS和改良Rankin量表(mRS)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分析其与LP-PLA2水平的关系。结果 各时间点患病组患者的血浆Lp-PLA2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患病组患者从发病到缓解血浆Lp-PLA2水平逐渐改善(P<0.05); 患者的Crouse积分比较,患病组中不稳定斑块组>混合斑块组>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P<0.05); 患病组中患者Lp-PLA2水平比较,不稳定斑块组>混合斑块组>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P<0.05); Lp-PLA2水平与斑块稳定存在相关性,并与稳定斑块呈负相关(OR=-2.586,P<0.05); 治疗后各时间点神经功能缺损轻型患者的Lp-PLA2水平低于中型与重型患者(P<0.05),预后良好患者的Lp-PLA2水平低于预后不良的患者(P<0.05)。结论 Lp-PLA2可能是颈动脉硬化性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其水平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r-谷氨酰转移酶(r-GT)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126例脑梗死患者,采用ELISA法测定r-GT、血糖、血脂水平,进行TOAST病因学分型,对患者入院时行NIHSS评分,<8分定义为轻度脑梗死,≥8分定义为中重度脑梗死,选取130例同期门诊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收集r-GT水平,比较脑梗死组和对照组r-GT水平的差异及大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小动脉闭塞组r-GT水平的差异,进一步分析r-GT水平和脑梗死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脑梗死组r-G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大动脉粥样硬化组r-GT水平高于小动脉闭塞组(P<0.05),而2组间其他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危险因素无明显差异(P>0.05)。中重度脑梗死组r-GT水平明显高于轻度脑梗死组(P<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r-GT[比值比(OR)1.058,95%可信区间(CI)1.001~1.118,P<0.05]水平升高与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存在独立相关性。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r-GT水平明显升高,作为一种氧化应激指标,可帮助区别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和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且r-GT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胰岛素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水平与神经功能及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4年6月~2015年10月期间被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0例老年2型糖尿病并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60例老年2型糖尿病并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按照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不同分为:无斑块10例, 稳定斑块22例,不稳定斑块28例。选择4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疾病对照组; 选老年健康者40名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双抗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IGF-1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于发病1周、2周时行神经功能评估; 采用改良 Rankin 量表(MRS)于90 d时行神经功能评估。结果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1周、2周时IGF-1水平均低于脑梗死组和对照组,而脑梗死组IGF-1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周、2周时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均高于脑梗死组患者(P<0.05);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患者90 dMRS评分高于脑梗死组患者(P<0.05)。1周、2周时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IGF-1水平与NIHSS评分均呈负相关(r=-0.561,P=0.006,r=-0.672,P=0.000); 1周、2周时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IGF-1水平与MRS评分均呈负相关(r=-0.426,P=0.016,r=-0.445,P=0.009)。随着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严重程度的加重,血清IGF-1水平呈下降趋势(P<0.05)。结论 IGF-1在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外周血血清中呈现异常表达,IGF-1水平与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神经功能缺损及颈动脉斑块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