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探讨IFN-α及IFN-α联合GM-CSF调节慢性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CP)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MNCs)bcr-abl,bcl-2和c-myc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淋巴细胞分离液离心富集14例CML-CP患者骨髓MNCs,经干扰素-α(IFN-α)及IFN-α联合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培养24h后,采用相对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扩增片段光密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羟基脲(HU)及HU联合干扰素-α(INF-α)对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细胞株-K562细胞增殖、死亡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化疗药物与细胞因子联合治疗CML的分子基础。方法 细胞计数及台盼蓝染色分析细胞增殖与存活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析48h培养后的K562细胞中bcr-abl、bax及c-myc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HU及HU联合IFN-α均抑制细胞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难治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1例难治性AML选择G—CSF和小剂量阿糖胞苷和甲氧柔红霉素(LD—AI)为治疗方案,并观察其临床疗效及毒副作用。结果11例难治AML中,CR6例,PR3例,NR2例,总有效率为82%。5例有轻度的骨髓抑制作用,1例有一过性的心脏损害,3例有骨痛表现。结论该方案治疗难治AML不仅具有较高的临床缓解率,而且毒副作用轻。可将此方案作为难治AML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干扰素α(IFN—α)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有效的可能机制。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FCM)分析健康人和CML患者治疗前(初诊未治的慢性期)与IFN—α治疗1年后外周血髓样树突状细胞(mDCs)的数量变化;分析CML患者外周血mDCs数量的变化与临床病情的关系。结果与健康人比较,CML患者外周血中mDCs数量减低(P〈0.01);经IFN—α和羟基脲有效治疗后,病情稳定的患者体内mDCs的数量有所恢复,尤其是治疗后达MCR的患者,其mDCs数量接近正常;相关性分析表明,患者体内mDCs数量与白细胞数、年龄呈负相关,和IFN—α的疗效呈正相关,与患者性别无关。结论CML患者体内mDCs的数量降低,IFN—α有效治疗CML可能与恢复mDCs的数量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在大鼠体内对树突状细胞(DC)数量及成熟度的影响,为诱导移植免疫耐受提供新途径。方法将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GM-CSF预处理组,G-CSF预处理组。分别在给药的3,5,7,9,11d取脾脏并分离DC。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DC的数量及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及imDC/DC的比值。结果DC数量增长与两组药物刺激时间呈线性关系;两组imDC/DC与刺激时间呈正相关性,其中预处理后的第7d达最大值;两种刺激因子对大鼠体内DC增值的数量不具有统计学差异;两种预处理因素对大鼠体内DC成熟度的表达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GM-CSF或G-CSF在大鼠体内作用时,可增加DC的数量及imDC/DC的比率。提示体内使用G-CSF在促进DC的未成熟状态以及诱导免疫耐受方面可能比GM-CSF更明显。  相似文献   

6.
急性白血病CD116表达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CD116表达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 47例初诊急性白血病患者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CD116生化法测定血清LDH ,并于标准化疗第二疗程结束时计算MBDI评价化疗疗效。结果(1)CD116的高表达主要见于AML -M5和AML -M0 患者 ;(2 )CD116的高表达主要见于髓系抗原表达的AML患者 ;(3 )CD116的表达水平在血清LDH升高与正常两组间、在MBDI≥ 5 0 %与 <5 0 %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1)急性白血病CD116表达水平测定对于AML尤其是AML -M5和AML -M0 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帮助 ;(2 )临床使用GM -CSF制剂应监测CD116表达水平 ;(3 )CD116表达水平似乎与白血病细胞负荷和近期化疗疗效无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ber/abl融合基因表达与α干扰素(IFNα)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疗效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半定量RT-PCR方法,分析6例α干扰素的CML患者不同时期骨髓细胞ber/abl融合基因表达水平。结果;5例患者ber/abl融合基因表达水平减低,临床获得持久完全血9液学缓解。结论:半定量RT-PCR有助于α干扰素治疗CML的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8.
夏堪冀  何代英  王琛 《重庆医学》2003,32(10):1285-1285,1291
目的:评价环孢素A(CsA)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联合化疗治疗难治急性髓性白血病(AML)疗效。方法:对9例多药耐药基因(MRD1)表达阳性的难治性髓性白血病患者,采用CsA及G-CSF联合常规剂量的米托蒽醌(M)、阿糖胞苷(Ara-C)治疗。结果:6例完全缓解,2例无反应,1例死于感染。结论:MA CsA G-CSF对MDR1阳性的难治性AML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小剂量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对初治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AML)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治疗效果及毒副作用。方法 :对AML化疗后外周血白细胞数低于 1.0× 10 91.5× 10 9·L-1时 ,每日皮下注射G CSF 75 μg ,至连续两次外周血白细胞数大于 3.5× 10 9·L-1时停药。结果 :治疗组外周血白细胞数减少的持续时间 (12 .9± 4 .6 )d ,明显低于对照组 (2 3.3± 5 .1)d(P <0 .0 1) ,感染发生率、严重感染明显减少 ,感染发热的持续时间缩短。G CSF的主要副作用为流感样症状伴低热及肌肉酸痛 ,未发现与应用G CSF相关的恶性细胞增殖现象。结论 :小剂量G CSF对治疗初治的AML化疗后白细胞减少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大鼠急性肝衰竭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Kang W  Liu ZW  Han QY  Zhang L  Lei Y  Lou S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14):980-984
目的 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抑制大鼠急性肝衰竭(ALF)肝细胞凋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D-氨基半乳糖(D-GalN)制备SD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治疗组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50 μg/kg共3 d,安慰剂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共3 d.建模后观察动物生存率,分别于6 h、12 h、1 d、3 d取肝脏,流式细胞仪检测肝细胞凋亡率,免疫组化法检测肝脏Bcl-2、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caspase)-3表达,图像分析系统半定量分析.结果 治疗组生存率高于安慰剂组(53.3% vs 33.3%,P=0.027).两组肝细胞凋亡率、肝组织Bcl-2、caspase-3表达量均随时间而升高.1 d时治疗组肝细胞凋亡率(29%±7%)低于安慰剂组(44%±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治疗组12 h、1 d时肝组织Bcl-2灰度值均低于安慰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52±37 vs 161±7,P=0.012;150±12 vs 159±9,P=0.018),表示Bcl-2表达量高于安慰剂组;治疗组1 d、3 d时肝组织caspase-3灰度值均高于安慰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89.6±4.6 vs 169.6±15.7,P=0.000;184.7±4.8 vs 160.0±5.0,P=0.000),治疗组caspase-3表达量低于安慰剂组.结论 肝细胞凋亡在ALF发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G-CSF通过促进肝细胞Bcl-2表达和减少caspase-3表达,延缓并减少肝细胞凋亡的发生,提高ALF大鼠生存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后处理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G-CSF后处理组(G-CSF组),每组16只。在体缺血30min再灌注180min后,检测血清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采用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染色法测定各组心肌梗死面积,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的凋亡情况并计算凋亡指数(Apoptosis Index,AI),免疫组化法检测Bcl-2、Bax蛋白的表达。结果 G-CSF组心肌梗死面积[(28.01±1.43)%]较I/R组[(41.82±1.22)%]显著缩小(P<0.01),CK、LDH的活性及心肌细胞的AI和Bax的表达明显降低(P<0.01),而Bcl-2的表达则明显上调(P<0.01)。结论在再灌注前应用G-CSF进行药物后处理明显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其调控Bcl-2/Bax的表达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HAG预激方案对低增生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28例低增生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采用HAG预激方案化疗,监测临床症状、体征、血常规及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 28例患者中第1个疗程完全缓解15例,第2个疗程完全缓解5例,3例部分缓解,4例未缓解,1例治疗中死于脑出血;1个疗程完全缓解率53.6%,总疗程完全缓解率71.4%,总有效率82.1%。外周血WBC低于1.0×109/L的中位时间为7.2(1~16)d。结论 HAG预激方案治疗低增生性AML近期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轻,患者耐受性较好,且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 /重组人粒细胞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 -CSF)不同剂量、不同给药时间 ,对急性白血病大剂量、普通剂量和较低剂量化疗后粒细胞缺乏的治疗作用。方法 :设立治疗组和对照组 ,观察急性白血病 30例 ,共 6 8个疗程化疗。结果 :所有治疗组较对照组感染减轻 ,粒细胞缺乏时间缩短 ,骨髓造血恢复加快。不规则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 ,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感染程度、骨髓造血恢复无差异。结论 :G -CSF/GM -CSF能缩短急性白血病化疗粒细胞缺乏 ,防治感染 ,促进造血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TNF)-α预刺激对树突状细胞形态学的影响,方法:Ficoll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健康人外周血,获得单个核细胞,培养基用含有10%胎牛血清的RPMI 1640,分两组进行培养,一组用TNF-α预刺激4h后加入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及白细胞介素-4(IL-4),每48h再次加入上述3种细胞因子;另一组则在培养初始加入GM-CSF及IL-4,每隔48h再次加入上述2种细胞因子,第5天加入TNF-α,两种中所用细胞因子浓度完全一样,且均于第8天收获细胞,前者记作T-DC,后者记作DC。光镜及扫描电镜观察DC形态学变化及差异,结果:T-DC与DC相比,具有更多,更典型的树突状突起,结论:TNF-α预刺激DC前体细胞4h与TNF-α在培养第5天加入相比,所诱导出的DC的树突状形态更为明显,典型。  相似文献   

15.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基因的克隆与表达颜真,韩苇,李芳梅,赵宁,张英起(生物技术中心)关键词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基因克隆;基因表达中图法分类号 R334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是一功能很强的造血生长因子,人GM-C...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α干扰素(INF)合并羟基脲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期患者51例[Ph1(+)、bcr-abl融合基因(+)],接受α-2b干扰素3MU,隔日皮下注射,根据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决定+/-羟基脲治疗.34例患者经9个月或以上随访.结果51例患者初发病时白细胞(WBC)(134.57±119.49)×109/L,所有患者经3个月治疗后均达到完全临床缓解,WBC(6.46±2.23)×109/L.34例INF治疗9个月或以上的患者中,8例Ph1染色体消失,Ph1抑制率达23.5%(8/34).8例Ph1染色体转阴的病例中,3例bcr-abl融合基因转为(-).以上34例患者中3例于12个月急变.结论INF合并羟基脲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R率高,可以减少Ph1阳性克隆细胞,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黄芪对脑缺血后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目的:探讨黄芪对脑缺血后脑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的影响。方法:用结扎双侧颈内动脉的方法复制脑缺血模型,免疫化和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bcl-2,p53免疫阳性细胞和凋亡细胞。结果:结扎双侧颈内动脉后,脑局部血流量下降,脑皮质促凋亡基因表家明显增强,但未出现凋亡群体细胞。通过腹腔注射黄芪注射液后可抑制p53表达、增强bcl-2表达,结论:黄芪可抑制缺血区促凋亡基因的表达,增强抑凋亡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18.
集落刺激因子影响神经元存活及凋亡的体外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集落刺激因子(GSF-1)对神经元体外存活及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无血清单纯神经元培养,观察补充人重组GSF-1(hrCSF-1)对小鼠神经元体外存活率的影响,同时用Tag酶细胞凋亡试剂盒检测CSF-1对神经元自然凋亡的影响。结果 CSF-1能明显提高神经元体外存活率,降低体外培养神经元的凋亡百分比。结论 通过阻止或减缓细胞凋亡,提高神经元体外存活时间可能是CSF-1实现神经元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GM CSF对LAK细胞抗肿瘤作用影响 ,为临床应用GM CSF提供一些实验数据。方法 按常规分离正常人外周血成单个核细胞 ,分GM CSF组和LAK细胞组进行实验 ,观察GM CSF对LAK细胞的增殖活性和LAK细胞的细胞毒活性的影响。结果 GM CSF组细胞增殖活性较LAK组细胞增殖活性高 ,增殖第 7天时 ,GM CSF组达 7 3× 1 0 6/ml细胞 ,而LAK组只有 5 9× 1 0 6/ml细胞。GM CSF组效应细胞对肝癌细胞杀伤活性为 (1 7 4 8± 1 0 6 5 ) % ,LAK组效应细胞对肝癌细胞杀伤活性为 (32 36± 7 2 9) % ;说明GM CSF组对肝癌细胞的杀伤活性较LAK组效应细胞的杀伤活性为低 (P <0 0 0 5 )。结论 GM CSF对LAK细胞抗肿瘤功能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阿糖胞苷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低增生性白血病患者32例。方法选取开封市中心医院2010年7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63例低增生性白血病患者,随机分组,观察组32例,对照组31例,对照组实施柔红霉素(DNR)+阿糖胞苷(Ara-C)治疗,观察组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Ara-C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62.50%,对照组为54.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糖胞苷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应用于低增生性白血病患者,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