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美国每年有 90万人患急性心肌梗死 (AMI) ,其中 2 2 .5万人 ( 2 5 % )死亡 ,在我国AMI的发病率和死亡人数亦迅猛上升 ,探讨AMI住院病死率的影响因素已引起人们关注[1,2 ] ,但性别、年龄对AMI住院病死率影响的研究结果不尽一致 ,我们收集整理了 1988年至 1995年 8年间住院治疗的AMI患者的病历资料 ,并对之进行了回顾性统计分析 ,旨在探讨性别、年龄与近期预后的关系。1 对象和方法1.1 病例选择  1988年 10月 1日至 1995年 12月 3 1日共收集AMI患者 5 93例 ,其中确实符合AMI诊断标准且资料完整可靠的 5 3 6例作为本…  相似文献   

2.
3.
目的分析不同性别和年龄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为针对性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选取2017年1~10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AMI患者1050例,男性683例,女性367例,<50岁患者124例、50~59岁患者199例、60~69岁患者330例、≥70岁患者397例。分析不同年龄和性别患者的危险因素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 结果男性AMI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低于女性[(62.01±12.35)岁 vs (71.43±9.75)岁,P<0.01];随年龄增长,吸烟患者的比例和患者的体质量指数均呈下降趋势,而女性患者的比例逐渐增加;患者合并高血压病的比例随年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比例最高的是60~69岁年龄组(62.4%),男性患者合并高血压病的比例高于女性(54.9% vs 46.1%,P<0.05);合并糖尿病的比例随年龄增加而升高,60岁以后各年龄段女性合并糖尿病的比例均较男性偏高(40.0% vs 27.3%,42.6% vs 26.4%,P均<0.05),尤其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女性合并糖尿病的比例在50~59岁组最高达55.6%;随年龄的增长,患者血清三酰甘油水平逐渐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逐渐升高;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AMI患者病变血管支数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50岁的患者单支血管病变比例高达50.9%,<50岁的患者以左前降支病变最为常见,> 70岁的患者以左前降支、右冠状动脉病变多见。 结论针对不同性别和年龄的AMI患者可采取差异化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100例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时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时间特点,为临床预防AMI发病提供依据。方法 将AMI1天24小时发病分为4个时间段,找出4个时间段的分布规律。结果 早6时至中午12时是AMI的发病高峰,发生率为54%。结论 通过本次调查,AMI1天的发病高峰为上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特点.方法 2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依据年龄分为青年组(年龄≤44岁)62例及对照组(年龄>44岁)148例,比较2组一般资料、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住院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 青年组男性占98.4%,超体质量者占64.5%,吸烟者占69.3%,单身者占35.5%,有不良生活习惯者占72.6%,发病前有明显诱因者占16.1%,合并高脂血症者占66.1%,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者占88.7%,Killip Ⅰ级者占90.3%;对照组分别为72.3%、31.8%、39.9%、18.2%、55.4%、6.8%、33.8%、68.2%、62.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单支血管病变者占74.2%,高于对照组(45.9%)(P<0.01),充血性心力衰竭(6.5%)、大出血发生率(0)及病死率(0)均低于对照组(27.7%,6.8%,6.1%)(P<0.05).结论 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单支血管病变多见,但住院并发症较少,吸烟、不良生活方式等可控性因素与其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6.
女性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韩恭祝  宗纲  韩子云  袁鹏 《临床荟萃》2001,16(11):501-501
有文献报道 ,女性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临床特点与男性相比 ,存在不同之处 [1 ,2 ]。现对我院收治的女性 AMI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了分析 ,并与有关资料相比较 ,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对象  36 7例 AMI患者为我院 1992年 3月至 1999年 3月收入院治疗者 ,均符合 WHO1979年制订的 AMI诊断标准 ,其中女 15 4例 ,男 2 13例。按性别分为 A、B两组 :A组为女性组 ,B组为男性组。1.2 方法  A、B两组的发病年龄、发病至就诊的时间、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病、溶栓治疗效果及预测病死率的首要因素等各个项目 ,经专人复核后 ,输入微机进行统…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时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与时间、季节变化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80例AMI患者根据昼夜发病时间分为8个时间段(23:01~2:00、2:01~5:00、5:01~8:00、8:01~11:00、11:01~14:00、14:01~17:00、17:01~20:00、20:01~23:00).1年分6个月份段(1~2月,3~4月,5~6月,7~8月,9~10月,11~12月).每周按天计.根据年龄分为2 组:<60岁组,≥60岁组.比较各时间段和各组发病人数及百分比.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结果 ①2组AMI昼夜发病高峰在5:01~11:00,发病率为27.9%,显著高于其他时间段(均P<0.01).<60岁组发病未呈现明显高峰时段,≥60岁组发病率在8:01~11:00达到最高峰.②1周内发病情况:2组在星期二有一个显著的发病高峰.③1年内患者的发病高峰在当年11月至次年2月,显著高于其他月份(均P<0.05).结论 AMI的发生与时间、季节密切相关.掌握AMI发病的时间规律,在心脏事件出现高峰前加强监控,可降低AMI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625例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时间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时间与触发因素。方法:将625例AMI患者的昼夜、周及年发病时间各分为4个、7个和4个时间段,计算各段发病人数及百分比。统计分析采用一致性χ2检验。结果:昼夜发病分布见早晨和晚间2个发病高峰,周发病有周一、周五和周六3个峰,年发病有1~3月和10~12月2个峰,P均<0.05。可能的触发因素为:①早晨交感神经活性增加致动脉压升高、冠状动脉张力增大、粥样斑块易破裂和血小板沉积增多;②血液粘滞度加大,血小板聚集性增加,导致相对高凝状态;③血清泼尼松浓度高于基础水平;④寒冷;⑤其他。结论:AMI发病时间并非偶然,其可能的触发因素亦有多个。  相似文献   

9.
10.
近年来,冠心病的发病年龄有提前趋势,青年冠心病在冠心病中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加,我院收治青年急性心肌梗死4例,均给予介入治疗,效果良好,报告如下。1病例介绍患者男,农民,33岁,因胸痛半月入院。患者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前区疼痛,为剧烈压榨性疼痛,持续约4h后逐渐缓解,伴大汗,..  相似文献   

11.
37例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在我国随着急性心肌梗死(以下简称急性心梗)发病率的增加,其发病年龄也相应提前,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并不罕见。本文报告的37例青年急性心梗病人,对其病因、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及预后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1):4090-4091
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15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患者年龄将患者分为甲组、乙组和丙组,年龄≤70岁患者52例设为甲组,年龄71~80岁患者56例设为乙组,年龄80岁患者50例设为丙组,采用超声检测技术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比较三组患者的检查结果。丙组患者心力衰竭、心房颤动发生率均高于甲组、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前壁、下壁的心肌梗死发生率均高于后下壁、前壁+后下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组患者再发心梗、首发心梗死亡、再发心梗死亡发生率均高于甲组、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组患者左心室内径≥50、左心室内径≥39的构成比均比甲组、乙组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检查在诊断年龄超过80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具有重要作用,临床上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性别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脂特点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2月到2016年1月该院门诊随访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53例,根据性别将患者分为男性组(159例)和女性组(194例),根据年龄不同将男性组与女性组分为60~70岁和70~79岁两个亚组,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情况将男性组和女性组分为单支病变和多支病变两个亚组,比较不同性别、年龄及病变情况患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结果男性组TC、TG和LDL-C水平均明显低于女性组(P0.05),两组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70岁者男性组与女性组TC、TG、HDL-C和LDL-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0~79岁者男性组TC、TG和LDL-C水平均明显低于女性组(P0.05),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支病变者男性组TG水平明显低于女性组(P0.05),TC、HDL-C、L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支病变者男性组TC和LDL-C水平明显低于女性组(P0.05),TG和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女性,尤其70~79岁者TC、TG和LDL-C水平明显高于男性,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患者性别不同血脂水平也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不良生活习惯的养成,心血管疾患的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将中年急性心肌梗死(AMI)与同期的老年AMI的特点对比分析,有助于临床诊治中对中年AMI有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不同性别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以提高防治效果。方法对我院2004年3月至2007年3月收治的429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进行性别分析,按患者年龄分为4组:(〈45岁,45~54岁,55~64岁,〉165岁)比较发病率、发病年龄、发病至入院时间、合并症、并发症、支架植入术(PCI)例数。结果4组男女患者比例分别为11:1,25:1,2.47:1和1.16:1。女性较男性平均发病年龄晚10年,女性患者行PCI例数少于男性。绝经后女性糖尿病发病率增加,心源性休克发生率也明显增加。结论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对老年女性AMI的临床特点有重要影响。应提供女性对AMI的认识,及时、合理、积极的治疗AMI。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就医延迟状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8年1-11月某地三所三级甲等医院就诊的250例AMI患者,使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就医行为调查问卷》在患者入院后48h内进行调查。结果 250例患者中,主要症状为:胸痛,手臂、肩颈或下颌疼痛,胸闷,出冷汗,劳累与乏力以及呼吸困难。就医决策中位时间是130min,就医转运延迟中位时间为30min,就医院内等候延迟中位时间为20min,其中70.8%的患者就医决策时间超过1h。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非工作者(如退休人员)、女性和非自主决定入院是影响患者决策延迟的独立变量,而疼痛严重、自认为症状严重和是否转院是缩短患者决策延迟时间的独立变量。女性和老年患者就医决策延迟更甚,与其他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AMI患者存在严重的就医延迟情况,女性和老年患者是就医决策延迟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中青年心肌梗死(AMI)的发病特点并提出针对性护理对策。方法:从发病诱因、危险因素和临床特点三个方面回顾性分析31例中青年AMI患者的发病特点,针对其特点提出护理对策。结果:本组患者发病诱因依次为嗜烟酒、暴饮暴食及劳累、精神压力大等,危险因素依次为嗜烟酒、高血脂、冠心病家族史等,临床特点为症状明显、并发症少、造影结果多为单只病变;经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本组28例康复出院,3例并发心力衰竭,无一例死亡。结论:中青年AMI预防重点在于疾病知识普及、改变患者不良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精心护理是患者康复的保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各种原因黄疸患者在不同性别和年龄中分布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孙逸仙纪念医院收治的有明确诊断(经手术、病理或临床)的352例显性黄疸患者(年龄小于15岁的儿童除外)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年龄16-90岁,平均54.4±16.1岁.青年组肝细胞性黄疽最多见,中老年组胆汁淤积性黄疸最多见.男∶女性别比例为1.88∶1.男性原发性肝癌最多见;女性胆管癌最多见.结论:青年组患者肝细胞性黄疸多见,以病毒性肝炎为主;中年组患者肝细胞性及胆汁淤积性黄疸均多见,以肝癌和肝炎后肝硬化为主;老年组患者胆汁淤积性黄疸多见,以恶性肿瘤和肝炎后肝硬化为主.男性患者肝细胞性黄疸多见,以肝癌为主;女性患者溶血性黄疸多见,以胆管癌为主.  相似文献   

19.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年龄因素对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的影响。方法:将32~92岁共153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按年龄分为3组进行临床分析。结果:随着年龄增长,≥70岁组女性患者明显增多,无痛性心肌梗死增多,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明显高于60~69岁组及32~59岁组。结论:年龄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及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70岁以上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无痛性多见,并发症多,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血清尿酸(UA)在正常人群不同性别及年龄段的生理性变化。方法随机选择2007~2008年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成人及儿童,对各年龄段不同性别间做t检验,不同性别各年龄段结果进行方差分析中均数的两两比较,并对不同性别结果做单一线图。结果 (1)除儿童组外,其余各组不同性别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2)男性儿童组与成年组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男性成人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F=1.910,P=0.055),女性45岁以前组段与45岁以后组段存在显著性差异;(3)男性20岁后基本保持稳定水平,女性45岁以前水平较均一,45岁以后呈现明显线性上升趋势。结论正常人血清UA水平在不同性别、年龄段具有不同生理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