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并比较火针、针刺、穴位埋线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生存质量、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9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火针组、针刺组和埋线组,每组30例,火针组采用火针疗法治疗,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埋线组采用穴位埋线治疗,火针、常规针刺治疗隔日1次,穴位埋线2星期1次,1个月为1个疗程,在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2个疗程后分别观察疗效,并采用生存质量WHOQOL-BREF量表进行评价。结果在生理、心理领域,各组治疗第1、2疗程生理领域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第1疗程火针组生理领域、心理领域评分明显高于埋线组(P0.01)。第2疗程火针组生理、心理领域评分高于其他两组(P0.01,P0.05)。在社会关系领域,火针组第1疗程与治疗前比较分值增高(P0.05);埋线组第2疗程社会关系领域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3组资料社会关系领域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环境领域,火针组、针刺组社会关系领域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1),第1疗程火针组、针刺组明显优于埋线组(P0.01);第2疗程3组社会关系领域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火针是一种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有效方法,可明显提高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火针点刺放血对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大鼠滑膜组织中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影响,探讨火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2只SD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火针组、西药组,于大鼠右踝关节注射0.1m L尿酸钠混悬液建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火针点刺右踝关节肿胀最高处"阿是穴",共治疗3次。足容积法测量大鼠右踝关节肿胀度;ELISA法测定大鼠踝关节滑膜组织中IL-1β、IL-6和TNF-α的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踝关节肿胀度,滑膜中IL-1β、IL-6和TNF-α的含量较空白组显著升高(P0.01);火针组、西药组造模后96h踝关节肿胀度较模型组降低(P0.01),治疗后火针组和西药组大鼠滑膜中IL-1β、IL-6和TNF-α的含量较模型组均明显降低(P0.05,P0.01),火针组、西药组大鼠滑膜中IL-1β、IL-6和TNF-α的含量无明显区别(P0.05)。结论:火针可降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组织中IL-1β、IL-6、TNF-α的含量,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关节滑膜中的IL-1β、IL-6、TNF-α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对失眠大鼠下丘脑组织中单胺类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及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影响,探讨穴位埋线治疗失眠的作用机理。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安定组、针刺组和埋线组,每组8只。实验第1天,应用对氯苯丙胺酸(PACA)制作失眠大鼠模型。实验第3天开始,安定组用安定注射液腹腔注射治疗,每日1次,连续5 d;针刺组用毫针针刺治疗,每日1次,连续5 d;埋线组用穴位埋线治疗1次。各组均于实验第7天治疗后1 h处死大鼠取下丘脑组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下丘脑组织中5-HT、DA、NE及IL-1β、TNF-α含量。结果实验第7天,模型组大鼠下丘脑组织中5-HT及IL-1β、TNF-α含量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DA、NE含量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安定组、针刺组、埋线组5-HT含量均升高,DA、NE含量均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定组、针刺组、埋线组之间比较,埋线组下丘脑5-HT及DA、NE含量改变情况优于安定组及针刺组(P0.05),安定组和针刺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和埋线组IL-1β、TNF-α含量均升高,埋线组优于针刺组(P0.05)。结论穴位埋线改善失眠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下丘脑组织单胺类神经递质5-HT、DA、NE及细胞因子IL-1β、TNF-α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复制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炎症反应过程中某些炎症因子及胃黏膜变化,并重点观察穴位埋线疗法对其的影响.方法 采用1-甲基-3-硝基-1-亚硝基胍(MNNG)造模法复制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埋线组于造模成功后开始治疗,选取大鼠“足三里”“中脘”“脾俞”穴.空白组自由饮水及饮食的条件下正常喂养.模型组造模成功后相同条件下正常喂养,不治疗.结果 模型组血清CRP、Ⅱ-6、TNF-α升高,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P<0.01,P<0.05).埋线组与模型组比较,血清CRP、IL-6、TNF-α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P<0.05).结论 穴位埋线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治疗作用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模型大鼠胃黏膜及血清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改善CAG的机制。方法:将60只成年SD雄性健康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2只与造模组48只,采用自由饮用100μg/mL的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溶液,并配合饥饱失常法造模,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埋线组10只、模型组9只、自然恢复组10只,模型组大鼠予以立即剖杀,采取相关标本以备检,自然恢复组、空白组不予干预措施,埋线组大鼠予以"足三里"(双)、"脾俞"(双)、"中脘穴"埋线治疗,每10 d治疗1次,共治疗6次,各组均正常饲养。采用肉眼和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胃黏膜、体质量,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结果:①肉眼、光镜下各组大鼠胃黏膜有显著性差异,与自然恢复组相比,埋线组改善明显;②与自然恢复组相比,埋线组大鼠体质量增加明显(P0.05);③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自然恢复组IL-1β、IL-6、TNF-α表达均升高(P0.01);④与自然恢复组相比,埋线组IL-1β、IL-6、TNF-α表达均降低(P0.01);⑤与模型组相比,自然恢复组IL-1β、IL-6、TNF-α表达稍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穴位埋线疗法可能通过降低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的表达从而起到抗胃黏膜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Han RX  Yang J  Zhang TS  Zhang WD 《针刺研究》2012,37(2):114-118
目的:观察火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血清白介素-1(IL-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探讨火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甲氨蝶呤(MTX)组、火针组。于大鼠右后足跖底部皮内注射0.1mL完全弗氏佐剂建立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火针点刺"夹脊穴"足三里"和"阿是穴",共治疗8次。容积法测量大鼠右后足肿胀度;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IL-1和TNF-α含量;光镜观察大鼠膝关节滑膜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足部肿胀度、血清IL-1和TNF-α的含量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1);MTX组造模后33d足部肿胀度较模型组降低(P<0.01),火针组造模后19、26、33d足部肿胀度较模型组降低(P<0.01),治疗后MTX组和火针组大鼠血清IL-1和TNF-α的含量较模型组均明显降低(P<0.05,P<0.01),火针组与MTX组相比大鼠足部肿胀度、血清IL-1和TNF-α的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滑膜组织有明显的病理改变,各治疗组均能改善膝关节滑膜组织的炎性病变,且火针对滑膜病变的改善优于MTX。结论:火针可降低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血清IL-1和TNF-α的含量,减轻关节局部肿胀度,改善滑膜病变,有效控制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情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的干预方法对哮喘模型大鼠的症状及嗜酸性粒细胞(EOS)、白介素4(IL-4)、免疫球蛋白E(IgE)的影响,明确穴位埋线疗法改善哮喘大鼠症状和细胞因子的变化,为临床治疗哮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建立哮喘大鼠模型:将48只Wistar大鼠随即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针刺组、穴位埋线组,每组12只。除正常对照组,于第1天、第8天给予大鼠腹腔注射10%卵蛋白混悬液1mL第15天给予1%卵蛋白雾化吸入诱发,1天1次,每次持续20min,共14天,直至造模成功。2)疗效观察:穴位埋线组和针刺组分别给予大椎、肺俞、风门穴埋线和针刺干预治疗,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只给予与穴位埋线组相同的抓取和固定,治疗5周后,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的IL-4、IgE的含量,直接计数观察外周血EOS数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全血EOS计数及血清IL-4、IgE含量均升高(P<0.05)。在改善哮喘模型大鼠细胞因子含量作用的结果来看:各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综合比较,穴位埋线组的治疗作用较显著,在降低IL-4方面穴位埋线组与针刺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穴位埋线能有效降低IL-4含量和EOS数量,在降低IL-4方面与常规针刺效果差别不明显,提示穴位埋线可替代常规针刺治疗,减少治疗次数。2)穴位埋线在降低IgE方面优于常规针刺,能较好地改善哮喘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对血清TNF-a、IL-6的影响,探讨穴位埋线治疗RA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口服来氟米特片(每次20 mg,每天1次),疗程3个月;观察组在对照组口服药物的基础上加用足三里、肾俞穴位埋线,每15日埋线1次,共治疗6次,总疗程3个月。3个月后观察两组血清TNF-a、IL-6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清TNF-a、IL-6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血清TNF-a、IL-6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能够明显降低血清TNF-a、IL-6水平,表明穴位埋线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血清TNF-a、IL-6生成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 观察针刺、艾灸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滑膜组织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探究针灸治疗RA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组、针刺组、艾灸组,每组10只,将正常组以外的4组大鼠足跖底部注射0.1ml完全弗氏佐剂造模,阳性药组按照 0.1 mg/100 g 的剂量进行甲氨蝶呤灌胃,1 次/3d(每周2次);针刺组针刺肾俞、足三里,每穴20分钟;艾灸组艾条温和悬灸针刺相同穴位,每穴20分钟;每组治疗21d;正常组和模型组不予治疗。分别在造模成功后、治疗结束后测量AI指数和足爪容积的指标, 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TNF-α,IL-1β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滑膜组织中LC3-II、Beclin-1蛋白表达。结果 造模后大鼠关节均明显肿胀,治疗后的大鼠关节肿胀度均有改善;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LC3-II蛋白表达上升(P<0.05)、Beclin1蛋白表达明显上升(P<0.01),阳性药组和针刺组Beclin1蛋白表达上升显著(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LC3-II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1)、Beclin1蛋白表达上升(P<0.05),艾灸组LC3-II蛋白表达下降(P<0.05)、Beclin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结论 针刺、艾灸均对类风湿关节炎有治疗效果,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自噬相关蛋白LC3-II、Beclin1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大鼠NALP3炎性体及IL-1β的表达,探讨火针对其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7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火针组、针刺组及秋水仙碱组5组,每组15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采用氧嗪酸钾联合Coderre方法造模。各组采取相应干预措施。于治疗第1天、治疗第4天、治疗第7天取材记录,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大鼠血清NALP3及IL-1β水平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关节滑膜NALP3、IL-1β的变化。结果 (1)治疗第1天,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火针组、针刺组及秋水仙碱组关节滑膜NALP3及IL-1β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第4天,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及针刺组血清NALP3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针刺组血清IL-1β水平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火针组及秋水仙碱组血清IL-β、NALP3表达受到抑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火针组、针刺组及秋水仙碱组关节滑膜IL-1β、NALP3表达受到抑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第7天,与正常组比较,仅模型组血清IL-1β仍处于较高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仅秋水仙碱组血清IL-1β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NALP3恢复正常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火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分子机制可能与火针具有抑制血清NALP3炎性体的活化和IL-1β的成熟分泌作用相关联。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隔药灸天枢、气海穴对慢性炎性内脏痛大鼠痛行为和血清P物质、TNF-α及PGE2的影响,探讨艾灸对慢性炎性内脏痛镇痛效应的外周机制。方法: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隔药灸组和假灸组。除正常组外,其余三组均采用三硝基苯磺酸灌肠制备慢性炎性内脏痛大鼠模型。隔药灸组采用隔药灸天枢、气海穴治疗;假灸组仅在穴位上放置药饼和艾炷,不点燃艾炷;模型组和正常组均不进行治疗,只做与隔药灸组相同的固定。治疗结束后,检测大鼠腹壁撤回反射(abdominal withdrawal reflex,AWR)评分、机械性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P物质、TNF-α和PGE2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AWR评分在各个扩张压力下均显著升高(P0.01),MWT、TWL均显著降低(P0.05,P0.01);与模型组和假灸组比较,隔药灸组大鼠AWR评分在各个扩张压力下均降低(P0.05),MWT、TWL均明显升高(P0.05,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P物质、TNF-α及PGE2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和假灸组比较,隔药灸组大鼠血清P物质、TNF-α及PGE2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隔药灸对慢性炎性内脏痛大鼠有镇痛作用;隔药灸能有效降低慢性炎性内脏痛大鼠血清P物质、TNF-α、PGE2水平进而发挥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火针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方法:将4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甲氨蝶呤(MTX)组、火针组,每组10只.正常组大鼠右后足跖底部皮下注射0.1 mL 0.9%氯化钠溶液,其余各组于右后足跖底部皮下注射0.1 mL完全弗氏佐剂进行造模.火针组点刺“夹脊”穴、“足三里”和“阿是穴”,深度5 mm,3日治疗1次,共8次;MTX组每只大鼠按灌胃量2.0 mg/kg,每7天给药1次,共4次.观察各组大鼠体质量、足容积肿胀度、关节疼痛评分、多关节炎指数变化;光镜观察大鼠肝脏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体质量、足容积肿胀度、关节疼痛评分、多关节炎指数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5,P<0.01),治疗后上述各指标两治疗组较模型组均明显降低(均P<0.01),并且火针组与MTX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细胞之间出现呈簇集状分布的炎性细胞,MTX组和火针组肝细胞之间炎性细胞减少,MTX组肝细胞变性水肿、肝细胞核增大变形.结论:火针治疗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疗效显著,对肝脏无损伤,能更好地控制类风湿关节炎的病情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风池""外关""阳陵泉"对偏头痛模型大鼠脑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三叉神经脊束核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和西药组,每组10只。第8日采用皮下注射硝酸甘油制备偏头痛大鼠模型。针刺组和西药组于造模前7d及造模后30min分别针刺双侧"风池""外关""阳陵泉"及灌胃盐酸氟桂利嗪溶液,每日1次,连续8 d。观察大鼠造模前后行为学变化及50%缩足阈值,干预结束后,免疫组化检测大鼠脑干IL-6、TNF-α表达,RT-qPCR检测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CGRPm RNA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针刺组、西药组大鼠行为学评分明显增加(P<0.01),50%缩足阈值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干IL-6、TNF-α阳性细胞及三叉神经脊束核CGRP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西药组大鼠脑干IL-6、TNF-α阳性细胞及三叉神经脊束核CGRP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1);针刺组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风池""外关""阳陵泉"可降低偏头痛大鼠脑干IL-6、TNF-α及三叉神经脊束核CGRP表达,这可能是其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在前期课题组成员广东省中医药局基金课题"基于NALP3的"火郁发之"法火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项目编号20161201)中发现,火针疗法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大鼠的NALP3炎性体有明显影响,由此进一步探讨火针疗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研究火针疗法对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及机制。方法 6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火针组、针刺组及秋水仙碱组各12只。除正常组外,其他四组采用氧嗪酸钾联合Coderre方法[1]造模,模拟人体以高尿酸血症为基础引起的内环境变化诱发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除正常组及模型组外,另3组分别予火针、针刺及秋水仙碱干预治疗,通过分析各组血尿酸及关节滑膜嗜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3(NALP3)、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变化,评估火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探讨火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可能作用机制。结果高尿酸血症(HUA)造模后,除正常组外,其他各组血尿酸均较正常组升高(P0.05),疗程结束后,各组血尿酸水平均与正常组相当(P0.05),且组间比较差别不大(P0.05)。HUA造模后,除正常组外,各组关节滑膜IL-1β、NALP3水平均升高(均P0.05);急性痛风性关节炎(AGA)造模后,3个干预组的IL-1β、NALP3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但总体来说各组的IL-1β、NALP3水平仍较高。疗程结束后,3个干预组的IL-1β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且水平与正常组相当,而模型组的IL-1β水平仍居高不下。疗程结束后,除模型组外,3个干预组的NALP3水平均较干预治疗前明显下降,但仍高于正常组的NALP3水平(P0.05);火针组、针刺组及秋水仙碱组3组间疗程结束后的NALP3水平比较差别不大(P0.05)。结论火针具有抑制NALP3的活化及IL-1β分泌的作用,效果与针刺及秋水仙碱相当,对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有一定疗效,有一定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预处理对癫痫大鼠行为学及脑电的影响。方法: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埋线组、西药组,每组10只。腹腔注射青霉素钠造成癫痫大鼠模型。埋线组大鼠在造模前第1、4、7天"印堂"透"百会"、"长强"穴埋线;西药组大鼠丙戊酸钠灌胃,每日1次,连续7d。观察发作潜伏期及发作程度,及脑电电压和脑电频率。结果:治疗后埋线组、西药组癫痫发作潜伏期均较模型组显著延长(P0.01),发作程度均明显轻于模型组(P0.01),脑电电压低于模型组(P0.01),脑电频率高于模型组(P0.01);埋线组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预处理可使癫痫发作潜伏期延长、发作程度减轻,使癫痫痫性放电幅度降低,调节脑电频率,具有明显的抗癫痫作用,疗效与口服丙戊酸钠相当。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加艾灸对佐剂型关节炎P物质(SP)含量的影响及其对细胞因子的免疫调控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佐剂型关节炎)、模型 埋线组、模型 艾灸组、模型 埋线加艾灸组.选用足三里、肾俞穴进行治疗.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外周血、脊髓后角P物质含量的变化及外用血白介素-2(IL-2)、肿、瘤可坏死因子-a(TNF-α)含量的变化.结果:三种方法均可改变佐剂型关节炎大鼠Il-2、TNF-α的含量,而穴位埋线加艾灸方法改变更明显(P<0.01),同时,外周血和脊髓后角中P物质的含量明显升高(P<0.01).结论:穴位埋线加艾灸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机体免疫力有良性调节作用,其机理可能与相应P物质的合成和释放增多有关,并通过这些免疫递质对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血压与心功能的干预作用。方法:将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心衰模型组、穴位埋线组和卡托普利组,采用腹主动脉缩窄7周制作大鼠慢性心力衰竭模型。穴位埋线组采用"内关"心俞"足三里"埋线治疗2次,卡托普利组采用卡托普利混悬液每天灌胃1次。治疗7周后无创检测大鼠的血压、心率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①造模后14周,模型组的血压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穴位埋线、卡托普利治疗7周后血压均明显降低(P<0.01)。②造模后14周,模型组心率有所增快(P<0.05),穴位埋线、卡托普利治疗后均可减慢大鼠的心率(P<0.01)。③造模后14周模型组LVEF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1),穴位埋线可提高大鼠的LVEF(P<0.05),增强左室射血功能,卡托普利的作用不明显(P>0.05)。结论:穴位埋线对压力超负荷所致慢性心力衰竭大鼠有降低血压、减缓心率、提高LVEF的作用,可缓解慢性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埋线组,每组30例.针刺组予针刺治疗,埋线组予穴位埋线治疗.治疗前及治疗1个疗程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量表进行评分.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86.7%,埋线组总有效率96.7%.治疗后,两组PSQI评分与治疗前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比较也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针刺和穴位埋线法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但穴位埋线法耗时少、刺激持久、方便易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对实验性癫痫大鼠大脑皮质氨基酸类递质含量的影响.方法: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埋线组、西药组、针刺组,经预处理与青霉素钠造模(空白组除外)后,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一侧大脑颞叶皮质中γ-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Glu)、天门冬氨酸(ASP)、丙氨酸(Ala)、甘氨酸(Gly)、牛磺酸(Tau)的含量.结果:①造模后颞叶皮质兴奋性氨基酸Glu、ASP的含量均有增加(P<0.05或P<0.01),穴位埋线可明显降低痫性大鼠皮质内Glu、ASP的含量(P<0.01),其降低ASP的作用优于针刺法.②造模后皮质抑制性氨基酸GABA、Ala无明显变化,穴位埋线对GABA、Ala亦无明显影响.③造模后皮质内Gly增高(P<0.01)、Tau有上升趋势(P>0.05),穴位埋线可降低痫性大鼠皮质内Gly、Tau的含量(P<0.05或P<0.01),其作用与西药、针刺法相同.④模型组皮质内GABA/Glu比值有降低趋势(P>0.05),穴位埋线可提高痫性大鼠皮质内GABA/Glu比值,并使之恢复至正常水平,其作用与西药、针刺法相同.结论:穴位埋线可通过降低兴奋性氨基酸Glu、ASP的含量、降低Gly、Tau的含量、提高皮质GABA/Glu比值,而调节皮质兴奋性氨基酸与抑制性氨基酸的平衡,从而发挥抗痫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火针对胶原诱导型关节炎(CIA)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ACPA)含量的影响,探讨火针对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甲氨蝶呤组和火针组,每组8只。采用鸡Ⅱ型胶原注射大鼠右足底部、背部和尾根部制备CIA模型。甲氨蝶呤组予0.1 mg/100 g的甲氨蝶呤氯化钠溶液灌胃,1次/5 d,共2次;火针组予火针速刺“足三里”“昆仑”,1次/d,左右腿交替进行,共10次。监测各组大鼠的右踝关节直径和体质量。干预结束后拍摄大鼠右踝X线片,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TNF-α和ACPA含量。结果:X线片可见模型组右足跗部关节肿胀变形,关节间隙狭窄,甲氨蝶呤组和火针组较模型组改善,关节肿胀变轻,骨骼畸形较轻。干预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右踝直径及血清TNF-α、ACPA含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甲氨蝶呤组和火针组右踝直径及血清TNF-α、ACPA含量下降(P0.05);甲氨蝶呤组和火针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火针对CIA大鼠有类似甲氨蝶呤的治疗作用,其机制之一可能是火针可降低血清TNF-α和ACPA的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