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总结逆转高血压心室重构中药复方的研究文献,分析中药复方逆转心室重构的机制,为临床应用和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检索近10年的相关文献,综述逆转高血压心室重构中药复方的研究进展。结果:具有活血化瘀、解痉通脉、平肝潜阳等功效的中药复方具有逆转高血压心室重构的作用,作用机制与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心肌纤维化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等多种途径有关。结论:中药复方通过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的综合作用来逆转高血压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2.
王娟  柳伟  赵英强 《河南中医》2015,35(2):254-256
高血压的病理因素涉及风、火、痰、虚。中药治疗高血压有着较好的疗效,其作用机制主要涉及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调控细胞膜离子转运、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及抑制血管重构等方面。实验研究结果证实中药降压具有多靶点、多途径、多层次、多效应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抗高血压病中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血管内皮功能的紊乱、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激活及钾离子、钙离子代谢的失调引起的血管收缩是导致高血压病的重要原因,传统的中医中药在高血压病的防治中具有一定的疗效.文章综合近年来有关中药治疗高血压病的实验及临床研究,从上述机理方面探讨中药的降压作用.  相似文献   

4.
综述中医药保护高血压内皮功能的研究进展。从炎症、氧化应激、免疫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同型半胱氨酸、内皮微颗粒等多个方面阐述内皮功能紊乱在高血压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中医药对高血压内皮功能的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田昕彤  周巍  杨继  马腾  赵英强 《中草药》2023,54(13):4395-4403
高血压是临床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西医治疗高血压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和利尿剂为主导。与西药相比,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整体调节的优势,且安全性高。近年来,钩藤及其制剂在治疗心血管疾病尤其是高血压病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钩藤主要从抑制交感神经系统活性、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改善内皮功能、发挥钙拮抗剂作用等方面产生降压作用。结合文献报道,从钩藤单体化学成分、钩藤提取物、钩藤配伍制剂3个方面总结钩藤及其制剂在治疗高血压病中的应用,以期为钩藤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全面的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6.
张凤英  王军 《中医研究》2015,28(1):77-80
通过查阅近10年抗高血压左室肥厚单味中药实验研究的相关文献,总结分析其抗高血压左室肥厚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抗高血压左室肥厚中药主要为补虚药(黄芪、红景天、冬虫夏草)、平肝息风药(钩藤)、活血化瘀药(丹参、三七、川牛膝)、解表药(葛根)、祛风湿药(粉防己),其作用机制与改善异常血流动力学状态、调节体液因子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平衡、改善细胞增殖与凋亡失衡状态及调节细胞外基质代谢等有关。  相似文献   

7.
中药治疗高血压病的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中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作用机制,其降血压作用主要与改善血液流变性、保护血管内皮、阻断钙离子通道、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调节交感神经系统及有关心血管内分泌活性因子和调整异常的代谢、减轻靶器官的损害及调节免疫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8.
具有抗高血压作用中药的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中药治疗高血压病,总结了药理上具有钙拮抗作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S)拮抗作用、利尿降压作用和中枢性降压作用的4类中药,通过对其性味、归经、功效的分析,探讨其规律,为临床使用此类中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生脉散对高血压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8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生脉散,4周为1个疗程,持续3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体征,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相关指标[肾素活性(PRA)、血管紧素II(AngⅡ)、醛固酮(ALD)]的变化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的情况。结果:治疗组对高血压患者的症状、体征、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及生活质量均有改善作用,治疗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脉散能通过调节高血压患者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达到改善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综述中药改善高血压左心室肥厚(LVH)的研究进展。研究发现黄芪、丹参、天麻等中药具有心脏保护作用,可改善LVH相关指标,降压药物结合中药辨证治疗可进一步提升LVH的逆转率,改善其预后,其作用机制多与调节细胞因子、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改善氧化应激、抑制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等相关。  相似文献   

11.
近年中医药在高血压病的防治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其作用机制主要涉及到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AAS)系统、抑制交感神经活动、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改善心血管重构、预防靶器官损害、改善胰岛素抵抗等方面。中医药在调节机体整体平衡、控制血压水平稳定等方面体现出独特的优势,其防治高血压病作用的多效性、增效减副性、多靶点性、前瞻性、稳定持久性均体现出了中医药特色。  相似文献   

12.
从临床和基础研究两个方面综述了葛根素治疗高血压病的效果和机制,发现其降压机制可能与减少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相关活性物质生成、减少氧化应激相关因子从而发挥抗氧化应激作用、抑制纤维化、增加胰岛素敏感性、调节血脂、保护内皮等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13.
邓冬  王伟  李雪丽  李韶菁  弓铭  王佩佩  马晓云  赵慧辉 《中草药》2017,48(21):4565-4570
原发性高血压是目前普遍存在的疾病,是由多个要素和多个环节共同作用,特别是遗传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导致的。该病具有多个阶段和个体差异性较大的特点。然而遗传与环境因素通过何种途径使血压上升,机制尚不明确。中药复方治疗高血压具有良好的疗效,其作用机制主要涉及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钙拮抗剂作用、舒张血管、改善内皮功能、影响血液流变学、改善胰岛素抵抗、利尿、调节血脂、减轻体质量、调节雌激素受体α(ERα)等方面。通过文献检索,对近年来国内外对中药复方治疗高血压病的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以期为高血压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活血散风"针刺法是石学敏院士基于"气海"理论创立的治疗高血压病的针刺疗法,该刺法在改善高血压前期、即刻降压、降低晨峰血压、调节血压节律和保护靶器官等方面有明显的疗效.其机制主要与调节中枢和交感神经兴奋性、抑制炎性反应、降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水平、调节血管内皮功能、调节离子通道以及缓解焦虑等有关.本研究将基于现有...  相似文献   

15.
检索从1999年1月1日至2018年2月28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PubMed数据库中原发性高血压病(essentialhypertension,EH)的发病机制、针刺治疗EH的临床疗效观察及作用机制的相关文献,旨在总结探讨针刺降压的作用机制。经分析发现,针刺是通过多系统、多靶点、多层面的调节机制发挥降压作用,如针刺抑制中枢及外周交感神经活动、针刺调节免疫及炎性反应因子的表达、针刺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RAAS)平衡、针刺改善血管结构及功能、针刺的抗氧化应激作用、针刺促进自噬等。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是一种独立的心血管疾病,同时又是引起脑卒中、冠心病、肾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非常大的威胁。中药治疗高血压具有显著的疗效,配伍是其常见的用药方式,但其协同作用机制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列举中药配伍治疗高血压临床或科研常见的3种形式:复方中的药物配伍、药对的配伍以及组分中药的配伍,并探讨中药配伍治疗高血压的协同作用机制,如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调节免疫机能、改善胰岛素抵抗以及调节中枢神经系统来发挥作用,为研究中药治疗高血压协同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该文归纳和分析了艾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文献,发现艾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有起效快捷,疗效持久;择时艾灸,提升疗效;未病先防,前期干预;既病防变,降低风险的疗效特点。其疗效特点与艾灸降压的作用机制密切相关。抑制中枢和交感神经兴奋、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活性、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氧化应激、减少炎症反应是艾灸调控高血压的重要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附子与干姜组分配伍对急性心衰心阳虚衰证大鼠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影响,揭示二者配伍增强回阳救逆作用的机理。方法:采用盐酸普罗帕酮注射液静脉注射建立大鼠心阳虚衰证急性心力衰竭动物模型,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的含量。结果:附子与干姜组分配伍对大鼠血浆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均有一定的调控作用。结论:附子干姜组分配伍对急性心衰心阳虚衰证大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具有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9.
高血压病辨证分型与病理生理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雪  于云华 《中国中医急症》2004,13(10):672-673
本文通过对高血压病辨证分型与心血管结构功能、微循环、血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的关系的阐述,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李运伦 《中国中医急症》2007,16(11):1380-1381
目的观察清热解毒法抗SHR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及初步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套尾法测定SHR清醒状态下尾动脉收缩压;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胰岛素、C-肽、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的含量;采用酶比色法测定血糖;依据血糖和胰岛素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结果清热解毒法能够降低SHR尾动脉收缩压,降低血糖、血清胰岛素、C-肽、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的含量,提高胰岛素敏感指数。结论清热解毒法具有抗高血压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其机理与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