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上腹部癌肿的淋巴结转移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上腹部癌肿的淋巴结转移的CT表现。结果:原发性肝、胆、胰及胃癌均可发生上腹部淋巴结转移的CT征象,癌肿不同,淋巴结转移发生的部位可不同。结论:CT对上腹部癌肿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的影像表现及与手术切除相关征象。方法:对照手术回顾性分析17例经病理证实的十二指肠腺癌低张十二指肠造影(hypotonic duodenography,HD)和CT的表现。结果:HD显示息肉型9例,溃疡型7例,浸润型1例。CT均示腔内不规则肿块或肠壁增厚,3例示溃疡,胆系扩张10例,胰头浸润14例,血管浸润7例,淋巴结转移3例,肝转移2例。7例行根治术,10例行姑息术。结论:HD与CT结合可充分显示腔内病变,腔外浸润及转移。癌肿局限于腔内或仅侵犯胰头时可行根治术;侵犯周围重要血管,发生淋巴结、肠系膜及肝脏等转移时一般只能行姑息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胰腺癌CT征象与手术病理及癌组织淋巴管生成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3例胰腺癌患者(男24例,女9例,年龄38~79岁)行CT平扫及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增强扫描,分析胰腺癌的病灶大小、密度、强化程度、对胰周组织的侵犯、胰胆管扩张,胰周淋巴结等CT征象,所有病例均行手术切除,术后标本采用单克隆抗体D2-40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的瘤周和瘤内淋巴管密度(pLVD,iLVD).使用Kappa检验和t检验统计学方法将CT表现与病理结果、淋巴管密度进行对照.结果:CT诊断胰腺癌病灶的大小、胰周组织侵犯、胰周淋巴结转移与手术病理结果一致性良好(P<0.05),CT对胰腺癌分期的准确性为78.79%(26/33).CT征象中胰周组织侵犯、胰周淋巴结肿大、分期与胰腺癌pLVD有关(P<0.05).与iLVD无关(P>0.05);CT征象中病灶大小、密度、胰胆管扩张、病灶强化程度则与pLVD、iLVD均无关(P>0.05).结论:CT能较可靠地反映胰腺癌的病理学特征;胰周组织侵犯、胰周淋巴结肿大等CT征象与胰腺癌组织的淋巴管密度有关,可一定程度上揭示胰腺癌组织的淋巴管生成、淋巴结转移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肝细胞癌上腹部转移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笔者报道57例经病理组织学证实,并作手术探查有上腹部转移的原发性肝细胞癌(HCC)CT表现,着重分析上腹部淋巴结转移,肝胃、肝十二指肠和镰状韧带转移的CT 改变。同时对门静脉、下腔静脉以及肝内转移作了描述。本文认为,CT 对HCC 上腹部转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5.
作者分析110例经手术、病理、血管造影证实的胆道、胰头区肿瘤的CT 表现。其中向此区淋巴结转移的24例,胆管癌38例,胰头癌34例,十二指肠乳头癌14例。比较发现淋巴结转移的手术和CT结果,CT 发现率为58%。3厘米以上的淋巴结均可发现,2厘米以下的92%不被发现,集合淋巴结63%可查出。肝胆胰区肿瘤较大时,难与肿大的淋巴结分开。胃癌时胰头后部淋巴结转移与胰头癌的CT 表现很相似,但前者出现的胰体、胰尾部萎缩及胰管、胆管扩张较胰头癌少见,可作为二者的鉴别点。50%胆管癌能由CT 发现。胆管癌依胆瘤部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胆囊癌的临床及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胆囊癌的CT表现及其对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本组42例胆囊均有完整的临床、实验室及CT扫描资料并经病理证实。结果:胆囊癌的主要CT表现有:胆囊壁的不规则增厚、胆囊腔内乳头状癌结节、胆囊呈等密度实质性肿块、直接侵犯肝脏、肝门及胰头部位淋巴结转移,增强后,囊壁和囊内的癌结节均被增强。结论:胆囊癌的CT表现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CT对胰腺癌胰外神经侵犯的诊断价值.方法:32例外科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胰腺癌,术前1个月内均行螺旋CT检查.回顾性分析肿瘤大小、胰周血管侵犯、淋巴结转移和胰外神经侵犯情况,根据胰周腹腔神经丛主干及腹腔神经节周围软组织改变确定胰外神经侵犯的CT征象.以病理结果为标准,分析CT对胰外神经侵犯的准确性、特异性和敏感性,以及胰外神经侵犯与肿瘤大小、胰周血管侵犯、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32例胰腺癌,病理发现胰内和(或)胰周神经侵犯27例(84.4%),胰内合并胰周神经侵犯24例(75%),单纯胰内神经侵犯3例(9.4%).CT发现22例(68.8%)胰外神经侵犯,CT诊断胰腺癌胰外神经侵犯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7.0%、77.8%、84.4%.胰外神经侵犯与肿瘤大小(Spearman,P=0.428>0.05)、淋巴结转移(Fisher's exact test,P=0.506>0.05)无相关性,与血管侵犯(Spearman,r=0.54,P=0.001<0.05)具有相关性.结论:CT对胰腺癌胰外神经侵犯有较高的预测率.胰周间隙密度增高,出现条带状致密影,或出现不规则软组织块影提示已有肿瘤的神经侵犯.  相似文献   

8.
叶宇  王珍 《医学影像学杂志》2022,(12):2113-2116
目的 探讨分析胃部原发性少见及罕见肿瘤的CT表现。方法 选取经病理证实8种类型胃部原发性少见及罕见肿瘤的CT表现,观察肿瘤发生部位、大小、病变范围(是否穿透浆膜层)、密度(囊变、钙化、坏死等)、黏膜完整性、CT强化方式及程度、壁外血管侵犯、周围淋巴结及邻近脏器侵犯。结果 27例中原发性淋巴瘤13例,肝样腺癌5例,神经内分泌癌3例,神经鞘瘤2例,钙化性胃癌、尤文氏肉瘤、孤立性纤维瘤及血管球瘤各1例,淋巴瘤胃壁增厚伴胃腔扩张,肝样腺癌轻至中度强化,肝脏及淋巴结易转移伴甲胎蛋白增高,神经内分泌癌明显强化,神经鞘瘤边界清,腔外生长型肿块、呈渐进性强化,钙化性胃癌以胃壁钙化为主,尤文氏肉瘤病灶大,但壁外血管侵犯及淋巴结转移不显著,孤立性纤维瘤腔内生长型肿块、轻度均匀强化,血管球瘤强化峰值与腹主动脉相近。结论 胃部少见及罕见肿瘤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异性,仔细观察并结合临床实验室指标能提高其术前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癌与胃淋巴瘤的MSCT表现,提高对二者CT征象的认识。方法:对40例胃癌和20例胃淋巴瘤的MS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二者在胃受侵部位、胃壁改变、胃腔改变、黏膜改变、外周脂肪间隙、器官侵犯、淋巴结转移方面CT征象的差异。结果:胃癌组侵犯胃窦29例,同时侵犯2个部位13例,均无侵犯全胃;胃淋巴瘤组侵犯胃体16例,同时侵犯2个部位7例,侵犯全胃8例。胃癌组25例不均匀强化,25例黏膜破坏;胃淋巴瘤组4例不均匀强化,2例黏膜破坏。累及胃窦患者中,胃癌组14例可见病灶上方胃腔梗阻性扩张;胃淋巴瘤组仅1例疑似梗阻性扩张。上述征象,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其他CT征象方面,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SCT对于胃癌与胃淋巴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
吴锡渊 《放射学实践》2007,22(9):931-934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癌胸内转移及直接侵犯的病理特点和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支气管镜检查、穿刺活检及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肺癌且CT检查已有胸内转移及直接侵犯的254例患者的CT表现.结果:254例中:①淋巴结转移123例(48.42%),胸膜转移81例(31.88%),肺内转移55例(21.65%),胸壁转移14例(5.51%);②直接侵犯:纵隔51例(20.69%),胸壁21例(8.22%),心包心脏9例(3.54%).CT诊断肺内、胸壁转移和纵膈、胸壁、心包心脏直接侵犯敏感度、特异度、符合率均较高,而诊断淋巴结、胸膜转移特异度、诊断符合率较低.结论:原发性肺癌胸内转移最多见的为淋巴结转移,其次为胸膜转移和肺内转移.CT可以综合评价原发性肺癌的胸内转移及直接侵犯情况,对临床制订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螺旋CT在进展期胃癌诊断中的价值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螺旋CT在进展期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相关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或病理证实的进展期胃癌48例螺旋CT图像,其中12例作多平面重建(MPR)。将手术结果与螺旋CT表现进行比较。结果:螺旋CT对进展期胃癌的检出率为100%,定性准确率97.9%;螺旋CT对胃癌向邻近组织侵犯诊断准确率为81.8%,对腹部脏器转移诊断准确率为100%;对淋巴结转移诊断准确率为73.3%。结论:螺旋CT扫描能明确进展期胃癌的诊断,清晰显示胃癌向邻近组织的侵犯及腹腔内转移灶,对临床治疗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MSCT)多期扫描及图像后处理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25例,术前行MSCT平扫、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扫描,再运用多平面重建、容积重建及CT仿真内窥镜等后处理技术,观察胃癌原发部位、外周浸润及远处转移情况。结果所有患者MSCT图像质量均显示满意,均发现胃部原发病灶并获得胃周浸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较满意的诊断率。结论MSCT多期扫描及图像后处理可以揭示胃癌原发部位、外周浸润及远处转移情况,对胃癌的诊断、术前评估及治疗方法选择具有重要意义。MSCT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微小病变的检出率,可对癌肿侵犯胃壁的深度、区域淋巴结转移、周围脏器浸润以及远处转移情况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MSCT多期扫描及图像后处理可一次性获取多方面信息,可取代胃癌术前评估的X线上消化道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13.
CT对胃癌的诊断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胃癌的CT表现,并评价CT对胃癌的诊断能力。方法22例经胃镜、活检病理证实的胃癌病例均经CT扫描,其中17例手术。胃对比剂用1.5%泛影葡胺或水。22例均于检查前10min肌注654-210mg~20mg。其中,12例经肘静脉团注法注入60%泛影葡胺80mL增强扫描。结果CT清楚地显示了胃癌病变的全貌、病变与周围脏器的关系,但显示腹部淋巴结转移及胃癌的定性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结论胃CT检查能首先发现病变,如结合胃肠钡餐造影、纤维胃镜以及超声检查,能为临床诊断及手术切除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浸润型胃癌的CT表现特点与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观察和分析浸润型胃癌的CT表现特点,评价CT在浸润型胃癌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32例浸润型胃癌患者接受了CT检查,经胃镜和/或外科手术及病理证实,所有病例经动态增强或螺旋CT多期扫描检查。结果 32例CT检出病变31例,29例得到正确诊断。根据CT主要表现,浸润型胃癌分为4型;胃壁局限性增厚型4例;弥漫性增厚型5例;局限性胃壁增厚合并胃腔缩窄型10例;弥漫性胃壁增厚合并胃腔缩窄型12例,强化方式为;病灶在动脉期呈不均匀轻度强化(8/23);门脉期渐进性显著强化(25/31);平衡期病灶延迟显著强化(17/23)。其他表现,腹水8例,网膜侵犯和腹腔种植11例。结论 使用服水低张,螺旋CT多期或动态增强扫描技术,CT在弥漫浸润型胃癌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具有很高的准确性,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的CT诊断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提高对胰腺疾病的CT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作者根据被证实的154例胰腺癌、慢性胰腺炎及其他疑误诊为前两种疾病病例的CT资料,对45个项目,38个CT征象进行观测、统计与分析。结果:二者诊断与鉴别的主要征象是:(1)病变区胰腺局限或弥漫肿大与密度异常;(2)有无扩张的胆总管(或壶腹)突然性狭窄截断与胰周大血管被包埋、管径增粗、癌栓,腹部淋巴结肿大、肝转移;(3)有无沿胰管走向分布的钙化与扩张胰管,扩张胰管的形态与贯通病变区的情况;(4)胰腺囊肿的发生频率、部位,与胰腺的轮廓关系。结论:根据前述要点,参考其他征象,密切结合临床,CT诊断正确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6.
胃癌螺旋CT强化与微血管密度表达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探讨术前胃癌螺旋CT强化与CD105标记的血管密度的关系,评价螺旋CT增强扫描对胃癌的临床意义。方法:对70例经病理证实为胃癌患者术前行CT增强扫描,术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CD105标记的血管密度,探讨其表达的关系及不同临床特征的意义。结果:螺旋CT分期与TNM临床分期完全符合率为84.28%,不同浸润深度、不同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的比较中,螺旋CT扫描的强化值与血管密度的表达差异显著,且胃癌中螺旋CT扫描的强化值及血管密度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胃癌患者术前行螺旋CT强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可能对早期判断患者预后及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CT检查在食管癌诊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经手术病理或内镜活检证实的食管癌CT及临床资料。结果65例食管癌CT表现均呈阳性,表现为食管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腔内肿块。部分病例侵及周围器官,或伴发肝脏纵隔及腹腔淋巴结转移。结论CT检查可为食管癌的诊断、手术评估及放化治疗跟踪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