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中西医结合"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逐渐成为一个专有名词,但迄今为止,人们对"什么是中西医结合"、"中西医能不能结合"、"中西医如何结合"等许多问题还存在歧义,影响中西医结合事业乃至中医现代化的发展。笔者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就以上问题谈一些个人看法,愿与同行互相探讨。1什么是"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的定义和内涵是什么,这是涉及许多相关问题的前提。笔者认为要搞清楚"中西医结合"的概念,首先要了解什么是  相似文献   

2.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中西医结合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中西医结合尚有许多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如何定义中西医结合临床的内涵、外延,以界定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可行的方法手段,培养中西医结合临床人才,促进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的提高等,都是值得深思的课题。笔者回顾中西医结合临床的发展,从"范式"理论探讨中西医结合临床发展的模式,并从中抽提中西医结合临床的内涵及外延,以期促进中西医结合临床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中西医绪合研究会正式成立了,各省市分会也正陆续建立。研究会总会将进一步推动全国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的向前发展。当前的大好形势,是来之不易的。解放以来的三十二年中,中西医结合工作时现高潮,时现低潮。以粉碎"四人帮"后而言,近二、三年中,仍有动荡,甚至有"中西医根本不能结合"的论点出现。这次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成立大会,综集全国力量,团结一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科协的领导下,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于1984年4月11~14日在北京召开了"2000年的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论证会。近百名从事中西医结合工作的专家分40多个专题论证了当前中西医结合的水平、国内外西医的水平以及两者之间的差距,并展望了2000年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肯定了成绩,找出了差距,增强了信心。解放后,在党的中医政策和中西医结合方针的指  相似文献   

5.
中西医结合是在我国中医、西医长期并存的条件下,产生的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河北医科大学在中西医结合教育方面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性工作,率先成立了中西医结合学院,并尝试了"两个基础,一个临床"的中西医结合教学模式.笔者就过去几年从事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一体化教学的一些体会与同道商榷.  相似文献   

6.
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肩负着"中西医两套理论体系发展研究"的重任,需运用中医、西医相互结合的理论知识诊治疾病。所以,基于中西医结合专业的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文章从"专家学者研究的中西医结合切入点"入手,培养学生中西医结合的思维思路;以"多种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为依托,培养学生的中西医结合的思维能力。认为上述两条途径对中西医结合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中西医结合教育以民国时期"中西医汇通派"的产生为开端,经历了"中学西""西学中""院校教育"等阶段。随着逐步的发展,中西医结合教育的内涵和实质亦发生了转变,从自发性的"中西汇通"到无奈的"中医科学化",接着在"西医学习中医"中华丽转身,继而在"院校教育"中尝试探索新的学科、新的教学模式改革。综合性大学、西医院校尝试开设中西医结合专业逐步增多,更有学者将国外医学院校办学理论及课程核心设置与国内中西医结合课程设置进行比较研究,希望从中发现不足,为未来中西医结合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近十年来,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表现在对中医脏脏(如心、脾、肾)、四诊八纲(如舌、阴阳、虚实、寒热)和治则(如活血化瘀、清热解毒、通里攻下、扶正固本)等研究,采用现代的科学方法和指标,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对于阐明中医理论、发展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某些新的理论正在形成,使中西医结合从对中医的"论证阶段"进入了中西医结合的"发展阶段"。但是,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前一段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结合点多以解剖学系统和"证"为重点;研究的方法主要以分析方法为主。当今,欲使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入开展,在思路与方法上必须有一个新的突破。这些问题的提出,将使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入了一个难度较大的"爬坡"阶段,但也将是中西医结合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前夕。  相似文献   

9.
1986年8月,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曾内部发行了《中西医结合报》试刊号,受到中西医结合界广泛好评和欢迎。后因经费困难等原因停刊了。停刊后仍不断收到来稿及征订函持续达两年多。根据1989年10月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第三届全国会员代表会议的决议,为了更好地促进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经过各方面的协商与准备,总会决定从今年第二季度起编印《中西医结合信息报》(内部发行),可视为《中西医结合报》的继续与复刊。本报设有"政策研究"、"新闻报道"、"临床与科研"、"学术活动"、"科普知识"、"国内外动态"、"会员"、"科技咨询"、"学会动态"、"建议与意见"等栏目。着重宣传党的中西医结合方针,宣传我国中西医  相似文献   

10.
"全军中西医结合科研思路与方法学讲习班"不久前在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结束。来自全军各大院校和地方的40余名学员参加了学习,听取了20多个有关中西医结合科研思路与学习方法学的专题报告。举办这次学习班,对推动全军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将起积极作用。(王发渭)宁夏中西医结合分会利用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活血化瘀审稿会期间,在银川市举办了为期10天的"活血化瘀研究"讲  相似文献   

11.
中西医结合新理论概念的创造与介评(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任何一门科学或学科,其不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新理论、新概念不断产生。二十多年来的中西医结合研究,产生了一些"不见经传"的、富有中西医结合特质的新理论概念,它不仅表明通过中西医结合研究可以产生全新的理论概念,而且成为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不断深化和进展的重要标志,成为中西医结合理论体系形成、构建与发展的重要基石和要素。现仅举例说明如下。一、生理性肾虚沈自尹等首先提出。沈氏等根据其对中医"肾"  相似文献   

12.
全国中西医结合发展战略研讨会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会于2011年11月22—24日在北京举行,大会以"实行中西医结合发展传统医药学"为主题,总结了三十年来中西医结合的经  相似文献   

13.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在中西医交流和互补过程中产生的学科.对于其发展史来说,近30年来的研究进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科从创立时期进入了体系形成时期.回首1979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广州召开医学辩证法讲习会,期间专家联名发起成立中西医结合研究会的倡议;1980年卫生部即召开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都要大力发展、长期并存的方针,这对我国医学科学现代化具有深远的意义;198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成立及《中西医结合杂志》创刊是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创立的重要标志;1985年第一位中西医结合专业博士研究生通过论文答辩,这是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置"中西医结合"学科,招收硕博士研究生后学位建设取得的标志性成果;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学科分类与代码设置了"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同年海峡两岸首届中西医结合学术大会召开,大力将中西医结合事业推出国门;1994年陈士奎、陈维养主编的《中医药现代研究》首先论述了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定义以及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和理论体系建设等问题;之后一系列纲领性文件出台,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确定了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后于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中医药,促进中西医结合";2002年《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02 - 2010年)》,及2007年颁布的《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 -2020年)》,体现了中西医结合医学从融合借鉴到自主创新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好地开展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一九八○年三月召开的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根据三中全会精神,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纠正了长期以来,特别是十年内乱期间,在中西医结合工作中"左"的指导思想,确定了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都要发展,长期并存的方针。两年多来,贯彻执行这一方针,推动了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开展。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广大医务工作者的积极努力下,中西医结合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据一九八一年底  相似文献   

15.
自从西医传入中国后,给中医药学的发展以很大的影响,许多中医自发地学习西医,他们不但在治疗上吸取西医的某些有效方法,有的在理论上探讨中西医之特点,加以分析比较,甚至试图汇通中西医,这就形成了中医学术上的所谓"中西医汇通派"。其代表人物当数清代王宏翰、朱沛文、唐容川、张锡纯等为最。随着西医在我国的发展,特别是解放后,在党的"团结中西医"和"中西医结合方针"指导下,许多现代著名老中医热心中西医结合工作,积极探索中西医结合途径,成为我们中西医结合工作者的良师,现介绍几位著名老中医之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一九八五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召开的第一次农村基层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会及《中西医结合杂志》举办的第一次"农村园地"征文活动,受到广大农村基层医药人员的欢迎和好评,对推动中西医结合的普及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根据1987年工作计划,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将于1987年9月在湖南省召开第二次农村基层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会。《中西医结合杂志》也将举办第二次"农村园地"有奖征文活动,特联合征文。具体办法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中西医结合是目前临床治疗大力发展的主体,但其概念及基础理论尚未成熟,基于中医的整体性及系统性,且中西医理论的差异,使得中西医结合虽然成为热点但却一直存在着一定的难点。通过分析中西医结合的现状及问题,对"非中医"技术进行综述概括,阐明基于"非中医"技术的中西医结合具有较大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同志们;从今天开始,进行全国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一九八二年石家庄会议以来中西医结合工作的经验,肯定成绩,找出差距,统一思想认识,明确今后的任务,为开创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新局面而努力。现在我就这个问题讲几点意见,供同志们讨论参考。一、对几年来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回顾一九八二年在石家庄召开的全国中西医结合和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医科工作会议,在总结中西医结合工作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党的中西医结合方针,纠正了中西医结合工作中"左"的,形式主义  相似文献   

19.
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是中西医结合事业成功的重要保障,是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学术及实现中医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文章针对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适合医院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的规划与对策,包括从招收毕业生开始开展各种形式的"西学中"、"中学西"学习班,把各级医师派出去培养,积极响应国家中管局名老中医师带徒的号召,鼓励年轻的中西医结合医师向名老中医学习。通过以上办法,使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工作有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习总书记倡导的"中西医并重"精神下,中西医结合稳步发展,在很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发展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重大的困难和局限,尤其是顶尖科研人才的匮乏。为了中西医结合发展,注重本科实验教学、推动中西医结合实验教学改革已成为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