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前瞻性分析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1年内移植物在MRI形态、信号的改变与组织学改变的相关性.方法34例ACL重建术后患者,以术后1、3、6、9、12个月为随访时间点进行 MRI检查,观察移植物在不同时间的形态和信号变化,分别测量增强前后移植物、髌下、移植物周围滑膜的信号强度,计算其信噪比,并分别进行组间和组内比较.结果ACL重建术后移植物信号逐渐增强,术后9个月时信号最强,1年后信号强度有下降.结论MRI尤其是增强MRI能反映膝关节移植物正常韧带化过程中的形态学和组织学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兔同种异体骨-前交叉韧带-骨(bone-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bone,B-ACL-B)移植重建ACL术后早期(12周)移植物进行组织学观察及生物力学测试。方法 24只骨骼成熟新西兰大白兔,用新鲜冰冻异体B-ACL-B移植重建兔前交叉韧带,术中及术后均不使用免疫抑制剂。分别于术后3、6、12周对重建后的移植物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及生物力学测试,对照组为自体正常侧ACL。结果重建术后早期移植物在关节内经历了植入物坏死、细胞长入、胶原纤维再生过程。术后移植物内大量成纤维细胞增殖,6周时最明显。术后原胶原纤维变性坏死,皱褶明显,小胶原纤维再生,12周时新生小胶原纤维排列较规律、致密。术后3、6、12周移植物最大抗拉载荷分别为(5.6±0.9)、(14.9±2.3)、(42.6±3.7)N,分别是正常ACL[(102.6±7.8)N]的5.5%、14.5%、41.5%,4组最大抗拉载荷的总体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相同解剖学及组织学类型的兔异体B-ACL-B重建ACL,术后早期移植物组织学及生物力学表现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重建后移植物应力分布特征,为ACL重建的手术方案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基于三维磁共振及CT影像,建立完整膝关节有限元模型,模型包括股骨、胫骨、腓骨、内侧副韧带、外侧副韧带、ACL、后交叉韧带;建立ACL重建后膝关节有限元模型,模型包括股骨、胫骨、腓骨、内侧副韧带、外侧副韧带、ACL移植物、后交叉韧带。模型采用线弹性材料属性,骨组织材料属性设置为弹性模量17 GPa,泊松比(Poisson’s ratio)为0.36;完整膝关节及ACL重建膝关节的模型中的韧带组织及ACL移植物的材料属性设置为弹性模量390 MPa,泊松比0.4;将股骨固定设置为模型边界条件,施加胫骨前向134 N的拉力为载荷条件,求解分析完整膝关节的ACL及重建术后的ACL移植物的拉应力、压应力、剪切应力、等效应力的受力状态。结果: 重建后的ACL移植物的最大压应力(6.34 MPa)、等效应力(5.9 MPa)、剪切应力(1.83 MPa)均在前侧股骨端,与完整膝关节ACL最大压应力(8.77 MPa)、等效应力(8.88 MPa)、剪切应力(3.44 MPa)位置一致。移植物最大拉应力也出现在股骨端,但位置在后侧,与完整膝关节ACL最大拉应力位置一致,且ACL移植物最大拉应力的值仅为0.88 MPa,小于完整膝关节ACL的2.56 MPa。结论: ACL移植物压应力、等效应力、剪切应力最大值均在前侧股骨端,最大拉应力出现在股骨端后侧,均与完整膝关节ACL最大拉应力位置一致;ACL移植物的前侧部分承受力较大,后侧部分承受力较小,与ACL的生物力学特性相符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两种屈膝角度固定移植物对前交叉韧带( ACL)重建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ACL损伤患者2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使用LARS人工韧带重建ACL,实验组在屈膝90°拧入钛螺钉固定胫骨侧韧带,对照组在屈膝70°拧入钛螺钉固定胫骨侧韧带;比较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 Lysholm评分和IK-DC的主观评分)、大腿周径差值和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结果:术后6月内,实验组Lysholm评分、IKDC主观评分高于对照组,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6月,实验组患者大腿周径差值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大腿周径差值和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随术后恢复时间的延长而逐渐缩小,至术后12个月,实验组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仍大于对照组( P<0.05)。结论:屈膝90°固定移植物比屈膝70°对ACL重建术后膝关节的疗效好。  相似文献   

5.
张德洲  罗飞  谈伟 《四川医学》2015,(2):226-227
目的探讨低场MRI在膝关节损伤微创术后的应用。方法回顾35例膝关节损伤术后(叉韧带重建术后、侧副韧带术后、半月板修补术后、髌骨脱位伴软骨骨折术后)低场MRI的影像学表现,重点分析韧带、半月板的信号及形态特点。结果韧带移植物表现为连续的低、等、高信号影,骨隧道周围有骨髓水肿表现;半月板修复术后可见细条状达或未达半月板关节面缘的高信号影;半月板切除后有缺失表现,关节有不同程度积液,部分关节内可见发现低信号小骨块影。结论 MRI是评价膝关节损伤术后最佳方法,低场磁共振能够清晰显示韧带、半月板、骨骼的信号、形态改变,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充分的资料。  相似文献   

6.
黄迅 《安徽医学》2009,30(5):552-555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缝线纽扣钢板固定双束四股腘绳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关节镜下以双束四股自体腘绳肌肌腱作为ACL替代物,应用缝线纽扣钢板进行移植物固定,对9例ACL断裂的患者行ACL双束重建术。结果9例患者术后随访6—28个月,平均随访14个月,膝关节活动度均在正常范围,术后Lachman试验:8例≤1+,1例2+,轴移试验9例均为阴性,术后1年患侧膝关节前向稳定性等于或者好于健侧,按照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术前膝关节功能评分为55.8±6.8,术后1年时为98.6±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时所有患者均能恢复向前变速跑步能力而无跛行。结论关节镜下利用双骨道双束腘绳肌肌腱和缝线钢板,重建ACL韧带是一种可恢复膝关节功能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使用自体腘绳肌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联合关节外肌腱固定术(Lateral extra-articular tenodesis, LET)治疗高度轴移患者的早期临床疗效及移植物信号情况。方法 对2018年7月至2020年4月连续收治的高度轴移ACL损伤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在77例术前麻醉状态下存在高度轴移的ACL病例中,32例为LET联合ACL重建术(纳入LET组),45例未行LET术(纳入单纯ACL重建组)。比较两组术后至少2年时的主观功能评分(Kujala评分和Lysholm评分)、膝关节稳定性评估(KT-1000测试和轴移试验)结果和移植物的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信号。移植物信号分为Ⅰ级(好)、Ⅱ级(中等)和Ⅲ级(差)。结果 LET组的随访时间为(24.2±2.2)个月,小于常规重建组的(25.9±1.9)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64,P<0.001)。末次随访时,LET组的移植物信号为I级27例、2级5例、3级0例,优于单纯ACL重建组的I...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CT和磁共振成像(MRI)在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探讨CT与MRI新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法 15例自体肌腱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均接受螺旋CT容积扫描、常规MRI和MR扩散张量成像,对移植物及周围结构进行观察,由1名放射科医师和1名骨科医师对两种评价方式进行评分。结果 CT曲面重建技术能够清晰、直观地显示骨隧道及固定螺钉的形态及界面情况,多平面重组技术有助于显示移植物轮廓、髁间窝骨赘形成情况,容积再现技术可任意角度显示隧道内口与髁间嵴的关系。MRI可清晰显示移植物纤维束,并可提供量化数据。移植物连续性及密度/信号均匀度CT评分低于MRI(P=0.001),隧道口位置、螺钉及髁间窝形态CT评分高于MRI(P=0.001),隧道周围骨密度CT评分高于MRI(P=0.001),关节腔及周围结构MRI评分高于CT(P=0.001),CT与MRI骨隧道宽度测量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2)。结论 CT三维重建技术在观察骨隧道开口位置、测量隧道内径、评价周围骨质情况方面优于MRI,而MRI对移植物的形态和内部病理改变更为敏感。CT和MRI的新技术使ACL重建术后评价更为直观和客观。  相似文献   

9.
研究广泛性关节松弛(GJL)以及两种移植物(自体胭绳肌腱和同种异体肌腱)对前交叉韧带(ACL)重建疗效的影响.将接受ACL重建术的138例患者随访24~36个月,根据Beighton评分标准以及所用移植物类型将接受ACL重建术的138例患者分为4个研究组.术前、术后进行膝关节功能评估,评估内容包括KT-2000检查,IKDC主观评分和Ly-sholm膝关节评分.术后2~3年随访结果显示,在GJL患者中,接受自体胭绳肌腱移植的疗效较接受同种异体肌腱移植的差,并且随着时间推移,无论选用何种移植物,GJL患者的疗效较非GJL患者差.建议合并GJL的ACL损伤患者使用同种异体肌腱作为移植物.  相似文献   

10.
前交叉韧带(ACL)维持着膝关节前向稳定性,帮助人体完成多种难度较大的动作,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前交叉韧带断裂常因剧烈运动而引起的损伤,多种因素可导致前交叉韧带断裂。ACL断裂导致膝关节前向不稳,严重影响到膝关节的正常功能,临床上需要采用移植物进行重建手术进行有效的修复治疗。本文综述了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前交叉韧带的作用,断裂引起的严重后果,重点介绍了三种重建移植物的选择,包括自体移植物、异体同位移植物、人工韧带的发展进程以及临床应用效果,分析其优势和缺点,旨在为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撕裂的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对24例急性ACL撕裂的膝关节进行MR回顾性分析,对ACL的形态特征、走行、信号强度以及ACL撕裂的伴随征象作了观察与分析,判断ACL撕裂程度并与关节镜作对照研究。结果 24例ACL撕裂病人中,MRI诊断ACL部分撕裂14例,与关节镜检查结果一致者11例,MRI诊断ACL部分性撕裂的准确率为78.5%;MRI诊断ACL完全撕裂10例,与关节镜检查结果一致者9例,MRI诊断ACL完全性撕裂的准确率为90.0%。结论 MRI诊断急性完全性ACL撕裂的准确性较高,对ACL部分撕裂诊断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MRI-T_2加权像高信号与临床效果的联系.方法 将66例行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减压、植骨和内固定手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为A组30例MRI T_1/T_2表现为等/等,B组36例MRI MRI T_1/T_2表现为等/高.所有病例于术前1周采用MRI检查和JOA评分.分别比较手术前、手术后6个月、手术后1年两组病人的JOA评分、改善率是否有差异.结果 所有患者均随访12~38月,平均21月.A、B两组在手术前和手术后的JOA评分和改善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MRI-T_2加权像高信号与患者的预后无明显相关性,有高信号患者同样可有良好的临床预后,不能仅通过MRI-T_2加权像异常的高信号表现来判断患者的预后.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increased spinal cord signal intensity 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s (MRI) and the clinical prognosis of compressive cervical myelopathy. Methods Sixty-six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underwent surgeries through the anterior approach.In all the patients, the diagnoses were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both neurological examination and MRI findings that showed spinal cord compression.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preoperative MRI, namely isointense MRI T_1/T_2 signal group and iso/hyperintense MRI T_1/T_2 group. The JOA scores of the patients were evaluated before and at 6 and 12 months after the operation. Results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12 to 38 months after the operation (mean 21 months), an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ere found in the pre- and postoperative JOA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Conclusion The peoperative hyperintense signals on T_2 weighted MRI does not correlate to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compressive cervical myelopathy, who may also have favorable clinical outcomes after the operation.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MRI比较自体与同种异体骨-髌腱-骨(bone-patellar tendon-bone,B-PT-B)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术后胫骨骨隧道的变化过程.方法将50例B-PT-B重建ACL患者,分成A、B两组,A组为自体组20例,B组为同种异体组30例.分别于术后1、6周、3~4、5~6、7~8、9~10、12~13、15~16、18~19、21~22个月进行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e,MRI)检查,采用胫骨骨隧道斜轴状位扫描技术,扫描序列包括:T1WI、T2WI、GE-T1WI、GE-STIR.动态观察骨隧道内的MRI信号变化,并比较术后6周、3~4、5~6个月骨隧道扩大情况.结果术后6周骨隧道扩大增幅最为显著(P<0.05).术后3个时间段上比较两组骨隧道扩大程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MRI动态观察发现,A组术后5~8个月,移植物与骨隧道之间已发生骨性愈合;而B组将延迟到术后7~13个月.结论MRI是准确评价骨隧道的一种无创手段;同种异体B-PT-B在胫骨骨隧道内的愈合相对延迟;自体组与同种异体组术后胫骨骨隧道扩大的程度基本相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神经精神狼疮(NPSLE)患者头部磁共振成像(MRI)表现与自身抗体水平的关联性,阐明MRI表现对判断NPSLE预后的意义。 方法:收集36例诊断明确、资料完整的NPSLE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存活组(n=27)和死亡组(n=9)。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胶体金斑点渗透法检测抗dsDNA抗体;免疫印迹法检测抗Sm、抗SSA、抗SSB、抗U1-RNP和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ELISA法检测抗心磷脂抗体(ACL)。分析MRI表现及其与自身抗体和预后的关联性。 结果:32例NPSLE患者头部MRI表现异常,阳性率为88.9%。头部MRI示弥漫性病变21例,局灶性病变10例,单纯性脑萎缩1例。弥漫性病变表现为多发点状或片状病灶,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FLAIR呈高信号;局灶性病变为单一部位的点状或片状病灶,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病灶部位包括基底节区、皮层下白质、侧脑室前后角和半卵圆中心、大脑皮质、脑干及小脑灰白质。死亡组9例患者中6例表现为局灶性病变,其局灶性病变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存活组(P<0.01);死亡组脑干和基底节区病变数比例分别为11.5%和26.9%,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或P<0.01);局灶性病变者ACL阳性率显著高于弥漫性病变者(P<0.05)。结论:MRI呈局灶性病变、病变累及脑干和基底节区的NPSLE患者预后较差;且ACL与局灶性病变有关。NPSLE患者MRI表现与自身体具有一定关联性,MRI表现可在一定程度上判断NPSLE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CT影像学对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行内固定配合椎间植骨融合术后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到2018年7月我院骨科收治的行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50例。记录患者术前以及术后1个月、6个月、1年腰椎正侧位CT检查结果,观察随访期间椎间隙高度、有效上终板面积、腰椎术后融合率的CT影像学变化。结果术后不同时间椎间隙高度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改善(P<0.05),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植骨量体积为5、6mL患者较植骨量体积4mL患者椎间隙高度升高明显(P<0.05);术后6个月、1年随访发现,椎间植骨量体积5、6mL患者植骨融合率显著高于椎间植骨量体积4mL患者(P<0.05)。结论内固定配合椎间植骨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有效手术方案,以5mL及以上植骨量体积进行自体骨植骨融合术,显著提高术后椎间融合成功率,CT影像学检查对评估内固定配合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效果具有可靠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自体肌腱移植重建治疗前交叉韧带(ACL)损伤的手术技术,分析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ACL损伤并接受自体肌腱移植重建手术患者的资料,平均随访24.1个月,探讨其手术特点及临床疗效。结果:通过抽屉实验、拉赫曼试验(Lachman试验)和内外侧应力实验分析患者术后膝关节稳定性,X线片观察重建韧带隧道愈合情况,通过核磁共振成像(MRI)观察患者手术前后ACL形态及韧带重建情况,按照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评分系统评价手术效果。全组患者无创伤性关节炎、感染和血栓等并发症。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和内外侧应力试验由阳性转阴性,提示患者术后膝关节稳定。患者术后IKDC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X线片显示,骨隧道模糊或者消失,基本达到腱-骨愈合。MRI显示,自体肌腱移植重建后的韧带信号均匀、无迂曲,部分韧带强度得到加强。结论:精准的自体韧带移植修复重建治疗ACL损伤安全可行,并发症少,有助于快速恢复患者膝关节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王维超  徐斌  涂俊 《安徽医学》2019,40(4):361-365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及术后应用富血小板血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运动创伤与关节镜外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断裂的患者70例,按住院号末位奇偶数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两组均采用自体腘绳肌腱重建ACL,试验组采用富血小板血浆(PRP)浸泡移植肌腱及关节腔注射,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浸泡肌腱及关节腔注射。试验组术后第3周开始,连续3周每周在关节腔内注射PRP,对照组术后不作特殊处理。测量两组患者术前1天及术后第3天大、小腿周径,术后3、6、12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Lysholm评分及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评估术后膝关节功能及疼痛;术后6、12个月行膝关节MRI检查。结果术后随访12~17个月,平均14个月。术后第3天,试验组大、小腿周径与术前差值均小于对照组(P <0. 05);术后3、6、12个月,两组患者VAS评分、膝关节Lysholm评分及膝关节IKDC评分均较术前提高(P <0. 05);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术后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试验组术后3、6个月时膝关节Lysholm评分及膝关节IKDC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 <0. 05),试验组术后12个月膝关节Lysholm评分及膝关节IKDC评分较对照组稍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试验组术后6个月MRI评分优于对照组(P <0. 05),术后12个月两组MR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膝关节感染、切口愈合不良及膝关节僵硬等术后并发症。结论 PRP能够改善ACL重建术后患者早期膝关节功能,缓解膝关节肿胀,促进移植韧带重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利用关节镜再观察研究保留的前交叉韧带(ACL)残余组织对重建ACL的异体骨-髌腱-骨(B-PT-B)移植物再血管化的影响.方法 选择异体B-PT-B移植物重建ACL患者28例,依据ACL残存纤维束量采用两两配对分为两组,A组清理残存ACL纤维,B组保留残存纤维.术后6个月行关节镜检查,探查中松开止血带后连续拍摄移植物数码照片直至10 min,利用Photoshop软件分析移植物表面红色色度值,计算三级红色色度值区域面积随时间变化情况并制作曲线以了解表面血供.结果 A组有14例患者接受再次关节镜探查,B组13例,Photoshop色度法发现B组移植物表面红色色度在松开止血带后各时段均优于A组,B组曲线出现两次明显血供增加的峰值.结论 异体B-PT-B移植物重建治疗ACL部分损伤,术中保留残余纤维束,术后6个月异体移植物再血管化明显优于未保留残存纤维束的病例;异体移植物表面在术后6个月可有不同程度的微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核磁共振(MRI)T2mapping成像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股骨髁软骨对吻损伤临床转归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前交叉韧带(ACL)重建,且在术后3个月、半年、1年规律复查膝关节MRI患者共计39例。成像序列包括冠状位TSE-T2WI、矢状位TSE-T1WI、TSE-PDWI及TSE-3D-SPC-FS。完成扫描后基于梯度回波序列进行T2 Mapping扫描。测量项目包括:评估股骨髁对吻损伤的ICRS(国际软骨修复协会)分级,局部软骨厚度及T2 Mapping下的T2值。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三个月时软骨损伤分级明显降低(χ2=6.317,P=0.042)。而术后三个月与半年(χ2=4.452,P=0.108),术后半年与一年(χ2=5.638,P=0.058)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在术后不同随访期测量对吻损伤部位软骨厚度中,术前术后在矢状面前(F=0.067,P=0.797)、中(F=0.086,P=0.832)、后部(F=0.073,P=0.688)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在T2 Mapping测量中。对吻损伤部位的软骨T2 Mapping图像显示关节软骨连续但不完整,局部信号混杂不均,色阶部分呈橘红色或红色,T2值明显增高。但对损伤局部的T2值进行术前术后比较,结果亦无统计学差异(F=0.375,P=0.093)。结论 T2 Mapping技术可以有效地评估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软骨损伤的变化情况:在术后一年的观察期中,术后3个月对吻损伤的骨髓水肿逐渐消失,但软骨厚度和T2值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单束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患者,对比分析股骨骨道分别采用锁扣带袢钛板TightRope、可吸收界面螺钉2种不同固定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月-2017年12月,关节镜下采用自体腘绳肌腱单束解剖重建ACL患者63例,其中股骨骨道采用TightRope固定32例(TightRope组)、可吸收界面螺钉固定31例(界面螺钉组),胫骨骨道均使用可吸收界面螺钉加门型钉固定。重建后用相同的方法进行康复锻炼。定期随访,评估各项指标进行对比,评价Tightrope与可吸收界面螺钉股骨端内固定在ACL重建中的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随访9-21个月,平均13.4个月。2组重建术后膝关节最大屈曲度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2组末次随访彩像检查均有较高的骨道扩大发生率,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与重建前比较,末次随访时TightRope组和界面螺钉组的Lysholm评分、前抽屉试验阳性率、Lachman征阳性率、轴移试验阳性率均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应用TightRope固定自体腘绳肌腱单束解剖重建ACL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与可吸收界面螺钉固定疗效相当,但其操作更简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