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12例糖尿病患者在住院治疗过程中,出现早晨空腹高血糖现象进行了观察。原因不同,治疗各异。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2例糖尿病患者均为1995~1997年在我院住院治疗过程中出现早晨空腹高血糖现象的病人。男3例,女9例,平均年龄26岁。Ⅰ型糖尿病... 相似文献
2.
清晨空腹高血糖是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其常见原因为Somogyi现象、Dawn现象及夜间外源性胰岛素用量不足,因其原因不同,故处理原则不一致.我们对31例糖尿病患者在住院过程中的清晨空腹高血糖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自1994年6月至1997年6月我院住院过程中发现清晨空腹高血糖者31例,其中男20例,女11例,平均年龄32岁(13~52岁),IDDM4例,NID-DM27例,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平均病程6.2年(2~14).以上患者均病情相对平稳,无感染,酮症等并发症.全部采用饮食及胰岛素治疗.统一于18点进餐,22点休息.0~6点每小时采血1次,进 相似文献
3.
应激性高血糖在危重患者中普遍存在,对患者临床与预后有极为重要的影响。目前对高血糖的治疗方式主要为强化胰岛素治疗,但是因为胰岛素治疗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时间较为短暂,取得临床实验结果存在一定的争议。本文就强化胰岛素治疗进行阐述并对应激性高血糖控制进行深入研究,望对危重患者应激性高血糖胰岛素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综合护理模式对ICU内应激性高血糖患者血糖及病情恢复的效果。方法 将新余市人民医院ICU收治的80例应激性高血糖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行基础护理干预,研究组采用综合护理模式,对比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血糖控制效果以及血糖恢复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比对照组患者明显缩短(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50%,低于对照组的17.50%(P<0.05);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ICU内应激性高血糖患者接受临床综合护理干预,血糖控制效果更佳,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护理满意度提高,临床价值明显。 相似文献
5.
病例简介病例1男性,66岁,2型糖尿病史7年,未严格控制饮食,主食7两~1斤/d,肉食多,不常活动,曾间断服用糖适平30mg,3次/d,近半年无明确原因体重由787kg减至78kg,感口干、多饮、乏力、双下肢发凉。 相似文献
6.
在老年重症患者中,手术尤其是大手术会引起强烈的应激反应,易发生应激性高血糖,导致机体高炎症状态和明显的能量代谢障碍,破坏机体内环境稳定,反过来加重病情、甚至死亡。本研究旨在探讨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老年危重病患者术后应激性高血糖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8.
2型糖尿病病理基础是胰岛素抵抗(IR)和β细胞功能减弱.尽快纠正患者的高血糖状态既有利于保护残存的β细胞功能又可缩短患者的住院天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吉林油出职工医院江北分院2005-2008年住院糖尿病患者3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8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疗程及治疗前血糖水平均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9.
我科1997年1月至2010年10月对于血糖> 20.0 mmol/L的住院患者采用小剂量胰岛素静点方法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1997年1月至2010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44例,按1997年美国ADA诊断标准,随机分为两组.胰岛素治疗组(观察组)22例,其中男12例,女10例,病程1~15年,年龄24 ~ 76岁,平均年龄54.5岁. 相似文献
10.
危重疾病患者的高血糖反应及其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危重疾病当中的高血糖反应受到广泛关注,研究表明通过控制高血糖可以减少并发症并降低死亡率。与单纯糖尿病不同,在危重疾病患者,反应性高血糖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治疗困难;且常同时伴随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及多脏器功能损伤,其处理有一定的特殊性。一、反应性高血糖的形成在健康个体中,通过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激素,神经和肝脏等的自身调节,血糖浓度基本上是恒定的,即使餐后有所升高,但有一定限度,通过调节也可恢复至适当水平。但在危重疾病患者,机体调节异常,高血糖发生的机会显著增加。1.体内因素:创伤和危重病患者常存… 相似文献
11.
危重症患者的应激性高血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危重症患者常伴有应激性高血糖,这种急性一过性的高血糖可产生有害的病理生理反应。胰岛素反向调节激素的分泌增加、细胞因子大量释放和胰岛素抵抗等是产生应激性高血糖的主要原因。正确对待危重症高血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研究显示^[1],胰岛素强化治疗把血糖控制在4.0~6.1mmol/L范围内能有效地减少高血糖所致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急性期血糖水平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以及高血糖的护理干预。方法回顾分析85例颅脑损伤急性期患者的空腹血糖与格拉斯哥(GCS)评分的关系。结果颅脑损伤急性期血糖水平显著增高,其与GCS有明显关系,GCS评分越低,血糖含量越高,预后越差。结论实施积极的护理干预,正确控制和监测血糖,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可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高血糖危重症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收入ICU监护病房的80例危重症患者分为胰岛素强化治疗组和胰岛素常规治疗组。观察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ICU停留时间、死亡率等指标。结果 强化治疗组血糖(4.67±0.92mmol/L)、死亡率(20%)均较常规组降低[分别为(10.67±1.46)mmol/L、30%](P〈0.05);强化治疗组ICU停留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呼吸机使用天数、血WBC升高时间均缩短,与常规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胰岛素强化治疗能降低高血糖危重症患者死亡率,缩短ICU停留时间,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高龄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抗高血糖药物治疗情况及其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12月至2006年12月,在我科以2型糖尿病为首诊入院,75岁及以上的全部病例共110例,并将患者分为口服抗高血糖药物组及胰岛素组,比较分析两组用药、血糖控制、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高龄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中所用抗高血糖药物中胰岛素占46.7%、二甲双胍占41.1%、糖苷酶抑制剂占35.5%;51%的患者联合两种以上抗高血糖药物,在胰岛素治疗组中联合格列嗣类17例(34%),联合二甲双胍20例(40%).(2)胰岛素组与El服药组治疗后空腹及餐后血糖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3)胰岛素组与口服药组比较,前者空腹、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较后者高;前者餐后C肽较后者低;前者尿白蛋白、血尿素氮、血肌酐值较后者高,眼底及大血管并发症发生率较后者高(P<0.05).两组病史、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血脂、其他生化指标、其他并发症及低血糖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别.(4)高龄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尿蛋白与其肾小球滤过率相关(r=-0.594,P<0.01),而与血糖、血压、血脂无显著相关.结论 初步提示高龄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采用联合用药情况普遍;随着病情恶化使用胰岛素治疗增加,含有胰岛素治疗的方案对进一步控制血糖有益,且低血糖事件发生情况增加并不显著.高龄2型糖尿病患者肾功能损害可能是导致其使用胰岛素治疗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糖控制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我院2006年7月~2008年12月以来脑梗死7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37例,给予胰岛素强化治疗和常规治疗,观察记录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后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率为73%,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显效率32%,总有效率65%,两组间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多合并血糖升高,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危重病人应激性高血糖强化胰岛素治疗后的疗效。方法将116例危重病人随机分为传统治疗组(CT)和强化胰岛素治疗组(IT)。CT组:当血糖>11·9mmol/L,诺和R笔芯皮下注射,控制血糖10~11·1mmol/L。IT组:当血糖>6·1mmol/L,控制血糖4·4~6·1mmol/L。结果CT组病死率44·83%,远远高于IT组的12·07%;病人的ICU住院时间、使用呼吸机日数、每日6am的平均血糖、每日TISS-28评分均明显高于IT组(P<0·05);CT组每日胰岛素用量、HLA-DR、CD4 /CD8 明显小于IT组(P<0·05)。两组并发症比较,CT组病人发生肾损害、输注红细胞、发热的人数均明显高于IT组(P<0·05)。结论强化胰岛素治疗控制应激性高血糖病人血糖80~110mmol/L,能降低病人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入住ICU应激性高血糖的危重患者,经胰岛素治疗后,血糖降至正常和略高于正常时的临床结局.方法 105例入住ICU的患者,既往无糖尿病史,入院血糖超过8.0 mmol/L,静脉输注胰岛素.根据控制目标血糖4.4~6.1 mmol/L和6.2~8.0 mmol/L,将患者分为A组(55例)和 B组(50例).结果 两组间终点血糖水平和日均胰岛素用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分别为5.3 mmol/L vs 7.1 mmol/L,P<0.001和66.66 u/d vs 49.57 u/d,Ρ<0.001,低血糖发生率12.7%和2.0% P=0.039,但是两组间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危重高血糖患者,将血糖降至接近正常,其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与正常血糖组相似,但减少了低血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妊娠糖尿病(GDM)是指妊娠期发生或首次发现的不同程度的糖代谢异常[1],危害两代人的健康.分娩后有些患者可恢复正常糖耐量,但仍有部分患者在一定时间后发展为糖耐量异常(IGT)或糖尿病(DM). 相似文献
19.
王云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6,5(9):974-976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疾病群。多年来,对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糖尿病治疗需达到的目标以及实测的血糖值,多以空腹血糖为主。近年来,餐后高血糖在糖尿病的诊断、糖尿病治疗目标以及慢性并发症发病机制上的重要性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以往临床上往往忽略了这类人群,有的甚至出现了慢性并发症时才被发现,延误了治疗时机。本文将对餐后血糖测定的意义及餐后高血糖治疗进展加以叙述。 相似文献
20.
<正> 1993年2月至1996年3月,我院共收治了肺心病患者218例。我们对肺心病发作期的病人进行了空腹血糖的监测,并发高血糖者16例,占7.4%。我们重点分析其原因,目的在于及早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和积极治疗,以减少或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