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研究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联合血清胆固醇(CHOL)检测对重型肝炎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入选105例重型肝炎患者,根据随访3个月的存活情况分组.观察死亡组与存活组血清总胆红素(TBil)、肌酐(Cr)、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INR)、CHOL,并计算MELD评分.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MELD评分及CHOL对重型肝炎死亡的预测能力及最佳临界值.结果 MELD分值越高,重型肝炎病死率越高.死亡组血清TBil、INR及MELD评分值明显高于存活组,CHOL低于存活组(P<0.05);MELD评分和CHOL对重型肝炎患者3个月预后评估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5和0.785;MELD评分预测重型肝炎患者死亡的最佳临界值为25分,CHOL预测重型肝炎患者死亡的最佳临界值为1.65 μmol/L;当MELD评分≥25分,同时CHOL≤1.65 μmol/L,判断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52%和90.23%.结论 MELD评分和CHOL是预测重型肝炎患者短期生存率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系统对重型肝炎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判断价值,对重型肝炎患者MELD评分情况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入院后3个月转归情况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进行MELD评分,观察MELD分值的差异.结果 80例重型肝炎患者中死亡组MELD评分明显高于存活组,且MELD评分越高死亡率越高.结论 MELD评分系统可以用于我国重型肝炎患者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胆固醇与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135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根据随访12月的存活情况分组。观察死亡组与存活组血清总胆红素、肌酐、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胆固醇等相关以计算MELD评分。应用ROC曲线评价血清胆固醇浓度与MELD分值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的预测能力及最佳临界值。结果 MELD分值越高,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死率越高。死亡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国际标准化率及MELD分值明显高于存活组,血清胆固醇低于存活组(P〈0.05);MELD评分及血清胆固醇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12月预后评估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6、0.825;MELD评分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死亡的最佳临界值为≥26,血清CHOL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死亡的最佳临界值为≤1.5μmol/L;当MELD评分≥26分同时血清CHOL值≤1.5μmol/L判断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4.21%和88.15%。结论血清胆固醇与MELD评分是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生存率的较好指标,血清胆固醇与MELD评分可提高重型肝炎预后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PE)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将70例慢性重型肝炎住院患者随机分为PE组和对照组,PE组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联合PE,对照组仅给予内科综合治疗,疗程为1个月。结果PE组在TBil、ALT、CHO、CHE、PTA、BUN及Cr方面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E组总有效率为62.86%,对照组为31.43%,PE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期间内PE组死亡率为11.42%,而对照组高达31.4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联合内科综合治疗可以明显提高慢性重型肝炎的治疗效果,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徐琴  黄艳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1):1616-1617
目的:探讨影响慢性重型肝炎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04年我院肝病中心治疗的6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恶化死亡组与好转组年龄,两组比较有差异,恶化组年龄大。(2)随着总胆红素(TIBL)不断升高,总胆固醇(CHO)、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纤维蛋白原(FIB)不断降低,病死率越高。(3)36例患者MELD分值〉20分.其病死率与MELD预期病死率无差别。结论:年龄、TBIL、CHO、PTA、FIB是影响慢性重型肝炎预后的重要因素。MELD可以较准确地预测慢性重型肝炎的病死率.为进一步治疗决定肝移植的分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系统及联合钠(Na)的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Na)评分系统评价慢性重型肝炎的短期预后。方法选择2010年12月至2012年3月该院肝病中心治疗的76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根据临床结局分为死亡组(56例)和生存组(20例),应用MELD、MELD-Na计算分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死亡组患者MELD评分、MELD-Na评分高于生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入院时血清N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着病情恶化,死亡组患者末次检测Na水平逐渐降低,明显低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首次与末次检测的血清Na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ELD、MELD-Na可以较准确地预测慢性重型肝炎预后,动态观测血清Na水平对评价重型肝炎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临床应用整合终末期肝病模型(iMELD)评估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短期预后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8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病例资料,依据是否发生肝炎肝硬化情况分为非肝硬化组(120例)和肝硬化组(60例),均通过iMELD评估短期的预后情况.结果 本研究数据显示,两组iMELD评分、MELD评分、血清钠、C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734、7.135、7.231、8.264,均P<0.05);非肝硬化组中生存患者与死亡患者的iMELD评分、MELD评分、PT、PT的INR和C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712、6.854、7.302、9.496、7.302,均P<0.05);肝硬化组中生存患者与死亡患者的iMELD评分、MELD评分、PT、I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022、7.214、7.126、6.563,均P<0.05).两组<30分、30~40分、41~50分、51~60分和>60分阶段的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51、1.402、1.021、2.351、0.241,均P>0.05).应用iMELD预测患者3个月内的预后分析,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21,标准误差为0.021,95.0%的可信区间为0.452~0.772,预后ROC曲线的最佳临界值是44.62分,敏感度51.0%,特异度88.3%.结论 iMELD对是否存在有肝硬化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短期预后评估效果差异不大,但是采取iMELD能够有效地判断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病情程度,值得临床中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运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与CTP分级等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生存状况进行相关性回顾性分析,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3个月、1年的病死率。方法应用MELD、MELD—Na计算公式及CTP分级分别对119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进行评分及分级,比较不同MELD评分(≤9、10~19、20~29、≥30分)组及CTP不同分级患者(A、B、C级)3月和1年的病死率,并分析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随访3月、1年预后的临床特征。结果MELD评分≤9、10~19、20.29、≥30分者,3个月内死亡率分别为:2.17%,10.71%、64.29%和100%;1年病死率分别为:26.09%、32.14%、57.14%和100%,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3月组P〈0.05,1年组P〈0.01)。表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短期(3月与1年)病死率与MELD分值有关。以R〉18分为界分组比较3月、1年的病死率,结果显示〉18分的3月、1年病死率明显高于≤18分组,差异有极显著性(两组P〈0.01)。CTP分级显示:A、B、C级3个月内各组死亡率分别为6.78%、15.38%、42.86%,各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1年病死率分别  相似文献   

9.
王厚安 《医药世界》2010,(5):422-423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治疗重型肝炎疗效观察。方法:将辽宁省丹东市传染病医院2005-12-2009-03收治的45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两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血浆置换,对照组给予基础保肝治疗,对临床生化指标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血浆置换提高重型肝炎的治愈率。结论:血浆置换对重型肝炎肝衰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ELD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5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建立CTP评分、MELD评分、△MELD评分3种方式,比较3种评分对预测患者短期预后的准确性。结果56例患者在住院及随访期间死亡21例,死亡率为37.5%。两组1、3、6个月的CTP评分、MELD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3、6个月的△MELD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月ROC曲线下面积由大到小依次为△MELD(0.88±0.18),MELD(0.85±0.07),CTP(0.76±0.11);6个月ROC曲线下面积由大到小依次为△MELD(0.95±0.04),MELD(0.85±0.21),CTP(0.61±0.09)。结论△MELD指标是评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短期预后的良好指标,其准确性优于MELD评分和CTP评分,值得临床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功能衰竭患者血浆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59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功能衰竭患者计算MELD评分,根据预后分为存活组26例及死亡组33例,测定血浆降钙素原水平。结果死亡组患者血浆PCT阳性率、血浆PCT水平均高于存活组(P<0.05);MELD评分>30组患者血浆PCT水平高于MELD评分≤30组(P<0.05);患者血浆PCT与MELD评分呈正相关(rp=0.318,P<0.05)。结论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功能衰竭患者血浆降钙素原水平在评价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判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于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效果欠佳的多发性硬化急性期患者,选择血浆置换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了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入住江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多发性硬化急性期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入组标准采用2010年中国多发性硬化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神经科杂志,2011;43(7)516-521)。均为对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治疗(静脉注射甲强龙1g&#215;5d)效果不明显者(治疗后EDSS评分改善〈0.5分),共计13例,其中男3例,女10例;年龄23-66岁,平均(40.08&#177;4.09)岁;平均病程1.3年;平均急性期发病时间4.8d。所有13例患者均采用血浆置换治疗。治疗前后,均采用1983年Kurtzke JF的神经功能障碍量表(EDSS)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比较血浆置换治疗后EDSS评分的改变。结果血浆置换开始前EDSS平均6.0分(2.5-8.5),血浆置换后6名(46.2%)患者EDSS改变〈2分。5名患者(38.5%) EDSS改变为(2-4分)。2名患者(15.4%)的EDSS改善〉4分。在所有接受血浆置换的病例中,治疗前的EDSS评分(6.154&#177;0.61),治疗后EDSS评分(3.846&#177;0.65)(P=0.0167)。两组疗效比较:患者3次血浆置换治疗后的EDSS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的EDSS评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所有13名患者在接受血浆置换后EDSS评分明显下降。平均EDSS评分下降2分。结论本研究进一步显示对于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明显的患者选择血浆置换治疗是有效安全的。  相似文献   

13.
殷亮  熊靓  高珍  张春蕾  张一 《江西医药》2013,48(1):18-21
目的研究影响2型肝肾综合征患者预后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2型肝肾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预后不同将患者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各临床指标,并应用多因素Logisitc回归分析探讨2型肝肾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治疗期间61例2型HRS患者死亡40例,存活21例,死亡率65.6%。单因素分析发现,死亡组患者总胆红素、血肌酐、尿酸、血浆渗透压评分、Child-Pugh评分以及MELD评分均显著高于存活组(P〈0.05)。经多因素回归分析,血浆渗透压评分、Child-Pugh评分以及MELD评分均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以MELD评分OR值最高。结论 MELD评分、血浆渗透压综合评分以及Child-Pugh评分均可评估2型肝肾综合征患者预后转归,临床使用各有优劣,应综合应用。  相似文献   

14.
米国新  王志敏  刘元波  赵晖 《中国医药》2013,8(7):1029-1030
目的 观察血浆置换治疗吉兰-巴雷综合征(GBS)的疗效,总结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GBS住院患者40例,其中男21例,女19例,对其进行基础治疗及血浆置换治疗,2~3h/次,一般为一疗程1~5次,每次置换血浆量为2~3L,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均给予护理干预措施.观察其临床效果并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的评定.结果 40例GBS患者经血浆置换治疗后,肌力减退改善者总有效率为97.5% (39/40);感觉减退改善者总有效率为95.7% (22/23);呼吸困难改善者总有效率为94.1%(16/17);伴吞咽障碍改善者总有效率为90.0% (9/10);肌肉酸痛者显效5例,好转1例,总有效6例,占75.0%;6例胸闷、气短及心前区不适者均显效(100.0%);周围性面瘫者有效1例,占25.0%.血浆置换前后ADL评分分别为(34±14)、(71 ±23)分,治疗后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48,P=0.016).血浆置换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4% (16/154).结论 血浆置换是治疗GBS较为有效的方法.通过对患者进行血浆置换前、中、后的护理及不良反应的预防和护理,可以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GBS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终末期肝病模型及差值对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硬化治疗短期(1个月、3个月、6个月)预后分析的价值。方法对具有完整病例资料和随访结果的76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行硬化治疗的肝硬化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计算每例患者入院时的MELD、CTP评分以及随访期间的MELD,两次MELD之差为△MELD,以受试者工作曲线(ROC)下面积衡量CTP、MELD、△MELD对患者预后的预测能力,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以上。结果硬化治疗0~1个月、1~3个月、3~6个月内再出血或死亡病例分别为14、26、19人,未出血组和再出血或死亡组的CTP、MELD、△MELD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CTP、MELD、△MELD对3个月预后评估的ROC线下面积分别为(0.73±0.06)、(0.85±0.05)、(0.88±0.42);对6个月预后评估的ROC线下面积分别为(0.61±0.10)、(0.85±0.07)、(0.96±0.03),三者间曲线下面积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ELD可准确地预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行硬化治疗的肝硬化患者的短期预后,其准确性优于初期MELD及CTP评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赵英 《中国医药指南》2011,9(35):276-277
目的分析并评价采用血浆置换辅助方法对慢性重症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自2008年6月至2011年4月期间收治70例慢性重症乙型肝炎患者采用血浆置换进行治疗并给以积极护理。结果本组经治疗后共有40例治愈,占57.14%,好转率为78.98%,病死率为21.02%。治疗后的肝功能与凝血功能好于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P<0.01),均具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置换辅助在慢性重症乙型肝炎的临床治疗方面疗效理想,全面的、精心的术前、术中与术后护理是确保慢性重症乙型肝炎得到有效治疗并避免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