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刺对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患者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区组随机)、对照(非经穴点针刺)、单盲(第三者评价盲)研究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观察组针刺百会、膻中、中脘、气海、关元、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太溪、肝俞、脾俞、肾俞;对照组选择非经穴点进行针刺。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14次。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治疗前后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测量,并对脱落病例进行观察和记录。结果脱落6例,最终完成64例,每组各32例。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VAS积分均显著降低(观察组P0.001,对照组P0.01)。观察组疼痛减缓百分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治疗可有效缓解CFS患者的疼痛程度。经穴点的特异程度高于非经穴点。  相似文献   

2.
自1989年以来,我们对26例奔豚气患者采取针灸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 26例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66岁;中医辨证属肝肾气逆者18例,属寒水上逆者8例。2治疗方法 取穴:主穴:气海、关元。肝肾气逆者加期门、太冲、公孙、内关;寒水上道者加膻中、三阴交、气冲。 操作:气海、太冲两穴,以艾卷雀啄法灸之,薰灸时间以皮肤红润,症情缓解为度;内关平补平泻;期门、公孙均用泻法;关元隔姜灸;气冲艾卷雀啄法灸;膻中施泻法,直刺或斜刺0.3~0,5寸,持续运针后留针…  相似文献   

3.
针刺对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疲劳程度影响的随机对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对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患者疲劳程度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区组随机)、对照(非经穴点针刺)、单盲(第三者评价盲)的研究方法,将70例合格受试者按1∶1比例随机分成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针刺选取百会、膻中、中脘、气海、关元、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太溪、肝俞、脾俞、肾俞;对照组选择非经穴点进行针刺。每周针刺3次,共14次。参照英国Chalder等开发的疲劳量表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疲劳程度进行测评。结果:脱落6例,最终完成64例,两组各32例。治疗组:疲劳量表总积分治疗前后分别为(9.9±2.5)分和(6.8±3.8)分;体力疲劳积分治疗前后分别为(6.8±1.5)分和(5.0±2.4)分;脑力疲劳积分治疗前后分别为(3.1±1.5)分和(1.8±1.8)分。治疗组治疗前后此3项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疲劳量表总积分治疗前后分别为(9.6±2.8)分和(7.5±3.4)分;体力疲劳积分治疗前后分别为(6.4±1.5)分和(5.0±2.5)分;脑力疲劳积分治疗前后分别为(3.2±1.6)分和(2.5±1.6)分。对照组治疗前后疲劳量表总积分及体力疲劳积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脑力疲劳积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针刺后,CFS患者的疲劳程度,尤其是脑力疲劳程度得到明显缓解。经穴点的特异程度高于非经穴点。  相似文献   

4.
针灸治疗不孕症临床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文献所载论述了针刺、针刺配合火罐、电针、针挑、埋线、激光、耳针、脐灸、针灸并用、针药又针灸药联用等法治疗因输卵管不通、不排卵、卵巢功能失调、子宫后位及其它原因所致女性不孕症的方法和良好疗效。证明:1.传统的任脉经穴中极、关元、气海,胃经经穴归来、足三里,脾经经穴三阴交、血海,膀胱经经穴肾俞,肾经经穴大赫、气穴,肝经经穴太冲及经外奇穴子宫等为最常用首选腧穴。2.治疗方法虽然多样,但仍以传统的针灸和针灸药结合为主体。  相似文献   

5.
王娟娟 《新中医》2015,47(10):187-188
目的:通过随机对照的方法客观评价温针灸治疗老年脾肾阳虚型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老年脾肾阳虚型便秘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灸治疗组32例和普通针刺组32例。普通针刺组选穴:中脘、气海、关元、天枢(双)、大橫(双)、上巨虚(双)、三阴交(双)。温针灸治疗组取穴与普通针刺组相同,同时在中脘、气海、关元、三阴交(双)穴位上加以艾柱针温灸治疗,连续治疗6周,治疗结束后评价临床疗效。结果:2组治疗后较短时间内大多数患者出现排便,2组症状积分、粪便性状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温针灸治疗组以上指标在治疗后改善优于普通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后期效应优于普通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治疗老年脾肾阳虚型便秘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阳痿的取穴规律。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及PubMed数据库针灸治疗阳痿的临床研究文献。通过Excel 2019建立数据库,并导入R 4.0.3软件,进行治疗方法、腧穴频次与归经、集合可视化分析、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共纳入有效文献240篇,涉及516个针灸处方、145个腧穴;针灸治疗阳痿的方法主要包括针灸(针刺+灸法)、针刺、穴位注射(水针)、电针等;高频应用腧穴分别是关元、肾俞、三阴交、命门、足三里、中极、次髎、气海、太溪、太冲;应用频次较高的经脉分别为足太阳膀胱经、任脉、足太阴脾经等;常用的腧穴组合为上髎、中髎、次髎、下髎和三阴交、肾俞、关元;关联规则分析(置信度≥90%,支持度≥20%)共得到27个关联规则,支持度最高的组穴为"肾俞,三阴交→关元"(支持度为46.7%),置信度最高的组穴为"三阴交,气海→关元"(置信度为98.0%);腧穴可分为5个有效聚类群。针灸治疗阳痿选穴遵循一定规律,可为现代临床研究及治疗提供依...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索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MGH)的优选穴位和配伍规律。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Pubmed数据库2007-01-01—2017-10-01针刺治疗MGH相关的临床研究文献,并建立数据库,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刺治疗MGH的腧穴选用规律,包括腧穴使用频次、归经、分布、特定腧穴及关联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7篇文献,共使用腧穴60个,优选12个,分别为膻中、乳根、太冲、屋翳、足三里、期门、三阴交、肩井、合谷、肝俞、天宗和关元;优选经脉为足阳明胃经、任脉、足厥阴肝经;常用腧穴主要分布在胸部和下肢;常用腧穴配伍有乳根和膻中、屋翳和膻中、足三里和膻中、期门和膻中、太冲和膻中、屋翳和乳根等17组。结论针刺治疗MGH取穴以膻中、乳根、屋翳为主穴,并以近治和远治相结合取穴,以足阳明胃经、任脉及足厥阴肝经为拓展选穴。  相似文献   

8.
《陕西中医》2017,(4):517-519
目的:总结现代文献中针刺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的选穴规律。方法:采用文献检索及内容分析法对中国期刊网(CNKI)中检索的文献进行筛选、分类整理,采用SPSS软件包建立数据库进行描述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结果:检索出114篇有关针刺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的临床文献,涉及处方共123个,共使用穴位数81个。常用的腧穴有三阴交、关元、子宫、中极、足三里、气海、归来、血海、次髎、阴陵泉、水道、肾俞、太冲、带脉、天枢、合谷等,合谷、太冲、阴陵泉、血海常相互配伍,天枢、水道常相互配伍,带脉、次髎、肾俞常相互配伍,归来、气海常相互配伍,关元、三阴交、子宫、足三里、中极常相互配伍。常用的特定穴为交会穴、募穴、五腧穴,分部选穴以腹部、下肢、腰部为主,归经主要以任脉、脾经、胃经、膀胱经为主。结论:盆腔炎性疾病以脾气虚弱、湿浊阻滞任脉为主要病机,选穴以任脉、脾经等经穴位为主,常用腧穴有三阴交、关元、子宫、中极、足三里、气海、归来、血海、次髎、阴陵泉、水道、肾俞、太冲、带脉、天枢、合谷。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对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研究方法,将70例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观察组针刺百会、膻中、中脘、气海、关元、合谷、足三里等;对照组选择非经穴点(穴点旁开2 cm)进行针刺.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14次.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量简表(WHOQOL-BREF)对治疗前后的生存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生理领域、个体对健康情况总的主观感受及总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提高(均P<0.05),心理、社会关系、环境三领域及个体对生存质量总的主观感受四方面积分均无显著变化(均P>0.05);对照组环境领域积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降低(P<0.05),其他积分均无显著变化.受试者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针刺能够改善CFS患者的生存质量,尤其在生理领域以及与健康相关的主观感受方面表现更为突出,且针刺治疗安全性高;经穴点的特异程度高于非经穴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产后抑郁的临床选穴配伍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及英文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从建库到2021年2月针灸治疗产后抑郁的临床研究文献,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选取的腧穴、经络等进行频次统计,对使用频次较高的腧穴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检索到相关文献372篇,最终纳入42篇,共涉及处方65条、腧穴80个。使用频次最高的腧穴依次为百会(43次)、三阴交(42次)、太冲(38次)、内关(38次)、足三里(32次)和神门(28次),选穴多集中在膀胱经(86次,13个腧穴)、督脉(73次,10个腧穴)和肝经(58次,5个腧穴),特定穴中交会穴(158次,19个腧穴)、五输穴(123次,17个腧穴)、原穴(86次,6个腧穴)及背俞穴(76次,7个腧穴)等使用广泛。通过聚类分析得出4个有效聚类群(百会-三阴交、太冲-内关、心俞-肝俞-脾俞-关元、合谷-气海-期门)以及一组主穴(百会-三阴交-太冲-内关-足三里-神门)和两组辨证配穴(合谷-气海-期门、心俞-肝俞-脾俞-关元-四...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针灸对结肠癌肝转移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经病理和影像学诊断明确的结肠癌肝转移患者,采用针灸治疗。针刺取足三里、三阴交、内关、上巨虚、合谷、太溪、太冲、阴陵泉、阳陵泉等穴位;艾灸取神阙、关元、气海、足三里穴。在治疗前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_3、CD_4、CD_8 T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的数量变化。结果:治疗后T细胞亚群CD_3、CD_4、CD_8和NK细胞的数量变化较治疗前均有明显的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灸可以提高结肠癌肝转移病人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2.
针刺与药物治疗经前期综合征疗效对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比观察针刺方法与药物治疗经前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寻找治疗该病的最佳方法.方法:将61例病人按就诊先后顺序分为针刺组30例,药物对照组31例.针刺组主穴取百会、关元、膻中、内关、太冲、三阴交,配穴取背俞穴;药物组口服安宫黄体酮.治疗3个月后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针刺组与药物组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疗法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优于药物.  相似文献   

13.
14.
取百会,四神聪,巨阙和双侧内关为主穴,并根据辨证加减穴位,肝郁脾虚加双侧支沟,足三里,阳陵泉和太冲;肝血郁滞加双侧合谷,血海,三阴交及太冲;心脾两虚加双侧神门,足三里,三阴交和太白;脾肾阳虚加双侧三阴交,太白,太溪及关元,关元用灸法,余穴用针法,治疗抑郁症患者63例,临床痊愈21例,显效18例,好转20例,无效4例.治疗最长者45次,最短13次,平均治疗26次.  相似文献   

15.
无极保养灸法是金南洙先生80多年来的临床总结。无极保养灸法由足三里、曲池、中脘、肺俞、膏肓、百会、气海、关元(女性中极、水道代气海、关元)组成。每天每个穴位用半米粒大小的艾炷灸3~5壮。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观察"益气调血,扶本培元"组穴对正常健康老年人脑葡萄糖代谢的影响,为针刺效应和特异性研究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选择10例正常老年人随机分为穴位组和非穴组。治疗组取膻中、中脘、气海、血海、外关、足三里穴,对照组取上述穴位旁开的非经非穴点进行针刺研究,每天1次,每星期5次,连续进行8星期。治疗前和治疗8星期后所有患者均接受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脑功能成像检查,观察针刺前后感兴趣脑区葡萄糖代谢变化特征。结果针刺8星期后穴位组双侧额叶和双侧海马区葡萄糖代谢较针刺前均明显升高(P〈0.05),非穴组针刺前后无明显变化;两组比较8星期后治疗组双侧额叶和左侧颞叶葡萄糖代谢均明显高于非穴组(P〈0.05)。结论 "益气调血,扶本培元"组穴可以提高正常老年人认知相关脑区葡萄糖代谢,且具有显著的腧穴特异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针刺对慢性疲劳综合征(CFS)大鼠血清辅助性T细胞(Th)1/Th 2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CFS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针刺组,每组8只。采用束缚+冷水游泳的复合应激法制备CFS模型。针刺组针刺"百会""关元""足三里"(双)穴,2个疗程(7d为1个疗程,1次/d,共14次)后,测量其体质量,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Th 1(γ-干扰素,IFN-γ)和Th 2(白介素-4,IL-4)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体质量下降,血清IFN-γ含量较正常对照组降低,IFN-γ/IL-4比值下降(均P0.01);针刺组大鼠体质量增加,血清IFN-γ含量较模型组升高,IFN-γ/IL-4比值上升(P0.01,P0.05)。结论:针刺可调节CFS大鼠Th 1/Th 2失衡,可能是针刺治疗CFS起效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针刺气海透关元,肾俞透命门,常规针刺次醪,足三里,三阴交,蠡沟,太溪和太冲穴,治疗了39例精子减少症患者.结果痊愈21例,好转1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9.5%.  相似文献   

19.
针刺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肠动力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7,自引:5,他引:32  
方法:将68例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针刺组取穴为中脘、足三里、内关、合谷、胃俞、脾俞、太冲、气、关元、天枢。对照组选用吗丁啉10mg,每日3次,连服1个月。结果:针刺组症状的总有效率为94.7%,对照组为83.3%,差异有显著性差义(P<0.05)。两组在胃电图、胃动素、口--盲通过时间3项试验亦为针刺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具有促进并协调FD患者胃肠动力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