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原发性肝癌(下称肝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手术切除仍是根治肝癌的首选方法,但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中晚期而失去手术机会,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近期虽有一定的疗效,但远期疗效不够理想。近年来三维适形放疗(3DCRT)广泛用于临床,在中晚期肝癌的治疗中获得较好的疗效。本文对此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占原发性肝癌的85%~90%,是世界上第5位最常见和第3位最易导致患者死亡的恶性肿瘤[1],每年> 60万例患者死于HCC[2]. HCC早期症状不典型,临床上难以发现,确诊时多已是中晚期,临床上约80%的患者失去手术切除机会.对不能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可使部分不能切除的肝癌缩小后再切除,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3-4].TACE是将导管选择性插入肿瘤供血靶动脉,并注入栓塞剂使之闭塞,阻断肿瘤的血供,同时抗肿瘤药物可在肿瘤局部缓慢释放,引起肿瘤组织缺血坏死.TACE使化疗药物在肿瘤组织局部的浓度增加而全身浓度降低,从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在阻塞动脉血流的同时也阻止化疗药物从肿瘤组织中流出,延长其作用时间,使化疗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3.
经导管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TACE)是目前治疗无法手术切除中晚期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患者的首选方法。它具有外科手术和全身放、化疗无法比拟的优点,但也可能出现一些甚至是严重的并发症,HCC介入治疗后合并肝破裂虽不常见,但发病较急,如不及时诊治易造成严重后果。收集1998年5月~2007年8月我院11例中晚期HCC患者TACE术后出现肝破裂的病例资料,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及手术切除治疗肝癌破裂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30例肝癌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经TACE治疗21例、手术切除9例以及TACE后再手术切除10例。结果:经TACE治疗21例,其中1例患者因肝功能欠佳,治疗后两个月死于肝功能衰竭。10例患者1月后进行II期手术。单纯TACE治疗患者术后1年存活率为27.3%(3/11),10例经TACE治疗后II期手术患者1年存活率为70.0%(7/10),9例行Ⅰ期手术切除的患者中,死亡1例,发生腹腔种植转移者5例,术后1年存活率为44.4%(4/9)。TACE治疗后行II期手术患者治疗明显高于单纯TACE治疗患者(P<0.01)及I期手术切除患者(P<0.05)。结论:TACE治疗肝癌破裂出血安全、迅速,TACE治疗后行手术切除可显著降低肿瘤腹腔种植转移率,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伴活动性肝炎的原发性肝癌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手术切除是治疗肝癌首选和最有效的方法。部分肝癌合并活动性肝炎患者,手术会加重对全身脏器的损害,术后极易出现肝功能衰竭,而长时间的护肝治疗,易延误手术时机。因此,把握好手术指征和加强围手术期的治疗,是治疗该类肝癌的关键。我院1995年至2003年收治肝癌452例,其中98例伴活动性肝炎,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肝癌术前动脉化疗栓塞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评价原发性肝癌(PHCC)术前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的价值。方法2116例不能手术切除的PHCC患者经TACE治疗后,有41例获Ⅱ期手术切除,分析其TACE特点、距手术时间、病理学改变和随访情况。结果TACE术可使1.9%的PHCC患者获得Ⅱ期手术切除,手术切除前平均TACE治疗次数2.3次/人,距手术时间平均45天;TACE有效率(CR PR)为51.2%。肿瘤完全坏死4例,占9.9%;重度介入治疗后反应27例;肿瘤残留呈弥漫分布或肿瘤周边被膜下。1、2、3、5年生存率85.0%、74.3%、57.6%和46.2%。中位生存期50.3个月。结论术前TACE治疗可使部分不能手术切除的HCC患者获Ⅱ期手术切除,其疗效肯定,是延长患者生存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肝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每年大约有50万例病人死亡,其中约40%在我国,每年因肝癌死亡人数已由70年代的15.33/10万上升至如今的27.32/10万,居各种恶性肿瘤死亡之首。对Ⅰ、Ⅱ期及选择性Ⅲ期患者,施行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措施,近年,肝癌的手术切除治疗已取得较好的疗效,但由于肝癌发病隐匿,进展迅猛,早期难以发现,绝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属中晚期而失去了手术切除的机会。自从1976年Goldstein首创用肝动脉栓塞治疗肝癌获得成功后,肝动脉栓塞化疗已成为不能切除肝癌治疗的首选方法.但因肝癌是由肝动脉、门静脉双重供血,且肝癌对抗癌药物不甚敏感,因此相当部分病人的疗效欠佳。用放射性玻璃微球栓塞治疗肝肿瘤,具有作用持久并有后作用的的优点,对原发性肝癌和继发性肝癌治疗效果都具有显著效果,已成为治疗不能切除肝肿瘤的热点。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首选的治疗手段是手术切除病灶,但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经属于中晚期,丧失手术切除机会。非手术治疗当中,三维适形放疗已广泛应用于治疗中晚期肝癌。肝癌单纯适形放疗疗效较差,我院从2003年1月~2005年6月始用希罗达联合适形放疗治疗3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现将治疗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罗倩  张玉宝 《癌症进展》2020,(6):549-552
肝细胞肝癌(HCC)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HCC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但术后复发率及转移率高,导致HCC患者的临床预后不良,并且大多数HCC患者确诊时已是晚期,只能接受姑息治疗。如sorafenib等靶向治疗及化疗等全身治疗的疗效仍不尽人意。作为炎症相关肿瘤,HCC的免疫抑制微环境可以通过多种机制促进免疫耐受,而激活肿瘤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免疫疗法为HCC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目前HCC的免疫治疗策略主要有肿瘤疫苗、过继性细胞疗法、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本文就HCC免疫治疗的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肝癌化疗栓塞术(transe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是治疗肝癌的常用方法,为非手术疗法中的首选,其近期疗效显著。在我国,肝癌患者85%~90%合并肝硬化,存在不同程度的肝功能受损,而反复多次TACE也会损害患者的肝功能。  相似文献   

11.
浙江省肿瘤防治办公室贯彻癌症预防与控制纲要,宣传抗癌知识,开展全死因调查,抓好肿瘤登记工作,调查研究肿瘤危险因素,进行乳腺癌筛查,举办继续教育学习班培训医务人员。  相似文献   

12.
13.
14.
罗杰  孙治君 《陕西肿瘤医学》2010,18(5):1031-1034
恶性肿瘤的侵袭及转移需要细胞外基质的降解,涉及到很多蛋白水解酶类,其中包括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系统。uPA系统不仅促进肿瘤的侵袭及转移,还参与癌细胞增殖与肿瘤血管形成。本文对uPA系统在乳腺癌中的作用,临床预后价值,以及目前靶向治疗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纳米硫化镉(Nano-CdS)和硫化镉(CdS)的雄性生殖毒性作用机制并比较其生殖毒性效应。方法:将36只SPF级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ano-CdS组和CdS组,每组各12只。两个染毒组经口灌胃染毒,每天灌胃1次,染毒剂量均为50 mg/kg,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连续45 d。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小鼠睾丸组织中镉元素积累水平,显微镜下观察小鼠精子畸形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小鼠血清睾酮水平,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P450scc和P450-17α mRNA表达水平。结果:镉元素含量分析结果显示,Nano-CdS和CdS组小鼠睾丸组织中的镉元素含量分别为(425.46±73.89)和(183.59±32.46) ng/g,均高于对照组的(80.18±13.29) ng/g (P<0.05)。精子畸形率检测结果显示,CdS组小鼠(2.28%)显著高于对照组(1.48%) (P<0.05),Nano-CdS组(1.73%)也有所升高。ELISA检测结果显示,Nano-CdS和CdS组小鼠血清睾酮浓度分别为(12.31± 1.10)和(15.88±5.41)ng/d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8.41±11.36) ng/dL(P<0.05)。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Nano-CdS和CdS组P450scc 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50±0.11和0.84±0.48;P450-17α 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51±0.13和0.72±0.06,除CdS组P450scc mRNA表达水平外,其他各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Nano-CdS和CdS均能导致小鼠睾丸中镉元素的积累,一定程度上诱导精子畸形率的升高,并能显著降低血清睾酮水平以及抑制P450scc和P450-17α mRNA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6.
恶性肿瘤的侵袭及转移需要细胞外基质的降解,涉及到很多蛋白水解酶类,其中包括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系统.uPA系统不仅促进肿瘤的侵袭及转移,还参与癌细胞增殖与肿瘤血管形成.本文对uPA系统在乳腺癌中的作用,临床预后价值,以及目前靶向治疗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Glycolysis is a universal pathway in the living cells. The complete pathway of glycolysis was elucidated in 1940. This pathway is often referred to as Embden–Meyerhof pathway in honor of the two biochemists that made a major contribution to the knowledge of glycolysis. The objective of the study was to review the published literature on glycolysis and relation to cancer. The material for this review was taken mostly from up-to-date biochemistry textbooks and electronic journals. To collect publications, PubMed and the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were used. Some other relevant references were collected from personal database of papers on glycolysis and cancer. Several glycolytic inhibitors are currently in preclinical and clinical development. Inhibition of glycolysis in cancer cells is a novel strategy to overcome drug resistance associated with mitochondrial respiratory defect and hypoxia. This article is an important topic to be considered by cancer researchers and those who treat cancers.  相似文献   

18.
19.
20.
目的 探讨颈部Castleman's病的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颈部Castleman's病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和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男性6例,女性9例,按Frizzera分类标准分为局灶性13例,其中浆细胞型 霍奇金病1例,透明血管型8例,混合型4例;多中心性2例,其中浆细胞型及混合型各1例。颈部CD具有以下影像学特征:(1)单发较大或多发融合的软组织肿物;(2)瘤体呈显著均匀同步强化;(3)瘤体内可见点状分布的钙化灶;(4)无出血和坏死灶。结论 颈部Castleman's病的确诊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检查,CT增强扫描有助于其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和术中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