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皮层-咽部-舌根"序贯针刺法联合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均接受基础治疗,治疗组同时接受"皮层-咽部-舌根"序贯针刺治疗,即分别在头皮、咽部及舌根进行针刺治疗,同时接受吞咽训练治疗,每日治疗1次,每次30 min,连续治疗14d。应用洼田饮水试验对患者术后吞咽功能进行评价。结果在治疗14 d后,洼田饮水分级评分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2组间治疗后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愈显率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皮层-咽部-舌根"序贯针刺法联合吞咽训练较单纯药物治疗能够更好地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相似文献   

2.
孙云广 《河南中医》2013,33(7):1135-1136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的分为针刺组35例,康复组(吞咽治疗仪结合康复训练)35例及综合组(针刺、康复训练配合吞咽治疗仪)50例.连续治疗14 d,记录三组治疗前后洼田饮水测试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为77.14%,康复组总有效率为74.29%,综合组总有效率为92%.针刺组和康复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组总有效率较针刺组、康复组有显著提高(P<0.01).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咽部电刺激配合"舌三针"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5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1组、对照2组各15例,观察组采用咽部电刺激配合舌三针治疗,对照1组仅采用电刺激治疗,对照2组仅采用舌三针治疗,采用FOIS量表评定疗效。结果:观察组FOIS评分改善程度显著优于两对照组(P0.01);两对照组FOIS评分改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同时实施舌三针和电刺激,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皮层-咽部-舌根"序贯针刺法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3例予基础治疗,治疗组3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皮层-咽部-舌根"序贯针刺法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14 d。观察2组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变化,比较疗效。结果 2组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P0.01);2组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2组愈显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在基础治疗基础上应用"皮层-咽部-舌根"序贯针刺法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可提高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在愈显率、总有效率方面优于基础治疗,更好地改善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吞咽功能训练疗法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联合吞咽功能训练疗法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吞咽困难评价量表评分的变化,对比分析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吞咽困难评价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吞咽困难评价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5.00%,对照组总有效率75.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刺联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针刺联合吞咽训练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书群  籍玉红  韩会卿 《河北中医》2008,30(11):1189-1190
目的 观察针刺联合吞咽训练法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针刺联合吞咽训练组(简称治疗组)和单纯针刺组(简称对照组),各33例.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选取颈项部穴位进行针刺治疗和吞咽训练;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仅采用吞咽训练.采用洼田吞咽能力评定法评价康复效果.结果 2组治疗前后比较和治疗后比较吞咽能力等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针刺联合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优于单纯针刺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朱琏针刺兴奋法治疗脑卒中导致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急性期假性延髓麻痹致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给予神经科相应治疗。两组患者均取廉泉、会厌、百会,率谷、完骨、照海、列缺、阴陵泉(均双侧穴位)。观察组给予朱琏针刺兴奋法刺激;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后,接通G6805治疗仪,选疏密波,留针20 min。各组治疗开始前和治疗10个疗程结束后,均给予荧光透视吞咽检查评分(VFSS)和洼田饮水试验评分进行吞咽功能的评定。结果经过10个疗程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83.3%,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VF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朱琏针刺兴奋法治疗脑卒中急性期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较使用电针疏密波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和康复训练结合吞咽治疗仪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3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的分为三组,针刺组30例和康复组(吞咽治疗仪、康复训练)30例及综合组(针刺、吞咽治疗仪、康复训练)43例。各三组在脑内科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治疗。记录三组治疗前后洼田饮水测试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为73.33%,康复组总有效率70.00%,综合组总有效率88.37%。经统计学分析,针刺组和康复组之间疗效比较无差异(P>0.05);综合组同针刺组、康复组疗效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单纯针刺和康复治疗有一定疗效,但中西医结合综合康复治疗疗效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9.
方针 《中医杂志》2014,(11):931-934
目的观察项针配合中药冰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在脑卒中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项针配合中药冰刺激治疗,对照组采用脑卒中常规治疗配合吞咽康复训练。两组均治疗4周后评价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3周、4周吞咽功能评分。结果治疗组治疗后2、3、4周吞咽功能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后各时间点吞咽功能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3、4周吞咽功能评分与对照组同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痊愈率为43.3%,对照组为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项针配合中药冰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肯定,能明显改善患者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柠檬冰刺激结合低频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将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12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原则分为4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治疗1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柠檬冰刺激,治疗2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低频电刺激,治疗3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柠檬冰刺激和低频电刺激。比较4组患者治疗前后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unctional oral intake scale,FOIS)评级、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ideo fluo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VFSS)评分、洼田饮水试验(water swallow test,WST)评级、吞咽肌障碍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4组患者FOIS及WST评级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组、2组及3组患者FOIS评级、WST评级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组患者FOIS评级、WST评级优于治疗1组、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组与治疗2组患者FOIS评级、WST评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组患者VFSS评分、吞咽肌障碍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组、2组及3组患者VFSS评分、吞咽肌障碍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组患者VFSS评分、吞咽肌障碍评分高于治疗1组、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组与治疗2组患者VFSS评分、吞咽肌障碍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柠檬冰刺激和低频电刺激均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但二者联合应用疗效更优,并且安全性与两者单用相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给予内科基础治疗及吞咽康复训练,治疗组患者在内科治疗及康复训练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标准吞咽功能评价(SSA)、洼田饮水试验评定及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定。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SSA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SWAL-QOL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增高(P0.01);治疗组患者治疗后SS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SWAL-QO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患者洼田饮水分级明显优于治疗前(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配合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皮层-咽部-舌根"序贯针刺法治疗脑出血后吞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2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接受"皮层-咽部-舌根"序贯针刺治疗,即分别在头皮、咽部及舌根进行针刺治疗,两组均接受基础治疗。每日治疗1次,每次30 min,连续治疗21天。应用洼田饮水试验进行评价。结果:在治疗21天后,洼田饮水分级评分对照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5,治疗组组内疗前疗后比较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疗后评分比较P0.05;在总有效率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愈显率方面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皮层-咽部-舌根"序贯针刺法治疗较单纯药物治疗能够更好的改善脑出血后吞咽障碍。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分析于氏项针联合揿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于氏项针联合揿针组)与对照组(常规针刺组),各35例,其中对照组脱离1例,剩余34例。两组除基础治疗外,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给予于氏项针联合揿针治疗。记录并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表、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SA)、吞咽造影(VFSS)和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评分(SWAL-QOL)。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评分、SSA评分降低,VFSS指标及SWAL-QOL评分增高,且治疗组总有效率以及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于氏项针联合揿针可以改善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且疗效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皮内针久留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咽期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咽期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1组、治疗2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3组均接受内科基础治疗及护理,对照组采用康复干预措施(神经肌肉电刺激配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1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皮内针久留针治疗,治疗2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电针治疗。治疗3星期后,观察3组治疗前后藤岛吞咽疗效评价评分的变化情况,并比较3组临床疗效。结果 3组治疗后藤岛吞咽疗效评价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组和治疗2组治疗后藤岛吞咽疗效评价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组总有效率为95.0%,治疗2组为90.0%,对照组为60.0%,治疗1组和治疗2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组治疗后藤岛吞咽疗效评价评分及总有效率与治疗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内针久留针配合康复训练是一种治疗脑卒中咽期吞咽障碍的有效方法,其疗效与电针治疗相当。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皮层-咽部-舌根"序贯针刺法联合吞咽训练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68例急性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均给予药物治疗、调控血压、调节血糖、稳定内环境、防治并发症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则在基础治疗基础上接受"皮层-咽部-舌根"序贯针刺(头皮、咽部、舌根)联合吞咽训练治疗,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4天后,治疗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5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61%(P0.01)。结论:"皮层-咽部-舌根"序贯针刺法联合吞咽训练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半夏厚朴汤加减配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单纯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半夏厚朴汤辨证加减治疗。比较2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和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及SSA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疗效总有效率观察组95.56%,高于对照组8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夏厚朴汤加减配合针刺治疗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联合治疗临床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针刺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脑卒中后假性球 麻痹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2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及常规吞咽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经颅直流 电刺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共治疗4周。治疗1个月后,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洼田饮水 试验分级(WST)的变化情况,以及电视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的情况。比较 2组患者治疗前后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评分 (FOIS)和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评分(SWAL-QOL)的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的安全性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1)研究过程中,对照组脱落 2例,观察组脱落 1例,最终对照组 28例、观察组 29例纳入统计。(2)2组患者 WST评级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WST评级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WST评级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2组患者 FOIS评级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 FOIS评级方面明显优于对照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2组患者VFSS、SWAL-QOL评分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VFSS、 SWAL-QOL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34%(3/29);对照组为 3.57%(1/28);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 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用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探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54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例数相等的2组,其中,对照组给予吞咽训练治疗,观察组给予吞咽训练与针刺联合治疗,对两组患者饮水试验评分及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及统计学分析,观察组问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应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的观察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康复训练用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具有疗效显著,安全可靠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物理因子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和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刺治疗;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疗效以及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量表评分及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评分。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29/30),高于对照组的70.00%(2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洼田饮水试验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吞咽功能障碍评价标准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物理因子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疗效较好,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吞咽肌群肌力,改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析分期针刺疗法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及对吞咽功能、表面肌电图(sEMG)的影响。方法:选取三门峡市中医院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分期针刺疗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吞咽功能及sEMG改变,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及分期针刺疗法的应用价值。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吞咽障碍评分、sEMG最大波幅值及吞咽时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吞咽障碍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sEMG最大波幅值均高于治疗前,吞咽时程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观察组sEMG最大波幅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吞咽时程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分期针刺疗法可有效促进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功能恢复,缓解吞咽困难症状,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