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认为反复自然流产(RSA)与血栓前状态(PTS)密切相关。PTS是指多种因素引起的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功能失调或障碍的一种病理过程,有易导致血栓形成的多种血液学改变[1]。这种状态不一定发生血栓性疾病,但可引起凝血功能的异常增高和纤溶功能的降低形成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2.
1背景高凝状态(hypercoagulable state)是指多种病理因素引起的机体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凝血、纤溶以及体内抗凝系统等功能失调,血液的凝固性增高,有利于血栓形成的病理状态[1]。150年前Trousseau就发现肿瘤患者处于高凝状态,随后越来越多的病例证实了肿瘤患者具有很高的并发  相似文献   

3.
凝血活性增强是妊娠期的一种生理现象,是产后止血的重要机制。但是,血液高凝状态可引起许多产科疾病,如妊娠高血压疾病、胎盘早剥、胎盘梗死、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胎儿生长受限(FGR)、反复流产、死胎、早产和死产等,严重的可致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血液高凝状态的原因由先天遗传、后天获得、免疫失调和多种缺陷等因素的共同参与。本文就妊娠期血液高凝状态的原因、发病机制及相关产科疾病进行综述。妊娠期血液高凝状态的发生血栓形成是血管壁(包括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激活和凝血级联反应与抗凝、纤溶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凝血、抗…  相似文献   

4.
血管内皮细胞分子标志物与血栓性疾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黎明  唐宁 《中国实验诊断学》2003,7(5):462-464,F003
血管内皮细胞在生理状态下最基本的功能是抗血栓形成 ,以保证血液流体性与循环管道通畅性。而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伤或激活被认为是血栓形成的首位因素。生理情况下 ,血管内皮细胞对凝血系统、抗凝系统、血小板、纤溶系统及血管本身都具有双重作用 ,其可合成并释放多种活性物质 ,包括促凝物、抗凝物、细胞粘附分子、血管舒缩因子及信号传导物质等 ,这些物质相互拮抗使血管内皮细胞的抗血栓与促血栓作用保持动态平衡。而当血管内皮被激活或损伤时 ,其正常生理功能发生改变 ,活性物质的表达异常 ,这使得抗血栓与促血栓作用失衡 ,若同时有血流和 (…  相似文献   

5.
许亚辉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7):4538-4539
白血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血液系统常见恶性肿瘤,白血病患者的出血、凝血功能障碍是普遍存在的病理生理变化[1],肿瘤细胞对周围组织的浸润造成体内出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的功能紊乱[2,3],表现为复杂的血栓前状态(PTS)及不同程度的出血倾向.  相似文献   

6.
妊娠期孕妇血液系统通常处于生理性高凝状态,为产后快速有效的止血提供物质基础;病理性妊娠引起凝血和抗凝系统失调并伴有血栓形成倾向,导致血液流变性异常,严重时阻碍胎盘血循环通畅,导致FGR或胎死宫内等不良妊娠结局.深入动态探讨妊娠期血液系统变化,有助于多种病理妊娠的预防、诊断、治疗.就目前国内外对妊娠的凝血纤溶系统变化及凝血因子变化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关于选择血栓前状态实验诊断指标的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血栓前状态的定义血栓前状态(prethromboticstate,PTS)既往称血液高凝状态(hypercoagulablestate,HCS),是多种因素引起的止血、凝血和抗凝系统失调的一种病理过程,具有易导致血栓形成的多种血液学变化。PTS...  相似文献   

8.
血栓形成是人体对血管或者组织损伤的一种重要的保护机制 ,可以避免个体过度失血 ,但在病理情况下 ,血栓形成可以导致严重后果。  血液淤积和流速减慢、血管壁损伤 ,及血液高凝状态 (高凝、低纤溶或者两者同时存在 )是血栓发生并持续存在的原因。血栓形成是血管壁 (包括内皮细胞 )损伤、血小板激活和凝血瀑布反应与抗凝、纤溶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凝血、抗凝 ,血栓、纤溶 ,纤溶、抗纤溶之间存在相互激活和相互制约、错综复杂的反应 (图 1 )。图 1 体内促栓与抗栓平衡示意图正常情况下体内血栓形成和血栓溶解、促栓与抗栓处于动态平衡 ,…  相似文献   

9.
血栓相关的血液学指标及其意义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Virchow将血液淤积、血管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作为血栓发生的三联征。血栓形成是血管壁 (包括内皮细胞 )损伤、血小板激活和凝血瀑布反应与抗凝、纤溶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凝血、抗凝、血栓 ,纤溶、抗纤溶之间存在相互激活和相互制约、错综复杂的反应。正常情况下体内促栓与抗栓处于动态平衡 ,维持血液在血管内呈流动状态 ,一旦这种平衡破坏 ,就会引起血栓形成或出血。涉及凝血、纤溶的检查包括抗凝和纤溶活性的监测 ,凝血、纤溶物质抗原和活性的检测 ,和与凝血、纤溶有关的分子标志物的检测三个层次。监测或检测指标应根据患者的…  相似文献   

10.
Virehow将血液淤积、血管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作为血栓发生的三联征。血栓形成是血管壁(包括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激活和凝血瀑布反应与抗凝、纤溶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凝血、抗凝、血栓,纤溶、抗纤溶之间存在相互激活和相互制约、错综复杂的反应。正常情况下体内促栓与抗栓处于动态平衡,维持血液在血管内呈流动状态,一旦这种平衡破坏,就会引起血栓形成或出血。  相似文献   

11.
血栓前状态(prothrombotic state,PTS)是指多种因素引起的凝血纤溶系统失衡、有利于血栓形成的病理状态.研究表明:通过检测血栓前状态的一些分子标志物可反映体内高凝状态或血栓形成[1].H型高血压(HCY≥10μmol/L)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但有关H型高血压患者血栓前状态的研究报道不多.本研究通过检测血浆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 (PAI-1)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等指标,探讨其在H型高血压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心脑血管疾病止血与纤溶相关指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血栓形成是在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凝血、抗凝、纤溶系统以及血液流变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发生的 ,这些因素在血栓形成之前已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1 ,2 ] 。我们检测了130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脑血栓 (CBT)形成与 90例心绞痛(AP)、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患者的P 选择素、血栓素B2(TXB2 )、6 酮 前列腺素F1α(6 K PGF1α)、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D 二聚体、一氧化氮 (NO)含量及抗凝血酶 (AT)活性、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Ⅰ (PAI 1∶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含量及活性 (t PA…  相似文献   

13.
程玲  孙钢 《临床医学》2011,31(11):113-115
血栓前状态(prethrombotic state,PTS)系指其血液有形成分或无形成分的生物化学及流变学的病理性改变。PTS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止血、凝血和抗凝血失调的一种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4.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简称DIC)是许多原因引起的一种病理过程。由于不同的病因使血管内凝血系统与外凝血系统被激活,引起微循环广泛血栓形成,导致有关器官组织出血坏死,同时血浆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消耗,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被激活,导致广泛性出血,故亦称消耗性凝血障碍。 DIC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多种病因使凝血及抗凝系统平衡失调,内、外源性凝血系统被激活,即可导致广泛的血管内凝血。一、血管内皮损伤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见于各种严重感染(细菌、病毒、原虫感染),特  相似文献   

15.
凝血系统与炎症细胞因子的相互联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常的止、凝血功能是通过血管、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协同作用完成的。它们和抗凝、纤溶系统一起维持血液在血管内正常地循环流动 ,既不发生出血 ,又不致血栓形成。炎症细胞因子是指由免疫细胞 (单核 /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NK细胞等 )和某些非免疫细胞 (如血管内皮细胞、表皮细胞、纤维母细胞等 )在受到损伤刺激后合成、分泌的一类生物活性多肽 ,它们作为细胞间的信号传递分子 ,主要起介导和调节免疫应答及炎症反应的作用。近年 ,临床研究发现 ,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  相似文献   

16.
<正>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多发生在下肢[1]。血管内膜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的高凝状态是造成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2]。败血症细菌所产生的内毒素可直接激活凝血因子Ⅻ,触发内源性凝血系统,也可直接激活凝血因子Ⅶ,触发外源性凝血系统,导致凝血功能障碍。而且败血症过程细胞无氧代谢增强产生不同程度的代谢性酸中毒,组织内代谢产物  相似文献   

17.
正血栓性疾病是指血液中的异常物质沉积在血管壁导致血管闭塞或狭窄而引起的一类疾病~([1])。血栓形成指的是在血液循环过程中,在某些因素作用下,有形成分附着在血管壁上,激活体内凝血以及抗凝系统,最终造成凝血、抗凝两大系统的平衡被破坏,越来越多有形成分附着在暴露的内皮细胞下胶原处,造成血管壁狭窄或完全堵塞,引发血液循环障碍而导致血栓形成~([2])。  相似文献   

18.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系统内不正常的凝结,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致残率高并有一定的死亡率[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与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直接关联,肺栓塞的栓子约90%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2]。DVT形成隐匿,常常在血栓脱落后随血流堵塞肺动脉。因此积极预防和治疗DVT是预防肺栓塞的关键。在预防DVT发生的研究中,虽然应用抗凝药物明显降低了DVT的发生率,但采用药物以外的方法来预防DVT的发生越来越受到重视。ICU患者具有高龄、卧床时间长、凝血功能异常、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多种危险因素,因此预防DVT的发生尤为重要[3]。已有研究证明,  相似文献   

19.
口服抗凝药物治疗是治疗和预防血栓形成的常用手段,华法林和直接口服抗凝剂等药物的使用有效降低了血栓形成风险,但同时也带来出血风险的增加。不同的疾病、不同的临床状态、不同的危险因素等决定了患者的抗凝管理需要更加个体化,包括抗凝强度的调整、抗凝时间的长短以及抗凝预后的评估等。D-二聚体作为一个敏感的血栓及凝血系统活化标志物,在诊断静脉血栓栓塞、急性主动脉夹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方面已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近些年研究的进展,D-二聚体在口服抗凝管理中的作用日渐显现,不但可以用于评估抗凝质量,预测不良事件,还可以用于指导抗凝疗程和抗凝强度的调整。  相似文献   

20.
血管、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构成了机体的止、凝血系统,它们和抗凝、纤溶系统一起维持血液在血管内正常地循环流动,保持既不发生出血又不致形成血栓的状态。炎症是机体对外源性和(或)内源性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炎症因子是指在炎症过程中合成、分泌的一类生物活性多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