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治疗抑郁症方面,郭义教授根据其病因病机、证候特点,在中医针灸基本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生命科学知识,创建针灸治疗抑郁症的四通法——"一针、二罐、三艾灸、四中药",取得较好疗效。即采用老驴拉磨手法针刺中脘穴疏通气机,在背部腧穴走罐以畅通气机,在气海、关元、神阙等穴位施以艾灸温通气机,以柴胡疏肝散和逍遥散为基本处方加减以通条气机。  相似文献   

2.
郭义教授先后跟随诸位针灸名家学习,不仅继承他们的临床思想和家传手法,同时完善手法并创建多种具有自己特色的独特针法。"孔雀开屏"(穴取风府、风池、天柱、翳风、完骨)是郭义教授总结出治疗颈椎病、脑血管疾病等多种病症的一组穴方;"潜龙入海"(穴取太冲、陷谷、侠溪及第3、4趾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用于治疗肝阳上亢、上热下寒等病症;"山羊胡飘"[廉泉,旁廉泉(廉泉穴旁开1寸处)]可以改善局部循环,助于咽部功能的恢复;传统"老驴拉磨"(多用于中脘、下脘等腹部穴位)手法常用来治疗胃腹部疾病,治疗神志病是郭义教授总结的异病同治的典范。  相似文献   

3.
中脘、天枢、上巨虚为肠病基本方的古代文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现代文献检索,针灸治疗炎症性肠病以足三里、天枢、关元、中脘、上巨虚5穴使用频次最高。根据针灸组方理论,选用中脘、天枢、上巨虚为治疗肠病基本方,通过《中华医典》对3穴的古文献进行全面检索,显示3穴治疗肠病在理论上源远流长,并且笔者以中脘、天枢、上巨虚为基本处方的肠病方经长期临床检验,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孙申田教授专长于中医针灸学、神经内科学,尤其擅长运用针灸及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各类神经科疑难杂症,独具匠心,疗效卓著.孙老认为神志病发生主要与脑功能失常有关,故治疗应重在治神,强调以调神为本,常用穴百会、印堂、情感区及孙氏腹针"腹一区".本文介绍了孙老应用"调神益智法"治疗神志病的辨证治疗原则与常规用穴,并附验案四则.  相似文献   

5.
电针治疗肠黏膜损伤大鼠基本腧穴配伍“肠病方”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选用临床治疗肠病最常用的3个腧穴即中脘、天枢、上巨虚,通过观察不同组合配伍的效应,选出最优的穴位组合。方法:SD大鼠126只,按随机数字表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脘组、天枢组、上巨虚组、中脘+上巨虚组、天枢+上巨虚组、中脘+天枢组、中脘+天枢+上巨虚组。采用8%冰乙酸灌肠法造模。各治疗组在相应穴位施以电针,每日1次,共治疗3次。治疗结束后,分别观察各组大鼠的结肠黏膜损伤指数、病理学损伤积分及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结肠黏膜损伤指数显著降低(P<0.05),病理学损伤积分显著升高(P<0.05);7个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结肠黏膜损伤指数显著升高(P<0.05),病理学损伤积分显著降低(P<0.05);天枢+中脘+上巨虚组与其它6个电针组相比,两项指标变化更显著(P<0.05)。超微结构观察表明,各电针组结肠黏膜损伤程度较模型组减轻,天枢+中脘+上巨虚组更加明显。结论:同时电针"中脘"天枢"上巨虚"减轻结肠黏膜损伤的作用优于其它单穴或双穴使用,因而可作为治疗肠病的基本处方。  相似文献   

6.
陶颖  侯文光  梁艳  宗蕾 《中国针灸》2015,(2):179-183
为探讨鬼穴治疗神志病的临床应用及机制,以"鬼穴""神志病"作为主题、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对近10年来鬼穴治疗神志病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发现鬼穴可治疗精神分裂症、躁狂症、痴呆、脑卒中、昏迷、失眠、焦虑、抑郁、癔症,且均疗效良好。认为鬼穴有平衡阴阳、调理气血、开窍醒神、宁心安神之功,故治疗神志病功效甚优。但目前此方面文献报道还很少,应加强鬼穴的临床应用及机制研究,以扩大鬼穴的临床应用病证范围,并为鬼穴治疗神志病提供有力的机制支持。  相似文献   

7.
正神志病是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受扰、气血津液变动而引起脑神功能失常,导致神志功能活动障碍的一类疾病[1]。齐传厚教授从事临床工作50余年,治疗疑难病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用推拿拔罐等外治法治疗神志病。现将齐老治疗经验总结介绍如下。1首重背俞穴的应用齐传厚认为,背俞穴治疗神志病具有特殊意义。根据"气在腹者,止之背俞[2]"和"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3]"可知背俞穴与脏腑之气有密切的联系,而神志病则多因脏腑功能紊乱所致,故通  相似文献   

8.
探讨"通调三焦"针刺法治疗妇科病的临床疗效。浅谈三焦与妇科病的病机联系,简析"通调三焦"针刺法理论、选穴方义及操作手法,以"通调三焦"为治则,选取百会、膻中、中脘、天枢、气海、关元、中极、子宫、血海、三阴交、八髎穴为主穴配合辨证取穴治疗常见妇科病,如不孕症、围绝经期综合征等。"通调三焦"针刺法治疗不孕症、围绝经期综合征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观察隔盐压灸中脘穴、至阳穴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中医艾灸方法。方法:将60例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分别采用隔盐压灸中脘穴、至阳穴方法(治疗组)及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治疗(对照组),统计中医症状积分情况,评估其临床疗效。结果:隔盐压灸中脘穴、至阳穴方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临床疗效高于药物对照组(P<0.05)。结论:隔盐压灸中脘穴、至阳穴可以改善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症状,达到治疗胃脘痛目的。  相似文献   

10.
通过阅读申脉穴的相关文献,发现申脉穴在治疗神志性疾病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神志病的病因病机、申脉与神志病的关系及古代文献应用三方面进行探讨,意在了解申脉穴的穴性及历代医家运用申脉穴治疗神志病的方法,以期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1.
施茵  涂小予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2):2492-2494
系统地阐述了吴焕淦教授"灸补脾胃,调和阴阳"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学术观点,在传统灸法的基础上,灸、药、穴结合,根据溃疡性结肠炎本虚(脾胃虚弱)标实(湿热蕴结、气血壅滞肠腑)的病机特点,应用中脘、气海、足三里等穴,进行隔药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同时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和方法,探讨隔药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机制。  相似文献   

12.
总结符文彬教授针灸治疗神志病的思路和取穴特点。符教授认为神志病表现为"心""身"共病,在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基础上,提出"疏肝调神、心胆论治"的治疗思路。临证重用阴阳调和组穴以安神定志,八脉交会穴、五脏俞以调节脏腑功能,鬼穴、膀胱经第二侧线穴、特效穴以镇静开窍、巩固疗效,同时关注兼证的处理。采用"一针二灸三巩固"的整合针灸模式,共奏气血冲和、心身安宁之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与常规针刺法治疗进行比较,观察中脘穴采用"温通针法"操作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温通针法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31例。两组均穴取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气海、脾俞、胃俞,温通针法组在中脘穴采用"温通针法"操作,常规针刺组在中脘穴操作施捻转补法,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5d为一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症状评分,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温通针法组总有效率为93.5%(29/31),优于常规针刺组的87.0%(27/31,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及症状评分均有改善(P0.01,P0.05),温通针法治疗后上述评分较常规针刺组改善更为明显(P0.01,P0.05)。结论:中脘穴操作温通针法为主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胃肠不适等症状,其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优于中脘穴捻转补法。  相似文献   

14.
“痰证”是为痰浊停阻于脏器组织之间或见于某些局部,或流窜全身而表现的证候,痰之为病,非常广泛。中脘穴为任脉第十二号穴,任脉本能总任一身之阴经,而中脘穴又是胃之募穴和腑会穴。中脘穴的主要作用是健脾和胃,绝其生痰之源,配合中医各种治疗方法可标本兼治。笔者在临床观察中发现中脘穴在治疗痰证中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介绍王寅以针灸调理脾胃为主治疗疑难杂症的临床经验与施术特色。王寅根据中医基础理论结合金针王乐亭的"老十针"提出了调理脾胃针法。该法采用三才取穴法,以针刺任脉、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穴为主,其中中脘、气海、子宫穴均选用0.4mm×100mm的芒针深刺透刺法,余穴为平补平泻针刺法。根据病情选天枢、血海、阴陵泉等穴行毫火针刺络拔罐,一般选2穴,出血1~3mL为佳。在此法基础上加减后应用于临床各种疑难杂症,疗效较佳。  相似文献   

16.
"痰证"是为痰浊停阻于脏器组织之间或见于某些局部,或流窜全身而表现的证候,痰之为病,非常广泛。中脘穴为任脉第十二号穴,任脉本能总任一身之阴经,而中脘穴又是胃之募穴和腑会穴。中脘穴的主要作用是健脾和胃,绝其生痰之源,配合中医各种治疗方法可标本兼治。笔者在临床观察中发现中脘穴在治疗痰证中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产后抑郁症属于中医学“郁病”范畴,认为肝气失常、神失所养为产后抑郁症的主要病机,提出疏肝调神的治则治法,并据此制定整合针灸治疗方案,即综合运用针刺、精灸、刺络、埋针等中医特色疗法,以“一针二灸三巩固”为方案。一针指针刺时主辨肝气虚实,肝气实则平肝气、调神志,主穴选取四关穴(太冲、合谷)、百会、印堂;肝气虚则补肝气、安神志,主穴选取太冲、内关及引气归元四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百会、印堂。二灸指精灸和刺络法,其中精灸取细小的艾绒精准刺激穴位,以补为通,选取位于任脉的引气归元四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及巨阙、膻中为主穴;刺络为泻以调脏腑,选取五脏俞之心俞、肝俞为主穴。三巩固指运用耳穴和背俞穴埋针,其中耳穴多选取心、肝二穴,背俞穴多选取刺络五脏俞对应的五志穴。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究灸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WANFANG DATA)、PubMed、Web of Science自建库至2022年12月30日发表的艾灸治疗IBS的相关文献,使用集合可视化分析系统分析腧穴频次、分布部位、归经统计,并通过关联规则及组合网络探索临床应用和组穴规律。结果:纳入文献140篇,处方142首,腧穴58个,总使用频次为587次。运用频次较多的腧穴有神阙、天枢、足三里、关元及中脘,其中,任脉的腧穴运用频次最高,募穴及交会穴两种特定穴的使用频次较高,腧穴分布部位主要集中于胸腹部及腰背部。关联规则和网络分析发现,艾灸治疗IBS的核心腧穴组合为中脘-天枢。结论:灸法治疗IBS分别从肝脾肾、脑肠互动等多层面发挥作用,共同调节脑-肠轴,可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脑-肠轴理论是基于脑肠之间经络相通、生成充养与神明共统的生理特点而形成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病位在肠,与脑神密切相关。本研究以脑-肠轴相关理论阐释IBS-D的发病特点,认为邪客肠腑为发病的直接原因,肝郁脾虚为本病的主要病机,脾肾阳虚为疾病迁延难愈的关键因素。在脑-肠轴理论指导下,针对病因病机提出脑肠同调取主穴,通肠腑取上巨虚、天枢、足三里与公孙,调脑神取百会、神庭、本神与内关,同时根据症状辨证论治选取配穴,以期为针灸治疗IBS-D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近10年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选穴规律。方法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针刺""针灸""选穴规律"为关键词,通过对中国知网近10年来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文献进行检索。采用人工统计的方法,将所纳入文献所选用的腧穴进行统计,计算出腧穴、归经及选穴部位的频次,进一步分析腧穴、归经及选穴部位的规律。结果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常选用穴位为天枢、足三里、三阴交、中脘、脾俞、太冲、上巨虚、阴陵泉、下巨虚,经脉主要集中于任脉及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结论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常选用穴位频次前3位为天枢、足三里、三阴交穴,治疗本病处方选穴以任脉、足阳明胃经及相表里的足太阴脾经为主,辅以背俞穴及胃肠下合穴,穴位分布部位主要集中于四肢部和胸腹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