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二期人工晶状体经巩膜睫状沟缝线固定术的疗效,探讨手术操作技巧。方法:对21例(24眼)完全无后囊支撑的无晶体眼,采用外路法行经巩膜睫状沟缝线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结果:术后随访3~12月,裸眼视力≥0.5者,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二期人工晶状体经巩膜睫状沟缝线固定术,具有并发症少、安全、可靠、效果好等优点,是无后囊支撑无晶体眼矫正视力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2.
吴伟  谭少健 《中原医刊》2000,27(5):11-12
目的:探讨小切口(5.5mm)、无缝线超声乳化(phaco)及后房型人工晶体(PC-IOL)植入术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72例(80眼)老年性白内障施行上述手术,随机选择常规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术(ECCE)及PC-IOL术作对照。结果:视力≥0.5在phaco术后一周为85%,一月后为92.5%,均较大切口ECCE手术对照组为高(P〈0.01)。未见任何严重并发症。结论:小切口无缝线phac  相似文献   

3.
目的 向无后囊支撑的眼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恢复双眼单视。方法 采用巩膜缝线固定人工晶体上襻和下襻于睫状沟内的方法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结果 25例25只眼,术后随访6 ̄48个月,平均24.5个月,视力0.5以上者18眼,0.2 ̄0.4者6眼,0.1者1眼。结论 采用巩膜缝线固定法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能使患者获得更好的术后视力和恢复双眼单视,避免了需要配戴接触镜等引起的不便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无囊膜支撑的后房型人工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的有效方法。方法:术中使用改进的方法均成功完成后房型人工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20例。结果:术后视力明显改善,最佳矫正视力≥0.5者13例(占65%)。结论:后房型人工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是无囊膜时矫正无晶体眼性屈光不正,恢复双眼单视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后房型人工晶体(IOL)缝线固定术的疗效。方法:40例(41只眼)无后囊膜的无晶体眼,外伤性白内障或白内障囊外摘除后囊膜破损>5mm、晶体半脱位,施行后房型IOL缝线固定术。结果:本组41只眼手术均获成功,术后随访4~18月。裸眼视力≥0.4者35眼,占85.37%;≥0.1者6眼,占14.63%。术后36眼IOL居中,1眼轻度偏心,4眼轻度倾斜。结论:无后囊的后房型IOL缝线固定术,是一种安全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龚万义 《吉林医学》2012,33(7):1443
目的:治疗后房型人工晶体巩膜缝线固定术治疗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术中,后囊破裂无后囊膜支撑的无晶体眼。方法:人工晶体单襻睫状沟经角膜进针缝线固定。结果:术野清晰,操作简单,省时,无1例角膜内皮失代偿,视力0.3以上占90%。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术中后囊破裂可选择人工晶体单襻睫状沟经角膜进针缝线固定术。  相似文献   

7.
用2 期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后囊破损的无晶体眼13 只( 其中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6 只眼,睫状沟缝线固定后房型人工晶体7 只眼) ,均随访1 年以上。术后裸眼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矫正视力4 只眼≥1 .0 ,9 只眼≥0 .5 。结果证实2 种术式均安全有效,强调应该根据无晶体眼的条件、2 种2 期植入手术的优缺点,扬长避短地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人工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2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及评价人工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2例无晶体囊眼行巩膜睫状沟后房型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术后随访3-40个月。结果 术后视力0.5以上者3例,0.3-0.5者10例,0.1-0.3者8例,0.1以下者1例,并发视网膜脱离者1例。结论 人工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为无晶体囊支持情况下人工晶体植入较可靠的手术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且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儿童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IOL)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83例(102只眼)3月-14岁儿童白内障患儿行白内障摘除联合后囊切开及IOL囊袋内植入术,术后随访3-30月。结果 术后脱盲率92.7%,脱残率为65.9%。50%的眼获得双眼视,35.4%的患儿有立体视。6只眼后囊混浊,5只眼有IOL夹持。结论 白内障摘除联合后囊切开及IOL植入治疗儿童白内障,术中和术后的并发症少,绝大多数患  相似文献   

10.
樊映川  胡建斌 《医学科技》1999,(1):30-31,25
目的 回顾性分析使用全层巩膜缝线睫状沟固定二期人工晶体眼植入术治疗114例无后囊支持的无晶体的疗效情况。方法 所有病眼均未做巩膜瓣,其中10例行缝线原位结扎,104例行线结后徒,所有病人随访3个月。结果 全层巩膜缝线固定后房型人工晶体并线结后徒在治疗无晶体眼中,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无一例发生线头外露,术后视力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结论 该术式安全,简便,有效。  相似文献   

11.
白华  黄耀辉  何涛 《疑难病杂志》2011,10(2):117-119
目的探讨小切口植入三片式折叠人工晶状体,并悬吊于睫状沟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方法选择因晶状体后囊破裂或悬韧带断裂不能正常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患者43例(43只眼),利用推注器系统,通过透明角膜小切口,把襻预扎了聚丙烯缝线的三片式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后房,由缝线固定于睫状沟。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裸眼视力均提高,术后1周12只眼1.0,16只眼0.6~0.8,15只眼0.4~0.6;术后3个月16只眼1.0,18只眼0.6~0.8,9只眼0.4~0.6。术后1周及3个月平均散光分别为1.15D+0.75D和0.75D±0.35D,眼压分别为(16±3)mmHg和(18±8)mmHg,与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术后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三片式折叠人工晶状体巩膜缝线睫状沟悬吊术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等多种优点,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标准三通道前部玻璃体切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巩膜缝线固定术对晶体后囊缺损或悬韧带断裂不能正常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病例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不适合正常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的35例病人(35只眼)进行标准三通道前部玻璃体切除术,切除包括玻璃体基底部在内的前部玻璃体,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巩膜固定术.对术后视力、眼压、人工晶体偏位情况和眼底表现随访观察.结果 病人裸眼视力均提高,其中0.04~0.1者6只眼,0.2~0.3者18只眼,0.4~0.6者5只眼,大于0.6者6只眼.术后均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前部玻璃体切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巩膜缝线固定术是不能正常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的最佳补救措施,其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后囊破裂的I期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对231例(269眼)施行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后囊破裂39例(40眼)行I期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囊袋内植入12眼,人工晶体光学部前囊固定13眼,睫状沟内植入13眼,2眼需缝线固定,随访1-37个月,裸眼视力≥0.5者33眼(82.5%),≥1.0者19眼(47.5%),矫正视力≥0.5者38眼(95%),≥1.0者25眼(62.5%),并发症主要有:人工晶体偏位3眼,瞳孔变形2眼,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后囊破裂时,控制破口的扩大,利用前,后囊作支撑,结合前段玻璃体切割术,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仍可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Artisan前房型人工晶状体及后房悬吊型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植入术治疗无晶状体眼的疗效。方法选取眼部外伤或手术后无囊膜支撑的无晶状体眼患者46例(46眼),按实验设计分成2组,A组23眼行Artisan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B组23眼行后房悬吊型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观察2组患者手术前及手术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CECC)、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结果2组患者术后BCVA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P〈0.05);A组术后第1天裸眼视力较B组明显提高(P〈0.05),其余时间点2组间术后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B组眼压较A组明显升高(P〈0.01),其余时间点2组间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2组CECC均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但2组间各时间点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rtisan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与后房悬吊型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治疗无晶状体眼均安全、有效。Artisan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操作相对简单,对眼球组织损伤小,术后早期视力恢复快,是治疗无后囊膜的无晶状体眼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对无法按常规Ⅰ期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的无晶休眠、采用经睫状沟巩膜缝线固定后房型人工晶体16例,术后2周左右的视力为0.8~1.2的5眼(29.41%)。0.3~0.6的9眼(52.94%),0.1~0.2的3眼(17.05%)。术后主要并发症为炎性反应,用激素治愈,无感染。该法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增视方法,在后房内稳定性和不发生后发障两方面优于Ⅰ期植入,固定缝(?)的针线由眼内向巩膜外穿出可避免玻璃体视区积血、处理好瞳孔附近的成形玻璃体或机化组织,两端(?)上固定位置对称可防止晶体光学部的倾斜,巩膜上穿刺点准确对称、两端固定线结扎松紧一致,无虹蟆后粘连等是保持晶体位置不偏移的条件,外伤性脱位晶体取出后,让玻璃体相对稳定后再Ⅱ期植入,缝(?)固定可避免玻璃体存积附着在人工晶体的前表面,使视力免受其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巩膜缝线固定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的临床效果。方法16例(17眼)为晶状体全脱位、后囊膜破裂或无囊膜眼。经3.0mm透明角膜切口,植入三片式折叠式人工晶状体,外路法缝线双襻缝合固定人工晶状体于睫状沟,观察术中植入情况和术后视力、角膜、前房反应症及人工晶状体位置等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植入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术后随访6-30个月,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人工晶状体位置正,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经巩膜缝线固定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现代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体植入术中后囊破裂和玻璃体脱出的原因。方法:对230例白内障实放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总结其中后囊破裂及玻璃体脱出的原因。结果:术中后囊破裂19眼(8.2%),均合并玻璃体脱出。10眼直接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9眼行后房型人工晶体缝线固定。结论:只要掌握其易发因素。提高手术技巧。后囊破裂及玻璃体脱出绝大多数可以避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无缝线后房人工晶状体 (IOL) 巩膜层间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玉溪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行人工晶状体植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研究组 (n=30) 与对照组 (n=30) , 对照组给予睫状沟缝合固定后房型人工晶体, 研究组给予无缝线后房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术治疗, 并分析2组患者视力、人工晶状体稳定性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视力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研究组人工晶状体稳定性好于对照组 (P<0.05)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6.67% (P<0.05) .结论 无缝线后房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术是无晶状体伴无充分囊膜支撑眼植入后房型IOL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较之巩膜缝线固定后房型人工晶体术创伤小, 并发症少,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视力, 明显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有利于患者预后,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张志清  龙崇德 《吉林医学》2012,33(19):4066-4068
目的:Pentacam眼前段成像分析系统和UBM在二期人工晶体固定术后观察中的比较。方法:本研究选择中山眼科中心2007年5月~2010年8月共24例(24只眼)行二期人工晶体固定术后采用UBM和pentacam眼前段成像分析系统观察术后情况比较。结果:术后UBM和眼前段成像分析系统检查结果呈高度相关(R=0.987),两者在前房深度、人工晶体倾斜和偏中心的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眼前段成像分析系统、UBM都能对人工晶体倾斜、偏中心进行观察,两者的检查结果一致性好。眼前段成像分析系统在观察角膜情况方面具有优势,UBM在观察睫状体和晶体双襻位置有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手术前后角膜非球面系数Q值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217例(332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分为巩膜隧道切口联合非球面人工晶体组、巩膜隧道切口联合球面人工晶体组、透明角膜切口联合非球面人工晶体组及透明角膜切口联合球面人工晶体组.对比观察术前和术后3个月时角膜Q值以及视力的变化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角膜Q值较术前略小(P=0.013).采用巩膜隧道切口与透明角膜切口对角膜Q值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P=o.462);植入非球面人工晶体较植入球面人工晶体可显著降低角膜Q值,差异有显著性(P <0.001).结论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后患者的角膜Q值减小;这和手术切口的位置无关,而和植入晶体的类型有一定关系;非球面IOL植入术后视觉质量优于球面IOL植入,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和其角膜Q值改变更接近于正常眼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