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 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术后复发的因素以及再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纳入本院收治的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患者17例,对患者的手术资料进行临床回顾性研究; 所有再手术患者术中均辅助性应用神经内镜,其中14例患者实施显微血管减压术,1例患者实施单纯蛛网膜松解术,1例患者实施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l例患者实施显微血管减压术联合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 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结果 17例三叉神经痛术后复发再手术者平均进行了28.3个月的临床随访,随访再手术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4.12%。术后有1例患者出现面部麻木,有1例患者出现轻度面瘫。结论 影响三叉神经痛患者实施显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的情况较多,但血管压迫是其发生的一个主要病因。再手术仍以显微血管减压术为首选,通过联合神经内镜符合有利于提高手术的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报告家族性原发性颅神经疾病1例,并对其病因学及治疗学进行探讨. 方法1例家族性原发性颅神经疾病,调查其三代共有5例原发性颅神经疾病患者,包括了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等7侧(根)颅神经病变,其中3例采用手术治疗.结果 患者A,右三叉神经痛发病10年后行右三叉神经周围支撕脱术,术后疼痛好转,随访10年至患者去世未再发生严重发作.患者B,右三叉神经痛发病10年后行右三叉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术及感觉根选择性部分切断术,术后疼痛消失,随访14年未复发;5年前出现左三叉神经痛,2004年10月行左三叉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术,术后疼痛消失,随访44个月未复发.患者C,右舌咽神经痛10年,曾行显微血管减压术及舌咽神经根、迷走神经根丝选择性部分切断术等3次手术,前2次手术无效,第3次手术后有效,半年后出现右三叉神经痛,行右三叉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术后治愈.患者D,左面肌痉挛7年,未手术.患者E,右三叉神经痛1年,未手术.结论 家族性原发性颅神经疾病罕见.原发性颅神经疾病出现家族性泛发病例可能与后颅窝容积小、后循环解剖变异、颅神经高易感性、血管迂曲硬化延长等异常发生率高有关,可用颅神经进或出脑干区血管压迫学说解释其病因.颅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术可作为首选外科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性三叉神经痛进行再次手术,术中探查复发的致病原因。方法对6例复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患者进行再手术探查,1例进行了微血管再减压术,5例进行了感觉根部分切断术。结果 1例患者为垫棉位置不理想,重新减压手术,5例血管减压充分,但明显有蛛网膜增厚、垫棉与神经根粘连、包裹,锐性分离困难,只能行感觉根部分切断。术后均疼痛消失,切断患者遗留有面部麻木。结论垫棉粘连可能是导致复痛的主要原因,感觉根部分切断术是该种情况下的首选。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桥小脑角区(CPA)小型占位致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科自2005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该类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症状及体征、影像学表现、手术方式、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6年期间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372例,其中CPA区小型病变(最大直径<3cm)致继发性三叉神经痛23例,约占6.2%;病种包括胆脂瘤12例、神经鞘瘤6例、脑膜瘤3例、蛛网膜囊肿2例;所有患者行乙状窦后入路显微镜下切除病变,3例另行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术后疼痛消失20例,面部麻木3例;术后并发症包括无菌性脑膜炎、脑脊液漏、颅内感染、短暂耳鸣及面瘫,均恢复,无死亡。随访1~5年,无疼痛复发。结论 CPA区小型占位所致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由于病变小、易于全切,加之镜下暴露充分,手术疗效满意;术中若发现病变与三叉神经无确切关系,则需行微血管减压或三叉神经部分感觉根切断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治疗非典型三叉神经痛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于2013-2016年期间在我科行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或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治疗的非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表现、术中所见、手术疗效。结果 57例患者中,单纯行微血管减压术33例,19例患者术后疼痛症状立刻消失,14例术后疼痛症状未明显好转,其中7例患者为改善症状在之后接受了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行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24例,19例患者术后疼痛缓解或消失。结论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治疗非典型三叉神经痛的疼痛症状效果好于单纯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但该手术仍存在术后患者不可逆的面部感觉减退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中非动脉性压迫因素的处理对策,以提高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术中资料。根据不同的原因,单独或联合采取压迫静脉电凝切断、蛛网膜松解以感觉根纵向梳理术等处理方法。结果岩静脉接触或压迫18例,所有病例均将岩静脉电凝、切断,12例同时进行三叉神经感觉根纵向梳理术。岩静脉接触或压迫合并蛛网膜粘连8例,岩静脉电凝、切断同时行三叉神经颅内段全长蛛网膜粘连松解术。单纯蛛网膜肥厚、粘连5例,全部行三叉神经颅内段全长蛛网膜粘连松解术,同时进行三叉神经感觉根纵向梳理术。既无静脉压迫,也无蛛网膜粘连3例,均行三叉神经感觉根纵向梳理术。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疼痛消失者32例,2例明显缓解;3例出现面部轻度麻木,半年后消失;1例不全面瘫1年后恢复;1例术侧听力减退,1年后无恢复。结论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中非动脉性致痛因素处理更为复杂,术中针对不同的原因,单独或联合采用压迫静脉电凝切断、蛛网膜松解、感觉根纵向梳理术,可望取得理想的止痛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三叉神经感觉根梳理术治疗特殊类型三叉神经痛的选择策略、手术技巧及体会。方法对35例特殊类型三叉神经痛进行术中探查,其中12例无责任血管类型、8例静脉无法减压类型以及5例复发类型选择单纯三叉神经感觉根梳理术;10例责任血管不确定类型(5例小脑上动脉、1例小脑前下动脉、4例静脉)选择三叉神经感觉根梳理联合显微血管减压术。结果 35例患者术后疼痛均消失,均遗留有面部中度麻木,痛、温、触觉大部分存在,门诊平均随访3年,均无复发。结论针对显微血管减压术中无责任血管类型、静脉无法减压类型、复发类型以及责任血管不确定类型,单纯或者联合三叉神经感觉根梳理术不仅能够有效解除疼痛,而且较感觉根部分切断术而言对神经损害小,功能障碍程度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不同年龄三叉神经痛手术治疗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三叉神经痛病人病因及手术方式.方法 回顾分析48例50岁以下和56例50岁以上三叉神经痛患者显微手术治疗术中所见,手术方式及手术效果,随访1年至7年8个月.结果 50岁以下组中34例三叉神经松解术,14例行微血管减压术,全部有效,随访6例复发.50岁以上组其中54例行微血管减压术,2例行三叉神经松解术加感觉根切断术,全部有效,随访2例复发.结论 50岁以下中青年三叉神经痛患者,术中大多数蛛网膜黏连增厚,行三叉神经松解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50岁以上中老年三叉神经痛患者,术中大多数见明显责任血管压迫,行微血管减压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三叉神经痛不同术式疗效分析:附178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比较三叉神经痛三种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方法 :采用经颞硬膜外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 ,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和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 178例患者 ,对其疗效、不良反应和复发率进行评估。结果 :感觉根切断术组 :疗效尚好 ,不良反应中面部感觉障碍发生率较高 ,易误伤运动根 ,也较易复发 ;射频热凝术组 :简单、安全、有效 ,面部感觉障碍发生率较低 ,唯复发率较高 ;血管减压术组 ;疗效肯定 ,不良反应少 ,复发率低 ,但手术风险相对较大。结论 :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逐渐少用。射频热凝术适用于年老体弱 ,不能耐受手术及首次外科治疗者。对于射频热凝术后复发者 ,可酌情行显微血管减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致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法及随访情况,并检索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4例男性患者,临床表现为三叉神经痛,出现症状的时间为7个月-3年,经MRI和CTA证实由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压迫三叉神经所致,其中2例接受部分感觉根切断术,1例接受显微血管减压术,1例仅接受药物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后症状都明显改善,手术患者术后面部疼痛完全消失,但部分感觉根切断术的患者术后遗留面部轻微麻木后遗症。结论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致三叉神经痛临床较少见,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可采取药物治疗、部分感觉根切断术、显微血管减压术等不同治疗方案,显微血管减压术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高龄三叉神经痛病例的术式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高龄三叉神经痛病例的术式选择.方法对54例高龄三叉神经痛病例按选用术式不同分为3组:A组37例,行单纯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MVD);B组5例,术中未发现血管压迫,行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PR);C组12例,压迫血管不明确,均在MVD后加行PR.结果平均随访51个月.A组总有效率86.5%,复发率10.8%,无效率2.7%;4例复发病例中2例再次行PR治愈.B、C组总有效率100%,无复发.并发症:行PR者术后均有面部麻木,随访期间均见不同程度好转;术后发生听力障碍1例,复视1例,无菌性脑膜炎1例.结论高龄三叉神经痛病人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术式选择应根据术中探查的实际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12.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三叉神经痛(TN)的手术经验,探讨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697例TN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介绍手术操作及注意事项。结果治愈2541例,显效76例,有效48例,无效31例,死亡1例。2190例接受3~240个月的随访,1965例治愈,91例显效,40例有效,30例无效,64例疼痛复发(其中37例行2次手术治愈)。结论异常血管压迫三叉神经入根区并合并局部蛛网膜增厚粘连是TN的主要病因。行MVD同时松解蛛网膜,做到彻底减压。依据病人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减压措施是提高MVD治疗TN效果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术后无效及复发病例再手术的疗效及随访结果。方法对微血管减压术后无效10例和复发25例三叉神经痛病人再次手术探查,据术中不同情况具体处理,并进行4个月至8年的随访。结果25例见有血管压迫神经根,涤纶片过大致神经轴弯曲者5例,另5例未探及明显原因。分别行微血管减压术(MVD)、MVD 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除术(PSR)、PSR、调整涤纶片或神经根松解术。术后效果良好,并发症少且轻微。随访满意,仅3例轻度复发。结论对MVD术后无效及复发的病人,再次手术探查均应首选,并尽可能行MVD或神经根松解术,但PSR仍是一种有效的可选择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微血管减压术对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效果。方法:将30例患三叉神经痛的病人行微血管减压术。术中发现26例有明确压迫血管。将压迫神经的血管用小绦纶片隔开,使之距神经5mm以上,未发现明确压迫血管的4例将附着在神经表面的静脉电灼切断之,同时将三叉神经感觉根的2/3切断。结果:26例疼痛完全消失,4例疼痛明显减轻。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8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84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表现、术中所见、手术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84例中80例术中发现责任血管压迫,4例无血管压迫而仅见蛛网膜粘连。术后疼痛消失76例,减轻6例,无效2例。术后随访6~62个月,未见一例复发。术后并发症:切口愈合不良13例,脑脊液耳漏1例,面部感觉麻木3例,面瘫2例,听力下降2例,耳鸣3例,颅内感染2例,无死亡及致残患者。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可靠方法。对桥小脑角区局部解剖的熟悉,规范娴熟的手术操作,积极应用监测技术,神经内镜的辅助是提高手术疗效、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显微血管减压治疗三叉神经痛复发因素探讨(附24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告24例显微血管减压(MVD)后复发的三叉神经痛(TN)患者,分析其复杂的原因主要是:①责任血管错认、漏认;②减压材料选择或使用不当;③“新生”的责任血管;④减压区的炎症反应。首次提出对于术中未发现责任血管及三叉神经远端有血管压迫的患者,也应行三叉神经人脑区(REZ)围套式减压或MVD。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在指导三叉神经痛手术治疗及其病因学研究中的作用。方法对84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行颅脑MRI扫描并使用三维时间飞跃破坏性梯度回聚回波序列观察三叉神经的走行与邻近血管的关系。对其中68例行手术治疗。观察MRI结果与术中所见一致程度,并观察三叉神经痛与局部血管压迫的关系。结果MRI显示患侧血管与三叉神经接触79例.健侧12例。手术治疗的68例中MRI扫描62例阳性与手术相符,4例为较细小动脉压迫三叉神经.2例为岩静脉压迫并与蛛网膜粘连。结论三叉神经人根区血管压迫是三叉神经痛发病的主要原因,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能够确定三叉神经痛患者的血管与神经关系,有益于三叉神经痛的病因诊断和指导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