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对大鼠海马神经元自噬及PI3K/mTOR通路的影响。方法:72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分别再灌0、6、12、24、36 h),每组12只。采用四血管阻断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价大鼠海马神经功能,HE染色检测大鼠海马神经细胞损伤,透射电镜下观察海马神经元内自噬小体,Western blot检测Beclin-1、LC3 II、p62、p-PI3K、p-Akt及p-mTOR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随着脑缺血再灌注的时间延长,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面积、自噬小体数量均增加(均P<0.05);随着脑缺血再灌注的时间延长,大鼠海马组织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和LC3 II表达显著上调、p62表达下调(P<0.05);PI3K/mTOR通路相关蛋白p-PI3K、p-Akt、p-mTOR表达显著下调(P<0.05)。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可增强大鼠海马神经元自噬,抑制PI3K/mTOR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2.
线粒体自噬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过程,可引发氧化应激、代谢供需失衡和细胞炎症等分子级联反应,通过干预线粒体自噬可以维持细胞稳态。研究发现,调控线粒体自噬研究较多的天然产物仍处于基础研究阶段,尽快寻找靶向线粒体自噬的天然产物是一条有希望的研究方向。本文旨在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线粒体自噬相关机制和以线粒体自噬为靶向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天然产物进行系统阐述,为研发干预线粒体自噬发挥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新型神经保护天然产物及其治疗学提供文献依据。  相似文献   

3.
自噬是一种进化上高度保守的在所有真核生物中均存在的细胞自清除和再循环机制,近年来研究发现,自噬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关系密切。目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过程中的一大难题,自噬通过多种机制参与调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但自噬带来的结果是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还是加速了缺血脑组织的死亡仍存在不同说法,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自噬参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主要相关通路以及自噬激活水平与再灌注损伤预后的关系,以期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4.
背景 细胞自噬所致神经元凋亡是脑缺血后神经损伤的重要环节,而以通络清脑注射粉针为代表的清热解毒通络疗法在只辨病、不辨证的情况下治疗大鼠脑缺血亦能取得良好疗效,因此推测通络清脑注射粉针发挥脑保护作用的机制很可能与抑制细胞自噬有关。目的 探讨通络清脑注射粉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脑保护作用及神经元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本实验于2019年1月-2020年3月实施,共选取SPF级成年雄性SD大鼠36只,编号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通络清脑组,每组12只。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大鼠只进行血管分离、不进行其他操作),通络清脑组大鼠经尾静脉缓慢推注浓度为18.75 mg/ml的通络清脑溶液3.2 ml/kg,假手术组、模型组大鼠经尾静脉注射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比较三组大鼠建模24 h后神经功能学评分、脑梗死体积占比及再灌注24 h后海马区神经元损伤情况、海马区和皮质区自噬体形成情况、海马区神经元自噬相关蛋白〔包括磷酸化核因子-κB(p-NF-κB)、Beclin1、自噬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表达情况。结果 模型组、通络清脑组大鼠建模24 h后神经功能学评分、脑梗死体积占比高于假手术组,而通络清脑组大鼠建模24 h后神经功能学评分、脑梗死体积占比低于模型组(P<0.05)。再灌注24 h后假手术组大鼠海马区神经元未见明显坏死、海马区和皮质区均偶见自噬体,模型组大鼠海马区缺血区神经元结构破坏严重、大量神经元丢失且海马区和皮质区均可见双层膜结构自噬体,通络清脑组大鼠海马区缺血区神经元坏死范围较模型组缩小、神经元损伤明显缓解且海马区和皮质区自噬体数量均减少。再灌注24 h后模型组、通络清脑组大鼠海马区p-NF-κB、LC3相对表达量及模型组Beclin1相对表达量高于假手术组,而通络清脑组大鼠海马区p-NF-κB、Beclin1、LC3相对表达量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 通络清脑注射粉针可有效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功能,减轻脑梗死程度、神经元损伤,减少自噬体形成及神经元凋亡,抑制神经元自噬相关蛋白p-NF-κB、Beclin1、LC3的表达,其发挥脑保护作用的机制可能与抑制神经元过度自噬有关。  相似文献   

5.
自噬是在溶酶体中降解细胞内蛋白质和细胞器,产生氨基酸和脂肪酸,供细胞再次利用的过程。其中线粒体自噬,不同于传统自噬,是选择性去除受损线粒体的一种靶向自噬。线粒体自噬的发生机制,与线粒体形态动力学有关且受到线粒体自噬信号通路的调节。线粒体自噬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有密切联系。一方面脑缺血/再灌注的过程能诱导线粒体自噬的产生,另一方面线粒体自噬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转归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与微小RNAs(microRNA,miRNA)之间存在相互调控关系。lncRNA可作为一种竞争性内源性RNA(ceRNA)与miRNA相互作用,参与靶基因的表达调控,反之,miRNA可通过RNA诱导沉默复合物(RISC)调控lncRNA发挥生物学功能,两者共同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近年来的研究表明,lncRNA与miRNA相互作用及对靶基因的表达调控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lncRNA和miRNA之间互相存在一定调控作用,但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具体作用机制仍未明确。该文简要综述了lncRNA和miRNA的概念和功能,及两者通过线粒体氧化应激和炎症浸润损伤、心肌细胞自噬、心肌细胞凋亡等作用机制互相调节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细胞自噬是细胞程序性死亡形式之一,主要由Beclin1及LC3等蛋白发挥效应,可调节许多病理生理过程,并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如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细胞自噬可能参与脑缺血再灌注的损伤过程,并与目前已知的导致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其它作用机制密切相关,如:自由基生成、炎症反应、线粒体功能障碍等,本文主要就细胞自噬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线粒体自噬是一种控制线粒体数量的选择性自噬过程,其对维持细胞正常表型和功能至关重要,且与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缺血性脑卒中、心力衰竭等)密切相关。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指缺血脑组织在梗死相关血管开通后,可能导致比血管闭塞时更严重的急性损伤。而线粒体自噬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密切相关,其与氧化应激、线粒体动力学等有关。而这些过程受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物诱导的假定激酶1、Parkin、Bcl-2/腺病毒E1B 19 k Da相互作用蛋白3等)的调控。适度的线粒体自噬对细胞具有保护作用,从而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但线粒体自噬功能受损清除不足或过度激活的线粒体自噬,可以加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未来,脑缺血再灌注中的线粒体自噬将成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新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缺血性脑卒中关键病理过程。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涉及坏死、自噬、凋亡、焦亡和铁死亡等多种神经元死亡模式。这些不同形式的细胞死亡模式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不同时程发挥重要作用。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细胞不同形式死亡模式的发生及其相互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可能为提高缺血性卒中临床防治提供新的干预靶点。现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多种细胞死亡模式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细胞不同形式死亡模式及其相互作用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脑损伤是世界范围内引起高致死率、致残率的一种疾病。脑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是由于缺血缺氧区域的血流再灌注引起一系列级联反应。线粒体功能障碍一直被认为是缺血再灌注诱导的神经元死亡的标志之一。脑缺血后线粒体从星形胶质细胞向受损伤的神经元转移会启动内源性神经保护机制,从而为神经元提供能量的支持。本文分析讨论了线粒体在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状态下的研究进展,缺血性脑损伤对线粒体自噬和线粒体动力学的影响,介绍了线粒体免疫调节的情况,强调了线粒体转移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作用以及线粒体在细胞间转移途径和机制,突出了线粒体作为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已酮可可碱(pentoxifylline,PTX)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Llron specificenolase.NSE)和神经元细胞凋亡数目的影响。方法 采用四血管阻塞的方法,复制出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反应(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assay,ELISA)和原住末端标记法(in situ end labeling technique,TUNEL)分别检测假手术组(A组)、全脑缺血再灌注组(B组)、已酮可可碱治疗组(C组)血清NSE和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凋亡数目的变化。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全脑缺血再灌注组血清NSE浓度及和神经元细胞凋亡数目明显增加(P〈0.01),并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避渐增多。血清NSE浓度和神经元细胞凋亡数目呈明显正相关(r=0.652,P〈0.01)。PTX治疗后,血清NSE浓度和神经元细胞凋亡数目明显减少(P〈0.01)。结论 PTX可减少血清NSE浓度和神经元细胞凋亡数目,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缺血性脑卒中导致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激活自噬,自噬的激活既可促进细胞存活又可导致细胞死亡,因而,对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应针对自噬。由于药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效果不佳,近年来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研究主要聚焦于通过外源性干预措施激活内源性脑保护机制,由此产生了缺血后处理等机械治疗措施。缺血后处理可通过多种机制发挥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而其对自噬过程的影响尚不明确,其可能通过激活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通路,下调自噬相关蛋白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Ⅲ蛋白,适度下调活性氧自由基,关闭线粒体膜通透性转移孔,减少高迁移率族蛋白B1与自噬相关蛋白的结合等机制调节自噬,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熊冰婕  曹飘  刘安祥  张骏 《海南医学》2022,(14):1862-1865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后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目前治疗中等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受损线粒体会被自噬系统降解(线粒体自噬)。近年来研究发现,线粒体自噬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关系密切,作为线粒体自噬中最主要的途径,PINK1/Parkin介导线粒体自噬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PINK1/Parkin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相关性进行综述,以期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关于生物钟的研究已成为热点,时钟基因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也逐渐被人们熟悉,其中Bmal1基因是形成机体昼夜节律必不可少的时钟基因。Bmal1-Clock复合体是哺乳动物昼夜节律核心负反馈环中调控时钟基因转录的关键元件。Bmal1不仅仅作用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某一单一机制,而是多重影响着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的神经元细胞凋亡及自噬,并且损伤机制同时也会影响Bmal1的转录及翻译。而神经元氧化应激反应作为脑缺血再灌注的主要损伤机制,也受到Bmal1的调控。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也是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之一,Bmal1通过调控NO依赖性血管舒张反应以及维持血管正常结构来影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马轶  景丽  郭凤英  张建中 《医学争鸣》2009,(19):1872-1874
目的:探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在糖尿病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元中表达的作用.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和双血管阻塞联合放血法建立糖尿病大鼠全脑缺血模型,应用TUNEL、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糖尿病脑缺血组与正常血糖脑缺血组在全脑缺血15min、再灌注1,3h海马CA4区神经元凋亡和磷酸化ERK1/2(P-ERK1/2)的表达变化.结果:糖尿病脑缺血组在缺血15min、再灌注1,3h各时间点海马CA4区神经元凋亡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正常血糖脑缺血组(P〈0.05);糖尿病脑缺血组在各时间点磷酸化ERK1/2均有较高表达,于再灌注1,3h明显高于正常血糖组(P〈0.01).结论:ERK1/2可能参与并介导了糖尿病加重的脑缺血再灌注神经元的损伤.  相似文献   

16.
大脑缺血性疾病在中国是致死致残的最主要疾病之一,主要原因是高血压所致的血栓形成及血栓栓塞,其治疗原则是及时恢复缺血区的血液灌注,但是在某些情况下缺血后恢复血流并不能恢复组织功能,反而使组织损伤及功能障碍更加严重,即缺血再灌注损伤,其发生将导致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器官功能异常,因而成为一个十分重要而棘手的临床问题。了解缺血再灌注过程中促进或阻碍神经元死亡的机制对于解决这一健康难题十分重要。关于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有多种,本文将重点介绍自噬在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调节机制及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自噬作为参与细胞代谢和细胞器更新的调节机制,在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线粒体自噬作为细胞靶物特异性自噬的一种,可识别和清除功能受损的线粒体,实现线粒体的质量控制.线粒体主要通过Parkin依赖途径和非Parkin依赖途径调节自噬,从而影响机体的机能.研究表明线粒体自噬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神经元内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4(CDK4)和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再灌后针刺大鼠,应用免疫组化、免疫印迹法和流式细胞计数法分别检测CDK4和细胞凋亡。结果缺血组再灌注48h后海马CDK4表达升高,凋亡细胞增多,针刺组CDK4表达和凋亡细胞明显减少(P〈0.01)。结论针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细胞周期因子从而抑制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aspase-3激活和细胞色素c释放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元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利用MACo法建立小鼠急性脑缺血模型,以酶活性测定、Western 杂交和免疫组化等方法对Caspase-3活性变化和激活以及细胞色素c释放进行规律性观察。结果①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3h Caspase-3活性即开始升高,并随时间延长而进一步升高,12~24h达到高峰;②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6h Caspase-3明显激活,手术组是假手术组的7.6倍(P<0.01);③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6h细胞色素c明显释放,手术组是假手术组的8.5倍(P<0.01)。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早期Caspase-3明显激活,细胞色素c明显释放,表明Caspase-3激活和细胞色素c释放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过程,有助于进一步研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  相似文献   

20.
缺血性心肌病及脑卒中是全球致死率最高的两大疾病,尽早恢复血流灌注是治疗组织缺血的最有效手段,但灌注的同时往往伴随再灌注损伤。凋亡、自噬等细胞程序性死亡是导致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主要机制。通过分析细胞程序性死亡在心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阐释电针调控细胞程序性死亡的机制,进而探讨电针干预对心脑缺血再灌注后心脏及神经组织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