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通过数年来对热敏灸以及其他灸法的理论研习与临床实践验证,总结出热敏灸在灸法正确、灸位无误的基础上,保证施术引发感传、气至病所及临证取效之"施术四要",与解决热敏灸施术过程中遇到的灸感迟发及中途感传受阻而难以气至病所等问题的"变通三途",以期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正灸法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温通经络、行气活血、回阳固脱等作用。《医学入门》中提出:"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说明灸法在治疗中的重要地位~([1])。灸感是指患者因施用灸法而自觉的有酸重、麻木、虫行、灼痛等非热感或透热、扩热、传热等热感,其本质是经气感应。然而,现代施灸甚少提及灸感,临床上对于灸量的判别常以"至皮肤红晕为度",这往往达不到《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中:"凡灸诸病必火足气  相似文献   

3.
新安针灸医家群英荟萃,他们的学术思想促进了灸法理论的发展。王国瑞在临床上针灸并用,补泻兼施,因病施灸,并且配穴独特。汪机提出"灸治疮疡,灸有补泻""灸瘢阻气,无病忌灸"之说。徐春甫详细阐发用灸理论,涉及广泛,并提倡针灸与药物结合的思想。吴谦提出"背部多灸,兼治多证""重用奇穴,灸治急症""灸病火足,气到则愈"的理论。吴亦鼎认为辨证审穴则灸效可期;灸有宜忌,施灸要慎;灸分阴阳,亦分补泻;疮疡宜灸,热证可灸,并提出灸针并重,相辅相成。本文通过对王国瑞、汪机、徐春甫、吴谦、吴亦鼎5位著名医家灸法学术思想的整理与分析,探讨其对灸法指导临床实践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正>灸法在我国出现的时期比较早,早在周秦以前就已经有了,比如孟子的《离娄》就有记载,日:"艾之灸病陈久者益善……"再比如《三国志·华佗传》中的"病若当艾,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后人越来越重视灸法的重要性,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灸例》就详细记载了当时的人们对灸法的使用已经相当普遍了,"凡入吴地区游宦,身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忽令灸疮瘥,则瘴疫、温疟、毒气不能着人也。故吴蜀多行灸法。"而到宋代以后灸法的保健防病作用更是日益受到重视,窦林的《扁鹊心书》就是以灸法防治疾病的专著。  相似文献   

5.
藏医火灸疗法是藏医外治法之一,千百年来应用于临床,疗效显著。尤其对一些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的疾病,有独特效果。艾灸是火灸中的主要灸法,主要治疗神经系统疾病、风湿类疾病、心血管病、妇科病、胃肠病、肝胆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并有强身保健、延年益寿之功效。“凡用他法不能治愈的疾病,灸法一般皆可收效”;“药之不及,针之不为,灸之所宜。”这是古人对灸法的精辟总结。  相似文献   

6.
《扁鹊心书》主张扶阳以灼艾第一,常从肾脾着手,其重视灸法,认为治病用灸非常重要,提出"医之治病用灸,如做饭需薪"。列"黄帝灸法""扁鹊灸法""窦材灸法"专篇,举出各种疾病选取的穴位和灸量,并于中、下二卷详述灸法在各疾病中的具体应用,并创睡圣散以减轻艾灸时的痛苦。  相似文献   

7.
安鑫 《江西中医药》2011,42(1):77-78
陈日新教授创立热敏新灸法,腧穴敏化思想贯穿始终,通过还原腧穴本貌,探查腧穴热敏状态,激发灸性感传,施足灸量,于临床中达到"气至病所"的良好疗效,成为中医继承发展之典范.  相似文献   

8.
“灸法”相当于现代的化脓灸。“灼痛感”与“灸疮”是灸法的基本特点。“发灸疮”的意义在于预测疗效、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且化脓灸具有治疗“大病难病”的特点。促发灸疮的方法有增加灸量、热熨法、外用药、调补法等。尽管化脓灸会产生灼痛感,但相对病情而言,这种“小创伤,大效应”是完全值得的。  相似文献   

9.
陈自明为南宋江西旴江医家,其代表著作《外科精要》中多处专论灸法治疗痈疽疖疮等外科疾病。从辨证施灸,治病求本;提出上病下灸原则;灸药兼施为用;多种灸式灸法;明确灸治痛痒为度以及告诫重视灸治禁忌等方面总结概括其灸法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0.
<正>灯火灸法是指用灯心草蘸植物油点燃后在穴位上或者病变局部直接点灼的灸法。灯火灸法又名灯草灸、油捻灸、打火灸等,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疗法,为烧灼灸法之一~([1])。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六记载:"灯火,主治儿惊风、昏迷、搐搦、视诸病,又治头风胀痛。"临床上灯火灸也用于腮腺炎、呃逆、呕吐、阴痧腹痛、小儿消化不良、功能性子宫出血、手足厥冷等病症。清代对灯火灸法的研究甚多,乾隆年间陈复正所著《幼幼集成》誉灯火灸为  相似文献   

11.
1理论渊源1.1治未病、逆灸与三伏天灸1.1.1治未病"治未病"一词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治未病是于疾病未生之时进行保健治疗,此为开中医治未病思想之先河。1.1.2逆灸逆灸通过在疾病未显露之时或发病之初,运用灸法增强机体的抵抗力,迅速截断疾病的发展及传变,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这种思想和现代医学所提出的"预处理"的  相似文献   

12.
罗天益临床治疗疾病注重药灸并用,以中药治其内、艾灸治其外,内通外达,而取得良好疗效。罗氏认为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在《卫生宝鉴》中和灸法有关的医案约占全书医案的六分之一,其中对中风灸法、腰痛灸法、妇人灸法等还有专门论述。  相似文献   

13.
王琦教授认为"方为人所用,方为人所宜",主张"主病主方论",在"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下辨体用方。阳虚质辨证多为肺气虚、脾阳虚、肾阳虚等。对于阳虚质未病状态,可以采取不同的灸法,尤其在春夏阳气较为旺盛的阶段进行分时调理。灸法调理时根据阳虚质不同证型,针对不同怕冷部位灸,针对不同病证择时灸,针对不同病证循经灸。根据阳虚质兼夹体质或病证的不同,采取多种疗法相结合,"杂合以治",是调治兼夹体质的优势方案。不同的灸法、灸质、灸量、灸治过程等对疗效具有影响,灸法不是阳虚质的调体专利,亦可通过选择不同的灸法调理其他中医体质类型或兼夹体质。因此,正确掌握艾灸的灸治方法,针对不同中医体质类型,灵活选用相应的灸治对策或杂合以其他疗法,保证灸法施治效果,对改善体质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4.
"无病而先针灸曰逆,逆,未至而迎之也",可见灸法保健防病,古人早已重视,并称之为"逆灸",即今之养生保健防病灸法,大体上可分养生延寿灸,即以养生健体,益寿延年为目的的一类灸法;预防保健灸,即增强机体正气,主要对某类、某种疾病起防治作用的一类灸法。预防保健和养生延寿相互关联,同时又对某一疾病的发生、发展、复发有防治作用。故无病施灸,即养  相似文献   

15.
周楣声教授是我国著名的针灸名家,擅长灸法,认为灸法不仅可以治疗寒症、虚症,更长于治疗热症,而针灸的特点是"对症治疗",灸法对发热和疔疖疮疡的红肿热痛疗效显著,提出"热症贵灸"的学术观点;灸感三相是灸法感传规律的总结,艾灸感传和灸效与"艾、穴、灼、久"密切相关;为了突出灸的地位,提出"灸针说",但不反对针的作用;重视灸具创新在灸法发展中的作用,对灸具灸法进行了十余项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16.
何天有灸法思想与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何天有教授灸法思想与临床。其灸法学术思想有提倡灸法、针灸并用,热证可灸和灸药结合;其临床灸疗特点有善用铺灸治百病、辨病辨证施灸法和火足力宏起沉疴。  相似文献   

17.
艾灸养生防病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常用艾灸养生防病方法的含义、分类、常用灸法、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等。其中,强身延寿灸法类介绍了足三里灸、丹田灸、关元灸、气海灸、神阙灸、膏肓灸、中脘灸、涌泉灸、大椎灸、身柱灸及三阴交灸等灸法;防病灸法类介绍了"伏敷灸"防治哮喘、至阴灸预防胎位不正、预防中风灸、预防感冒灸、预防脾胃虚弱灸及灯火灸预防小儿腮腺炎等灸法;并重点介绍了起防病保健功用的"功能保健灸"方法。  相似文献   

18.
艾灸对宫颈癌放疗毒副作用及免疫功能影响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艾灸是以艾绒为原料 ,借助火力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灸法与针法合称针灸疗法 ,为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艾灸操作简便 ,且适应症广 ,《各医别录》记载 :“艾味苦 ,微温 ,无毒 ,主灸百病。”这儿的“百病”只是一个比喻而已。灸法广泛应用于虚、实、寒、热等多种病症 ,《针灸问对》不但记载了灸法的适应症广 ,而且记载了灸法的作用机理 ,“虚者灸之 ,以火气助元阳也。实者灸之 ,使实邪随火气自散也 ;寒者灸之 ,使真气复温也 ;热者灸之 ,引郁热之气外发 ,火就燥之义也。”《神灸经论》也论述了灸法的作用 ,“灸者温暖经络宜通气血 ,使逆者…  相似文献   

19.
"陷下则灸之"的理论出自《灵枢·经脉》篇,对于"陷下"的理解,其中之一为"寒邪侵袭,经脉陷下",顽固性面瘫因症状上具有迟缓、下垂的特点;病机上具有脉络空虚,风寒入络的特点,分别从表象和机制方面与"陷下"相契合。因此,应用灸法治疗顽固性面瘫,且结合"升提"之意的思路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重灸、悬灸和速灸均是该思路的具体体现。从症状、病机、灸疗方法三方面具体阐释了"陷下则灸之"理论对于灸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启发。  相似文献   

20.
梅花针灸学派是现代新安医学针灸流派杰出的代表,先后提出了"热证贵灸"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学术思想。重视灸具创新在灸法发展中的作用,在针灸器械创新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进行了60余项灸具发明。所谓"梅花二十四灸"是梅花针灸学派十四种单式灸法和十种组合灸法的统称,十四种单式灸法的特点是以梅花针灸学派特有的灸具施灸命名的温灸器灸法,十种组合灸法是以十四种单式灸法配合应用灸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