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
口渴一症,常常是某一疾病的一个伴随症状,虽然看似简单,但其病因病机十分复杂,是反映疾病内在本质的十分可靠的外部表现依据.历代医家非常重视口渴症状在辨证施治中的重要地位.口渴反映了人体内阴阳平衡、气阴关系、津液的储存等状况,不仅在内伤杂病中经常见到,而且在外感疾病中出现的频率也相当高.笔者是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经验继承人,师从我国著名中医路志正教授,路老长期从事临床工作,在伤寒的研究方面颇有造诣,对于口渴的辨证论治更有其独到的见解.以下阐述路志正教授以伤寒六经辨证谈口渴的论治. 相似文献
3.
4.
5.
6.
7.
8.
<伤寒质疑>一书,围绕祝味菊的伤寒六经五段说展开,以六经为话题,对中医临证治疗机理作出了阐释,并引西说以解中医证治之规律,传为当时医界美谈.祝氏不满足于一般传统对于六经的解说,以五段说展开分析和归纳,注重人体在疾病中的反应,特别注重阳气的有余与不足,对临证有着实际的指导价值.另外,祝氏对中医中习以为常的一些术语和概念,也有深入的见解,时当时的寒温之争以及临证时寒温的用法,见解不乏公允.祝味菊为中西医学间的沟通,中医理论与临床间的沟通所作出的努力与贡献不得不令今人叹服. 相似文献
9.
《内经》首创"五郁",仲景在《内经》"五郁"的基础上,结合外感病的特点,创立了治"郁"诸法。仲景所论"郁",既有狭义之"郁",又有广义之"郁",伤寒六经病的发生均与"郁"有关,三阳之病,邪盛阳郁,三阴之病,正虚阳郁;从病机方面分析,六经病的发病存在气郁、火郁、痰郁、水郁、湿热郁、血郁的病理因素。《伤寒论》治疗外感实证的重要法则就是"开郁泄热"。 相似文献
10.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所论述的五郁及其治疗原则是郁邪致病辨治学说的起源。历代中医学家对此学说予以阐述并有所发展。依据郁邪致病的特点仅就伤寒六经病本证因郁而发并从郁论治的体系予以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12.
体质与伤寒六经病传变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六经病的传变,除了正邪的性质,脏腑经络的相关性之外,体质是重要因素。探讨体质与伤寒六经病的关系,是认识伤寒病发病规律的重要途径,也是伤寒病辨证施治的重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伤寒六经生理特点、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的分析探索,认为伤寒六经病变的本质为六类综合征,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的本质分别是毒血症等、菌血症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相似文献
14.
15.
仲景在其《伤寒论》中继承了《内经》的气机升降理论,将其运用于临床医疗中,不仅使辨气机升降成为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在传变规律、病理变化、确立治则、组方用药等方面,都具体运用了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16.
17.
关于《伤寒论》六经辨证的适用范围,许多医家认为“其仅适用于外感病”,并随温病学之兴起,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之立,六经辨证又由广义伤寒降为仅适用于风寒性质之外感病,目前,此种看法较为普遍,如《中医诊断学》即曰:“属风寒者,用六经辨证方法,属温热者,可选用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方法。”[1]对此,早在清代就已有人提出不同看法,如清代医学大家柯琴即曰:“仲柯氏之说,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节制。”对柯氏之说,至今仍有人存有疑虑,笔者以往亦然。今读福建中医学院张喜奎教授所著《肾脏病六经辨治》[2]一书,始信柯氏之说不虚也。现就该书内容,浅谈个人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