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精神分裂症患者感知病耻感及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感知病耻感状况, 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感知病耻感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Link 贬低-歧视感知量表 (Perceived Devaluation-Discrim-ination)、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Social support Scale)对山东省某精神病院 208 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调查。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贬低-歧视感知得分为(2.63 ± 0.31)分,与量表中点 2.50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不同婚姻状况、发病情况、病程、入院次数的患者,其感知病耻感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 < 0.01)。感知病耻感与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均呈负相关(均 P < 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较严重的感知病耻感,婚姻状况不良、病情复发、病程长、多次入院者尤为严重;患者感知病耻感程度与社会支持不足有关。应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感知病耻感予以充分重视,消除人们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歧视和偏见; 提高患者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促进患者全面康复。  相似文献   

2.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感知病耻感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感知病耻感状况,识别家属一般资料和患者临床责料中对感知病耻感的影响因素.方法 运用Link的贬低-歧视感知量表,对北京某精神病专科医院127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进行调查.结果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贬低-歧视感知得分为(2.60±0.44)分,与量表中点2.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P<0.05).不同居住地、学历、收入、职业的家属,其感知病耻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家属的学历是感知病耻意的影响因素,变异系数R~2为0.213.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属具有较高水平的感知病耻感,学历较高者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李春林  金秋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9):7169-7170
目的了解精神障碍患者家属的感知病耻感状况,调查5种精神障碍患者家属感知病耻感。识别家属一般资料和患者临床资料中对感知病耻感的影响因素。方法运用Link的贬低-歧视感知量表,对中国医大四院心理卫生精神科1 102名精神障碍患者家属进行调查。结果精神障碍患者家属的贬低-歧视感知得分为(2.63±0.35)分,与量表中点2.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2,P<0.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最高,创伤后应激障碍最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精神病患者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一般自我效能感、病耻感状况,并分析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一般自我效能感对精神病患者病耻感的影响。方法采用Link病耻感系列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406例住院康复期精神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及分析。结果406例精神病患者病耻感总分为(2.33±0.19),低于量表中点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857,P<0.01);患者社会支持总分、一般自我效能感总分、消积应对得分分别为(32.13±7.03),(25.75±7.31),(1.59±0.66)分,与全国常模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2.505,0.000,-4.866;P<0.01);相关分析显示,病耻感与社会支持总分、社会支持利用度、一般自我效能感评分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P<0.05),与消极应对存在正相关关系(P<0.01);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消极应对为病耻感的影响因素(P<0.01),采用消极应对方式越多的患者,病耻感越强。结论提高精神病患者社会支持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减少消极应对均有助于减轻其病耻感。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住院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疾病发作期病耻感特征,及其与抑郁和躁狂发作的关系。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 120 例住院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使用 Link 病耻感系列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杨氏躁狂量表进行评定。 结果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贬低 鄄 歧视感知量表得分为( 2.60±0.31 ) 分、病耻感应对量表得分为( 2.77±0.27 ) 分,均高于量表中点分值,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抑郁严重程度与贬低 鄄 歧视感知量表得分( r=0.219 )、病耻感情感体验量表得分( r=0.284 )呈正相关,躁狂严重程度与贬低 鄄 歧视感知量表得分( r=-0.275 )、病耻感情感体验量表得分( r=-0.302 )呈负相关。 结论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发作期存在较高的感知 鄄 病耻感水平,病耻感应对方式更加退缩;处于抑郁临床相的患者病耻感感知、病耻感情感体验更加明显,而应对方式更加消极,需要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述情障碍与病耻感体验的相关性。方法对24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研究组)及213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采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中文版精神疾病患者病耻感量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进行测评分析。结果研究组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经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组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总分、阳性症状分及阴性症状分与中文版精神疾病患者病耻感量表因子3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0.01),而与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评分无显著相关性;研究组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与中文版精神疾病患者病耻感量表总分及多项因子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述情障碍,述情障碍越明显其病耻感体验越强。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艾滋病、精神分裂症和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遭受歧视经历特征、大小及其影响的社会现状。方法采用社会歧视经历问卷和主观病耻感问卷测评结果进行3组对照分析。结果艾滋病患者在社会歧视经历和主观病耻感的测评结果总分均居最高,其次是精神分裂症和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三者对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本调查显示社会公众和家庭对艾滋病、精神分裂症的歧视表现较为明显,患者病耻感等精神压力较重,应引起社会各方密切关注。本文对探讨患者的生存、医疗、康复环境的改善具有启发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孤独感与病耻感现状,探讨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广州市脑科医院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10例,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孤独感量表和贬低-歧视感知量表进行调查。结果11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孤独感总分为(43.27±9.98)分,其中40~59分轻度孤独有68例,占61.8%;60~79分中度孤独有8例,占7.3%。病耻感条目均分为(2.44±0.52),与量表中位2.50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精神分裂症患者孤独感与病耻感呈正相关(r=0.486,P=0.003)。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普遍存在孤独感与病耻感,病耻感较强,其孤独感较严重。医护人员需积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帮助患者改善精神症状的同时,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帮助患者与周围成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降低其病耻感与孤独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感知病耻感状况,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感知病耻感与自尊、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贬低-歧视感知量表、自尊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10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调查。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水平较高,贬低歧视感知、应对方式、情感体验分量表得分均高于量表中点分2.5;贬低歧视感知、保密、退缩、误解、羞耻均与患者自尊呈现显著负相关(P0.05);患者主观支持、客观支持、社会支持利用度都与病耻感各个维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医疗机构应采取措施消除人们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偏见,提高患者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促进患者全面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希望水平在精神分裂症稳定期住院患者病耻感及社会功能缺陷间的中介作用。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湖南省某三级医院2021年1月至6月的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精神分裂症患者希望量表、贬低-歧视感知量表、社会功能缺陷筛查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217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得分为(29.25±3.40)分,希望得分为(9.41±1.85)分,社会功能缺陷得分为(6.64±3.37)分。希望水平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及社会功能缺陷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效应值为0.243,占总效应38.4%。结论 病耻感可通过希望水平间接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缺陷。在治疗康复中,医务人员和患者家属都应重点关注患者的病耻感及希望水平,加强患者自我肯定训练,促进社会功能恢复,帮助患者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焦虑情绪的护理干预,消除患者不良心理影响,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100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以患者为主导的护理干预,观察5周。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在干预前后进行调查。结果实施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AS及SDS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SAS及SDS得分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其中干预组下降趋势更明显[SAS得分:(26.78±6.45)分比(52.98±6.78)分;SDS得分:(16.56±7.98)分比(38.16±4.38)分],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0.03,10.30;P〈0.01)。干预组SAS得分为(26.78-4-6.45)分,对照组为(38.35±6.53)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85,P〈0.01);干预组SDS得分为(16.56±7.98)分,对照组为(23.01±5.9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09,P〈0.01)。结论通过认知、心理、行为等以患者为主导的护理干预能有效地减轻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焦虑情绪,从而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家庭护理干预方法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家人心理调节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77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家人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9例,对照组只是按时接送患儿,常规交代患儿注意事项,不接受特别的辅导和干预;观察组采用集体干预和个别干预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家庭护理干预。干预前后运用症状自评量表、疲劳评估表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对两组进行测评。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家人心理健康状况改善,症状自评量表评分(141.27±30.28)与对照组(164.13±29.8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P〈0.01);观察组家人疲劳程度减轻,疲劳评估表中躯体疲劳、脑力疲劳、总分(3.66±1.64、4.14±1.79、4.97±1.96)与对照组(6.69±2.06、4.19±1.28、10.88±2.3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1,P〈0.05;t=2.00,P〈0.05;t=3.82,P〈0.01);总体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提高,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评分观察组躯体功能维度、心理功能维度、社会功能维度、物质生活维度(67.52±10.34、75.36±12.84、62.53±11.01、43.22±8.94)与对照组(57.11±9.97、52.23±11.59、51.63±10.75、40.21±9.08)比较除物质生活维度无差异外(t=0.98,P〉0.05),其他均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94,5.57,2.91;P均〈0.01)。结论家庭护理干预有助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家人的心理调适,减轻疲劳,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社会支持与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探讨提高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有效方式。方法使用社会支持量表(SSRS)、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用便利抽样的方式对91名空巢老人进行问卷调查以获取基本数据,用SPSS17.0建立数据库,采用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发放调查问卷91份,有效问卷91份,有效回答率100%。本次调查显示,空巢老人生活质量总均分为(619.12±132.83)分,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的空巢老人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无配偶[(637.25±127.17)分比(565.53±137.53)分],每月养老金不同[(652.40±129.55)分比(581.98±127.87)分]的空巢老人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9,-2.61;P均〈0.05)。本次调查中空巢老人社会支持总均分(37.46±9.25)分,不同性别、年龄、每月养老金的空巢老人社会支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无配偶,文化程度不同的空巢老人社会支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调查显示社会支持与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比较显著,相关系数为0.46(P〈0.05)。结论社会支持与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显著,因此社会支持对生活质量有重要影响。关心空巢老人的心理需要,完善社会支持,对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视觉和行为干预在糖尿病患者初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期间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58例初次皮下注射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79例和对照组7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胰岛素笔使用、胰岛素相关知识干预,发放糖尿病干预手册、胰岛素笔使用说明书、血糖监测日记,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视觉和行为干预。两组患者初次注射胰岛素后即刻采用视觉模拟评级法(VAS)进行注射疼痛评分,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患者满意度量表进行调查,比较两组VAS、SAS、SDS、SSRS评分,干预前后血糖变化及满意度情况。结果干预组患者初次注射胰岛素VAS评分(0.82±0.7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3.21±1.2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7,P〈0.01);干预组患者干预前SAS、SDS、患者满意度、SSRS评分(46.71±13.88),(49.45±12.53),(6.31±0.68),(40.78±1.45)分与对照组患者(47.98±11.06),(48.81±10.29),(6.51±0.65),(41.42±1.63)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63,3.32,10.87,3.23;P〉0.05);干预4周后干预组患者SAS、SDS评分(38.68±6.03),(38.35±5.19)分及对照组患者SAS、SDS评分(44.93±8.26),(46.10±8.23)分均低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5.02,24.50,7.71,11.87;P〈0.01),且干预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07,2.28;P〈0.05);干预4周后干预组患者满意度和SSRS评分(8.50±0.33),(44.31±3.84)分及对照组患者满意度和SSRS评分(6.71±0.59),(42.76±0.76)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6.51,8.81,3.22,2.88;P〈0.05),且干预组患者满意度和SSR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6.50,2.82;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后干预组患者空腹血糖(5.99±0.92)mmol/L,餐后2h血糖(7.82±1.38)mmol/L,均低于对照组(7.26±1.92),(9.13±1.36)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5.77,6.12;P〈0.05)。结论应用视觉和行为干预能有效减轻初用胰岛素患者的焦虑、抑郁及痛感,降低空腹及餐后血糖,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及社会支持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家庭干预对抽动秽语综合征患儿生活质量的影响,评价家庭干预对抽动秽语综合征的治疗作用。方法将200例抽动秽语综合征患儿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00例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为期1年的家庭干预,包括家庭教育、家庭访视和如何建立和谐家庭环境及健康生活方式的教育指导;对照组100例仅实施常规治疗和护理。治疗护理干预前后分别运甩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PedsQLTM4.0普适核心量表中文版、少儿主观生活质量问卷对患儿抽动严重程度,主观生活质量及部分功能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年后,在抽动次数、频率、强度、复杂性、干扰、损害方面观察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4.370,20.612,17.677,24.386,11.643,13.972;P均〈0.01)。家长报告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会功能、角色功能评分观察组分别为(90.78±11.32),(88.80±14.43),(76.78±11.3b),(66.80±14.53)分,对照组分别为(80.1±14.23),(58.10±13.32),(58.50±14.32),(52.80±13.15)分,各维度得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5.873,17.563,10.677,7.139;P均〈0.01);儿童自我评价各维度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5.967,9.946,7.071,7.379;P均〈0.01)。除躯体情感维度外,其余家庭生活、同伴交往、学校生活、生活环境、自我认识、抑郁体验、焦虑8个维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家庭干预治疗可明显提高抽动秽语综合征患儿的生存质量及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照料者的心理应激状况并提出对策,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提供良好家庭环境。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应对方式问卷(CSQ)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300名精神分裂症患者照料者进行心理应激状况调查,并分析三者的相关性。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照料者检出心理问题者检出率为63.0%;心理问题者SCL-90总分为(157.79±29.52)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的(129.96±38.7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50,P〈0.01);心理问题者CSQ中解决问题和求助因子评分分别为(6.16±2.18)分和(4.19±1.77)分,明显低于非心理问题者(8.19±2.37),(5.71±1.9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7.54,6.96;P〈0.01),而心理问题者自责、幻想、退避以及合理化因子评分分别为(5.86±2.59),(5.44±2.57),(5.88±2.75),(4.71±2.80)分,明显高于非心理问题者的(4.25±1.49),(3.63±2.03),(4.18±1.82),(3.23±1.42)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5.99,6.35,5.81,5.19;P〈0.01);心理问题者SSRS总分为(35.67±5.34)分,明显低于非心理问题者(41.81±6.5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85,P〈0.01);除客观支持维度外,SCL-90与SSRS和CSQ各维度均具有相关性(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照料者存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是导致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医务工作者应积极采取各种途径给予其心理救助,帮助其维持心理健康,以便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康复环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疼痛管理对急诊外伤患者的影响,为其应用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共纳人2012年6月—2013年6月175例急诊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管理组85例与对照组90例。管理组患者给予疼痛教育、心理护理等规范化疼痛管理干预措施,对照组给予常规疼痛治疗及护理。采用简化~麦吉尔疼痛问卷表(SF—MPQ)对两组患者进行疼痛评估,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两组患者焦虑状况进行评估。结果随着患者损伤程度的增加,疼痛得分PRI、PPI、VAS及HAMA得分随之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3.576,4.798,4.342,5.967;P〈0.05)。两组外伤后3d患者PRI、PPI、VAS及HANA得分明显高于外伤后24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得分高于管理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伤后7dPRI、PPI、VAS及HAMA得分开始下降,管理组得分分别为(4.33±1.82),(2.88±1.42),(3.94±1.84),(10.16±2.7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73±1.88),(3.38±1.36),(4.42±1.87),(12.36±3.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5.097,4.534,4.043,3.937;P〈0.05);外伤后14d得分PRI、PPI、VAS及HAMA得分下降更明显,管理组得分分别为(2.19±1.00),(1.32±0.85),(2.54±0.96),(5.44±2.8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6-e1.02),(2.13±1.18),(3.18±1.36),(6.47±2.4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4.937,4.454,4.234,4.634;P〈0.05)。患者疼痛得分PRI、PPI、VAS及HAMA得分存在正相关关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诊外伤患者进行规范化的疼痛管理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的症状,同时减少患者焦虑等不良情绪的影响,整个过程中护理人员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微技能培训法对提高急诊年轻护士应急能力的作用效果。方法对31名急诊年轻护士使用微技能培训法进行专科培训,比较其培训前后应急能力考核成绩、急诊专科疾病知识得分、急诊抢救技能得分及急救护理过程的执行时间。结果培训前护士应急能力考核评分如监护理论、抢救技术、个案护理得分分别为(85.93±4.30),(86.17±3.68),(83.14±4.70)分;培训后相应得分分别为(90.74±4.72),(92.55±4.21),(90.25±4.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值分别为-2.484,-2.665,-2.956;P<0.05)。培训后护士急诊专科疾病知识得分与培训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848~-2.472;P <0.05)。培训后护士急诊抢救技能总分为(88.05±4.66)分,培训前为(74.50±4.7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24,P<0.05)。培训后护士在急救护理过程执行时间与培训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2.470~2.662;P<0.05)。结论微技能培训法运用积少成多的策略,实行每日限时教学、反复强化记忆的方法,有效提高了护士急诊理论知识及专科性操作技能,提高了年轻护士的应急反应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社会心理因素与女性抑郁障碍复发的关系,旨在为女性抑郁障碍复发患者的有效护理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择210名女性抑郁障碍复发患者(观察组)以及217名女性抑郁障碍未复发患者(对照组),使用自制调查表统计患者一般情况,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A-17)评估其临床症状,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生活事件量表(LES)、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评定其社会心理因素,并进行对比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观察组女性年龄偏大,首次发病年龄偏小,家族史明显,伴有焦虑症状更明显(P〈0.05);SSRS量表中,社会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1.69±5.24)分比(23.18±4.80)分,(9.00±2.77)分比(9.70±3.1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07,2.45;P均〈0.05);LES量表中,总生活事件量、负性生活事件量均高于对照组[(46.25±18.38)分比(32.39±19.34)分,(37.01±16.04)分比(26.86±12.0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4,2.02;P均〈0.05);EPQ问卷中,神经质分(16.37±4.93)高于对照组(9.21±4.52),内外向分(6.75±4.56)低于对照组(13.44±4.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47,9.51;P均〈0.05)。(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婚姻状况、阳性家族史、负性生活事件、神经质人格以及客观支持是女性抑郁障碍患者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女性抑郁障碍反复发作与其一般状况及社会心理因素有关,为心理护理干预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