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虽采用化疗药吡喹酮控制曼氏血吸虫感染,但考虑到吡喹酮的耐受性及耐药性问题,临床上仍须有新的治疗药物。蒿甲醚是抗疟药青蒿素的衍生物,能杀死日本血吸虫未成熟的虫卵,使感染率下降。实验研究表明它具有抗曼氏血吸虫感染的作用,本文报道了用蒿甲醚预防曼氏血吸虫感染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该实验在科特迪瓦西部的一个曼氏血吸虫病流行区进行,有354名学龄  相似文献   

2.
本文目的是了解在患肝血吸虫病时,虫卵肉芽肿对吡喹酮治疗的反应,以及这种反应是否与药物杀虫作用或与宿主免疫反应有关系。实验用瑞士雄性小鼠,每鼠感染埃及株曼氏血吸虫尾蚴100条,感染后7周分为3组,即吡喹酮250mg/kg/d×3(A组);吡喹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抗性的遗传性状和传播规律。方法 以 W1特异性序列为引物 ,采用直接 PCR技术鉴别出单性克隆尾蚴的性别 ;用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和敏感株单性尾蚴感染远交系 CD1 鼠 ,进行血吸虫抗性株与敏感株的杂交实验 ;采用体外虫卵、毛蚴和尾蚴吡喹酮敏感性检测法 ,评价 F1 和 F2 代虫体吡喹酮抗性水平。结果 吡喹酮抗性株和敏感株杂交 F1 和 F2代均表现出抗性株特征。结论 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性状可能系显性遗传  相似文献   

4.
虽然迄今对血吸虫虫卵的孵化已作了大量研究,但有关孵化机制尚待阐明。最近,Matsuda等(1983)报道即吏将曼氏血吸虫虫卵置于高渗透压条件下,吡喹酮仍具有促进虫卵孵化的作用。据报道,吡喹酮对血吸虫最初作用于虫体的皮层表膜,导致钙离子进入虫体。吡喹酮的作用方式促使我们研究血吸虫虫卵孵化过程中可能涉及的钙离子与钙调蛋白。 用链霉蛋白酶及胶原酶消化法,从实验感染曼氏血吸虫(肯尼亚株)的仓鼠肝内回收虫卵。  相似文献   

5.
作者在巴西观察了曼氏血吸虫病患者对吡喹酮的耐受性和药物的疗效。所选病例为感染曼氏血吸虫的患者,年龄20~48岁,109例为肠型曼氏血吸虫病,6例为肝肠型,1例为虽排卵但只有轻微病状的肝脾型。这些病例治前均用 Kato-Katz 法作每克粪便的虫卵计数,最低几何均数为100。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发现经羟氨喹反复治疗的病人中分离出的曼氏血吸虫株对羟氨喹已产生抗性,而对吡喹酮敏感;因此作者对吡喹酮作为治疗晚期肝脾型血吸虫病的替代药物进行了评价。作者用吡喹酮治疗15名10~55岁男性埃及人。治疗对象的选择标准是脾在肋缘下超过5cm,2次曼氏血吸虫虫卵计数的平均数≥100个/g粪便。除1例肝萎缩外,所有  相似文献   

7.
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可降低病人死亡率,减少血吸虫病的传播,且会导致宿主特异免疫反应性的改变,但对后者对于宿主抗再感染能力的影响了解甚少。本文就化疗后抗血吸虫的细胞和体液应答方面进行了观察。实验:以波多黎各株曼氏血吸虫尾蚴30条皮下注射分别感染纯系雌性C57BL/6和非纯系CF_1小鼠,感染后10周或20周以吡喹酮100mg/kg,每4小时1次共3次胃内给药治疗。同时感染对照鼠不予治疗。  相似文献   

8.
作者应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吡喹酮(消旋吡喹酮,译者注)、左旋吡喹酮和右旋吡喹酮对日本血吸虫和曼氏血吸虫雌雄虫的皮层及生殖器官超微结构的损害。取5周龄的雄性ICR小鼠,每鼠经皮肤感染30条日本株的日本血吸虫尾蚴,或通过浸尾法每鼠感染100条波多黎各株曼氏血吸虫尾蚴。动物于感染后35天,分别一次口服左旋吡喹酮、右旋吡喹酮或吡喹酮,剂量为500mg/kg,并于服药后1、3和7天处死,从  相似文献   

9.
1983年Shaw等首次报道用羟氨喹和吡喳酮联合治疗小鼠曼氏血吸虫病有协同作用,其用量分别小于单独用量的1/4,目前此方法已在非洲试用于临床。Pugh等的研究表明,羟氨喹7.5mg/kg加吡喹酮15mg/kg对曼氏血吸虫病和埃及血吸虫病均有效。本试验目的在于观察不同剂量联合用药的疗效。作者在津巴布韦Raffingora地区的3所学校中选取同时感染曼氏血吸虫和埃及血吸虫的儿童59名(虫卵计数:尿>50个/ml;粪>100个/g)。治疗前每人作全身体检、血常规、血液生化检查及尿、粪虫卵计数。然后  相似文献   

10.
曼氏血吸虫虫卵在肝脾型血吸虫病致病机理中起着重要作用,所引起的免疫反应主要是一种迟发型超敏反应。用特异性化学药物治疗干扰感染过程可以调节这一免疫反应。因此评价任何抗血吸虫药物可以适当地包括对虫卵肉芽肿的作用。本实验主要研究吡喹酮对实验诱导肺肉芽肿大小的作用,同时也进行了速发及迟发型足垫肿胀反应、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及淋巴细胞形成EAC玫瑰花环试验的研究来检测对机体细胞及体液免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吡喹酮对曼氏血吸虫的虫卵孵化、毛蚴和尾蚴的作用。将感染曼氏血吸虫的小鼠粪便内的虫卵用沉淀法进行分离,并放在有光刺激和27℃的条件下孵出毛蚴,然后将毛蚴和从感染的扁卷螺内逸出的尾蚴培育在含有吡喹酮的药液中。实验在室温条件下进行。实验用雌性 CFI/W74株小鼠,在感染后7天或8周解剖动物,计数童虫和成虫数,与对照组相比较来评价药物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业已证实,吡喹酮治疗曼氏、埃及和日本血吸虫病具有良好疗效。为了进一步评价吡喹酮治疗间插血吸虫病的效果,作者在加蓬对吡喹酮与当地常用的药物硝唑咪治疗间插血吸虫病的效果进行了比较。观察对象为感染间插血吸虫的住院患者及在校儿童。患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体内比较吡喹酮对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与敏感株肝脏虫卵肉芽肿形成的影响。方法 用抗性株与敏感株尾蚴感染小鼠,在感染第58、59、60天每日以200mg/kg微粒化吡喹酮悬液灌胃治疗小鼠,治后35d剖杀小鼠取肝脏做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显微镜下作病理学观察;以图像分析仪定量测定虫卵肉芽肿的面积。结果 敏感株未治疗组虫卵肉芽肿由大量炎性浸润细胞及少量间质成纤维细胞组成;治疗组则由少量炎性浸润细胞和大量间质成纤维细胞组成;未治疗组肉芽肿的面积明显大于治疗组,两者间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但抗性株治疗组和未治疗组虫卵肉芽肿均由大量炎性浸润细胞和少量间质成纤维细胞组成,两组虫卵肉芽肿的面积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鼠体内吡喹酮的治疗对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敏感株和抗性株肝脏虫卵肉芽肿的形成影响作用具有显著差异;在肝组织中,敏感株虫卵对吡喹酮的敏感性高于抗性株。  相似文献   

14.
曼氏血吸虫感染是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巴西约有 80 0 - 1 0 0 0万人被感染 ,约 30 0 0万人受感染的威胁。约有 4 %的未治愈的曼氏血吸虫病患者会发展成肝脾型患者。在曼氏血吸虫流行区 ,化疗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非洲和美洲 ,奥沙尼喹和吡喹酮是目前仅有的治疗血吸虫病的药物。但经其治疗后 ,通过粪检和直肠活检 (定量卵谱 )两种不同的方法评估的治愈率有很大的差异。该研究主要有两个目的 :一是与安慰剂对照 ,通过前瞻性的 3组随机临床实验比较奥沙尼喹和吡喹酮对曼氏血吸虫的临床治疗情况 ;二是通过定性和定量方法比较病原学粪检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测定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主要流行区现场分离株虫卵、毛蚴和尾蚴阶段对吡喹酮的敏感性,为建立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敏感性检测技术提供基础。方法分别从中国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和云南6省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区病人粪便标本中分离虫卵,建立日本血吸虫现场分离虫株;采用实验室已有的3株曼氏血吸虫株为对照。将各虫株虫卵分别孵育于5×10-6、10-6、5×10-7、l0-7mol/L吡喹酮溶液中24 h后移至清水孵化,观察虫卵的孵化率。将各虫株毛蚴分别暴露于5×10-6、   10-6、5×10-7、10-7mol/L吡喹酮溶液中,0、1、5 min后观察比较毛蚴的运动及形态学变化。将各虫株尾蚴分别暴露于 10-5、6×10-7,4×10-7、10-7 moI/L吡喹酮溶液中,0、20、40、60、80、100 min后,解剖镜下观察尾蚴的泳动、收缩和断尾率的变化。并将结果与曼氏血吸虫株进行比较。结果 经10-6,5×10-7、10-7 mol/L吡喹酮溶液中24 h后,日本血吸虫虫卵的孵化率分别为0. 52%、11. 90%和49.15%,曼氏血吸虫分别为4.17%、31. 37%和92. 53%。当暴露于10-6 mol/L 吡喹酮1 min后,日本血吸虫毛蚴的变形率为100.00%,曼氏血吸虫为55. 73%;当分别暴露于5×10-7、10-7mol/L吡喹酮5 min后,日本血吸虫毛蚴的变形率为96. 82%和21. 80%,曼氏血吸虫毛蚴为21. 80%和0。当暴露于10-5 mol/L吡喹酮中40 min,日本血吸虫尾蚴的断尾率为96. 75%,曼氏血吸虫为28. 30%;暴露于4×10-7mol/L吡喹酮中100 min,日本血吸虫尾蚴的断尾率为95. 82%,曼氏血吸虫为11. 40%;当暴露于l0-7mol/L吡喹酮中80 min,日本血吸虫尾蚴的断尾率为29. 65%,曼氏血吸虫尾蚴为0。结论 日本血吸虫各现场分离株间在虫卵、毛蚴和尾蚴阶段财吡喹酮的敏感性无明显差异,但均明显高于曼氏血吸虫。研究提示,将毛蚴移人5×l0-7mol/L吡喹酮溶液中1 min,镜下观察其变形率,可作为日本血吸虫对吡喹酮敏感性的观察指标,可用于现场判断病人化疗失败的原因是否是由于吡喹酮不敏感株产生所引起。将尾蚴移入 4×10-7 mol/L吡喹酮溶液中80~100 min,镜下观察其断尾率,可用于螺体内虫株吡喹酮敏感性监测。  相似文献   

16.
国外吡喹酮临床研究的一些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吡喹酮已广泛用于各种吸虫病和线虫病治疗。现将近几年来国外临床研究方面的进展综述如下。 一、血吸虫病 吡喹酮对寄生人体的五种血吸虫——日本、埃及、曼氏、湄公与间插血吸虫,均有良好疗效,对不同地理株血吸虫的疗效无明显差别。埃及与曼氏血吸虫混合感染、尿中排间插血吸虫与埃及血吸虫杂交卵的患者和耐羟氨喹和/或海蒽酮的巴西  相似文献   

17.
感染吸虫的软体动物的病理反应特征常常是不产卵或产卵减少。作者研究了吡喹酮对感染曼氏血吸虫的光滑双脐螺生殖力的恢复作用和它对螺内子胞蚴和发育尾蚴的作用。实验用在实验室饲养的光滑双脐螺成螺(壳直径10~13mm)和在MF1小鼠内保种的曼氏血吸虫作为材料。先将成螺(壳直径10~11mm)感染曼氏血吸虫,感染后6周即  相似文献   

18.
作者在加蓬的兰巴雷内及其周围地区进行了用吡噻硫酮与吡喹酮治疗由刚果血吸虫、埃及血吸虫或两者混合感染所引起的肠道型血吸虫病的比较试验。肠道型血吸虫病的标准:粪便或直肠粘膜中查到虫卵。158例学童被随机分配到吡噻硫酮和吡喹酮治疗的两组中。吡噻硫酮分3个剂量组,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70年代中期,吡喹酮的问世开启了血吸虫病化疗的新篇章[1,2].吡喹酮不仅对感染人体的5种血吸虫,即日本血吸虫、埃及血吸虫、曼氏血吸虫、间插血吸虫和湄公血吸虫均有效,而且疗程短(1~2d)、疗效高、不良反应少[ 3].尽管吡喹酮用于治疗血吸虫病长达30余年,但其确切杀虫机制迄今尚未阐明14,5].随着吡喹酮在世界许多国家血吸虫病流行区的长期大量反复使用,虫体是否会在药物选择压力下下产生抗药性引发了广泛关注[6-10].本文从吡喹酮的理化性质、测定方法、抗寄生虫作用、抗血吸虫作用机制、抗药性以及不良反应等方面对2010年吡喹酮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因吡喹酮抗性产生而导致曼氏血吸虫抗性虫株繁殖力发生改变的可能性。方法 以抗性株与敏感株毛蚴和尾蚴定量感染光滑双脐螺和CD,小鼠,宿主体内观察比较曼氏虹吸虫吡喹酮抗性株和敏感株生物学特性:对螺感染率、感染性螺存活期、在螺体内产尾蚴量、尾蚴和虫卵开放前期及虫卵孵化率。结果单只螺暴露于单个毛蚴2h,抗性株与敏感株对螺感染率为19.8%和8.9%,两者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6);逸蚴期间,塞内加尔抗性株感染螺存活率高于敏感株;用塞内加尔抗性株和敏感株毛蚴感染所获阳性螺产尾蚴量(尾蚴/螺)为6875条和14611条;塞内加尔抗性株和敏感株尾蚴开放前期为32.2d和27.7d。抗性株与敏感株鼠体内虫卵开放前期为42.8d和45.5d;虫卵孵化率为80.9%和78.0%。结论 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对实验室传代的光滑双脐螺具有高感染性,此生物学改变似与吡喹酮抗性产生相关;塞内加尔抗性株与敏感株问存在其他变化则被认为是曼氏血吸虫不同地理株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