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9 毫秒
1.
探讨郁证性喘咳的病脉证治。认为喘咳可以是郁证的临床表现之一,举凡惊恐、忧思、悒郁、暴怒、悲哀等情志变化皆可致生喘咳。郁证性喘咳一般具有郁证"直接的"临床表现证据(情志症状),也可具有郁证"间接的"临床表现证据(诸如神经质的人格特征和涉及多脏腑系统的临床表现),即本质上是一种在喘咳掩盖下的隐性郁证。现代心理学、病理生理学、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研究结果等均佐证了郁证性喘咳的客观存在。临床若遇屡治难愈的喘咳,需注意是否存在郁证性喘咳的可能性而试以从郁论治。  相似文献   

2.
阐述郁证经行前后诸证的病脉证治。凡是七情内伤参与发病,具有郁证特点,从郁论治或辅助从郁论治有效者,即可视为郁证性经行前后诸证,其病机主要有肝气郁结、肝郁化火、心脾亏虚、瘀血阻滞及痰湿蕴结;部分患者或许七情内伤及情志类表现不甚明显,但纷繁多彩的躯体症状本身就是郁证的临床特征之一。无论有无显性郁证,只要从郁论治或辅助从郁论治有效,即可判为郁证性经行前后诸证;部分热入血室是郁证性经行前后诸证的特殊类型。郁证经行前后诸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精神心理因素引起的经前期综合征和经前心境恶劣障碍,也可见于月经周期性精神病及部分抑郁症和躯体化障碍。  相似文献   

3.
探讨郁证性畏寒的病脉证治。认为除阴盛阳虚可导致内伤畏寒外,还有表阳郁结、寒凝血脉、气血营卫不和、气郁不达以及郁证所导致的畏寒。郁证性畏寒具有郁证的临床特征,包括情志致病、存在精神状态方面的症状、伴随症状"异彩纷呈"、部分症状定位定性模糊、畏寒症状夸张怪异以及从郁论治有效等。郁证性畏寒是在畏寒这一普通病证"外衣"掩盖下的隐性郁证,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郁证性畏寒作为一种躯体症状,可见于抑郁症、焦虑症、躯体形式障碍等多种精神障碍类疾病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4.
探讨郁证性肛病的病脉证治。郁证性肛病是指由情志因素导致的肛肠感觉异常,本质上是披着肛肠病外衣的郁证,具有一般郁证性病证因机证治的共性特点,诊断需要排除肛门直肠器质性病变。现代中医治疗方法大致包括疏肝解郁、养心安神、益气健脾及活血化痰数端,从方药药性来看从郁论治者居多。郁证性肛病常见于肛门直肠神经症或功能性肛门直肠疼痛以及精神障碍类疾病,现代医学也已证实精神心理因素与肛门直肠感觉异常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郁证发微(二十七)——郁证痞满论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讨郁证性痞满的病脉证治。郁证性痞满主要是指由情志因素触发或加重的胃痞与腹胀;其病机是“无邪无滞无形”之气郁,也可以是气机郁滞继发引起的食滞、痰阻、瘀血及气血亏虚;其临床表现除脾胃病症状外,也可以伴其他广泛多样的症状;其形态既可以是单纯郁证,也可以是病郁同存;其治疗既可以从郁论治,也可以病郁同治。从郁论治的原则主要包括疏肝理气消痞、运脾祛湿、化痰导滞等。鉴别痞满是否属于郁证,当参考实验室检查。郁证性痞满相当于由精神心理因素参与引起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腹胀、吞气症、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便秘等功能性胃肠病,以及部分抑郁症、焦虑症、躯体化障碍等精神障碍性疾病。郁证性痞满的诊治理论与实践已得到现代医学越来越多的支持。  相似文献   

6.
探讨郁证性嗳气的病脉证治。嗳气不仅是脾胃病的表现,也可以是肝病、心病等单纯郁证的表现。郁证性嗳气由七情不遂所致,嗳气具有高声连连、能够由自我意识控制、嗳出心宽等特点。如伴随其他脾胃病症状,多为肝胃同病之病郁同存,治疗需要病郁同治;如伴随肝气郁结、心气不足的表现,多为单纯郁证,临证仅需从郁论治。治疗嗳气远非消食和胃降逆所能囊括,古代中医有关郁证性嗳气病脉证治的理论与实践已得到现代医学越来越多的支持。  相似文献   

7.
郁证发微(二十六)——郁证嘈杂论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讨郁证嘈杂的病脉证治。从病证特点看,嘈杂具有郁证不定愁诉的特征;从病因病机看,嘈杂可因肝胃不和、肝气郁结化火、思虑伤及心脾以及七情内伤导致痰湿诸郁所引起;从治疗方药看,嘈杂可以疏肝理气解郁、健脾养心安神、行气开郁化痰甚至非药物情志开导方法进行治疗并获效。嘈杂不仅可见于脾胃病,也可见于郁证。郁证性嘈杂有单纯郁证及病郁同存之分,单纯郁证嘈杂为肝病、为心病、为Ⅱ类脾病(脾心病,属于郁证范畴),治疗但须从郁论治;病郁同存为肝胃同病,治疗需要调理脾胃与解郁并举。  相似文献   

8.
探讨郁证性颤振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法方药及现代研究进展。近年来研究发现情志、心理因素可诱发或加重震颤,且震颤从郁论治或佐以从郁论治已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郁证性颤振主要包括惊恐颤、思悲颤、肝颤,以及心劳、肺劳颤等,其病机主要为肝风内动、思虑伤脾、心胆气虚、肾气亏虚、肺失宣发肃降以致筋脉失养。其病位在筋,与肝、脾、肾密切相关,也可涉及心、肺及其他脏腑。治疗主要以疏肝解郁、补益心脾、滋肾养脾、宁心安神、益气养血等为主,辅以心理疗法。西医学认为情志因素所诱发或加重的姿势性震颤和动作性震颤属中医学郁证"震颤"范畴,可从郁论治。  相似文献   

9.
探讨郁证性麻木的病脉证治。认为麻木的病因病机除营卫气血失调、痰瘀阻滞、风湿痹阻以外,尚有忧思、惊恐、悒郁、善怒、心虚愦乱等情志不遂所导致的郁证性麻木,当从郁论治。郁证性麻木的部位、感觉、程度、起止、发作以及伴随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郁证临床特征,多见于现代医学的抑郁症、焦虑性神经症之惊恐障碍以及躯体化障碍、肢端感觉异常症等精神类疾病。  相似文献   

10.
探讨郁证性胸痹的病脉证治。胸痹有郁证性胸痹与非郁证性胸痹之分。中医学远在现代医学认识心脏神经官能症以及具有心(胸)痛、胸闷、短气等症状的抑郁症、焦虑症类疾病之前,即已形成了可与之相对应的郁证性胸痹的病脉证治体系。郁证性胸痹由情志不遂所引起,并受情志波动影响,主要症状与器质性心脏病之胸痹(非郁证性胸痹)相类似,但在心(胸)痛程度、样式、持续时间、主要症状与伴随症状、对解郁治疗的反应等方面,均有其自身内在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随着郁证患者日益增多,中医需要进一步思考治疗策略。认为应以疏肝理气解郁、养心安神定志为主要治法,面对郁证患者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和广泛性的特点,辨证论治不可机械教条而应圆机活法。怪异症状是郁证临床表现的主要特点,在前人怪症从痰论治、从瘀论治的基础上,提出“怪症从郁论治”的观点;对于病郁同存者,强调病郁同治,同时结合心理情志疗法。  相似文献   

12.
探讨郁证性尿频的病脉证治。惊惶忧思可致小便淋沥不利,思虑过度可致小便频数,肝痹气郁可致不寐、尿频。其病机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心气不足、心肾气虚(或心肾不交),或心火移热于小肠;另一类是肝气郁结或化火。郁证性尿频具有显性或隐性郁证的临床特征,需重视从郁论治,包括疏肝解郁、理气化痰、清肝泻火、养心清心安神及交通心肾等。现代医学神经性尿频、精神性尿频、心因性尿频等大抵属于郁证性尿频范畴。  相似文献   

13.
探讨郁证性眩晕的病脉证治,并提出"无郁不作眩"的学术观点。郁证性眩晕的病机主要有肝郁、痰浊、正虚以及瘀血等,均可由情志病因引发。情志不遂最易导致肝气郁结,化火生阳变风皆源于此。通过对朱丹溪"无痰不作眩"和张景岳"无虚不作眩"观点进行深入剖析,发现部分痰、虚作眩乃因郁演变而成。郁证性眩晕有一定的临床特征可资辨认。从肝论治、补虚、化痰、化瘀都可以治疗郁证性眩晕,不同程度的疏肝理气、养心安神可以作为各种治疗的基础性法则。郁证性眩晕主要包括现代医学的精神性眩晕,若含病郁同存者在内,或可占到临床眩晕患者的半数以上。  相似文献   

14.
恶心呕吐不仅是脾胃病的症状,也可以是七情内伤所致之肝(胆)病、心病、Ⅱ类脾病(脾心病)以及病机属于痰饮、瘀血的郁证表现。凡由情志不遂所引起且从郁或辅助从郁论治有效的呕恶即为郁证性呕恶,可见于精神心理因素诱发并有呕恶表现的一类疾病。郁证性呕恶存在单纯郁证和病郁同存两种形态。单纯郁证病位在肝、胆、心、脾,与胃无涉;病郁同存即郁证与脾胃病同时存在。单纯郁证呕恶需要从郁论治,病郁同存呕恶可从郁论治结合调理脾胃。  相似文献   

15.
七情内伤引起的绝经前后诸证称为郁证性绝经前后诸证,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躯体症状和精神症状两大类,其中躯体症状又可分为月经紊乱类和非月经紊乱类。肝气郁结、心肝火旺、气血亏虚、痰瘀阻滞、阴虚风动、肝郁脾虚等为郁证性绝经前后诸证的常见病机。当代中医已经逐渐意识到郁证性绝经前后诸证的存在,治疗不再仅仅局限于补肾益天癸,而是越来越多开始运用疏肝解郁、养心安神等从郁论治或辅助从郁论治的方法。现代研究表明,社会心理因素可影响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抗抑郁、激素补充以及心理认知疗法有助于缓解其临床症状,为郁证性绝经前后诸证学说提供了的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6.
基于古今文献,结合郁证病因病机及证候特点,归纳郁证的辨治方法。郁证可从情志、五脏、阴阳辨治,还可分期论治、辨病辨症论治、专法专方论治、形态论治。心理疗法不可或缺,中医针灸、推拿、太极拳等可起到辅助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探讨郁证性痛经的因机证治。七情内伤可致气血失运、经络瘀滞而引发痛经。肝郁肝火为郁证痛经之因;诸痛属心,五志感心,心主血脉功能异常可致气血失调而引发痛经。痛经临床表现常伴有情绪障碍和(或)一系列躯体症状。治疗郁证性痛经的原则为急则治标止痛,缓则治本解郁。与不通则痛、通则不痛,不荣则痛、荣则不痛一样,郁滞则痛、郁解痛消。治疗郁证性痛经防重于治。  相似文献   

18.
对有关厥证的文献进行梳理和分类,提出"痛厥(疼痛性厥证)"与"郁厥(郁证性厥证)"新概念,并重点探讨"郁厥"的病脉证治。认为厥仆可以是郁证的表现之一,凡由情志病因导致气机一时升降乖张而厥仆者即是郁厥。郁厥包括气厥气实之证、部分血厥血逆之证及痰厥。中恶缘于精神衰弱,主要因气质禀赋"内生性情志病因"所引起,是郁厥的重要类型。气机逆乱是郁厥的基础病机,为气厥、为中恶;血随气逆为血厥,痰随气逆为痰厥;瘀血与痰浊蒙蔽清窍都是郁厥的重要病机。郁厥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伴有显性郁证和(或)隐性郁证的表现。郁厥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依次为厥仆前、厥仆后、厥仆中,其治疗主要有疏肝理气解郁、养心安神定志、活血化瘀、涤痰祛浊、调补脏腑阴阳气血之五大原则。郁厥相当于现代医学之心理性晕厥及由心理精神障碍诱发的血管迷走性晕厥。  相似文献   

19.
《光明中医》2021,36(11)
恐是一种正常的情志活动,然长期慢性作用于机体就会致病。恐与脏腑气血在体内的循环有一定的关系。易恐体质与寒凝痰瘀阻于下焦有相关性。恐惧刺激与易恐体质内外相因而形成覆脉型郁证,即气血向下偏逆聚于盆腔所致的痰凝气滞、气血下降型郁证。三部六病学术流派创始人、名老中医刘绍武先生在长期临证经验指导下创造性地提出了"四腔-四脉-四证-四方"的辨脉论治郁证体系,拟调肠解凝汤调畅情志、升阳散寒、解凝排浊以治郁,对恐惧所致覆脉型郁证疗效甚佳。  相似文献   

20.
探讨属于郁证范畴自汗、盗汗的病脉证治。自汗病机除表卫不固、肺脾气虚外,亦可由郁证引起,举凡惊恐、嗔怒、胆怯、忧思、抑郁皆可致使心神失守而发为自汗。盗汗病机除阴虚火旺、心血不足外,亦可由郁证引起,举凡喜怒惊恐、忧思过度等皆可致七情耗伤阴血而发为盗汗。剖析并论证阴虚火旺、心血不足盗汗的常见证治本身就可以是郁证的证治范畴。在临床上,自汗、盗汗有可能是披着汗证外衣的"披衣郁证",伴随广泛而多样的临床表现,呈现出隐性郁证和(或)广义郁证的形态特征。治疗郁证性自汗、盗汗应从郁论治,包括疏肝理气解郁、滋阴清热泻火、益气补血养心、镇静安神定志以及交通心肾、补肝养心、疏肝健脾、健脾补心等多种治疗方法。现代医学证实,郁证性自汗、盗汗因受精神心理因素影响,多由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