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2):2767-2768
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5年1月10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对患者实施相应的微创持续血肿引流手术。对患者的病死率进行有效的观察,对患者进行为期半年的随访,同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有效分析。在手术完成之后2~6 h开始恢复意识,其中急性期抢救的成功率89.00%(89/100),死亡率为2.00%(2/100)。在全部患者出院之后对患者进行1~6个月的随访,ADL1患者为65.00%(65/100),ADL2患者为15.00%(15/100),ADL3患者为15.00%(15/100),ADL4患者为2.00%(3/100),ADL5患者为2.00%(2/100)。在恢复期死亡的患者为0.00%,总共出积血量引流为15~113 ml。根据结果可以得到,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使用微创血肿引流手术皆以取得非常显著治疗效果,促使病残率、病死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2.
微创颅内血肿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对16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行微创颅内血肿引流术,结果l6例颅内血肿清除,肢体功能恢复,3例因出血量大至呼吸衰竭而死亡。护理要点:(1)做好术前准备;(2)严密监测意识、瞳孔、肢体活动及生命体征变化,(3)保持呼吸道通畅;(4)保持头部引流管通畅,防止引流管受压、扭曲及高于头部6(5)预防各种并发症;(6)指导患进行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血肿引流术治疗失败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H)微创血肿引流术治疗失败的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1998年5月~2007年6月应用微创血肿引流术救治失败的HIH死亡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77例脑出血量30~100 ml,入院时血压>225/120 mmHg 59例,呼吸衰竭6例,无自主呼吸以呼吸机维持呼吸4例;深昏迷45例,中度昏迷23例,浅昏迷7例,昏睡2例;凝视麻痹65例,眼球固定6例;去大脑皮层状态4例;双侧病理征阳性38例,双侧生理反射及病理反射均消失14例.头颅CT扫描示内囊出血21例,丘脑出血56例;出血破入全脑室28例;伴肺部感染51例,脑室扩大42例,消化道出血27例,心力衰竭26例.术后死亡时间平均2.5小时,最长34天,其中死于中枢性衰竭24例,肺部感染22例,颅内再出血11例,消化道出血10例,多器官功能衰竭6例,窒息2例,颅内感染、心力衰竭各1例.结论:HIH微创血肿引流术治疗失败与手术适应证过宽及出血部位、出血量、是否破入脑室、并发症等有关,因此,术前、术后合理的调控血压以及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是预防HIH微创血肿引流术失败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软通道微创血肿穿刺外引流术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依照手术方案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行开颅血肿清除术,研究组行立体定向软通道微创血肿穿刺外引流术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时间,术后3 d及术后7 d血肿残余量,术前、术后15 d及术后30 d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5.12%高于对照组的75.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3 d、7 d血肿残余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15 d、30 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88%,低于对照组的19.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立体定向软通道微创血肿穿刺外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效果显著,能清除血肿,缩短康复时间,改善神经功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微创血肿碎吸引流术联合尼莫地平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疗效。方法:高血压脑出血患者48例,随机分为A组25例和B组23例。2组均采用微创血肿碎吸引流术及脱水、止血、抗炎、控制血压等治疗,A组同时给予尼莫地平。于第7、14、21天行CT检查以测量周围水肿体积,NI HSS评定神经功能缺损及死亡和再出血情况。结果:A组与B组比较血肿周围水肿体积显著减小(P<0.05),NI HSS评分明显降低(P<0.01)。2组死亡例数无显著性差异,A组无再出血及持续出血。结论:尼莫地平能有效减轻行微创血肿碎吸引流术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脑水肿,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治疗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护理干预措施及其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8月于本院进行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的10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住院病历号单双号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病历号为单号的50例患者)和观察组(病历号为双号的50例患者)。对照组临床予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临床予以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在经护理后的临床效果与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相比对照组均显著更高,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上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中予以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提高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内血肿微创消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在CT定位下,确定头颅穿刺点后,应用YL一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和生化酶技术对颅内血肿进行冲洗、液化、引流,清除血肿治疗脑出血102例,并与保守组99例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的血胀平均总清除率达85,2%治疗有效率达91.2%,不同时期神经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本方法具有死亡率下降,生活质量提高的明显优点,而且简便、安全。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0):1786-1787
目的探讨微创血肿引流术联合亚低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9月本院收治的9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后行微创颅内血肿引流术,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亚低温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术后30、90d的明显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经过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血肿引流术联合亚低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安全有效,能有效地控制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有利于恢复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我们采用大连医学院开展的简易定向钻颅碎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方法,同时术中血肿腔加以冲洗。对治疗病例进行分析后,认为此法简单易行,损伤性小,能达到清除脑内血肿的目的,适应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CT定位锥孔穿刺抽吸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方法:对89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发病后8d之内进行CT定位锥孔穿刺抽吸血肿,必要时注入尿激酶后,再分次抽吸。结果:本组治疗有效率达85.39%,在病后72h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3d之后(P<0.01),本法尤其适用于病情Ⅰ~Ⅲ级的患者。结论:CT定位锥孔穿刺抽吸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能有效降低病人死亡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脑出血血肿抽吸术临床应用的文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脑出血血肿抽吸术在我国的应用情况。方法:通过检索我国4个医学文献数据库获取相关文献,根据血肿抽吸术术式的不同分为硬通道抽吸术(HTAC)类和软通道抽吸术(STAC)类,分析研究的地域分布、执行的医院等级、时间、手术时间窗、血肿部位、大小及手术方法。结果:共获得合格文献1205篇(72855例),其中HTAC文献851篇(49521例),STAC文献354篇(23334例);文献遍及全国31个省的各级医院;HTAC在基层医院和由神经内科医师比STAC开展更多(P0.001)。病例年龄在2~97岁。文献报道在90年代末逐年递增;HTAC增加幅度比STAC更显著(P0.001)。手术多在时间窗6~72h内完成。手术血肿见于颅内任何部位,其中以幕上血肿最多(66.9%)。作为手术适应证的血肿大小≥30mL的研究最多(55.9%)。HTAC手术方法高度一致,STAC却相差较大。结论:血肿抽吸术在我国得到广泛开展,近年发展迅速;手术适应证范围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高血压脑出血内科保守治疗和血肿抽吸引流后再出血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分析再出血原因,评价该治疗方法。方法 比较41例血肿大于35ml基底节脑出血行血肿抽吸引流治疗的患者再出血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并与79例保守治疗相同标准患者对比分析。结果 手术组再出血率较保守组高,一周内死亡率两者无差异,一月内死亡率较保守组低(P<0.05),平均住院日缩短(P<0.01)。结论 再出血是血肿抽吸引流的主要死亡原因,但该手术可缩短病程,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HICH)术后继发脑梗塞的原因和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我科收治的HICH术后并发脑梗塞患者7例的临床资料.结果:6月后死亡和中残各2例,植物生存、重残及恢复良好各1例.结论:高血压脑出血继发脑梗塞由一种或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治疗措施不恰当可导致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16.
微创穿刺与传统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早期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与传统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优劣。方法:将11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微创穿刺组58例,采用体表标志物CT定位法,在局麻下对颅内血肿进行微创穿刺抽吸治疗;传统外科手术组56例行开颅手术。比较其疗效和病死率等临床指标。结果:微创组有效52 例(89.66%),死亡3例(5.17%),意识恢复平均时间为(3.1±0.5)d,语言达理想恢复45 例(77.59%),肢体功能恢复满意50 例(86.21%);传统组有效34例(60.71%),死亡14例(25%),意识恢复平均时间为(5.6±2.0)d,语言达理想恢复19例(33.93%),肢体功能恢复满意25例(44.6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体表标志物CT定位下,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能准确、简单、快速清除血肿,迅速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术后患者意识恢复快,治疗有效率高,病死率低,大大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机器人辅助立体定向系统在脑出血硬通道血肿抽吸术中的操作性能。方法:采用机器人辅助立体定向系统对7只实验性脑出血猪进行硬通道血肿抽吸术,评价其操作性能。结果:该定向系统有较高的安全性、实用性,各操作之间连接顺畅,操作难易程度适中,配准时间较短。结论:该立体定向系统操作性能优良,自动化程度尚需提高。  相似文献   

18.
脑出血患者早期死亡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出血(ICH)患者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1-2003年在我院住院的196例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对17项起病3d内的相关指标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意识障碍、白细胞计数、年龄、尿素氮、血糖、发热、冠心痛史7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比数比(OR),占95%可信区问(95%CI)依次为2.53(1.73~3.71)、1.29(1.14~1.46)、1.09(1.04~1.15)、1.22(1.07~1.40)、1.22(1.05~1.41)、4.50(1.64~12.40)和8.64(1.52~49.21)。回归模型对本组病人分类的总准确率为87.8%。结论:意识障碍、白细胞计数增加、发热、高龄、尿素氮升高、高血糖、合并冠心痛可能为脑出血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小骨窗开颅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良  郭建雄  杜宝新 《华西医学》2003,18(2):159-159
目的:评价小骨窗开颅在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中的作用。方法:对采用小骨窗开颅治疗的90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例进行分析。结果:单纯采用小骨窗开颅者86例,4例小骨窗开颅压后改为骨瓣开颅或扩大骨窗开颅,术后28天死亡率18.9%。结论:小骨窗开颅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良好手术方法之一,具有视野清楚,清除血肿彻底,减压快,创伤小等优点,但是有其局限性,外科医生应根据病人的情况选择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脑出血微创血肿抽吸引流术(微创术)后颅内积气的发生情况。方法:接受微创术治疗的脑出血患者134例,术后出现颅内积气的患者为A组(n=97),未出现颅内积气的病例为B组(n=37)。对2组的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组中双针穿刺比例、血肿抽吸量及引流量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双针穿刺是影响术后颅内积气及其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脑出血微创血肿抽吸引流术后常出现颅内积气,但对患者预后无显著影响。双针穿刺可能增加术后颅内积气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