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毕雅玛  徐立  孙颖 《天津中医药》2016,33(4):248-252
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病之一,针灸治疗胃脘痛具有肯定的疗效。中医古代文献中关于针灸治疗胃脘痛的记载内容丰富,但缺乏系统整理。检索古代医学相关文献中针灸治疗胃脘痛相关条目,并对所涉及腧穴和信息加以归纳、分析与研究,通过探究针灸治疗胃脘痛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针灸治疗胃脘痛历史悠久,古代文献中早有相关记载。秦汉时期最早提出了胃脘痛的病名,认为胃脘痛的病因包括机体虚弱、外邪侵袭、饮食不节及肝气犯胃,主要病机则是胃失和降。在针灸治疗取穴上以井穴、合穴为主,但多采取单穴治疗,缺乏穴位的配伍运用。汉末至唐代进一步完善了胃脘痛的认识,创建胃脘痛各类证型,明确各类证型的选穴,逐步采用多穴共治法。该时期各医家开始根据证型灵活选用针刺、艾灸、汤药,推崇多种治法并用。宋金元时期胃脘痛已独立成章,彻底与心痛鉴别开来,明确了针灸治疗胃脘痛的主穴,摆脱了以单穴为主的配穴理论,选穴更加多样,开始注重穴位配伍。针灸治法上着重针法,讲究补泻手法。明清时期对前期历代医家进行总结,出现大量综合性针灸学专著,为后世针灸治疗胃脘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运用统计学技术和数据挖掘方法分析现代针灸治疗不寐文献的临床选穴特点和配伍规律,采用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检索结合的方式对超星独秀、超星移动图书馆、金字塔医学在线图书、吉林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平台等文献库收集的2006-2016年针灸治疗不寐的著作类文献进行文献检索,分析针灸治疗不寐的针灸处方,并对其频次、归经、所在部位及规律谱进行统计分析。经统计57本著作文献中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应用腧穴频次最多的依次为百会、神门,经脉以督脉、足太阴脾经为主,部位以头面颈项和上肢部为主,特定穴以五输穴、原穴、络穴为主,规律谱中以百会和神门穴配伍使用最常见。局部取穴循经取穴与按部位取穴以及辨证取穴有机结合,重视特定穴的选用是临床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针灸治疗近视取穴规律文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嘉荣  卢阳佳  黄泳  林仁勇 《中医杂志》2011,52(16):1413-1416
目的总结针灸治疗近视临床对照试验中的十四经腧穴取穴规律。方法检索1980年1月至2010年4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针灸治疗近视的随机临床对照/临床对照研究。将纳入文献中腧穴按其筛选方法分类整理,设计资料提取表,统计各穴位出现的频数,对最后纳入腧穴按照其所在十四经分布、所属部位、所属特性等加以分类,进行相关数据处理。结果共纳入文献82篇,使用腧穴几乎涉及所有经脉,其中足太阳膀胱经的使用频率最大,其所属腧穴睛明、攒竹等作为主穴使用191次,占所有主要穴位的31.01%;所属腧穴胆俞等作为配穴共使用21次,占所有配穴的19.44%。其次为足少阳胆经,其所属腧穴风池作为主穴使用52次,占主要穴位的7.18%。82篇文献中十四经腧穴使用频数前12腧穴依次为:睛明(65)、攒竹(62)、风池(52)、太阳(47)、承泣(45)、四白(40)、合谷(33)、鱼腰(32)、丝竹空(30)、肝俞(24)、瞳子髎(22)、肾俞(21)。结论针灸治疗近视经脉主要以足太阳膀胱经为主,多以眼周腧穴作为治疗主穴。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检索古医籍中针灸治疗瘿病的相关文献,总结古代针灸治疗瘿病的取穴规律。方法:确立瘿病的相关检索词,依据中医大型电子图书《中华医典》中的文献条目构建数据库,运用频数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考察古代针灸治疗瘿病的腧穴和经脉使用频次、腧穴间配伍规律、特定穴使用情况及腧穴分布情况。结果:古代治疗瘿病以近部选穴为主,使用频次居前5位的腧穴为天突、肩髃、气舍、天府、臑会,使用频次靠前的经脉为手阳明大肠经、任脉、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腧穴间配伍形式包括局部配穴、本经配穴及同名经配穴,以局部配穴为主,选用频次最高的特定穴为交会穴,选用腧穴多位于颈项部和上肢部。结论:古代治疗瘿病注重近部选穴,多取循经颈部经脉上腧穴,腧穴间配伍以局部配穴为主,多使用交会穴,所选腧穴多分布于颈项部和上肢部,可为针灸治疗本病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整理古代有关颈痛的针灸文献,分析其取穴及配伍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古代文献的支持。方法:检索12本针灸古籍,以"颈痛、项痛、颈项急痛、颈项强痛"为检索词,摘录针灸治疗颈痛的相关内容。结果:12本古籍中,共有290条文献被纳入统计,其中有关针灸治疗颈痛配伍应用的条文有30条,包含15个针灸治疗颈痛的配伍处方。针灸治疗颈痛的用穴,在十四正经的分布中由多到少依次为足太阳、足少阳、手太阳、督脉、手少阳、任脉、手阳明、足阳明、手太阴、手少阴、手厥阴、足少阴和足太阴经。结论:颈痛取穴以手足太阳经、手足少阳经、督脉为主。针灸治疗颈痛配伍处方,以邻近和远端选穴为主,局部选穴较少。  相似文献   

7.
针灸治疗失眠处方取穴规律现代文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莉  孙丽丽  王欣  张丰聪 《中医杂志》2012,53(12):1051-1054
目的 总结现代文献针灸治疗失眠处方取穴规律.方法 采用计算机和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方式,对1979-2011年中国知网(CNKI)中有关针灸治疗失眠的文献进行收集整理,运用频数、百分数对针灸治疗失眠常用穴位、所用穴的十四经分布及在人体各部位的分布情况、特定穴应用情况及处方用穴特点进行统计描述.结果 纳入文献192篇,用穴112个.常用穴位为神门、三阴交、百会、足三里、太冲;使用穴位数较多的经脉主要有足太阳膀胱经、督脉、任脉、足少阳胆经和足阳明胃经;分部取穴主要以头颈部和下肢为主;特定穴选用最多的是五输穴,其次是原穴和背俞穴;以多穴处方为主,双穴处方的选穴以特定穴为主,并注重头部选穴.结论 现代针灸治疗失眠取穴注重循经取穴及特定穴的选用,取穴部位多集中在头颈部和下肢,并结合中医理论辨证取穴.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现代文献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取穴规律。方法:采用计算机和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方式,对1979~2013年2月中国知网(CNKI)中国内有关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将纳入文献中腧穴分类整理,设计资料提取表,运用频数、百分数对文献中相关腧穴的归经、分布部位、特定穴应用及处方用穴特点进行统计描述。结果:纳入文献125篇,用穴115个。使用频次最高的腧穴依次为:夹脊穴、大椎、肾俞、命门、腰阳关、至阳、脊中、身柱、腰俞、中枢;使用腧穴数最多的经脉是足太阳膀胱经;使用频次最高的经脉是督脉;分部取穴主要以背腰部为主;特定穴选用最多的依次是五输穴及背俞穴。结论:现代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取穴注重局部取穴、循经取穴及特定穴的选用,但遵循辨证取穴之临床研究较为缺乏。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对针灸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取穴规律进行分析总结,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2007年1月1日—2017年1月1日针灸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文献,建立相应数据库,采用关联规则、系统聚类统计方法分析取穴的频次、归经及配穴规律。结果共纳入文献285篇,涉及针灸处方285首、腧穴78个。取穴频次较高的前五位腧穴为廉泉、金津、玉液、风池、翳风,取穴部位以头颈项为主,累计频次1315次(83.91%),腧穴关联分析中,关联度最高的一组穴位是金津、玉液、廉泉。结论针灸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以局部取穴为基础,结合辨证配穴。  相似文献   

10.
王宁宁  陈俊琦  江晓宇  黄泳 《中医杂志》2011,52(24):2132-2134
目的 对近10年针灸治疗原发性抑郁症的取穴规律进行分析,为原发性抑郁症的针灸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网络版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检索时间为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261篇针灸治疗原发性抑郁症的临床研究文献;并对这些文献进行主穴、主穴归经、辨证选穴、随症选穴等方面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结果 原发性抑郁症的针灸治疗主穴归经主要以督脉、心包经等经为主,以百会、印堂等为主穴;原发性抑郁症的常见证型为心脾两虚、肝气郁结、气郁化火、阴虚火旺、肝郁脾虚,辨证取穴常用足三里、太冲、行间、太溪、三阴交;原发性抑郁症的常见症状为睡眠障碍、心悸心慌、食欲不振、健忘、注意力不集中,随症取穴常用神门、膻中、足三里、四神聪.结论 针灸医家治疗原发性抑郁症时,多根据发病涉及的脏腑进行选穴组方,常以督脉为主结合辨证及随症选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和分析针灸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病临床对照实验中的十四经腧穴用穴规律。方法:搜集近七年来针灸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病的临床报道近三十篇,对其取穴规律从中医角度进行了总结与分析,为针灸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病的临床取穴提供了理论依据。结果:在合格文献中,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病的主穴有10个。10个腧穴分布于6条经和经外奇穴上,其中督脉用得最多,有4个,其他经上的各有1个。结论: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研究中使用的腧穴、归经主要以督脉为主,并且多以百会、大椎与神门相配出现,而配穴则以辩证取穴为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中医医案知识服务与共享系统(V1.2.8)挖掘针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取穴规律,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收录的1996年1月1日-2016年1月1日针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临床研究文献。采用Excel2007建立数据库并录入中医医案知识服务与共享系统(V1.2.8),采用系统集成的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穴对分析、核心处方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对纳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经筛选,共纳入针灸处方125首,涉及腧穴108个,总取穴频次998次,其中取穴频次最高的腧穴为百会(78次,62.40%)。高频穴对有足三里-百会、足三里-三阴交、百会-四神聪等。主要核心处方为百会、足三里、四神聪、神门、太溪、三阴交、内关、太冲、丰隆、大椎、风池、肾俞、神庭、悬钟,次要核心处方为合谷、印堂、膻中、血海、膈俞、肝俞、脾俞、气海、阳陵泉、阴陵泉、上星。结论中医医案知识服务与共享系统(V1.2.8)分析得出的针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呆取穴规律可指导临床应用,但须注意随证加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和分析针灸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取穴规律。方法:在CNKI中,检索字段为"关键词",检索词为"精神分裂症"and"针灸"or"针刺"or"取穴",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22篇,并对这些文献涉及的主穴、配穴及其归经等方面进行总结研究。结果:文献中穴次大于10的腧穴有神门23次、百会19次、内关17次、三阴交12次、涌泉11次、印堂11次,在十四条经脉中,督脉和任脉的使用频率最高。结论:针灸治疗精神分裂症时多选督脉、任脉、足阳明胃经、手厥阴心包经为主并结合辨证和对症配穴。  相似文献   

14.
《山东中医杂志》2016,(4):330-333
目的 :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挖掘和分析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症选穴配伍规律,并获得新的针灸处方,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并筛选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所有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穴位处方,逐一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采用软件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分析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选穴配伍规律。结果:共筛选出86首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穴位处方,确定了处方中穴位出现的频次、常用穴位组合的关联规则,并获得4个新穴位处方。结论: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是挖掘和分析针灸选穴配伍规律的重要辅助工具,该系统新生成的穴位处方可为临床治疗中风后抑郁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求古代针灸治疗胃脘痛特定穴运用规律。方法:通过制定数据的来源和采集标准、规范病症腧穴名称,将数据挖掘技术运用于古代针灸治疗胃脘痛的特定穴规律研究。结果:针灸治疗胃脘痛选取特定穴88个,占总穴位90.74%,以胃经募、合、经、络穴为主,其中中脘运用频率最高;特定穴配伍分析显示,脾背俞配伍交会穴支持度最高,而脾胃经的募、背俞穴与交会穴相配伍最多。结论:特定穴的选取及特定穴间的配伍是古代针灸治疗胃脘痛的主要处方原则,体现了循经取穴的特点,且操作方法以艾灸为主,针刺为辅,不重视针刺手法及灸法。  相似文献   

16.
17.
18.
针灸治疗眼底病古今均有大量的临床实践与记载。本文对现代文献中针灸治疗眼底病的临床研究与报道、实验研究进行分析,探寻取穴特点与规律,以期为针灸治疗眼底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现代文献中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处方取穴规律。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9—2012年)、中国知网(CNKI)(1979—2012年)、维普数据库(VIP)(1989—2012年)、万方数字化期刊群(1998—2012年)、PubMed(1966—2012年)、EMbase(1980—2012年)和Cochrane Library(2012年第4期)数据库,并辅以手工检索,纳入有关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文献进行收集整理,运用频数、百分数对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常用穴位、所用穴的十四经分布及在人体各部位的分布情况、特定穴应用情况及处方用穴特点进行统计描述。结果纳入文献37篇,用穴42个,频次为159次。常用穴位为风池(28次)、颈夹脊(21次)、百会(12次)、天柱(12次)、阿是穴(11次);使用穴位数较多的经脉主要有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督脉;分部取穴主要以头颈部和上肢为主;特定穴选用最多的是八脉交会穴和络穴;以多穴处方为主。针灸方法以毫针法为主,其次为电针。结论现代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取穴,注重局部选穴和循经取穴,取穴部位多集中在头颈部和上肢,并结合中医理论辨证取穴。  相似文献   

20.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黄褐斑的取穴特点和规律。方法:收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数据库中针灸治疗黄褐斑的临床文献,建立黄褐斑的针灸临床处方数据库,采用SPSS19.0和Clementine 12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针灸治疗黄褐斑,所选经脉以膀胱经选用频次最高,其次为脾经、大肠经和胃经,所选腧穴频次最多主要为三阴交,其次为足三里、血海、曲池、合谷、肝俞。关联规则分析显示穴位之间相关性最高的是足三里-血海-三阴交。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存在6个核心用穴群。结论:针灸治疗黄褐斑,以肝脾肾三脏同治,主以益肾助阳,辅以补脾养血,疏肝通络,重视交会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