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观察家兔自体骨髓移植在骨缺损瘢痕组织内成骨的组织学改变。方法:选择健康家兔18只,建立双侧桡骨骨缺损模型。6周后,于右侧桡骨骨缺损瘢痕组织内注射自体骨髓2ml,左侧骨缺损区注射自身外周血2ml。于注射前及注射后1周2周3周4周和8周行组织学检查。结果:骨髓注射组在注射1周后骨缺损区内有软骨组织形成,2周可见软骨组织内有骨小梁及骨髓组织,至注射后8周,骨缺损大部分为正常骨组织充填,而外周血组无成骨现象。结论:经皮自体骨髓移植在骨缺损瘢痕组织内可以成骨,外周血注射无成骨作用  相似文献   

2.
复合PRP的可注射型组织工程骨修复兔桡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以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和纤维蛋白胶构建可注射型组织工程骨并探讨其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36只新西兰兔分为A、B、C3组,每组12只。A、B组动物术前4h抽取耳背中央动脉血提取PRP。A组于术前1-2个月抽取双髂骨处骨髓并培养出BMSCs,在体外与纤维蛋白胶(FG)及自体PRP构建成可注型组织工程骨,植入自体桡骨1.5cm节段性骨缺损,为实验组。B、C两组分别植入PRP+FG、FG于同样骨缺损处为对照组。另取4只桡骨同样部位和大小骨缺损旷置作为空白组。术后观察其一般情况并于4、8、12周取材做组织学切片,术后12周取尺桡骨做生物力学测试。分别从组织学观察、生物力学方面评估比较骨缺损的修复情况。结果组织学观察见A、B组各时间点新骨形成均优于C组。生物力学比较:12周时A组桡骨生物力学强度与正常桡骨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其明显优于B组(P〈0.05)。结论PRP对骨缺损愈合有明显促进作用,复合PRP的可注射型骨修复材料及构建的含种子细胞的组织工程骨均可修复节段性骨缺损,但种子细胞的添加可明显促进新骨成熟度和增强其生物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采用浓缩自体骨髓复合纤维蛋白胶修复陈旧性骨缺损,初步探讨其促进成骨的机制.方法 将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平均分为3组:单纯纤维蛋白胶组(A组),纤维蛋白胶复合自体骨髓组(B组),纤维蛋白胶复合浓缩自体骨髓组(C组).每只动物均在左侧桡骨中段制造长1.5cm的段缺性骨与骨膜缺损,1个月后在骨缺损处分别植入3种方法制备的组织工程复合材料.取浓缩骨髓、纤维蛋白胶复合物行电镜观察、长期培养及细菌学培养.术后4、8、12周行X线检查、硬组织切片观察成骨效果,并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电镜下可见骨髓有核细胞与纤维蛋白胶相容性良好,无细菌污染,长期培养无致瘤性.X线观察显示B组和C组的修复效果明显高于A组.术后8、12周,C组的Yang氏评分分别为(9.348±0.364)和(12.664±0.388)分,明显高于B组的(7.984±0.229)(F=40.167,P=0.001)和(10.584±0.836)分(F= 20.3647,P=0.004).B组(F= 36.004,P=0.001)和C组(F=155.141,P=0.000)术后12周的Yang氏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后8周.随着时间的延长,组织学切片见B组和C组均有不同程度的骨缺损修复.结论 自体骨髓或浓缩自体骨髓复合纤维蛋白胶可修复兔桡骨陈旧性骨缺损,单纯纤维蛋白胶无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兔深冻异体骨复合自体骨髓对节段性骨缺损的修复及其机制。方法:36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桡骨15mm节段性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3组.A组植人深冻异体骨复合自体骨髓.B组植入深冻异体骨,C组植入自体骨。术后不同阶段分别行大体、组织学及x线检测。结果:(1)3组骨缺损均有成骨现象发生;(2)A、C组骨生成、骨连接情况明显优于B组;(3)A、C组骨缺损愈合时间较B组明显缩短,A、C组骨缺损均于术后8周愈合.B组骨缺损在术后10周仍未愈合。结论:提示兔深冻异体骨复合自体骨髓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及成骨作用,其取代自体骨植骨修复骨缺损具有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经皮多点注射自体骨髓移植在骨缺损瘢痕组织内治疗骨不连.结论:经皮多点注射自体骨髓治疗骨不连可以成骨,并且新生骨有较强的塑形能力,无明显异位骨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 采用富含血小板血浆(PRP)的新型纳米活性组织工程支架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修复兔桡骨中段骨-骨膜缺损,通过影像学手段评价其成骨能力。方法 取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8只)、对照组(B组,8只)和空白组(C组,4只)。建立双侧桡骨骨缺损模型。A组将PRP纳米支架与MSCs在体外复合培养后植入兔的骨缺损中,B组将PRP纳米支架植入骨缺损处,C组不植入任何材料。分别于术后4、8、12周通过大体观察、X线检查及影像学评分等方法观察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 A组复合材料有良好的诱导成骨能力,治疗4周即有明显的成骨反应和新骨形成,治疗12周基本修复骨缺损;B组修复能力较A组差;但A、B组均优于C组。A组和B组对工程支架无明显异物反应。结论 新型纳米活性组织工程支架是修复兔骨缺损的良好移植材料,复合MSCs后能促进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移植大鼠同种异体骨髓基质干细胞,配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大鼠颅骨缺损,与对照组进行比较,探索一种治疗骨缺损的新方法。方法选取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四组:同种异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组,同时给以免疫抑制剂治疗;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组;单纯同种异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组,单纯支架组。四组分别在脑颅骨上造成骨缺损模型后取供体组和自体组骨髓,移植到同步预制骨缺损大鼠模型缺损处,分别于术后8、10、12、13周对骨缺损处进行大体观察,X线摄片,病理取材。结果同种异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组,术后8周观察,骨样组织铺满支架,骨缺损治愈率85%;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组,术后10周观察,骨样组织铺满支架,骨缺损治愈率82%;未用免疫抑制剂同种异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组,术后12周,只有少量骨样组织形成,骨缺损治愈率0%;单纯支架组骨样组织生长缓慢,术后13周仍未铺满支架。骨缺损治愈率10%。骨缺损治愈率85%。结论应用免疫抑制剂防止移植排斥反应的同种异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效果与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效果差别很小,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富血小板血浆(PRP)与自体浓缩红骨髓(RBM)复合应用于修复兔桡骨骨缺损的疗效.方法 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A、B、C、D四组,每组6只,建立双侧桡骨骨缺损模型.A组置入PRP+RBM+纤维蛋白胶(FG),B组置入PRP+FG,C组置入RBM+FG,D组置入FG.分别于术后第4、8、12周通过大体观察、X线检查、组织学观察及影像学评分等方法观察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 A组动物骨痂形成量、骨缺损愈合程度及影像学评分于第4、8、12周均优于B、C、D组(P<0.05).结论 PRP复合RBM具有明显促进兔桡骨缺损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rOGP对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Ⅰ型胶原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取42只健康大耳白兔,于一侧桡骨制成长1.5cm骨缺损模型,植入200mg自体微小颗粒骨与0.2ml胶原的复合物;随机分为A、B2组,A组每天耳缘静脉注射rOGP 0.5ug/kg;B组每天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后8、12周进行骨密度测定:12周进行生物力学检查。另取8只仅加入0.2ml胶原作为空白对照组C组。结果:X线和组织学检查A组成骨效果优于B组。8、12周骨密度测试结果显示A组的骨密度值高于B组。12周的生物力学实验结果显示:3点弯曲实验结果表明A组极限强度值明显高于B组,而且A组的弯曲刚度也好于B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A组因髓腔再通时间早,骨改建塑形更完善,新生板层骨的成熟度亦较高,耐受应力情况也更好。C组则不能产生骨性愈合。结论:本实验显示了全身应用rOGP对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Ⅰ型胶原对兔骨缺损有修复作用,并且要优于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Ⅰ型胶原的成骨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脱钙骨基质和骨形成蛋白修复兔桡骨缺损的效果。方法:体外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于脱钙骨基质,以骨形成蛋白进行成骨化诱导。日本大耳白兔45只,随机分为3组,A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脱钙骨基质+骨形成蛋白;B组:脱钙骨基质+骨形成蛋白;C组:空白组。行兔15 mm桡骨缺损修复。术后12周取桡骨标本,大体观察并手法评估3组桡骨缺损修复情况,组织学及生物力学测定植入材料融合情况。结果:术后12周,大体可见A组基本骨性愈合,融合组织质地硬,形态不规整;B组见少量骨痂形成,尚有部分缺损未愈合。C组骨缺损处见肉芽组织充填,未见骨痂形成。组织学观察Masson染色示A组大量软骨形成,靠近连接处可见新生骨小梁形成且处于成骨活跃期,软骨与骨组织之间过渡自然。B组可见部分新生骨小梁形成,材料骨小梁变细较少,断裂明显。C组未见新生骨小梁形成。生物力学测定A组的最大载荷、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分别为(87.8±9.8)N、(8.4±0.9)MPa及(187.5±8.2)GPa,均低于健侧组([112.3±11.2)N、(9.5±0.2)MPa及(210.5±15.9)GPa],且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脱钙骨基质和骨形成蛋白修复兔桡骨缺损,优于应用脱钙骨基质和骨形成蛋白,早期生物力学强度低于正常骨组织。  相似文献   

11.
新生骨移植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组织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新生骨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组织学变化。方法 :12只大耳白兔行单侧胫骨牵引 ,延长 14mm后 ,截取 1.2cm× 0 .5cm× 0 .5cm大小的新生骨修复左侧下颌骨缺损为实验组 ,对侧为自体髂骨移植作对照。结果 :组织学研究表明 ,实验组移植后早期成骨现象更加明显 ,但 12周后两者对兔下颌骨缺损的修复情况已无明显差别。结论 :本实验表明 ,新生骨可以作为下颌骨缺损的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2.
自体骨髓多次注射治疗家兔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骨髓多次注射的成骨性能。方法:利用家兔实验性骨缺损模型,通过大体、组织学观察,生物力学测定,评价骨髓不同移植次数促进骨缺损愈合的情况。结果:骨髓单次移植能够促进骨缺损的愈合,然而,骨髓二次移植组骨折愈合程度明显优于骨髓单次移植组,但骨髓三次移植组与骨髓二次移植组骨折愈合无明显差异。结论:在骨折愈合早期增加骨髓移植次数,能明显增强骨髓的成骨能力,加快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3.
自体骨膜细胞及红骨髓经皮注射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自体骨膜细胞和红骨髓 (RBM )混合物修复骨缺损的能力。方法 :在 36只家兔双侧桡骨中段制备骨缺损模型 (造模同时取骨膜细胞培养、传代 ) ,分为四组 :自体骨膜细胞与红骨髓混合植入组 (A1组 :18侧 )、自体红骨髓植入组 (A2组 :18侧 )、自体骨膜细胞植入组 (B1组 :18侧 )、空白对照组 (B2组 :18侧 )。在 2 ,4 ,8,12周分别进行X线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查、12周时进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 :A1组 8周时骨缺损基本修复 ,12周时己完全修复 ,A2 ,B1组的骨缺损在 12周时基本修复 ;生物力学测试术后 12周时的最大扭距和抗扭刚度为 :A1>B1>A2。结论 :自体骨膜细胞和红骨髓混合经皮注射到骨缺损内有较强的成骨能力 ,骨缺损修复快、质量好。  相似文献   

14.
异种骨衍生材料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三种异种骨衍生材料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成骨作用 .方法 :分别用复合型完全脱蛋白骨 (CFDB)、部分脱蛋白骨 (PDPB)、部分脱钙骨 (PDCB)修复兔桡骨节段性缺损 ,以自体髂骨和空白缺损作为对照 ,术后 4 ,8,12 ,2 4周取材 ,通过X线摄片和不脱钙硬组织切片检测 ,评价三种材料的成骨作用 .结果 :X线摄片可见 4周时材料密度较高 ;8周时材料与宿主骨交界处模糊 ;12周时材料边缘部分区域密度接近宿主骨 ;2 4周时PDPB组髓腔再通 ,PDCB组缺损区域密度大部分接近宿主骨 ,有一些高密度影 ,CFDB组缺损区域有更多高密度影 .X线片评分表明 4周和 8周时各材料组无显著差异 ;12周时PDPB组和PDCB组评分高于CFDB组 ;2 4周时评分为PDPB组 >PDCB组 >CFDB组 .经组织形态观察可见 4周和 8周新骨贴附材料生长 ,以后新骨增多 ,材料随时间推移逐渐降解吸收 ,2 4周时成骨量PDPB组 >PDCB组 >CFDB组 .结论 :PDPB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好 ,PDCB的修复效果较好 ,CFDB修复效果欠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用同种异体骨和自体骨髓移植治疗骨折不愈合的疗效。方法:自1997年6月至2003年6月,采用同种异体骨和自体骨髓移植治疗骨不连患者26例。采用抽取自身红骨髓混合同种异体骨植入骨折处,并选用合适的固定材料固定。结果:26例全部获得随访,时间为6个月-26个月,平均16个月。最终获骨折愈合。X线显示:骨折线消失,有连续骨痂形成。结论:自体骨髓移植在骨不连部位有良好的成骨作用,配合同种异体骨植入治疗和预防骨不连效果确切,疗效满意,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关万宁 《河北医学》2010,16(6):679-681
目的:评价骨肿瘤病变切除后应用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骨移植联合自体骨髓单核细胞移植修复骨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在我院骨科骨肿瘤病变的124例患者,其中采用同种异体骨联合自体骨髓单核细胞移植植骨61例(联合骨髓单核细胞移植组);单纯同种异体骨植骨63例(单纯植骨组);结果:联合骨髓单核细胞移植组移植骨界限模糊时间和消失时间均短于单纯植骨组。术后6、12、24个月时联合骨髓单核细胞移植组骨密度明显高于单纯植骨组。结论:同种异体骨联合自体骨髓单核细胞移植,组织抗原性减弱,能明显促进骨融合和骨缺损的愈合。  相似文献   

17.
自体颗粒骨/磷酸钙骨水泥复合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将自体颗粒骨与磷酸钙骨水泥复合,移植于兔桡骨的骨缺损,研究其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取45只兔,年龄在1岁~1.5岁,随机分成三组,每组15只,造成两侧桡骨1.5cm节段性骨缺损模型。其中一组植入CPC/自体颗粒骨为B组,其他两组分别植入单纯CPC为A组和单纯自体颗粒骨为C组,作为对照组。术后4周、8周、12周处死,通过大体标本、X线片,组织学检查评估骨缺损的修复能力。结果:在术后各时期,CPC/自体颗粒骨组的新骨形成量均优于单纯CPC组,骨缺损修复的方式和速度与单纯自体颗粒骨组相似。组织学检查表明,CPC/自体颗粒骨组CPC的降解率快于单纯CPC组,这更符合骨缺损修复的需要。结论:CPC/自体颗粒骨复合物的新骨形成能力优于单纯CPC,并与单纯自体颗粒骨相近。  相似文献   

18.
兔骨髓基质细胞同种异体移植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同种异体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治疗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取新生新西兰大白兔四肢长管骨骨髓 ,分离后加入条件培养液体外培养 ,冻存复苏的细胞以明胶海绵吸附后回植于异体兔的桡骨缺损处作为实验侧 ,对侧以明胶海绵吸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侧。分别于术后 2、4、8、 1 2周取材 ,观察其修复骨缺损的能力和免疫排斥反应。结果 :植入异体骨髓基质细胞明胶海绵复合体未见明显的免疫排斥反应 ;术后 1 2周实验侧全部骨性愈合 ,对照侧由纤维组织填充。结论 :同种异体骨髓基质细胞移植能有效地修复骨缺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