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频率电针镇痛效应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颖颖  陈华德 《光明中医》2008,23(1):129-130
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或情感体验,是人类特有的感觉。西药镇痛疗效差且易成瘾,而针刺因其镇痛效果好,无副作用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针刺治疗疼痛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特色之一。电针镇痛是在毫针针刺穴位获得针感后,在针柄上通以微量脉冲来兴奋穴位,以达到镇痛效果。大量的研究表明,电针不同的刺激频率对机体可以产生不同的镇痛效应。本文对不同频率电针镇痛效应的实验与临床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影响电针镇痛因素的实验研究概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友京 《针刺研究》1993,18(4):247-252
本文介绍了有关影响电针镇痛因素的实验研究概况。多数资料表明,电针刺激的强度、频率以及所选择的穴位和时辰不同可产生不同的镇痛作用;不同参数电针刺激的镇痛效应有不同的神经生理和神经生物化学机制。  相似文献   

3.
电针刺激参数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8  
顾陈怿  胡军  蔡云彪 《中国针灸》2003,23(8):489-491
目的:介绍电针刺激参数的研究进展,为临床应用和科研设计提供参考资料。方法:从电针频率、电针强度、刺激时间等方面对近来研究电针刺激参数的文献报道做一综述。结果:不同电针刺激参数对针刺效应(尤其镇痛)产生不同的影响。结论:对电针刺激参数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客观分析影响针刺起效的因素,而且为针刺机理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以大鼠痛阈的时值变化观察分析了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TENS)的镇痛效应,并与电针进行比较。结果表明:TENS具有较强的镇痛效应,在镇痛作用上与电针无明显差异,但经皮神经电刺激具有更明显的后效应。不同刺激点连接方式的TENS刺激有着相似的镇痛效应。TENS疗法存在与电针相同的镇痛个体差异性,其产生镇病效应的刺激频率和强度也与电针基本一致。本研究为临床上科学地使用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提供了确凿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不同频率电针对外周神经中各类神经纤维兴奋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正> 我们过去的研究证明,电针兴奋的神经纤维愈细、镇痛作用愈强。并发现高频电针(45~100次/秒)的镇痛作用不如低频电针(2~5次/秒)效果好。推论其可能的原因之一是由于高频电针刺激可使各类纤维的兴奋性降低,在外周神经上压抑了镇痛冲动的传入。为了论证这一推论,本工作观察了不同频率电针刺激对各类神经纤维兴奋性的影响,为电针镇痛选择适宜的刺激频率及强度提供神经生理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对侧电针穴位对外周神经传入冲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针刺信息激活中枢神经系统各个水平的抗痛结构以及通过下行抑制系统来对抗伤害性传入冲动而产生镇痛效应已有许多实验研究资料。电针对外周神经的作用如何,目前资料不多。有人观察到电针刺激对外周神经有压抑作用,但多数为“同纤维”效应,即A纤维被兴奋时,动作电位A波受压抑。少数实验中也出现“异纤维”效应。即仅有A类纤维被兴奋但压抑效应却可涉及C波。还有人观察到电针大鼠“足三里”、“环跳”对  相似文献   

7.
《辽宁中医杂志》2015,(12):2300-2303
既有研究表明脊髓小胶质细胞的激活不仅与异常性疼痛、痛敏的产生和维持有关,而且与慢性疼痛持续状态有密切关系。脊髓小胶质细胞激活后,释放大量的细胞因子、炎症介质和神经活性物质,从而使脊髓小胶质细胞扩大疼痛反应。而目前电针镇痛研究则表明针刺效应不仅具有即刻效应,同时其镇痛后效应也较为突出。文章通过文献回顾,分析电针镇痛是否通过抑制了小胶质细胞的活化而实现其远期效应,探讨脊髓水平的电针镇痛作用机制与胶质细胞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正> 临床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针刺内关可以治疗多种疾病。为阐明这种效应的机制,研究针刺信息的作用途径,一些作者对针刺“内关”的传入神经通路等进行了积极的探讨。我们曾观察过电针猫“内关”区的脊髓背根诱发电位节段分布范围,分析了内关传入途径与正中神经,尺神经和桡神经的关系,认为内关传入途径与正中神经关系最密切。本文以猫颈-胸导联叠加的ST段电位值变化为急性心肌缺血性损伤的指标,以正中神经复合动作电位为神经纤维类别兴奋的指标,分析电针“内关”效应的传  相似文献   

9.
<正> 近年来,随着对针刺镇痛原理的深入研究,发现海马在针刺镇痛过程中起一定作用。神经生理学实验证明:刺激大鼠背侧海马可提高针刺镇痛效应,损毁背侧海马电针镇痛效应降低;刺激双侧海马可提高痛反应域,并可加强电针效应。对于海马的传入联系前人曾用溃变方法做了大量工作,近年来segal和阪中等先后用HRP逆行传递法进行了研究,但结果不尽  相似文献   

10.
<正> 在针麻原理研究中,我国工作者分别论述了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及神经介质在针刺镇痛机制中的作用。部分文献报导了针刺诱导和针刺镇痛对脑分区乙酰胆碱(ACh)含量和胆碱酯酶(ChE)活力的影响。但这方面工作较少,结果也不一致。为了增加对胆碱能神经介质在针刺镇痛机制中作用的了解,我们观察了电针镇痛时家兔尾核、下丘脑、大脑皮层 ACh 含量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力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正> 中枢儿茶酚胺(CA)主要有去甲肾上腺素(NA)和(DA)。我们曾观察到电针后大鼠脑内 NA 和 DA 含量发生显著变化,这种效应与所用的电针频率和强度有密切关系。许多实验研究也支持 NA 和 DA参与针刺镇痛过程。此外,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广泛被用来间接检查某一生理过程是否有内源性吗啡样物质参与。大量实验表明,无论全身性或脑室注射纳洛酮可以阻断或降低针刺的效应。由于脑内多种神经化学物质在代谢和功能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本工作中,我们观察了大鼠腹腔注射纳洛酮对电针镇痛效应及其脑内 NA 和 DA 含量变化的影响,以便探讨阿片受体在针刺镇痛中对中枢 CA 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阻滞穴位神经后针刺对于佐剂型关节炎(AA)大鼠镇痛效应和穴区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及进一步了解手针和电针镇痛效应的外周机制差异.方法:以佐剂型关节炎大鼠为炎症痛模型,以足三里为治疗穴位,采用利多卡因预处理(穴位注射2%盐酸利多卡因),将8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Control)、模型组(Model)、利多卡因预处理组(normal Lido)、电针组(Electroacupuncture,EA)、利多卡因预处理电针组(Lido EA)、犊鼻穴注射利多卡因足三里电针组(DLido ZEA)、下巨虚穴注射利多卡因足三里电针组(Xlido ZEA)、手针组(Manual Acupuncture,MA)、利多卡因预处理手针组(Lido MA)及犊鼻穴注射利多卡因足三里手针组(Dlido ZMA),每组8只.以大鼠缩爪反射潜伏期及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为观察指标.结果:EA及MA组痛阈都高于M组(P<0.05或P<0.01),两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都明显高于M组(P<0.01).说明阻滞针刺穴位或同神经干近心端穴位神经对针刺的镇痛效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样的操作在远心端穴位则无影响,神经阻滞对针刺(电针或手针)引起的穴区肥大细胞脱颗粒无明显影响.结论:在手针情况下,针刺镇痛有效神经传导信号在穴位的启动和针感的产生是在肥大细胞脱颗粒之后,它是产生神经信号的直接原因;而对电针情况,电信号是直接刺激神经感受器产生信号启动,肥大细胞脱颗粒成为伴随或反馈效应.  相似文献   

13.
曹蔚鸿  邓颖 《针刺研究》1993,18(1):48-52
电针在急性关节炎动物模型上有镇痛作用,但不同电针参数的研究未见报道。本实验用100赫芝和15赫芝两种频率电针关节炎大鼠阳陵泉穴,可见低频电针镇痛效应优于高频电针;低频电针组脊髓谷氨酸含量低于高频电针组,γ-氨基丁酸含量在两组间无明显著差别。结果提示脊髓谷氨酸可能与不同频率电针的镇痛效应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刘乡 《针刺研究》1996,21(1):4-10
针刺镇痛是通过机体内部机制实现的一种生理性镇痛。我们应用电生理技术,以脑镇痛系统主要下行抑制起源部位中缝大核(NRM)为中心,系统地研究了大鼠大脑皮层和某些核团对NRM的调控及其在电针镇痛中的作用。NRM神经元大多数可对伤害性刺激发生兴奋、抑制或兴奋抑制转化型反应。电针(EA)“足三里”或其他穴位可以激活NRM,抑制伤害性反应呈现出明显的镇痛作用。NRM神经元受导水管周围灰质、尾核头部和伏核的调控,刺激这些核团可激活NRM引起镇痛。而外侧缰核对NRM具有刺激中兴奋,刺激停止后抑制的双向作用,且此种作用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强。还发现损毁这些核团中的任何一个,电针镇痛作用均减弱或消失,甚至引起痛反应的增大,即痛觉过敏。表明这些核团参与针刺镇痛,并起重要作用。还提示,在脑内各部结构完整,功能健全的情况下,穴位针刺才能发挥最大的镇痛作用和最佳疗效。伏核和尾核头部微量注入吗啡受体阻断剂纳络酮,可阻断电针“足三里”的镇痛作用。而导水管周围灰质注入纳络酮,则不仅阻断电针“足三里”和腹腔注射吗啡的镇痛作用,而且阻断刺激伏核和尾核头部激活NMM引起的镇痛效应。表明内源性吗啡物质为这些镇痛结构参与电针镇痛的主要递质。电解毁损大脑皮层体感Ⅱ区(SmⅡ)可使E  相似文献   

15.
针刺尤其是电针有很好的镇痛作用,但针刺介导的外周和中枢镇痛机制仍处于不断研究中。对相关研究及时进行综述,有利于更好地阐述针刺对炎性疼痛的作用机制,并为今后的研究指出方向。本文从外周、脊髓和脊髓上水平阐述针刺对炎性疼痛的镇痛机制,主要包括外周炎性介导的免疫反应和伤害性感受器上的受体之间的神经免疫交互作用,脊髓神经递质、神经调质、胶质细胞、信号通路及其他相关活性分子等相互作用机制,和针刺对脊髓上水平痛感觉和痛情绪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6.
<正> 人们在临床实践中体验到,在同一穴位上运用不同的针刺手法可产生不同的治疗效果。这一现象愈来愈引起针灸原理研究工作者的兴趣。近二十年来针刺镇痛原理的研究日益深入,业已证明,电针刺激可使中枢神经系统释放阿片肽产生镇痛作用。但阿片颉颃剂纳洛酮阻断大鼠电针镇痛的程度和所需的剂量与电针频率密切相  相似文献   

17.
一些研究资料表明,兰斑核的活动可能压抑针刺镇痛作用,我们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利用损毁与电刺激相结合的方法,对兰斑核区影响针刺镇痛作用的性质作进一步的证实和分析。在实验中,重复刺激(25次/秒)内脏大神经引起重复性内脏躯体反射活动,电刺激腓总神经(兴奋Ⅰ、Ⅱ类或加上小部分Ⅲ类纤维)可不同程度地抑制此反射活动,以此代表针刺镇痛效应。1.损毁双侧兰斑核区大部分后,痛反应大多有不同程度释放,但在绝大部分动  相似文献   

18.
徐卫东  刘乡 《针刺研究》1995,20(1):24-30
细胞外记录大鼠三叉神经脊束尾侧核会聚神经元对同侧鼻颊部伤害性与非伤害性刺激的反应。用高低两种强度分别电针同属足阳明胃经但属不同神经支配的穴位“下关”和“足三里”。结果表明,低强度电针只有同属三叉神经支配的“下关”穴对伤害性反应有显著抑制作用,而“足三里”无此效应。但高强度电针无论是“下关”还是远节段腓总神经支配的“足三里”穴均产生明显的镇痛效应。表明低强度电针镇痛作用部位的局限性即穴位特异性,而高强度电针镇痛作用范围广泛即镇痛作用的广泛性。这一结果为针刺治疗不同部位痛症的穴位、手法和刺激量的选择提供科学实验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阻滞穴位神经后针刺对于佐剂型关节炎(AA)大鼠镇痛效应和穴区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及进一步了解手针和电针镇痛效应的外周机制差异。方法:以佐剂型关节炎大鼠为炎症痛模型,以足三里为治疗穴位,采用利多卡因预处理(穴位注射2%盐酸利多卡因),将8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Control)、模型组(Model)、利多卡因预处理组(normal+Lido)、电针组(Electroacupuncture,EA)、利多卡因预处理电针组(Lido+EA)、犊鼻穴注射利多卡因足三里电针组(DLido+ZEA)、下巨虚穴注射利多卡因足三里电针组(Xlido+ZEA)、手针组(Manual Acupuncture,MA)、利多卡因预处理手针组(Lido+MA)及犊鼻穴注射利多卡因足三里手针组(Dlido+ZMA),每组8只。以大鼠缩爪反射潜伏期及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为观察指标。结果:EA及MA组痛阈都高于M组(P〈0.05或P〈0.01),两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都明显高于M组(P〈0.01)。说明阻滞针刺穴位或同神经干近心端穴位神经对针刺的镇痛效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样的操作在远心端穴位则无影响,神经阻滞对针刺(电针或手针)引起的穴区肥大细胞脱颗粒无明显影响。结论:在手针情况下,针刺镇痛有效神经传导信号在穴位的启动和针感的产生是在肥大细胞脱颗粒之后,它是产生神经信号的直接原因;而对电针情况,电信号是直接刺激神经感受器产生信号启动,肥大细胞脱颗粒成为伴随或反馈效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音乐电针与脉冲电针在行为学和神经电生理学两个方面镇痛作用的对比观察,证实音乐电针镇痛作用的优越性。方法:将大鼠分为脉冲电针组、音乐电针组和空白对照组,采用热甩尾反射和尾核、海马痛兴奋性和痛抑制性神经元细胞放电技术作为检测指标,探讨脉冲电针和音乐电针对腧穴兴奋性的调节,分析两种电针镇痛作用的效果。结果:音乐电针的镇痛作用明显优于脉冲电针。脉冲电针多次应用后,针刺效应作用出现逐渐减弱现象,表明机体穴位产生了电针耐受作用,而音乐电针则未出现针刺耐受。结论:音乐电针疗法具有克服电针耐受作用,从而能更好地发挥穴位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