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在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发病率及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11年1月在本院首次行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100例,均给予普通肝素体外抗凝治疗,每周血透3次,观察血小板计数及其他临床表现。结果 12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血小板减少,4例(A组)HIT抗体阴性,8例(B、C组)HIT抗体阳性,这8例中4例伴有出血,2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12例停用肝素改为无肝素透析后血小板计数均恢复正常,再次使用肝素后,A组血小板未明显下降,B、C组再次出现血小板计数减少,最终改为局部枸橼酸制剂为长期血透抗凝。结论尿毒症患者血透治疗使用肝素后发生血小板减少症并不少见,需警惕HIT可能,轻症患者可无明显临床表现,但部分患者会出现出血、栓塞等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2.
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清促血小板生成素水平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清血小板生成素 (thrombopoietin ,TPO)水平与外周血小板计数(plateletcounts ,PLT)、骨髓巨核细胞计数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方法 :ELISA法测定 5 0例不同病因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清TPO水平 ,同时用自动血细胞仪测定其PLT ,人工计数骨髓涂片上巨核细胞总数 ,以 2 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 .结果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较正常对照组血清TPO略低 ,但差异无显著性 (P>0 . 0 5 ) ;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血清TPO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相关分析表明ITP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PLT与血清TPO浓度均呈负相关 (r =- 0 . 6 5 ,P <0 . 0 5 ;r =- 0 6 8,P <0 . 0 5 ) ;巨核细胞计数与血清TPO浓度也均呈负相关 (r =- 0 . 5 5 ,P <0. 0 5 ;r =- 0 . 5 8,P <0. 0 5 ) .结论 :检测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清TPO水平有助于区分不同原因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症 .血清TPO水平同时受PLT、巨核细胞数双重调控 .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骨骼肌减少症的发生与血尿酸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进行血液透析的1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评估患者骨骼肌减少症的发生情况,探讨血尿酸水平和骨骼肌减少症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骨骼肌减少症患者63例(42%),骨骼肌减少症患者的BMI、透析时间、SMI、握力和MQSGA得分与非骨骼肌减少症患者比较差...  相似文献   

4.
Anagrelide是咪唑(2,1-b)喹唑啉-2-1系列化合物之一,有很强的抗血小板凝聚作用。在人体研究中小剂量anagrelide引起了血小板减少。因此我们对此药治疗血小板增多症进行了评价。迄今为止,17名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中15人,2名真性红细胞增多和血小板增多患者以及1名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和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的血小板水平因此药治疗得到很好控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并分析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36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进行幽门螺杆菌(Hp)检测,对Hp阳性的患者在应用常规治疗方案基础上再加用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并监测血小板与血小板抗体的恢复情况.结果:本组36例患者全部经Hp检测,均为Hp阳性,全部患者血小板恢均有明显上升,其中阴转率为88.9%.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原因之一,抗Hp为治疗多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血液净化中肝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的时间、恢复时间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06年1月在我院行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病例9例,血液灌流病例70例,急性或慢性肾功能衰竭首次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20例,检测治疗前后血小板的数量,观察出血情况和治疗效果。结果CVVH中1例在治疗第27h发生,血小板计数最低10×109/L,停用肝素48h血小板恢复正常;血液灌流中1例在治疗1h后发生,血小板最低67×109/L,停用肝素60h血小板恢复正常。结论血液净化应用肝素抗凝时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动态监测血小板,对肝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除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外,必要时应用皮质激素和止血药物,间断输注血小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骨髓性与非骨髓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分为骨髓性血小板减少症组(53例)和非骨髓性血小板减少症组(25例),选择10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用KX-21型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各组静脉血的血小板总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分析各组间PLT、MPV、PCT、PDW的变化.结果 骨髓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PLT、PCT均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32.787、35.858,P值均为0.000,MPV和PDW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P值)分别为1.080(0.282)、0.664(0.508);非骨髓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PLT、PCT均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4.296、5.820,P值均为0.000,而MPV和PDW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9.842、22.666,P值均为0.000;骨髓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MPV和PCT低于非骨髓性血小板减少患者,t值分别为6.297、2.217,P值分别为0.000、0.030.结论 血小板减少症患者MPV正常时提示可能为骨髓性疾病引起,MPV增大提示可能为非骨髓性疾病引起.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感染所致血小板减少症老年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感染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3例均有发热,年龄(81.2±9.8)岁,体温(38.7±0.7)℃,一半以上感染部位为肺部感染,其次为泌尿系感染和胆系感染,病原学多为革兰阴性菌.Ⅰ~Ⅲ度血小板减少比例高(78.3%,18/23),出现Ⅳ度血小板减少时需输注血小板支持治疗.3例死亡,其余20例在感染控制后血小板均恢复正常.结论 老年感染所致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以肺部细菌感染为主,多数为轻中度血小板减少,在感染控制后1~2周多数血小板可恢复正常.重症感染患者常发生血小板减少,血小板严重下降时预后差,但老年患者即使血小板轻中度下降,由于同时合并多种基础疾病,亦明显增加了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血液透析对尿毒症患者血小板功能、血小板参数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 应用血小板聚集仪观察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前后,血小板聚集功能和血小板参数的变化.结果 血液透析前,尿毒症组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其血小板参数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血液透析后,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无明显增加,但其血小板参数无明显变化.结论 血液透析不能改善尿毒症患者血小板功能.  相似文献   

10.
资料与方法 2004年9月~2009年9月收治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26例,男14例,女12例,年龄15~56岁,中位年龄36.5岁.入院时所有患者均以血小板减少为首发表现,大多数患者在血小板减少前并没有检测肝炎病毒.入院时血小板计数中位数17(3~65)×109/L.肝炎病毒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除满足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要求外,还需满足:①肝炎病毒感染发生于血小板减少前或同时发现;②血小板减少程度与肝病严重程度不匹配.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发现,血小板参数能够反映体内血小板的增殖动力学[1].鉴于此,我们通过检测不同类型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小板参数,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初步探讨血小板参数在血小板减少症诊治方面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岳露瑶  陶蓓  徐源  何成松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30):3817-3822
背景 初治患者不受药物治疗影响,其临床特征更能反映疾病本身变化规律,有助于更准确地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但目前关于初治系统性硬化症(SSc)相关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研究报道较少见。目的 分析初治SSc相关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3-2018年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部收治的初治SSc患者124例,根据SSc相关血小板减少症发生情况分为血小板减少症组12例和非血小板减少症组112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指标;初治SSc患者SSc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本研究初治SSc患者SSc相关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为9.7%(12/124)。两组患者性别、身高、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减少症组患者年龄小于非血小板减少症组,病程长于非血小板减少症组,体质指数(BMI)低于非血小板减少症组(P<0.05)。两组患者SSc类型及雷诺现象、指尖溃疡、关节肌肉炎、肺间质病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减少症组患者肺动脉高压发生率高于非血小板减少症组(P<0.01)。血小板减少症组患者补体C3、补体C4低于非血小板减少症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及抗核糖核蛋白抗体(nRNP)阳性率高于非血小板减少症组(P<0.01);两组患者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白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肌酐、尿素氮、尿酸及抗核抗体、抗SSA抗体、抗SSB抗体、抗Ro-52抗体、抗SCL-70抗体、抗PM-SCL抗体、抗JO-1抗体、抗着丝点抗体B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RNP阳性是初治SSc患者SSc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OR=19.56,95%CI(2.04,187.87),P<0.01〕。结论 与单纯初治SSc患者相比,初治SSc相关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年龄较小,病程较长,BMI、补体C3、补体C4较低,PAH发生率、心电图异常发生率及nRNP阳性率较高,且nRNP阳性是初治SSc患者SSc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当初治SSc患者进行自身抗体谱检测发现nRNP阳性时应警惕SSc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并注意排除血液系统损伤等。  相似文献   

13.
许多药物可以引起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即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上可分为免疫性和骨髓生成障碍性二类。一、药物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1.发病机理 药物诱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可能机理有三:①抗体吸附于药物-血小板复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重症感染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1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重症感染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58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8例重症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重症感染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年龄、中性粒细胞、白细胞、革兰阴性菌感染、呼吸道感染以及多系统感染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血小板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性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中性粒细胞、白细胞、革兰阴性菌感染、呼吸道感染以及多系统感染是重症感染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重症感染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临床表现中以发热、合并贫血、白细胞正常为主,白细胞减少等次之.结论 重症感染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年龄偏大,而中性粒细胞、白细胞水平高以及革兰阴性菌感染、呼吸道感染、多系统感染比例大,临床上应根据这些危险因素进行及早干预、治疗,保证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高梅玲 《中华全科医学》2012,10(10):1579+1638
目的肝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是由于抗肝素-血小板因子4复合物抗体形成所致,多发生于肝素应用开始后5~14 d,但也可发生于停止使用肝素后3周左右,早期监测血小板并加以识别可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0年内科应用肝素治疗患者停止肝素后发生肝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10例的临床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肝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可发生严重的病症和潜在病死率增加,本组10例死亡1例,治愈9例。6例发生血栓形成。结论对怀疑肝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应及时停止肝素,多数患者血小板可回复正常;约50%的患者可发生血栓事件。患者可接受非肝素抗凝治疗,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可减少发病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机制.方法对41例病毒性肝炎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23例病毒性肝炎血小板正常患者和10例对照者进行骨髓穿刺和骨髓细胞学检查.结果74例研究对象骨髓象结果显示: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者67例(90.54%),骨髓有核细胞增生低下者4例(5.41%),系粒系、红系及巨核细胞系均增生低下,且均为病毒性肝炎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全片巨核细胞数正常者46例(62.16%),全片巨核细胞数<7个有23例(31.08%),全片巨核细胞数≤3个有10例,均为病毒性肝炎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41例病毒性肝炎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骨髓巨核细胞内胞浆颗粒减少9例,核内、胞浆内空泡变性19例,胞浆内可见圆形或椭圆形嗜酸性包涵体3例,病毒性肝炎血小板正常患者和对照者无1例有上述改变.结论初步发现部分病毒性肝炎患者有骨髓抑制现象,这可能成为引起病毒性肝炎血小板减少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各种类型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1(interleukin-11,IL-11)水平及它与外周血小板计数(plateletcounts,PET)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110例不同病因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清IL-11水平,同时用自动血细胞仪测定其血小板数,以2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结果: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血清IL-11水平较对照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血清IL-11水平比对照组稍高,差异无显著性(除再障外)(p〉0.05);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IL-11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相关分析表明ITP患者血清IL-11水平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r=-0.559,p=0.001〈0.05)。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清IL-11水平与血小板计数相关性不明显(r=-0.432,p=0.057〉0.05)。结论:本实验的结果有助于进一步探讨血小板减少症IL-11的调控机制,为临床诊断、治疗血小板减少症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住院患者应用肝素制剂后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率及原因。方法:选取接受普通肝素(UFH)或低分子量肝素(LMWH)治疗的住院患者共197例,男120例,女77例。对出现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进行HIT抗体及凝血功能等检测。结果:应用肝素制剂后出现血小板减少症22例,发病率11.2%。死亡率在血小板减少症组13.6%(3/22)高于非血小板减少症组0.57%(1/175,P〈0.01)。22例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6例;非HIT16例,考虑为非免疫性HIT,即I型HIT、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感染等。结论:应用肝素制剂后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率并不低,需结合临床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加以鉴别,在除外其它原因后应考虑是否存在HIT。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MODS患者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滤(CVVH)过程中血小板计数(Plt)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ICU 27例MODS患者CVVH过程中Plt的变化.结果 MODS患者血小板减少症罹患率为51.9%;在48 h内,CVVH过程中血小板减少症罹患率明显上升(P<0.05),Plt水平进行性下降(P<0.01),死亡组PltPlt水平下降明显(P<0.05),而生存组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于治疗后48 h,死亡组Plt水平明显低于生存组(P<0.05);两种稀释法患者在各对应时段Plt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血小板减少症通常存在于MODS患者中;CVVH 48 h内患者Plt水平呈进行性下降,病情恶化是其主要原因;第48小时的Plt水平可作为判断MODS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部分发热患者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而有出血倾向、用药禁忌等问题.现对2003年5月~7月间在发热门诊所见的发热合并血小板减少症66例的病因进行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